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軍
語文特級教師金戈在講座《裸讀新詩》中說:“詩是有生命的,經過詩歌點燃的孩子,他們的生命將不同凡響”。青少年正是培養(yǎng)純正文學興趣的時候,如果將大部分時間用于故事類文學文本的閱讀,不能讓他們接觸到純正的文學。朱光潛先生認為“讀詩的功用不僅在消愁遣悶,不僅是替有閑階級添一件奢侈;它使人到處都可以覺到人生世相新鮮有趣,到處可以吸收維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蓖瑫r“詩比別類文學較謹嚴,較純粹,較精致。如果對于詩沒有興趣,對于小說戲劇散文學等等的佳妙處也終不免有些隔膜。不愛好詩而愛好小說戲劇的人們大半在小說和戲劇中只能見到最粗淺的一部分,就是故事?!?/p>
然而詩歌教學一直以來都處于邊緣地帶。統(tǒng)編新教材在七年級上冊僅選了兩首新詩——《天上的街市》《太陽船》;七年級下冊選了外國詩兩首,八年級沒有一首新詩入選,最近的九年級教材似乎發(fā)現(xiàn)了這一問題,設置專門的新詩單元。與此同時,反觀一線的新詩教學與古典詩歌教學之間邊界模糊,朗讀、知人論世、主題探究等依然是新詩和古典詩歌教學的主要方法。
新詩有其獨特的內質,新詩教學不能因循于古典詩歌教學,應該努力讓學生在個性化語言的體驗中生成詩的情味,在豐富的詩歌學習活動中感受新詩的魅力,通向這種教學之境的基本策略是“裸讀”:拋開時代背景、作者生平等材料,直接面對詩歌,走近詩歌和詩人的內在世界。為實現(xiàn)這一教學策略,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的“學”設好支架,定好活動。為了培養(yǎng)孩子們的詩歌閱讀興趣,幫助學生習得新詩閱讀的知識、方法和策略,筆者挑選了徐志摩的《月下待杜鵑不來》作為教學樣本。詩歌內容如下:
月下待杜鵑不來
徐志摩
看一回凝靜的橋影,
數一數螺鈿的波紋,
我倚暖了石欄的青苔,
青苔涼透了我的心坎;
月兒,你休學新娘羞,
把錦被掩蓋你光艷首,
你昨宵也在此勾留,
可聽她允許今夜來否?
聽遠村寺塔的鐘聲,
像夢里的輕濤吐復收,
省心海念潮的漲歇,
依稀漂泊踉蹌的孤舟!
水粼粼,夜冥冥,思悠悠,
何處是我戀的多情友?
風颼颼,柳飄飄,榆錢斗斗,
令人長憶傷春的歌喉。
一、 立交流支架,在對話活動中生成原始體驗
在裸讀的基礎上對詩歌進行反復誦讀,是新詩教學的基本策略,課堂上筆者先向學生展示了裸讀的定義。為了讓更多同學參與課堂,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三遍,然后根據ppt給出的聊天范式與同桌聊讀后的閱讀初體驗。
學習活動一:聊聊閱讀初體驗
A.我讀到了一個……詩人,他……
B.我讀到了一處……風景,你看……
C.我讀出了……
師:我請一組同學展示一下他們聊天的過程。
生1:我讀到了一個孤獨寂寞的詩人,你看他在月光下一直等待,等到青苔涼透了他的心坎,寂寞到與月亮進行對話,但是最終好像還是等不到他要等的人。
生2:你講得真好,我欣賞的是風景,我讀到了一處優(yōu)美、寧靜的風景。你看那橋影、波紋、月色等景物組合在一起多么優(yōu)美,在夜幕中傳來隱隱鐘聲和颼颼風聲,給原本安靜的夜更增添了幾分安寧。
(根據學生聊的內容,教師板書“詩人:孤獨、寂寞 風景:優(yōu)美、寧靜”)
詩歌閱讀的原始體驗是學生進入詩歌的起點,也是課堂學習最初的生發(fā)點,為了讓這一學習活動在自由言說的狀態(tài)下充分展開,筆者選擇了同伴互聊的形式,同時又規(guī)定一定的聊天范式,不至于聊得漫無邊際,實現(xiàn)活動的有效化。
在原初體驗的基礎上再進行朗讀教學,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師:接下來我們要根據聊天過程中的初步體驗進行朗讀,關于朗讀形式,大家有好的建議嗎?
生1:老師,我們分組朗讀吧,班級里有四個小組,每組讀一段。
師:好的,老師采納你的建議。(這是課堂生成,但是新詩是不適合齊讀的)
師:讀完了,四個組都讀得富有感情,但是有一個共同問題,大家聽出來沒有?
生:參差不齊。
師:是的,所以大家以后讀新詩要注意盡量不要齊讀,最好是自己讀,因為新詩沒有古典詩歌的格律,更多的是詩人心情的流露。好的我請剛才給我們挖坑的同學——建議分組讀的同學來讀一下這首詩歌。
(學生個讀,富有感情,掌聲)
新詩朗讀教學,不適宜集體齊讀,課堂上筆者因勢利導,利用課堂現(xiàn)場生成的問題作為思考的支架,將齊讀與個讀進行對比,讓學生在對比中體會新詩朗讀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學生今后對詩歌的朗讀理解。
二、設知識支架,在對比活動中感悟語言魅力
詩歌語言的品味,一方面需要各種形式的朗讀,另一方面則需要借助一些知識或已有經驗進行感悟和賞析。如果朗讀過后直接讓學生找自己喜歡的句子,談感受,講感悟,容易導致學生思維碎片化,為了避免這種瑣碎的分析講解,破壞詩歌整體美感,筆者在賞析時以詩歌語言對比活動為支點,適時引入意象的知識,引導學生感悟詩歌語言與情思之美。
PPT出示
A.看一回凝靜的橋影,
數一數螺鈿的波紋,
我倚暖了石欄的青苔,
青苔涼透了我的心坎;
B.看一回凝靜的橋影,
數一數倒影花、葉的波紋,
我倚暖了石欄的青苔,
青苔涼透了我的心坎;
老師點明自己賞析的角度以及自己對語言品味的過程,然后以表格的形式直觀地呈現(xiàn)給學生:
然后ppt呈現(xiàn)第二組對比:
A.月兒,你休學新娘羞,
把錦被掩蓋你光艷首,
你昨宵也在此勾留,
可聽她允許今夜來否?
B.月兒被烏云遮住了光亮,
看不清真實的樣子,
你昨宵也在此勾留,
可聽她允許今夜來否?
同時引入意象的知識卡片:
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意象作用:
1.所要表達的感情被物化,更加形象;
2.有空白留意增加了詩的張力性;
3.確立篇意,讓讀者更感覺身臨其境。
引入這個知識點后先請同學像老師那樣自選角度,在朗讀中對比感悟原詩語言的精妙,然后組內討論,交換意見,形成像老師示范時制作的賞析表格。
生1:原詩給人感覺更形象,含蓄有韻味,運用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把月比作新娘、云彩比作錦被,一方面含蓄地寫出了當時月色的優(yōu)美,同時表現(xiàn)了詩人渴望見到等待的人就像渴望馬上看到新娘一樣。
生2:我們組發(fā)現(xiàn),原詩中逗號的作用很大,加上一個逗號,感覺上就像詩人和月亮在進行對話,同時可以借月亮這個意象來排遣自己內心的孤獨,顯得特別含蓄。
生3:我們組還有補充,月的意象可以讓人想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詩人孤獨到一種極致,把月亮當作自己喜愛的對象,既可以看出詩人內心的落寞,百無聊賴,又可以看出他像李白那樣浪漫。就像意象的作用第二點增加了詩歌語言的張力,同時也給人更多想象的留白。
在完成這一系列的賞析之后,學生基本上習得了詩歌語言品味的方法,于是后面一節(jié)的對比活動,就放手讓學生自己按照原來的思維路徑去感悟?!斑\用改寫方式與原作比較,可以凸顯原作特色,有助于學生理解詩歌的表達方式。”在這樣具體而微的詩歌言語比較活動中,原詩的精妙處會從學生心底一一生發(fā)。
三、借情境支架,在閱讀策略中實現(xiàn)多元解讀
新詩在表現(xiàn)手法上有其獨特之處,大量運用隱喻已成為新詩的一大亮點,因此新詩的解讀往往是多元的,由于其內在的情感和思維張力,需要讀者調動自己的感官和情思在精讀的基礎上進行開放式解讀。這首詩歌的密碼全藏在“杜鵑”上,這層情感深處的隱喻構成全詩解讀的關鍵。但是作為初中生這個特殊的閱讀群體,需要在課堂上設置一定的支架,便于學生的思維從詩歌的某一個關鍵點進入,從而獲得多元解讀的途徑,否則學生的認知大多只會停留在單一的表層。思維層面的支架,需要構建推測的閱讀策略,讓學生的思維延展與打開有一個著力點。為了實現(xiàn)詩歌教學的多元解讀,筆者在情境構建、策略引導上做了如下嘗試:
老師朗讀全詩,請同學們思考詩歌中杜鵑鳥的含義。
生1:我覺得這只杜鵑鳥象征了詩人一直在等待的人。
生2:我認為是詩人的心上人。
師:有沒有不同想法的同學。
(生沉默)
師:看來同學們的思維被無形的套子給罩住了,請大家看ppt小文和小涵的對話。請你接著小涵的話繼續(xù)講。
小文:我覺得詩歌中的“杜鵑”應該是作者的心上人。詩人為了等她,在月下一個人咀嚼孤獨的滋味。
小涵:有道理,可是這樣是不是太單一了,老師之前教過我們推測的閱讀策略,就是根據已知的文本內容,推測未知的內容,這是我寫的已知的文本信息,我們一起來推測下吧。
生3:看到這些信息,我想到了一首詩,“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所以我推測杜鵑象征著春天,詩人有對春天的無限留戀之情,但又不是十分傷感,這種哀愁是淡淡的。
師:就像孔子說的“哀而不傷”,心中有一種哀愁,但是又不至于憂傷,這種情思剛剛好。
生4:我也想到了一組詩,都是關于思鄉(xiāng)的,所以我推測杜鵑就是詩人故鄉(xiāng)美好事物的一個代表,但是美好的故鄉(xiāng)只能在回憶中尋找,等不到,也回不去。
師:你能跟我們分享一下你想到的詩歌嗎?
生4:“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師:不錯,積淀真是豐厚。
生5:老師,我有不同的想法,我覺得杜鵑就是作者自己。
師:自己等自己,怎么理解呢?
生5:這個自己可以是以前那個無憂無慮的自己,就像我們渴望回到兒童時期一樣,那時是自由,沒有任何束縛的,那種心境很美好,但是杜鵑這時傷春了,就是因為過去美好的自己難以追回,所以有種淡淡的哀愁。
“一個意象是在一剎那時間里呈現(xiàn)理智和情感的復合物的東西。”既然是剎那的復合物,我們不必全然還原,事實上我們也不可能全然還原,只要幫助學生找到解開這個意象的點和思考的路徑,最終的結果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生成。這樣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追溯到詩人當時的情思,也能滿足當下讀者的閱讀情趣。
在各類文體教學都大有突破的今天,新詩教學依然隱藏在厚實的堡壘中,難以突破。現(xiàn)在又面臨新詩在新教材中大量退出,我們一線語文老師有必要借助各種活動、策略調動學生詩歌學習的興趣,觸碰詩歌寫作和賞會的本質,由課堂延伸到課外,引導孩子廣泛閱讀詩歌,接觸最純粹的文學形式,借此提升學生的言語素養(yǎng)和詩意
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