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嫻
摘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民的物質文化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對于文化的追求,加之時代的轉變,多種文化互相碰撞,文化變遷明顯,導致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不到有效地保護。因此,每個人都應該做出一份努力,做出一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努力。但通過對我國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發(fā)現,其監(jiān)督力度不足,缺乏專業(yè)的人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不夠。所以,首先要做的便是確立原則,對其進行堅持并保護,在完成這一前提以后,才可以對其加以利用。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變遷;保護路徑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6-0270-01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其獨特的文化屬性,其定義被我國有關部門特意下了專門性的定義:社會在進步的過程中,各民族據其所遭遇的種種事件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作為人類人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時代的演變中不斷發(fā)生遷徙,即所謂的文化變遷。文化變遷是指文化在歷史的發(fā)展發(fā)展過程中,隨著時代的演變,文化自身不斷改變的過程。對文化內部的發(fā)展變遷進行研究分析,可以加快文化的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一部分便是文化變遷,自從文化開創(chuàng)以來,其便不斷與其它文化進行碰撞,并以其最終形態(tài)出現在當今時代中,并在未來的發(fā)展過程中根據社會的需要進行演變。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
在研究之后,我們發(fā)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各有各的不同,但是綜合進行分析,其特點主要為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社會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發(fā)展的熔爐,其會在社會這個大環(huán)境下經受考驗。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文化的一種,也需要經歷文化所需要經歷的產生、發(fā)展、衰竭、消滅等歷程。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命名可以發(fā)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指的傳統(tǒng)表現形式以及文化空間,這些雖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時常遇到,但是其并非以實物的形式存在,不存在于現實空間當中,需要借助人的行為或者特殊的實物才得以顯現。其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意識,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人們通過對現實社會的追求對文化進行取舍,保留最為優(yōu)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且會因為生活的改變或者與其它外來文化進行碰撞導致其原有文化進行改變。其三,地理位置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即使是相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不同的地域中可能表現的截然不同。并且非物質文化遺產常常會受到諸如人文、經濟等自然社會的影響,其產生與其密不可分,因此,非物質文化異常常常會顯示出一個地域的生活習性以及風俗習慣。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難題
(一)所知非物質文化遺產比例較小
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曾出現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由于沒有對其進行挖掘,導致其在文化變遷的趨勢逐漸走向消滅。我國擁有很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零零散散的遍布于全國范圍內,擁有多種多樣的表現方法,加之受到人力、物力、財力的影響,為發(fā)掘非物質文化帶來了困難。
(二)專業(yè)研究人員欠缺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民的生活方式較之以往發(fā)生了較大程度的改變,社會經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原本傳統(tǒng)的手工技藝無法為自身獲取到足夠的經濟利益,導致傳統(tǒng)技藝被拋棄。加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制作并非一朝一夕便可以學會,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摸索實踐,要成為某一方面的專業(yè)人才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就更多。因此,當前浮躁的年青人大多不會選擇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
(三)不合理使用
當今社會不少商人為了牟取利益,利用非物質文化的噱頭進行牟利,過分開發(fā)非物質文化遺產,傷害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質,使其原有的文化韻味不斷喪失,其價值遭到破壞,不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于未來的發(fā)展。當前廣西田東布努瑤金鑼舞便是不合理使用中較為典型的一種。由于對其認識較早,得到了有效的保護,但是由于當地村民為了發(fā)家致富,將金鑼舞展現在各種大型文化體育活動中。這樣做確實為當地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是當前金鑼舞在梅林村各屯中的信仰已經消失殆盡,并且其舞蹈的動作、難度已經體現不出自身的特色,文化價值越來越低,無法在當今文化中繼續(xù)傳承流傳。
四、未來應作出的努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僅是當今時代下應該做出的努力,在未來的社會發(fā)展中,需要時刻關注非物質遺產的保護。而無論發(fā)生什么,保護必須要時刻注意,只有保護好了才可以被應用到其它領域。只有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才可以領悟其蘊含的精神,才可以在當今時代下進行傳承,并為子子孫孫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監(jiān)督力度在未來需要一定程度的加強,這樣才能夠保證政策得以應用,并發(fā)揮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