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海洋
【摘要】初中科學教學中的疑難問題往往是因為實驗效果不佳,操作不便等原因成為教學中的“硬傷”。因此,開展實驗研究,改進實驗,提升實驗效果,使得實驗教學在解決教學疑難問題中發(fā)揮積極作用,將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文章結合實際教學,用大量的實例,通過改建實驗,增設創(chuàng)新實驗,很好地解決了教學中的疑難問題。
【關鍵詞】創(chuàng)新實驗;解決疑難;探究
一、疑難實驗的定義
從實驗效果和成功率來定義,疑難實驗是指成功率低的、效果不明顯的、實驗現(xiàn)象與理論不符的、現(xiàn)象呈現(xiàn)所需的時間太長的、環(huán)境不適合的實驗。如教材中“海波的熔化”實驗,海波在熔化過程中溫度保持不變是很困難的,因此屬于成功率較低的疑難實驗。
從實驗目的的達成來定義,疑難實驗是與學生認知水平不匹配、與學習內(nèi)容脫節(jié)、方法無法體現(xiàn)的實驗。如“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從實驗開展的條件來看不存在疑難問題,但從實驗目的的達成來看,這就是一個疑難實驗了。因為這個實驗包含著諸多的科學方法,如間接的測量方法、估算方法、轉換法等。原教材中的實驗完成后,學生無從下手,與學生的認知水平脫節(jié),更無法應用眾多的科學方法進行分析。
二、初中科學疑難實驗問題的成因
科學是一門實驗學科,科學的基本定律是在實驗的基礎上歸納出來的??茖W離不開實驗,科學教學同樣也離不開實驗。脫離了實驗,學生對許多現(xiàn)象和概念就會難以理解。實驗是科學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做好實驗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但實驗有它自身的特點和規(guī)律,只要我們認識了這些特點和規(guī)律,很多難題自然就迎刃而解了。下面就分析一下初中科學疑難實驗的成因:
三、科學實驗創(chuàng)新的總體思路
四、初中科學疑難實驗問題的有效解決
(一)精選器材,獲得良好實驗效果
“儀器本身的缺陷”是形成疑難實驗最核心的影響因子,解決的策略重在“儀器的改換”。對于“儀器不適合”這一具體因素,對策是:“利用新材料”改進實驗儀器或“用其他材料”更換實驗儀器。對于“制作不易”,具體對策是:“選用身邊的材料”自制實驗儀器,讓實驗變得簡單,容易操作,同時也能更好地揭示實驗的本質。
下面讓我們來看一個案例。
案例1:大氣壓系列創(chuàng)新實驗——覆杯實驗的改進
教材中使用的覆杯實驗是用紙片蓋住的,但時間一長紙片由于會被水潤濕而導致脫落,因此我們進行了改進。
實驗器材:塑料吸鉤、鉤碼、玻璃瓶、裝水的透明水槽、塑料水槽(四邊用鐵絲鉤住,形成一個類似于籃子的容器)。
操作方法:
1.將玻璃瓶內(nèi)裝滿水,用塑料吸鉤緊緊封住,水不落下(學生感受大氣壓的存在,好奇!)
2.在掛鉤上懸掛空水槽,水槽不脫落;
3.向塑料水槽中不斷添加鉤碼,水槽不脫落(學生感受大氣壓的大小,驚訝!)
4.繼續(xù)添加鉤碼,直至將鉤碼拉下的瞬間(學生感受大氣壓的大小,驚嘆!)
5.測出此時塑料水槽和鉤碼的總重及塑料吸鉤的直徑,大致估算出大氣壓的值(學生信服)。
(二)優(yōu)化操作,改進實驗方法
“選用的方法不妥”是形成疑難實驗的一個影響因子,解決的策略重在“方法的改變”。如通過改進操作方法,優(yōu)化實驗步驟來解決疑難問題。
案例2:“滑動摩擦力的測量”創(chuàng)新實驗
教材采用勻速拉彈簧秤測量摩擦力的方法,由于很難做到勻速拉動,示數(shù)不穩(wěn)定,而且不是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下,摩擦力不等于拉力,說服力不強。
改進的實驗方案1。
做法:用電動玩具拉動木塊做勻速運動(圖2)。
改進后的優(yōu)點:把測力計固定不動,便于讀數(shù)。
改進的實驗方案2。
做法:在桌面上放一木板,將木塊置于木板上,彈簧測力計固定,另一端掛在木塊上。拉動木板,木塊和木板之間任存在相對滑動,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反映出了滑動摩擦力(圖3)。
改進后的優(yōu)點:把測力計固定不動,便于讀數(shù)。拉動木板無須控制目標做勻速直線運動,無論如何拉動木板,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都不變。
(三)鋪設實驗情境,突破教材難點
在科學教學中,給學生創(chuàng)設體驗、尋找、再現(xiàn)科學情景,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思維。例:“液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一課,教材上采用兩船并行相撞為素材,但課堂不可能制造“撞船”的真實情境,很多教師是用flash等課件模擬的,筆者認為仍然不夠直觀。我們通過創(chuàng)新實驗彌補,并利用實驗引導分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案例3:“液體壓強與流速”創(chuàng)新實驗
實驗器材:透明玻璃水槽(裝水)一個、兩個乒乓球、去除底部的塑料飲料瓶(2.5L)一個、玻璃導管一段、橡膠塞一個。
操作方法:
1.將塑料飲料瓶去除底部,再扣上塞緊打孔后的橡膠塞,在橡膠塞內(nèi)插入一個玻璃導管;
2.在水槽重裝入水,水面上放置一個乒乓球;
3.在塑料內(nèi)裝水,將玻璃導管的開口對著乒乓球的一側噴出水流,觀察此時乒乓球的運動。
4.將兩個乒乓球放置在水面上相聚一定的距離,在塑料內(nèi)裝水,將玻璃導管的開口對著兩個乒乓球的中間噴出水流,觀察此時兩個乒乓球的運動。
分析現(xiàn)象:先放一個乒乓球演示實驗,當瓶子往左移動時,乒乓球A處的水流速度比B處的大,B處水對乒乓球的壓強比A處水對球的壓強大,所以乒乓球隨著瓶子也往左移動。從而得出結論:水的壓強隨流速的增大而減小。
再放兩個乒乓球演示兩船相撞的實驗。
實驗改進后的優(yōu)點:該實驗所用器材簡單,可重復利用。實驗現(xiàn)象生動、有趣,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通過觀察、探究、分析得出結論。
學生探究了液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后,我們馬上再來探究氣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這時利用一個創(chuàng)新實驗,可以大大地保持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和探究欲望。
(四)在創(chuàng)新實驗中關注學習行為,提升能力
怎樣在實驗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把理解知識的過程提升為進行創(chuàng)造的過程,具體做法是:將演示實驗改為探究性實驗,讓學生充分地動腦、動手、動口,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激發(fā)。
“問題”與“疑問”是探究式學習的起點,也是探究式學習的一個基本特征。在初中科學教學中,當一個問題解決,通過實際操作會出現(xiàn)新的問題,再思考解決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創(chuàng)設發(fā)現(xiàn)問題情境可以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從而激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欲望和探究問題的熱情,為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探究問題創(chuàng)造條件。通過不斷創(chuàng)設發(fā)現(xiàn)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求精神。
(五)挖掘生活素材,設計學生喜歡的小型探究實驗
案例4:啤酒瓶搭檔壓力鍋——蒸汽輪機創(chuàng)新實驗。
教材中雖然沒有專門介紹蒸汽輪機,但在講述核電站、燃煤電廠發(fā)電原理時,都要涉及蒸汽驅動蒸汽輪機帶動發(fā)電機發(fā)電等過程。為了讓學生大致了解蒸汽輪機的工作原理,可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個簡易的蒸汽輪機模型。
器材:2個鋁制啤酒罐(或其他鋁制飲料罐)、一次性筷子、剪刀、鋼釘、壓力鍋、煤氣灶。
制作方法:
1.用剪刀在啤酒罐上剪出一個直徑約為5cm的圓片,在圓片中心用鋼釘鉆一個小孔,孔徑比一次性筷子的直徑略小。
2.用剪刀在圓形鋁片周邊每隔1.5cm的地方沿半徑方向剪一個切口,如圖5。
3.用手小心地將圓片剪出的各個葉片朝同一方向扭轉約40°,做成葉輪,如圖6,并將一次性筷子穿過葉輪中心的小孔。
4.將另一個啤酒罐的底部剪去,再剪出對稱的2片長約8cm、寬約4cm的窄長的鋁片作為支架,啤酒罐開口部位的朝向與2片鋁片平行。在鋁片的兩端用鋼釘各鉆一個小孔,孔徑比一次性筷子的直徑略大。如圖7所示,將葉輪與支架組合在一起。
5.把底座的開口套在壓力鍋的噴嘴上,不蓋限壓閥,如圖8。
使用方法:
1.壓力鍋內(nèi)裝少量的水,置于煤氣灶上加熱;
2.當鍋內(nèi)水沸騰,蒸汽從噴嘴射到葉輪上時,葉輪就會高速旋轉起來。
溫馨提示:當壓力鍋產(chǎn)生蒸汽時,實驗者應與壓力鍋保持一定的距離,防止被高溫水蒸氣燙傷。
五、結束語
最后讓我們用陶行知先生的話來一起勉勵:“做”是核心,主張在做上教,做上學。強調(diào)“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上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上說,做便是學”。個人的力量雖然微薄,但是只要我們堅持,潛心研究,一定可以通過改進實驗較好地解決初中科學中的疑難問題。
【參考文獻】
[1]王耀村.最受師生喜愛的創(chuàng)意科學實驗(初中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41.
[2]王稼國,李榮強,林海量.中學化學疑難問題剖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81.
[3]王耀村.初中科學教學關鍵問題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