張春艷,朱路文,王 艷,趙曉倩,唐 強△
(1.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2.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孤獨癥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是一組以社會交往和交流障礙、狹隘興趣與刻板行為為主要特征的神經發(fā)育障礙性疾病。中醫(yī)無此病名,多歸于“語遲”“胎弱”的范疇[1]。近年各國ASD兒童的患病率呈上升趨勢[2]。2008年美國0~8歲ASD兒童患病率為1/88,2012年為1/68,2018年為1/59[3]。國內專家共識,我國ASD患病率約為1%,0~14歲達200余萬。
ASD病因不明,專家們認為是遺傳和環(huán)境共同導致本病的發(fā)生。中醫(yī)學認為是先天胎稟不足,肝腎虧損;后天失養(yǎng),氣血虛弱所致[4]。ASD臨床表現(xiàn)復雜,除上述核心癥狀外,ASD的標準指南中指出飲食問題是ASD的經常共患病[5]。研究表明,約80%ASD患兒有厭食、進食種類有限等行為,約95%的ASD患兒拒絕接受新的食物,約67%的ASD患兒存在食欲差的表現(xiàn)[6]。作者臨床觀察ASD患兒飲食問題多屬于中醫(yī)脾失健運型厭食,多以食欲不振、厭惡進食、食而乏味為主;兼見胸脘痞悶、噯氣泛惡、大便失調、偶有食多后脘腹飽脹;舌多淡紅、苔薄白或薄膩、脈有力[7]。長期厭食可使患兒貧血、營養(yǎng)不良及免疫功能低下等,將會影響生長發(fā)育,甚至社交行為、情緒、認知和成年的健康狀況[8],因此,有效的康復方法對ASD共患脾失健運型厭食是非常必要的,但國內還鮮見關于ASD患兒共患飲食行為問題的綜合干預的報道。本研究針對ASD患兒共患脾失健運型厭食問題開展益氣健脾推拿法聯(lián)合康復訓練為主的綜合干預,為改善ASD患兒飲食問題、情緒、社交等提供指導和依據。
入選 2016年10月—2018年8月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康復中心收治孤獨癥共患脾失健運型厭食患兒52例,按就診時間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各26例。治療組中男 22例、女4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2例。兩組患兒資料經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基本情況比較
1.2.1 ASD診斷標準 符合《美國精神障礙診斷統(tǒng)計手冊》第5版(DSM-V)ASD診斷標準[9]。
1.2.2 脾失健運型厭食的辨證標準 參照《中醫(yī)兒科學》擬定標準:①主癥:食欲不振、厭惡進食、食而乏味;②次癥:胸脘痞悶、噯氣泛惡、大便失調、偶爾多食后則脘腹飽脹;③舌脈:舌淡紅、苔薄白或薄膩、脈尚有力。辨證需滿足上述主癥及兩項以上次癥輔以舌脈[7]。
①符合ASD診斷標準和脾失健運型厭食的患兒;②48≥年齡≥18月者;③患兒監(jiān)護人有一定的溝通能力,有較強依從性;④家長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能堅持康復訓練、推拿治療8周者。
①不符合ASD且脾失健運型厭食者;②合并有癲癇,藥物治療未能控制者;③患有精神分裂癥、選擇性緘默、兒童抑郁癥;④經胃鏡、上消化道鋇餐、生化或影像等理化檢查發(fā)現(xiàn)有器質性消化系統(tǒng)疾病所致厭食者;⑤近2周內使用過相關治療藥物;⑥年齡<18個月或>48個月者;⑦家長未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①實驗期間進行其他治療干擾本研究結果者;②治療過程中患兒或家長中途退出者;③治療期間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或并發(fā)癥,不能繼續(xù)治療者。
對照組采用康復訓練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益氣健脾推拿法治療。
根據ASD患兒共患脾失健運型厭食問題的個體情況由康復科醫(yī)生、營養(yǎng)科醫(yī)生及康復主管治療師為其制定個性化的康復訓練方案。
2.1.1 訓練內容 感覺統(tǒng)合課:針對觸覺防御的患兒采用威爾巴格按摩-關節(jié)擠壓方案,①觸覺刷快速的刷過全身(除外腹部和臉);②兩兩關節(jié)擠壓;③輕拉手指和腳趾末端。針對前庭覺防御的患兒采取不同方向的跳躍、雙側平衡性運動、身體旋轉運動等,使患兒獲得自信心,增加進食的動機和能力。口肌訓練課:采用層次式訓練方式,口部肌肉練習(顎骨練習、唇肌練習、舌肌練習)等,讓患兒鍛煉口部肌肉的自我控制能力,模仿治療師示范的動作、語音等。結構化教學法:包括3種結構化,一是環(huán)境結構化;二是活動順序的結構化;三任務完成的結構化,使患兒有組織有目的的訓練。應用行為分析法:針對食欲差、厭食行為進行分析。分解進食任務并實施強化訓練,獎勵任務的完成。家庭飲食指導課:營養(yǎng)科醫(yī)生對患兒家長進行飲食行為教育、健康食物分析、營養(yǎng)素補充方面知識的普及;發(fā)放營養(yǎng)知識手冊。
2.1.2 訓練頻次 家庭飲食指導課:2次/天,180 min/次,上午、下午各1次,共2天。其他課程:2次/天,20 min/次,上午、下午各1次,12次/周,共治療8周。
2.2.1 推拿選穴 補脾經:拇指橈側緣由指端向指根直推,約500次。運內八卦:以手掌中心為圓心,圓心至中指根距離的2/3為半徑之圓為內八卦,順時針運約300次。掐揉四橫紋:手拇指甲依次掐患兒第2至5指近掌第1指間關節(jié)橫紋,后拇指揉之,各掐5~7次,后按揉約1 min。清胃經:手拇指橈側面循大魚際橈側赤白肉際離心方向直推,約300次。揉板門:拇指橈側從拇指根部向腕橫紋直推,約200次。摩腹:掌面順時針摩腹部,約5 min,頻率100~120周/min。揉中脘、足三里各約100次。捏脊:自上而下捏脊7~10遍。勞宮: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揉200次。二馬:手背第4、第5掌骨小頭間,揉200次。天河水:前臂正中宗筋至洪池(曲池)成一直線,向心方向推200次。
2.2.2 推拿頻次 2次/天,30 min/次,12次/周,共治療8周。
2.2.3 推拿準則 均取左側穴位。操作要求柔和、平穩(wěn)、輕快、著實。推拿時用滑石粉做介質。
3.1.1 厭食癥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0]中厭食癥的標準制定。痊愈:食欲顯著增強,食量增加;好轉:食欲好轉,食量略有增加;未愈:食欲未見改善。
3.1.2 癥狀體征分級量化標準 參照2002年試行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1]擬定。
3.1.3 孤獨癥兒童行為檢查量表(ABC)、兒童孤獨癥評定量表(CARS) ABC量表包括交往、感覺、語言、軀體運動與生活自理5個因子,大于67分即可診斷;CARS量表總分6 分,<30分為正常,≥30分為孤獨癥[12]。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Ridit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3.1 兩組患兒厭食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8周后兩組患兒臨床癥狀較治療前均好轉,說明兩組治療方法均有療效。兩組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為76.9%,對照組為42.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治療組治療脾失健運型厭食癥總體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厭食臨床療效比較 [例(%)]
3.3.2 兩組癥狀體征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癥狀體征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8周后癥狀體征積分均有下降(P<0.05),說明兩組治療方法均有療效。兩組間比較,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治療組在降低脾失健運型厭食癥體征積分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積分比較分)
3.3.3 兩組CARS、ABC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CARS、ABC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8周治療后CARS、ABC兩組評分均有下降(P<0.05),說明兩組治療方法均有療效。兩組間比較,治療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治療組在改善ASD的總體表現(xiàn)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4~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CARS評分比較分)
表5 兩組治療前后ABC評分比較分)
ASD的飲食問題可能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①口腔感知障礙,有研究指出69%~95%的ASD兒童存在感官異常,表現(xiàn)為自我刺激、異常的感官興趣、異常的感官探索或回避行為[13];②重復刻板行為在進食方面泛化的表現(xiàn);③胃腸道功能失調導致飲食異常,ASD患者的腸道菌群組成改變,多樣性較低,有益的細菌(如雙歧桿菌、普雷沃特拉和脫硫弧菌)不足,短鏈脂肪酸減少[14-15];④營養(yǎng)素缺乏可導致異常的飲食行為更嚴重[15-16]。
中醫(yī)認為,飲食問題屬于“厭食“不思食”“惡食”“不饑不納”“食滯”等范疇,作者認為多歸屬于脾失健運型的厭食。與先天及后天因素均有關,先天因素:先天稟賦不足,脾胃薄弱,后天失于調養(yǎng);后天因素有三:①喂養(yǎng)不當:未能按時添加輔食,或恣意偏食零食、冷食,損傷脾胃,產生厭食;②情志失調,神氣怯弱,易受驚恐,情志失常、乘脾犯胃;③他病傳脾,小兒發(fā)病容易,傳遍迅速,若履患他病,延誤傷脾。臨床中以脾失健運型為多見,小兒脾常不足,運化功能薄弱,飲食不當、偏食挑食、情志失調等均易損傷脾胃,病在脾,脾失運化,不知肌餓,食后難以消化,胃不受納,食欲不振,食則易飽,食谷不化,積滯內停,氣機不利,日久即導致脾胃虛弱,脾失健運,氣血生化無源,產生不思飲食、食欲不振、食量減少,甚則形體消瘦、營養(yǎng)不良等癥狀。
中醫(yī)認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失常,百病叢生。若后天之本恢復,脾胃消化、吸收水谷精微功能正常,則諸癥盡消。推拿治療小兒厭食癥,雖手法施于體表,但可達到調理臟腑,平衡陰陽,調整全身機能的作用。補脾經、清胃經能健脾助運,消食導滯,改善食欲不振、食量減少等癥狀;順運內八卦、掐揉四橫紋能理氣順氣,和中健脾;摩腹法直接施于腹部,調整脾胃氣機,溫中和胃,理氣消食。背部捏脊,因施于督脈和膀胱經,可達疏通經氣、振奮陽氣、調和臟腑之功;揉勞宮、二馬可滋腎陰,溫腎陽,助消化;清天河水可清熱利尿;揉板門、揉中脘健脾運脾和胃;揉足三里運脾和胃。諸穴合用,標本兼治,緩急兼顧,旨在健脾和胃、行氣消食,改善脾胃失調狀態(tài),提高食欲,增加食量,最終達陰平陽秘的狀態(tài),則其他各種癥狀逐漸恢復。有飲食問題的ASD患兒社交障礙、行為異常更明顯,影響患兒生活自理和融入社會的能力[17]。
筆者發(fā)現(xiàn)通過調整脾胃功能,不但能解決單純的飲食問題,而且ASD的其他臨床癥狀都有好轉。飲食問題和社會交往障礙、異常行為的相關性可能與“微生物-腸-腦軸(Microbiota-gut-brain,MGBA)”作用關系密切。Kaucna-Czaplińska等[18-19]認為,益生菌能夠通過調增腸道菌群的數量及結構來治療孤獨癥,使ASD患兒不但飲食問題減輕,而且社會交往、情感和認知等都明顯提高,刻板行為減少,這可能與MGBA有關。
綜上所述,推拿結合康復訓練治療ASD脾失健運型厭食的臨床療效明顯,無論是在脾失健運型厭食的總體療效、體征積分,還是ASD的整體癥狀的改善,都優(yōu)于單純的康復訓練組。筆者認為,兩種方法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一方面推拿方法調理脾胃,使脾胃運化功能正常,增強食欲和食量,全身整體機能改善,則減少刻板行為、情緒和行為問題等;另一方面康復訓練改善刻板行為及其他因素導致的飲食問題,使食量、進餐次數、進餐時間等正常,促進脾胃運化功能的正常。小兒一般服藥較為困難,推拿療法作為一種非藥物療法,操作簡單、安全有效,被稱為“綠色療法”, 容易被患兒家長接受,形成多種方法綜合治療的局面,對ASD患兒的全面恢復具有積極作用,所以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