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爾頓的個別差異理論,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論告訴我們,學生的個別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面對不同的學生,我們應該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分層教學就是從學生的個別差異出發(fā),有的放矢地進行差別化教學,從而使學生揚長避短,最終實現(xiàn)共同進步的有效教學方式。
關鍵詞:新課標;語文;分層教學
21世紀初,我國進行了基礎課程改革,新課改明確提出:“為了適應高中教育發(fā)展的趨勢,適應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和學生對語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高中語文課程必須體現(xiàn)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既要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普遍獲得進一步地提升,同時也要為具有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更大的發(fā)展空間”。但在具體教學中,很多老師無視學生的個性化差異,采用“一刀切”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造成了優(yōu)等生“吃不飽”、后進生“吃不了”的問題,導致了語文教學的“少、慢、差、費”。下面我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體會來談談如何在語文中實現(xiàn)分層教學。
一、 教學對象分層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對象。分層教學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對教學對象進行合理的分層。由于分層教學的對象是活生生的有感情有思想的人,不是車間流水線上的零件,要想對學生進行合理分層,必須深入了解學生。教師可以通過訪談、觀察、問卷等途徑盡可能多地了解學生學習能力、智力水平、學習習慣和個性特征等具體信息。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根據(jù)綜合因素制定合理的分層標準,將學生分為A、B、C三層:A層的學生學習習慣好,接受能力強,成績優(yōu)異;B層的學生接受能力相對一般,但基礎扎實,學習的勁頭比較足,成績中等;C層的學生基礎薄弱,習慣較差,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成績靠后。這三層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根據(jù)學生的進步情況隨時調(diào)整,為保護學生的自尊,在分組過程中要避免使用“差生”這種標簽性的詞語。
二、 教學方法分層
分層教學建立在承認學生差異的基礎之上,由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接受能力不盡相同,因此,“因材施教”“量體裁衣”,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是分層教學的關鍵。具體來說,教師在分層教學過程中應遵循“教無定法,教有定法”的原則,對A層次的學生采用“自學+點撥”的方式,即以學生自學為主,老師點撥為輔,側(cè)重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究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旨在落實“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B層次的學生采取“自學+誘導”的方式,即主要以學生自學為主,在學生的思維受阻時,老師應該作為學生思維的“推助器”,相機誘導,啟發(fā)引導學生思維向前發(fā)展,旨在落實“過程與方法”;C層次的學生適合講授法,重在夯實基礎,訓練學生的基本能力,旨在落實“知識與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受大班授課制的局限,分層教學的方法在課堂上很難落實,這就需要老師充分運用教學智慧,精心組織課堂,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我在執(zhí)教李清照的《聲聲慢》時,根據(jù)不同的學生采用了不同的教學方法:
方法一:對比學習法。將李清照的《聲聲慢》與之前學過的《一剪梅》對比鑒賞,說說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A層次)
方法二:意象學習法。通過尋找羅列詞中的意象引導學生感受詞作中所表達的情感。(B層次)
方法三:逐句鑒賞法。在老師的引導下,先逐詞逐句鑒賞詩歌,最后結(jié)合詞作的整體意境理解全詩。(C層次)
這種逐級分層教學的方法很好地解決了“吃不飽”和“吃不了”的問題,能夠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發(fā)展。
三、 課后作業(yè)分層
課后作業(yè)是課堂的延續(xù),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鞏固和提高。我們看到,在高中語文課本的每篇課文后面都配有課后作業(yè)——“探討與練習”,這些作業(yè)的設置是有梯度的,主要有以下四種類型:(一) 解讀型。如“《望海潮》一詞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生活景象?說說作者從哪些方面描寫了杭州的美麗與繁華?抒發(fā)了他怎樣的感情?”(必修二《望海潮》);(二) 賞讀型。如“王國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意境全出,說說‘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這一聯(lián)中,哪兩個字與此詩的境界關系最密切?為什么?(選修《蜀相》)”;(三) 研讀型。如“有人說,屈原在《湘夫人》中所反映的男女水神歡會難期、思而不見的愛情悲劇,實際上是他自己不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劇的曲折反映,你同意這一說法嗎?”(選修《湘夫人》);(四) 拓展型。如“參考下面的資料,以‘話說賈寶玉為題,談談你對這一人物形象的看法,有條件的話,最好讀讀《紅樓夢》全書。(必修二《林黛玉進賈府》)”。
以上四種類型的課后習題,在能力層級上分別屬于認知、借鑒、質(zhì)疑、遷移四個層次,老師在布置作業(yè)時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因人而異,A層次的學生這些問題應該全部完成,B層次的學生可以完成前三種問題,C層次的只選擇前面兩種問題來做就行了,甚至一些學困生可以只做第一種題。這樣一來,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課后作業(yè)的訓練都能夠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四、 教學評價分層
新課改強調(diào),課堂教學評價不能只注重結(jié)果性評價,還應該注重過程性評價。教師的教學評價是對學生思維成果的肯定,又是對下一次思維的引導,蘊含著巨大的教學智慧,在分層教學中,老師在評價學生時應該使用“多面鏡”,對學生進行分層評價。具體來說,對A層次的學生要使用“望遠鏡”,使其通過對已有知識的學習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以后遇到類似的問題自己都能解決;B層次的學生使用“顯微鏡”,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客觀、精準的評價,使其既能發(fā)現(xiàn)不足又能迎頭趕上;C層次的學生使用“放大鏡”,忽略學生思維中的偏差,及時抓住學生思維中的閃光點,哪怕是只有一點,也要適時鼓勵和表揚,以保護其學習的積極性。
分層教學是依據(jù)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打破傳統(tǒng)的“大鍋飯”,承認學生差異的教學模式。面向全體學生,對每個學生負責,確保每個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發(fā)展是分層教學的目標和宗旨,只要我們始終秉持“以生為本”,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的信念,相信分層教學是大有可為的。
作者簡介:
朱鵬文,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會寧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