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高磊 李 芒 蔡英麗 馬曉龍
?
雙孢蘑菇新型基質與不同覆土材料栽培試驗
劉高磊 李 芒 蔡英麗 馬曉龍*
(武漢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蔬菜研究所,湖北 武漢 430345)
采用杏鮑菇菌渣、碎稻草和杏鮑菇菌渣、牛糞兩種栽培基質,草炭土、黃泥土、石灰和谷殼、黃泥土、石灰兩種覆土材料,組合成3種栽培模式,以雙孢蘑菇W192為試驗品種,通過測定生育期性狀、菇體性狀及產量等農藝性狀的考察結果:菌絲生長時間模式1短于對照,采菇期比對照提前19天;模式1前三潮菇平均產量較高,每平方米達12.57 kg,產投比較高,為3.26,但不同潮次間子實體菌柄性狀有顯著差異,且春菇子實體肉質沒有對照緊密。
W192;新型基質;新型覆土材料;產品性狀;產量
供試菌株W192,引自福建省農業(yè)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
新型基質配方:杏鮑菇廢棄菌渣46.6%、稻草45%、菜餅3.0%、尿素0.5%、過磷酸鈣0.8%、硫酸銨0.6%、石灰1.5%、石膏2.0%,C/N為28.2/1。對照培養(yǎng)料配方:杏鮑菇菌渣75%、牛糞20%、麩皮3%、過磷酸鈣0.8%、石灰1.2%。
新型覆土配方:草炭土30%、黃泥土68%、石灰2%。對照覆土配方:谷殼30%、黃泥土68%、石灰2%
(1)農藝性狀測定方法。不同培養(yǎng)料和覆土材料組合,形成3種不同栽培模式,分別為新型基質加新型覆土處理(模式1),新型基質加對照覆土處理(模式2),對照培養(yǎng)料加對照覆土處理(對照模式)。分別考察3種模式下雙孢蘑菇菌絲發(fā)菌速度、原基形成時間(覆土至原基形成時間)和采收時間(覆土至首批子實體采收時間)等生長性狀;子實體菌蓋大小、菌蓋厚度、菌柄長度、菌柄直徑、菌蓋重量、菌柄重量及子實體肉質致密度等子實體商品性狀;單菇重、每平方米產量等產量性狀。其中,測定的子實體從整個出菇周期中選取,無畸形、病變,具有代表性,每處理所測子實體個數不少于40個。每個配方設3個小區(qū)重復,每個小區(qū)栽培面積50 m2,采用隨機分組方式,分別栽培不同的床架。
(2)栽培方法。①一次發(fā)酵。在2018年9月22日進行杏鮑菇菌渣粉碎和稻草的粉碎,稻草粉碎長度為8~10 cm。各自預濕,分別預發(fā)酵5天。隨后混合建堆,建堆方式為一層稻草,一層杏鮑菇菌渣。其間均勻撒上菜餅、尿素、過磷酸鈣、硫酸銨、石膏。間隔5天、4天、3天、2天進行4次翻堆,并在第一次翻堆時單獨加入石灰[1-3]。發(fā)酵過程采用增氧發(fā)酵技術,即在料堆下安裝通氣管,通氣管一端連接鼓風機,從建堆后第3天開始,每8小時通風一次,每次30分鐘。與常規(guī)靜態(tài)堆制發(fā)酵相比,采用此項技術可以有效減輕厭氧區(qū)培養(yǎng)料厭氧發(fā)酵程度,在增氧的同時排出廢氣。
②二次發(fā)酵。培養(yǎng)料一次發(fā)酵后,至無明顯氨臭味時運入菇棚床架進行二次發(fā)酵,發(fā)酵時將料溫快速升至60 ℃,維持8~10小時后再降到55 ℃維持5~7天,期間從第3天起,每天打開門窗通風30分鐘[4-5]。
③播種。二次發(fā)酵結束后,緩慢降溫,當料溫降至25 ℃時進行播種。播種采用撒播,播種量為每平方米350 g麥粒菌種。
④覆土方式與出菇管理。于菌絲吃透三分之二培養(yǎng)料時進行覆土,覆土材料進棚前提前用咪酰胺錳鹽溶液噴灑,并用甲醛熏蒸處理。覆土厚4 cm。在菌絲爬滿土層后兩天噴灑第一次出菇水,3天后噴灑第二次。
左為新型配方,右為對照配方
圖1 播種7天后兩種配方培養(yǎng)基菌絲封面情況
表1 不同模式配方栽培雙孢蘑菇W192的生育期和產量
注: “+”越多表示子實體致密度越高,同時以對照模式子實體致密度為參照。同列數據小寫字母不同表示<0.05水平差異顯著,下表同。
試驗結果顯示,兩種培養(yǎng)料的發(fā)菌速度有一定差異,新型培養(yǎng)料生長速度快、濃密、菌絲容易連片,在播種量為400 g/m2 時,菌絲封面時間僅7天,較對照的10天縮短3天,因而可降低培養(yǎng)料面污染雜菌的機率(圖1)。菌絲滿床時間新型培養(yǎng)料為30天,較對照培養(yǎng)料的39天縮短9天,有效縮短了生產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