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是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基礎環(huán)節(jié),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小學是學生文學之路的啟蒙階段,對小學生日后的文學之路有著重要意義。文章針對在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式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以適應課改需求,推進課程改革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新課改
作者簡介:王正香,武漢理工大學附屬小學教師。(湖北 武漢 430070)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9)06-0100-02
小學語文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最佳時機,也是小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之一。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但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意義、當前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及相關的提升措施進行分析。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意義
語文是語言與文字的簡稱,它是人們重要的交流、溝通的工具,中國之所以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的傳遞,就是因為語言、文字的發(fā)揮重要作用,它是我國勞動人民一代代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語文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教師不應只是將語文閱讀教學作為一門學科來看待,語文閱讀應該有著更加廣闊的天地,它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對小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身心素質的發(fā)展等多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
雖然語文閱讀教學的意義重大,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學的環(huán)境仍然比較閉塞,比如,在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材是學生閱讀唯一的來源,學生課外閱讀很少,實踐活動幾乎沒有,閱讀教學仍局限于課堂教學中,沒有開拓出新的局面。在當今全世界都在呼吁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時代,小學語文教學有必要打破這種學習模式,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
同時,小學階段的學生心智尚未成熟,其人生觀、世界觀等方面都正處于形成的重要階段,而閱讀是學生收集信息、認知社會的主要途徑之一,對小學來講尤為重要。
二、當前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1. 教師的教學觀念問題。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策劃者。思維決定行為方式,教師的教學觀念決定著教學的目標、方式。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僅僅把考試分數作為來評判學生的好壞標準,盡管新課改在逐步推進,但很多教師的教學觀念仍然停留在應試教育教學的層面,無法適應新課改的教學需求,這對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極為不利。當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仍是為考試做準備,考試考什么,教師就教什么,完全以分數為核心,這明顯有違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這同時造成了學生接觸的知識內容較少,綜合素質不高的局面,教師完全忽視了學生思維能力、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這種教學模式讓很多學生都失去了對閱讀的興趣愛好。因此,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是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關鍵因素。
2. 教學模式不適應當前新課改教學需求。新課改教學的理念是以人為本,但當前很多教師運用的教學方式陳舊,已經不適應當前需求,存在以下問題:
(1)課堂教學時間有限。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課堂時間,讓課堂教學更加高效,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以換取更高的分數,很多教師采用填鴨式教學手法,學生在此過程中只需記住知識點即可,完全沒有享受到閱讀的樂趣所在。這種方式表面上看起來是讓課堂時間更加高效,其實只是為了完成教學目標,完全不考慮小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不考慮學生是否能夠消化課堂內容。學生完全處于被動接受知識模式,沒有絲毫學習的樂趣可言,完全喪失了學習的興趣。
(2)教師不注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不是讓學生學會多少,而是讓學生會學習,比起學會了多少知識點,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更加重要。但當前很多教師都更關注學會了多少,考試成績如何等,對閱讀的方式、方法并不注重,這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是很不利的。
3. 教學氣氛沉悶,溝通不足。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氣氛不夠活躍,學生沒有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師生間的溝通、交流不足?,F在的教師雖然不是照本宣科式的教學,但仍沒有擺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師生間沒有太多的溝通,這造成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學生根本無法享受到閱讀帶來的樂趣。因此,學生認為小學閱讀教學枯燥、乏味,對于學習沒有絲毫的興致。
三、提升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對策
1. 激發(fā)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才會積極主動學習。因此,對于小學閱讀教學而言,培養(yǎng)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至關重要。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會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在長期的積累下,小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自然會有質的提升。
筆者認為,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從課前準備、課堂教學、課外閱讀擴展三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首先是課前準備階段,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閱讀教學往往照本宣科,學生對此毫無興趣,教師可以改變思路。比如,教師可以通過課文題目讓學生展開想象:這篇文章作者主要是想要表達什么主題,文章是如何展開敘述的,假如你是作者,你該如何寫這篇文章呢?帶著好奇心、疑問進入課堂教學,學生注意力集中,課堂效率比較高。其次,在課堂教學開展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來增加師生間的溝通、交流,以此來帶動學生的思維進程,讓學生的思路圍繞文章中心內容,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學生的問題也能得到及時解決,教師的引導更加有效。最后,課堂教學之外,教師應依據課堂內容來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興趣。這需要學生家長的積極配合,為學生構建良好的閱讀氛圍。當前網絡發(fā)達,很多家長在家玩手機勝過陪孩子,這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很不利。
2. 有效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萍嫉倪M步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帶來了便利。近年來,多媒體技術逐漸步入校園,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血液,多媒體技術以生動、形象的畫面將課堂教學內容更加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對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而言,相比傳統(tǒng)教學,多媒體教學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它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因此教師應有效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活躍課堂氣氛,提升課堂效率。比如,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文章時,倘若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學生對于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可能認識不深刻,利用多媒體教學,教師可借助網絡來制作課件。學生通過觀看視頻,不僅對作者所描繪的場景認識更加深刻,同時學感受到文學的魅力。
3. 注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受應試教學的影響,為了讓課堂教學更加高效,教師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掌握知識內容。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將文章的時代背景環(huán)境、作者生平、文章中心思想等介紹給學生,學生完全沒有自主分析的過程。其實,每個人的思維都是不同的,對待同一事物的看法也是多種多樣的,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完全抹殺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學生沒有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完全是被動接受知識,沒有進入作者所構建的精神世界,也就體會不到閱讀帶來的樂趣。
對于閱讀教學而言,讓學生學會如何閱讀非常重要。作為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引導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閱讀習慣。尤其是小學生,他們正處于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期,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真正做到以人為本。
4. 閱讀結合實際生活。語文是語言與文學的簡稱,教師在教學中,不應只是單純將其作為一門學科對待,語言最大的功能就交流、溝通。閱讀的過程就如同和作者交流的過程,走入作者的精神世界,體驗作者的喜怒哀樂。因而,閱讀教學不應只是單純的照本宣科,為教學而教學,教師應將其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將所學在實際生活中有效地運用,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踏入文學大門的開端,其教學意義重大,雖然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存在諸多問題,但作為一名教師,應緊跟時代步伐,積極響應新課改需求,轉變教學理念,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 徐定來.淺談問題教學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教研論叢,2014,(11):41.
[2] 劉京菊.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方法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4,(8):93.
[3] 李瑛.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J].華夏教師,2017,(10):79.
責任編輯 程 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