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標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不僅要提高學生的知識技能,還需要對人類社會發(fā)展歷程及唯物史觀有初步的掌握。并在歷史學科的熏陶下,增強學生的社會角色意識,促進他們人格的健全。本文探討了中學歷史與社會教學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加強人文素養(yǎng)的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人文素養(yǎng);中學生
歷史與社會屬人文學科,廣泛涉及人文地理、社會科學以及歷史史實等知識,均與人文素養(yǎng)教育有相容性。在教學中應充分挖掘教材價值,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以給學生帶來情感體驗。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使學生理解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由此可見,融人文素養(yǎng)于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既是基礎教育的目標,也是適應學生終身發(fā)展的客觀需求。
一、 加強人文素養(yǎng)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的原因
(一) 新課標下歷史教學的目標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初中教育的目標有了較大的變化,除科學文化知識的積累外,還需要內化遷移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歷史學科一方面能夠拓展學生的歷史和社會視野,豐富知識面;另一方面學生能夠學習到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經驗,借助前人的精神激勵他們形成良好的品質,從而提高個人的綜合能力。如在鴉片戰(zhàn)爭學習中,學生了解到思想意識、科學技術水平與國際地位息息相關,深感“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從而堅定了努力學習、回報祖國的信念,令教學工作的開展事半功倍。
(二) 學生個人發(fā)生的重要途徑
中學階段正是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且學生對于良莠不齊的文化、意識缺乏鑒別能力。若不利用人文學科加以引導,則很容易給習慣養(yǎng)成造成負面影響。在個人發(fā)展的道路上,歷史學科的教學能夠培養(yǎng)他們的綜合素質,對于社會有新的認識和思考。而歷史中的優(yōu)秀人物,無論是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抑或是自身道德品質,都是學生能夠學習的內容,這些人文精神對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也具有積極意義。
二、 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加強人文素養(yǎng)的策略
(一) 深入挖掘歷史教材中的人文教學內容
傳統(tǒng)的社會與歷史課堂多停留在理論表面,學生僅僅是對歷史、地理、政治等方面知識有所了解,而欠缺對內涵的思考體悟。這導致歷史與社會課堂未能發(fā)揮育人功能,學科知識也難以給現實問題形成指導。實際上,歷史與社會教材內容涵蓋面廣,不乏一些具有人文教育價值的素材。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服務于人的內在品質。比如在“資源”這部分教學過程中,筆者以直觀的數據反映了我國儲量豐富而人均不足的特點,尤其在高速發(fā)展的狀態(tài)下資源短缺問題也日益凸顯。學生對可再生資源、不可再生資源有了明確的認知,不僅能夠改正生活中浪費的壞習慣,而且還將在此后運用所學緩解這一問題。
(二) 將社會實際生活和人文教育緊密聯系
歷史與社會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對歷史的了解、單一知識的獲取上,應該將其包含的人文精神發(fā)揮最大的價值,只有將歷史與社會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學生才能形成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實現對人文素養(yǎng)的需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對每一歷史中的人文精神進行探究,找到與現實生活相對接的內容,講授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知識,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才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聯系個人的生活,通過反思歷史事件,體會社會發(fā)展變化,學習先輩精神,從而豐富個人的人文情懷,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例如在學習《紅軍不怕遠征難》這一課時,教師要充分把握其中的人文精神,將先輩們不屈不撓,為國家艱苦奮斗的精神作為學生人文素養(yǎng)教學的重要內容。除了讓學生掌握紅軍長征的發(fā)生原因、地點以及過程等知識,教師可以將紅軍長征中的精神充分解讀,聯系實際生活,讓學生們學習長征精神,體會中華民族堅忍不拔、自強不息的傳統(tǒng)美德。
(三) 豐富歷史教學中人文素養(yǎng)的教學方法
人文素養(yǎng)的形成并不是單一講解教材內容,讓學生記憶知識點就能夠完成的,教師需要循序漸進,通過不斷積累,潛移默化中強化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首先,教師要避免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拉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采用多元化的歷史教學方式來吸引學生對歷史的興趣,通過豐富多彩的歷史教學活動來增強歷史教學中人文素養(yǎng)的內涵,為學生營造積極的人文教學環(huán)境。特別是當下網絡信息技術迅速發(fā)展,現代化的教學有了更為先進的條件,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條件,為學生創(chuàng)建人文精神體驗的機會,讓學生親身感悟歷史中的人文情懷,學習歷史優(yōu)秀人物的品德,反思歷史事件。例如在介紹戰(zhàn)爭歷史事件的學習中,教師可以播放相關題材的電影;同時也可以組成學生參觀博物館,游覽歷史遺跡,真實感受歷史的脈絡,體會歷史留給后人的重要資源,深刻理解其中的人文價值,從而不斷反思,形成正確的價值和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
三、 結語
綜上所述,社會與歷史作為人文學科,在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方面有著天然的優(yōu)勢。教師應響應新課標的號召,在知識點講解中關注學生的情感發(fā)展,并積極滲透人文價值理念。通過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學素材;緊密聯系人文素養(yǎng)教育與社會生活;不斷豐富人文素養(yǎng)教學方法等手段。如此方能切實發(fā)揮社會與歷史學科育人價值,有效增強中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林彩英.新課標下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歷史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
[2]羅永雙.新課標下初中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7.
[3]吳雪娥.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加強人文素養(yǎng)教育的實踐探索[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9(9):154.
作者簡介:
王達人,浙江省蘭溪市,浙江省蘭溪市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