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桐城市同安小學 李光正
《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國學熱潮,詩詞承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對于學生文學素養(yǎng)、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都有重要意義。本文總結了《詩詞大會》的成功原因,總結當前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的問題,以《詩詞大會》為出發(fā)點,探討《詩詞大會》對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的啟示與具體教學方式。
《中國詩詞大會》是央視推出的一檔文化益智競賽節(jié)目,這檔節(jié)目通過選手們對詩詞知識的比拼與評委的點評,帶領大家重新體悟古詩詞的“趣”和“美”,在古人智慧中涵養(yǎng)心靈?!对娫~大會》一經(jīng)播出,便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在整個社會上掀起了一陣學習傳統(tǒng)文化熱潮,在《詩詞大會》中成名的網(wǎng)紅選手武藝姝、張鈺樺也成為眾多中小學生膜拜的對象。數(shù)據(jù)顯示,《詩詞大會》的觀看次數(shù)達到了11.63 億人次。雖然文化類節(jié)目并不是一個新生事物,但是像《詩詞大會》一樣影響如此廣泛,實屬難得,這說明,社會大眾對于傳統(tǒng)文化還是十分推崇的。縱觀我們小學階段的詩詞教學現(xiàn)狀來看,孩子們興趣不高、詩詞教學枯燥乏味的問題普遍存在,基于此,我嘗試將《詩詞大會》的形式引入到小學語文詩詞教學中,頗得孩子們的喜愛,現(xiàn)將具體教學模式總結如下。
近幾年來,漢服文化、詩詞文化、國風文化等文化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展現(xiàn)了我國群眾對國學經(jīng)典文化認識的不斷提升,同時也代表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揚與傳承。在社會各界的不斷努力下,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逐漸展現(xiàn)出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主動了解、學習古典詩詞、服裝文化、民俗文化,并不斷帶起一陣陣文化浪潮。無論是商業(yè)表演還是社會公益活動,以傳統(tǒng)文化、國學經(jīng)典為主題的活動都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同時也是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電視、網(wǎng)絡等信息載體上所呈現(xiàn)的各種國學知識欄目也得到了群眾的廣泛歡迎。
在這個背景下,《詩詞大會》的舉辦則在最大程度上迎合了群眾的節(jié)目收看興趣,因此,《詩詞大會》成功的原因與其中豐富的國學知識、中華傳統(tǒng)文化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其豐富多彩的競賽形式,也深深地吸引著社會各界的人?!对娫~大會》最早在2016年播出,節(jié)目是采用一名選手與百人團對戰(zhàn)的形式,在舞美、燈光效果下,營造出強大的氣勢,并邀請了康震、王立群、蒙曼、酈波等著名學者輪流點評,由董卿擔任主持人。在《詩詞大會》的第二季中,設置了“飛花令”這種對詩的形式頗具書香氣息,讓節(jié)目內容更加趣味,不僅是一檔成功的綜藝節(jié)目,也是一場詩詞全民盛宴?!对娫~大會》的成功離不開選手、詩詞之間的巧妙結合,在《詩詞大會》第二季中,冠軍是高一女生武藝姝,她的詩詞量令人咂舌,在“飛花令”環(huán)節(jié)的表現(xiàn)驚艷全場。除了武藝姝之外,13歲的孩子葉飛、東方維納斯張超凡等等,這些選手用他們的智慧為《詩詞大會》賦予了新的生機。
在比賽的過程中,由于這些選手的優(yōu)異表現(xiàn),群眾也開始通過網(wǎng)絡、字典、圖書等方式查找相關題目的文化背景、作者簡介、寫作背景、蘊含思想等知識,在茶余飯后,大家也熱衷于談論各個選手的表現(xiàn),并探討選手取得比賽成績的原因。群眾也會主動學習哲學優(yōu)秀選手的學習習慣,并以此為榜樣,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逐漸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同時,《詩詞大會》選擇專業(yè)的學者來負責點評,以蒙曼為例,他是北京大學的歷史學博士,也是全國著名的歷史學者,在點評詩詞的過程中,蒙曼能夠以專業(yè)知識著手,把控語言結構,挖掘詩詞背后的歷史典故、人文氣息,做到了文史不分家。康震是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文學院教授,也是“文學”“詩詞”的研究專家,康震能夠將人物放置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情境中,為選手再現(xiàn)歷史,讓他們了解詩詞背后的故事、背景。
《詩詞大會》選擇了央視非常受歡迎的女主持人董卿,董卿有著扎實的文學功底,在錄制節(jié)目的過程中,她能夠在老師、主持人的角色之間切換自如,同時,董卿的語言頗具詩意,又有趣味性,在每期節(jié)目開始時,她都會吟誦出詩詞的主題,語言具有張力,與節(jié)目之間相得益彰。優(yōu)秀的節(jié)目結構、水平高超的主持人、內容豐富的題目,這些因素共同交織在一起,是《詩詞大會》成功的重要原因。另外,其成功的原因與緊緊結合社會熱點也有著密切的關系。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古詩詞講解上,多是采用碎片化的教學模式,為學生落實字詞、講解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將詩詞拆分,這種單一的教學方法很難讓孩子們對詩詞的學習產(chǎn)生興趣。對于小學生而言,興趣無疑是他們學習詩詞的最佳教師,單一的教學方法會消解詩詞之美。 同時,在應試教育壓力的影響下,雖然教育改革工作在不斷進行,但是依然是“舊瓶裝新酒”,訪談顯示,平時,教研工作的壓力繁重,特別在期末考試前一段時間,壓力特別大,在有限的時間內,教師沒有精力去落實情感的滲透。
我國古詩詞包羅萬象,有憂國憂民的思想、思想羈旅的鄉(xiāng)愁、田園生活的愜意、報效國家的壯志等,這些內容,都需要從多個層面著手讓學生來體悟和理解。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不同學段的學生,古詩詞學習的要求不同,低段語文要求孩子們知道怎樣識文斷字,中段語文則要求學生可以感悟情感,高段則要求學生可以掌握意象的分析方法,學生的年齡不同,教學方法也大相徑庭。但是在現(xiàn)階段的詩詞教學中,多是采用解題、翻譯、中心思想、寫作特點的教學模式,沒有針對孩子們的年齡特點來精準設置目標,無法實現(xiàn)因材施教,詩詞教學質量大受影響。
《詩詞大會》的熱播也暴露出了我們語文詩詞教學中品讀指導的缺失問題,古詩詞充滿韻律美,讀起來朗朗上口,語言具有音韻。而在目前的詩詞教學中,除了課堂講解之外,其余時間便是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導致詩詞本身的意境美、語言美、思想美被慢慢消解,詩詞淪為學生的學習壓力,找不到任何樂趣。
很多經(jīng)典詩詞背后都蘊含著作者當時的社會背景,部分詩詞也體現(xiàn)著作者當時的親身經(jīng)歷,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學校和教師并沒有做好相應的背景知識介紹工作,這就讓學生難以真正理解詩詞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學生僅僅是靠單純的背誦完成詩詞的學習任務,沒有從根本上體會到詩詞的美與內涵,也沒有起到擴充知識儲備的作用。尤其是在學習相近時期的詩詞作品時,很少有學生能將學過的詩詞聯(lián)系起來,難以做到知識的融會貫通。
目前,很多教師所采用的教學形式仍然為傳統(tǒng)的“一講堂”,這種教學形式很難有效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導致學生難以在課堂上提起學習興趣。并且,詩詞本身具有豐富的變化,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詩詞中也有不同的表現(xiàn),單一的教學形式很難真正體現(xiàn)出詩詞蘊含的變化之美,學生也難以更深層次低感受到詩詞的魅力??菰锓ξ兜慕虒W形式,甚至會導致學生對詩詞學習感到厭煩。
詩詞歷史悠久,離小學生的生活較為遙遠,如果直接為學生講解,他們很難理解,在事件、人物的記誦上也會出現(xiàn)困難,也容易導致學生對詩詞學習出現(xiàn)逆反心理。為此,在詩詞教學中,必須要重視其背后典故的揭露,讓學生能夠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感受到詩詞學習的趣味性和通俗性,為他們后續(xù)的理解、背誦奠定基礎。在典故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典故本身,還要有幽默的語言、風趣的知識為學生還原典故。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開辟詩詞第二教學課堂,每周抽出20 分鐘左右的時間,為全校師生講解詩詞背后的知識,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并舉辦“讀書會”“詩詞沙龍”等,鼓勵孩子們主動參與,沉淀典故,夯實詩詞教學的成效。
在《詩詞大會》開場時,介紹選手、嘉賓以及選手離場時,都有即興吟誦詩詞的環(huán)節(jié),如在出現(xiàn)毛主席的詩詞時,背后大屏幕會配以毛主席的書法作品,全場一起朗誦。朗誦對于教師文本都有嚴格的要求,為了激發(fā)出學生的共鳴,在朗誦時,要應用以讀為本的教學模式,將其貫穿在詩歌教學的主線中,讓學生有目的、有層次、有效果地創(chuàng)新朗讀形式。在詩詞授課中,我經(jīng)常采用師生共讀的方式在教師的追問下,引導學生深入認識詩詞中的情感內容,達到情感共鳴,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很好的調動起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提高他們的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除此之外,在朗誦時還要利用多媒體、音樂來培養(yǎng)興趣,從詩歌的發(fā)展歷史來看,詩歌、音樂之間是息息相關的,詩歌最初的傳唱形式也是以音樂形式流傳下來,在學生朗誦時,可以為他們播放相應的背景音樂,或是激昂或是柔美,通過這種形式可以讓學生深刻體悟到詩詞的節(jié)奏美、音樂美以及韻律美,也能顯著強化學生的其他能力,讓他們在理解全文思想感情創(chuàng)作主題的背景上有感情的朗誦,讓詩歌教學更加高效。要提高誦讀教學的質量,教師必須要提高自己的誦讀能力,靜下心來充實自我,要提高誦讀教學的質量,自己必須有扎實的文化基礎和誦讀能力,只有會讀書、愛讀書的教師,才能帶出喜歡誦讀的學生,遺憾的是,相當一部分教師一直將自己排除于經(jīng)典文化之外,并沒有潛下心來研究,更有甚者,連經(jīng)典的四大名著都沒有涉獵過。為此,教師要加強學習,主動參與培訓,與其他任課教師溝通、交流,夯實自己的誦讀基礎。
古詩詞教學不僅屬于語文教學的范疇,與哲學、歷史等學科也有密切的關聯(lián)。從詩詞大會的考查題目來看,除了涉及知識的記憶、理解、背誦能力之外,還有關于社會現(xiàn)象、數(shù)學問題的考察,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在開展詩詞教學時,不僅要注重詩詞本身的教學,還要豐富自身修養(yǎng),打破學科壁壘,讓各個學科的知識、思維實現(xiàn)交流、碰撞和貫通,既讓學生在詩詞學習的過程中收獲語文知識,也能鍛煉他們其他方面的能力,這不僅對小學生知識的學習有利,更能夠讓學生受益終生。
豐富的教學形式除了能夠通過不同的方法表現(xiàn)詩詞的變化之美,還能有效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提前查找作者寫作詩歌時的生活狀態(tài),并通過排練小品的方式展現(xiàn)作者當時的生活狀態(tài),并引入詩詞內容。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表演,座位上的學生也會對詩詞的寫作背景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并通過觀看小品的方式掌握寫作背景,加深對詩詞的印象,學生也會對詩詞學習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另外,教師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模擬《詩詞大賽》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水平進行檢測,這樣,能夠有效避免學生出現(xiàn)抵觸檢查的心理,教師也能真正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在教學形式選擇的過程,教師也要僅僅聯(lián)系社會熱點話題,做到讓詩詞教學展現(xiàn)出新的生機,這樣同樣能夠讓學生對學習詩詞等語文知識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筆者對《詩詞大會》的熱播深感欣慰,傳統(tǒng)文化再一次掀起了熱潮?!对娫~大會》這檔優(yōu)質的文化節(jié)目喚醒了人們的“詩心”,也為語文詩歌教學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的借鑒渠道,作為教師,要積極借鑒《詩詞大會》的元素,創(chuàng)新詩詞教學方法,為學生的成長助益。同時,教師也需要明確教學過程中忽視了情感體驗、教學目標不精確、品讀指導缺失、沒有做好背景知識的介紹、教學形式過于單一等問題,并通過重視詩詞背后的典故教學、重視詩詞的音義結合、打破詩詞教學的學科壁壘、豐富教學形式等方法提高詩詞教學質量,讓學生真正喜歡上詩詞,保證其學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