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黎歆
“女性主義電影批評是女性理論中的一個分支,其目的在于瓦解電影業(yè)中對女性創(chuàng)造力的壓制和銀幕上對女性形象的掠奪。作為一種表象性的敘述語言和大眾化的娛樂形式,電影最鮮明地體現(xiàn)著意識形態(tài)的制約?!盵1]而現(xiàn)代女性主義電影發(fā)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西歐,后經(jīng)歐美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發(fā)展,在全球形成了一股強勁的婦女解放運動。女性文化身份的再確立和女權價值的重新認定,在電影業(yè)日益發(fā)達的今天,無疑成了具有國際視野的全球化命題。
“女性主義電影批評家們認為,以往的電影語言是男性的產物,要想建立更接近女性情感體驗的新電影,必須首先破壞語言,摧毀大男子主義的傳播方式。她們從個人、社會以及政治等種種層面,深刻地闡釋了好萊塢電影影像所泄露出的男性欲望和侵略心理,其批判的縝密和有力遠遠超過了單純的女性范圍,而成為對電影制作和電影理論的全面反思和質疑?!盵2]奧里·斯萬的影視作品中始終保持著對女性的友好凝視,但也存在著一個特殊的現(xiàn)象:相對于“大男子主義”而言的“大女子主義”,即“女子氣概”。奧里一直對女性角色抱有很高的期待或著很好的評價,她們時而像智慧的雅典娜,為男權社會的危機解決帶有指導性作用;或化身為亞馬遜女子,在追求自我的道路上無畏無懼,勇敢前行;即使是濃艷的蛇蝎美人,也令其收起了具有進攻性的一面,在絕對的女性凝視下進行著自我的救贖。
“作為一個當代電影理論的流派,女性主義批評的獨特文化背景,決定了它激烈的批判立場和高度綜合的方法論基礎。”[3]但本文與傳統(tǒng)的女性主義電影批評所不同的是,把文本分析和社會宗教因素考慮進來,針對奧里·斯萬本人的影視作品創(chuàng)作進行解讀。
一、紀錄片:女性神話的確立與女性形象的缺席
紀錄片的紀實性是其他兩種影像方式所不能比擬的,它也是人們的精神思維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折射。奧里·斯萬的四部紀錄片中,直接以女性形象為描寫對象的雖然只有一部,但在其他三部紀錄片的敘事呈現(xiàn)中,都從側面對其完美的女性形象進行了補充。
(一)雅典娜和亞馬遜女子的結合
雅典娜是希臘神話中智慧女神的化身,同時也是藝術女神,她不僅向世人傳授紡織和制陶等技藝,也將繪畫、雕塑和音樂等藝術傳遞給人類,她代表著處女和純潔的光明。尚武好戰(zhàn)的“亞馬遜女子”是生活在希臘神話中的純女性部落,她們買下男子進行生育并把生下的女孩留在身邊,將其撫養(yǎng)成人,成為新一輪的亞馬遜女子。
《弦音之外》的克拉里就是這樣的女子化身??死?911年出生于匈牙利的布達佩斯,并以豎琴演奏家的身份再次嶄露頭角。隨后,維也納交響樂團指揮慧眼識珠,使她在維也納名聲大噪,并于1947年移民以色列,成為以色列交響樂團的第一位女豎琴家??死镒鳛橐陨械拿褡逦幕⑿?,不僅在其自身所處的音樂領域獲得了頗高的成就,還在世界上為新誕生的以色列提高了知名度。長久以來,在父權社會中,男性對權力的追逐和把控是占絕對性地位的,即使偶有出色的女性,也不過是滾滾波濤中的一朵浪花。但隨著以色列的建國,猶太社會中對女性地位的重視,使得在迦南之地這片國土之上誕生了許多女性英雄形象。
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非但不是偶發(fā),反而是在整個猶太民族語境下合理的行為。猶太人注重教育,也十分重視母親在教育下一代的過程中所擔當?shù)慕巧?,猶太社會對女性報以寬容的態(tài)度和較大的希望。值得一提的是,克拉里是奧里·斯萬的祖母,其父親的職業(yè)領域橫跨了電子學和心理學,并且就任了以色列理工學院電子系的系主任。家庭生活中,母親角色的成功,也是對克拉里女性氣質的補充。
猶太人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完備的教育背景是雅典娜女子得以出現(xiàn)的原因。
《沉醉不醒》雖然以1991年爆發(fā)的“海灣戰(zhàn)爭”為背景,對當時遭“飛毛腿炸彈”襲擊的特拉維夫平民的及時反應做了記錄和刻畫,但邀請了經(jīng)歷過8次戰(zhàn)爭的克拉里出鏡,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為線索,將散落在避難所和自己家中的年輕人的焦慮和擔憂串聯(lián)起來。古稀之年的克拉里在她位于耶路撒冷的家中,手拿書寫好的手稿,用英語講述了她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起,所經(jīng)歷的8次戰(zhàn)爭?!八且晃回Q琴家。她來自布達佩斯,移民以色列后,成為以色列音樂史上第一位豎琴家。她到戰(zhàn)場上給士兵們演出,安撫他們……對,她經(jīng)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1947年我們的“獨立戰(zhàn)爭”,第二次和第三次“中東戰(zhàn)爭”,和1973年的“贖罪日戰(zhàn)爭”,我的父親參加了這次戰(zhàn)爭。1981年的“黎巴嫩戰(zhàn)爭”,我正在黎巴嫩服兵役,我祖母很擔心我,還有就是這次的“海灣戰(zhàn)爭?!雹倭魍銮甑莫q太人即使回到了“應許之地”后,其和平進程的推進仍舊力不從心。“‘贖罪日戰(zhàn)爭時,我被送去了海法的女兒家中,并隨身攜帶著這個匕首,我可不想在死之前一點還手的余地都沒有?!雹谶B年的戰(zhàn)事成了以色列人的“家常便飯”,尚武且堅韌的灑脫是整個猶太民族的性格底色。
希臘神話中,阿爾忒彌斯向父親宙斯要短裝來穿,并不是因為短裝性感,而是因為她可以跑得更快。奧里·斯萬導演的作品中,基于其生活的靈感和猶太社會的大氛圍,女性神話的確立是其創(chuàng)作風格的一大特點。
(二)女性形象的失語
出乎意料的是,在《祖賓與我》中,罕見地出現(xiàn)了女性形象缺席的情況。
祖賓·梅塔是印度裔的以色列籍指揮家,自1971年從維也納音樂學院畢業(yè)后就職于以色列交響樂團的幾十年間,人們對古典音樂的渴望使祖賓在以色列國內擁有超高的人氣。在奧里導演追隨拍攝他由特拉維夫到孟買,再至耶路撒冷的音樂步伐中,除了以路人背景出現(xiàn)的幾位女性外,再也沒有其他女性形象出現(xiàn)。
“我對我的家庭沒有耐心,尤其是第一段婚姻。我的孩子們都不在我膝下長大,我對待他們確實缺少耐心……祖賓·梅塔的第一段婚姻以失敗而告終,但是他的弟弟娶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并像照顧自己孩子一樣照顧祖賓的孩子們……而第二段婚姻中的孩子們也不在他身邊長大?!雹侔殡S著女性形象的缺席,則是男性權利的控制和迭起。殖民地時期的印度,在西方思想和文明的侵襲與浸潤下,女性開始接受教育并產生了獨立意識,婦女解放運動有了一定的效果。但這僅僅局限于上層社會的女性,處于社會底層的女性仍舊在來自父權社會和宗教陋習的環(huán)境中掙扎。
“看”與“被看”是人性的本能也是快感的來源?!坝^眾廳中的黑暗(它也把觀眾隔絕開來)和銀幕上移動的光影圖案的耀眼光亮之間的極端對比,也有助于促進單純窺淫的幻覺。雖然影片確實是放出來準備給人看的,但是放映條件和敘事的成規(guī)給觀眾一種幻覺,彷佛是在看一個隱秘的世界?!盵4]在借助精神分析理論來闡釋女性主義電影理論時,即使是在“色情”地看和快感地追求雙重本能意識下,主要女性角色在銀幕上缺席的身份也將蔓延至現(xiàn)實生活的各個方面。
二、電影:母親身份的確認和權利的表征
母親雖為天然的屬性,但其在影像中也構成了一個想象的母體,也出現(xiàn)了對錯的判斷和身份的認同,基于此,形成了第一個“我”。“在這一時刻較早的對看的著魔(明顯的例子是看母親的臉)和最初的自我意識的模糊感覺相撞了。從此就誕生了在形象與自我之間的那漫長的戀愛/失望,這在電影中強烈地表現(xiàn)了出來,并且在電影觀眾身上引起了愉快的識別?!盵5]奧里·斯萬導演的作品中,所有的母親形象都對其羽翼下的孩子進行了庇護,在他們認識世界的初級階段時,通過鏡像的尋找和身份的確認,建立起了這種天然的紐帶聯(lián)系。
(一)嫉妒的撒拉
《琴瑟相鳴》中,有著丈夫亞伯拉罕的愛和成功事業(yè)的女豎琴家撒拉卻有著難言之隱:即使萬般小心翼翼,8次懷孕還是沒能保住孩子。這種天生的母性呼喚和對母親身份的渴望,導致其去尋求交響樂團小號手夏甲的幫助:借腹生子。以實瑪利出生后,夏甲就從他們的生活中消失了。但隨著艾薩克的出生,以實瑪利和撒拉之間的嫌隙越來越大,直到在天然的紐帶的指引下,見到了夏甲,向心性的使然,使其第一次感受到歸屬感。
撒拉本是《圣經(jīng)》中亞伯拉罕的妻子,在其使女夏甲懷孕時,因感受到主母身份受到了挑戰(zhàn),遂產生嫉妒之心,將夏甲母子驅逐。母親是女性的天然屬性,但在其無法實現(xiàn)這一屬性時,內心產生的嫉妒感就會沖撞原始美好的特質。
(二)戴眼鏡的夏甲
“在影片中,女性所戴的眼鏡并不總是意味著觀看的缺陷,而是一種積極的觀看,甚或只是對抗被看的觀看行為的本身。知識女性觀看和分析,以侵占凝視的方式,向一個完備的表征系統(tǒng)發(fā)出了一種威脅。這就好像是女性強行地走到了鏡子的另一面。戴眼鏡的女性的多元決定性,它的作為一種陳詞濫調的情形,是利用性別差異對觀看和被觀看的結構進行電影化安排的關鍵層面?!盵6]初試時,夏甲帶著一副眼鏡,這絲毫沒有引起任何一位男士的興趣,包括亞伯拉罕。但撒拉卻相反,我們不禁要懷疑其接近夏甲的真實目的。
男人不會去勾引戴眼鏡的女孩,因為這是一種更加積極“看”的表征,在男性失去了主動“看”的資格后,會對其失去興趣。那女性呢?在這種主動觀看行為的帶動下,是否會因為其釋放更多的雌性多巴胺而主動靠近?
三、電視?。耗袡嗌鐣C與話語權旁落
“和作為影像的女人相對,主動的男性人物(認同過程的自我理想)要求一個與鏡子—識別相適應的三維空間,因為那異化的主體在鏡子—識別中把他自己對這一想象的存在的表象內向化了。他是景色中的一個人?!盵7]這種主動和被動相轉換的異性分工,也同樣作用于影片的敘事結構。
《捫心問診》中,心理治療師魯文相對于娜瑪、亞丁、阿亞拉和奧爾娜、米哈伊爾夫婦是絕對的權威存在,但在其心理導師吉拉面前,就像是摘下面具的孩童。將其在心理治療中對話語權把握的主動地位讓給了女性導師吉拉。此時的他,已經(jīng)把這一存在的表象內省化,成了眾多心理咨詢者中的一人。
(一)來自“她”者的凝視
在父權社會中,女性長期處于父權監(jiān)視下的“凝視”狀態(tài)?!白鳛橐晃慌灾髁x電影批評家,穆爾維指出,經(jīng)典好萊塢電影中的性別權力結構在于,在拍攝過程中,攝影機(背后通常是男性攝影師)凝視著女演員;在故事層面,女性不僅永遠是等待著被男性拯救的客體,而且在影像層面上,女人尤其是女人的身體,是男性凝視的對象;男人是行動者,也是觀看者,男人拯救女人,也肆無忌憚地凝視女人;關于女性身體的特寫鏡頭,打亂了流暢的敘事剪輯,卻是經(jīng)典敘事電影不可缺少的裂隙。同時,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觀眾通過認同男主角的行動,進一步認同男主角的目光,借助影片中男性人物的凝視,坦然地占有銀幕上的女性,在獲得敘事快感的同時也體驗到視覺快感。這一攝影機凝視女演員、男性角色凝視女性角色、觀眾凝視銀幕的三重凝視關系,牢牢鎖死了畫框中女性的可能出路?!盵8]
吉拉是魯文曾經(jīng)的心理治療師,即使在8年前分道揚鑣后,遭遇中年危機的魯文還是在第一時間尋求吉拉的照顧。二人第一次在吉拉的心理治療室見面時,魯文十分嫻熟地坐在吉拉的座位上——心理治療師的位置,吉拉隨即把他請到了對面座位。“抱歉,這是我的位置?!濒斘幕谧约旱娜粘A晳T,即長久以來在父權社會中積累的經(jīng)驗,在和其心理導師見面時,無意識的挑戰(zhàn)和質疑了其作為女性形象的地位和權威,結果鎩羽而歸。
“女性角色的創(chuàng)造,往往越寫越有靈感,越寫越讓我難以輟筆。我當時和《捫心問診》的制片人Hagai在討論魯文(Reuven)這個心理治療師該由男性還是女性演員來擔任的時候,我們糾結了好久,最終拍板這個角色是由男性來擔任,原因有二。第一,我們希望在這個傳統(tǒng)的男權世界中出現(xiàn)的男性能夠在‘女性主義的觀照下工作和生活,這會讓其變得更加有觀賞性和博得一定的觀眾好感與熱度。其次,我們也希望能夠以這個角色為轉折點,扭轉人們對以色列男性片面形象的認知。就像是,一提到以色列男性,大家就會想到全副武裝、荷槍實彈的士兵形象。但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并不是這樣的,所以我們希望能夠一改大家原有的刻板印象。再有,吉拉(Gila)雖然為女性,但她實際上是魯文的精神導師和領路人,在整個心理治療或者是生活中,她是具有高于魯文的權威性的。而這種因為權利產生的間隔感更加能夠夸大兩性之間的關系,使人物角色更飽滿,故事發(fā)展更有戲劇沖突性。”①
(二)女性氣質與女子氣概
“在女性特質進行炫耀之際,其深遠處正是裝扮。女性氣質是一個可以戴上或摘下的面具。因此,裝扮對于父權安排的位置的反抗,就在于它對女性特質作為封閉性,作為自身在場性---更準確是說,作為意象性的生產的否定?!盵9]
娜瑪是魯文周日的固定客戶,如何處理和男性相處的關系是一直以來困擾她的問題。雖然是以修復和男友的關系為名由進行的心理治療,但在與魯文將近一年的相處中,卻發(fā)現(xiàn)自己對心理治療師產生了好感。而娜瑪突如其來的告白,讓魯文不知所措:面對著妻子出軌的事實,來自家庭裂變的危機,使其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客戶娜瑪?shù)母星椤!跋裼^眾最關注的‘移情問題:娜瑪和魯文,客戶和心理治療師之間能發(fā)生愛情嗎?我們咨詢了心理專家,答案是:永遠都不可以。但它確實是發(fā)生了,這也是我們在創(chuàng)作中所要把我的尺度?!雹?/p>
娜瑪?shù)穆殬I(yè)是一名醫(yī)生,平時把自己的身體都隱藏在了寬大且統(tǒng)一的工作服當中,而平常來診療室時也是休閑打扮,將自己的女性特質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遮蓋。只有一次例外,與男友吵架后和閨蜜一起買醉,第二天早上來向魯文告白時,穿著一條露肩長裙。
女性氣質在“被看”的前提下,有了自己的主動選擇權,而為此動心的男性已經(jīng)處在了女性視角下“被看”的位置,視角的置換是奧里導演創(chuàng)作風格中不可忽視的重點。
飛行員亞丁看似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兒女雙全,妻子在25歲就拿到了牛津大學的博士學位。但亞丁卻不快樂,他對自己的妻子并沒有感情。第二次和魯文見面時,對咖啡甚為挑剔的亞丁甚至搬來了特制的咖啡機,其自信且自負地為魯文作決定,其家庭生活狀況可見一斑。當大男子主義遭遇到更為強勁的女子氣概,父權的權威性受到了挑戰(zhàn),話語權的旁落是男權開始崩潰的裂縫。
結語
奧里·斯萬影視作品中出現(xiàn)的這種女性形象有著深刻的社會環(huán)境因素和個人體驗的交叉作用。就社會環(huán)境而言,猶太教規(guī)在猶太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絕對的精神領導地位,它履行了一定意義上的社會契約職責。除此之外,流散千年的猶太民族除了精神上猶太教的凝聚外,另一重更重要的身份辨別的因素就是母親:在大多數(shù)猶太社會中,猶太人身份的指認全部依憑于母親的身份辨別(當然,也有少部分社區(qū)接受父親身份的辨別),母親血緣的純粹性決定了新生兒的宗教身份和文化身份的雙重確認,這也就不難理解奧里·斯萬作品中母親角色的塑造成因了。就奧里本人的個人經(jīng)驗來說,祖母、母親和妻子這三人在其現(xiàn)實生活中的活動范圍和影響之大,使其在進行影視劇創(chuàng)作時,會無意識地將這三人的形象移植到劇里的角色中。這也就不難理解其女性身份的建構原型了。
參考文獻:
[1][2][3][5]李恒基、楊遠嬰主編.外國電影里論文選(下冊)[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6:635,636,637,642.
[4][7][8][美]勞拉·穆爾維著,周傳基譯.視覺快感和敘事性電影[M]//李恒基、楊遠嬰主編.外國電影里論文選(下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6:641,646,647.
[6][9][美]瑪麗·安·多恩著,范倍譯,電影與裝扮:一種關于女性觀眾的理論[M]//李恒基、楊遠嬰主編.外國電影里論文選(下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6:672,669-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