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林
摘 要 《水滸傳》是英雄傳奇類小說,其故事情節(jié)多為虛構(gòu),但其題材和故事中人物均有一定的歷史根源。本文運用社會歷史批評的方法對其解讀,旨在通過閱讀小說還原歷史面貌,真實反映當時社會生活,同時達到“寓教于樂”之用,還文學作品陶冶性情、愉悅身心的娛樂性質(zhì)。
關鍵詞 社會歷史批評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小說最初被冠名“飾小說以干縣令,其于大達亦遠矣”,這種瑣屑言談、與政教無關的體裁,被批為不登大雅之堂的“淺識小道”。但其生命力并未因此而消聲滅跡,反而極其頑強,它從神話與傳說開始,歷經(jīng)六朝時期志人志怪、唐傳奇、宋元話本及擬話本,到明清神魔、世情、狹義、公案,最終形成與詩詞平分天下的局面。小說是以人物刻畫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壞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本文運用社會歷史批評的方法進行教學,以期對小說教學有所裨益。
1社會歷史批評定義
“社會歷史批評是一種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角度觀察、分析、評價文學現(xiàn)象的批評方法。它主要研究文學與社會生活的關系,重視作家的思想傾向和文學的社會作用?!贝送?,“社會歷史批評還要求文學作品通過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具體描述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活和社會風尚,使讀者獲得較為豐富生動的社會歷史知識和生活知識,提高觀察生活、認識生活的能力。同時社會歷史批評也要求‘寓教于樂,文學作品應具陶冶性情、愉悅身心的娛樂性質(zhì)?!?/p>
2操作方法
2.1闡釋《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社會歷史內(nèi)容
小說故事多為虛構(gòu),但也有依傍史實之例?!读纸填^風雪山神廟》節(jié)選《水滸傳》,此處探討的社會歷史即為《水滸傳》的社會歷史。根據(jù)史料記載,宋江起義曾見于史書,如下:
《宋史·徽宗本紀》云:“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東京、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薄端问贰ず蠲蓚鳌吩疲骸八谓芫〇|,蒙上書言,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shù)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p>
歷史上也確有林沖的原型,據(jù)北京《水滸》研究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李永祜先生考證,“此人既號‘第十三將,而且性格‘恣橫兇暴,正與具有史料真實價值的《宣和遺事》中的宋江部下三十六將之第十三將、被同伙或當時群眾以兇猛綽號‘豹子頭 的林沖相合,則此人必是林沖無疑?!薄缎瓦z事》所載的林沖便是《水滸傳》林沖的原型。
北宋末年,封建統(tǒng)治者昏聵淫逸,朝廷腐敗。外族不斷入侵,宋統(tǒng)治者為緩和與異族的矛盾,每年獻給異族大量錢財。宋統(tǒng)治者為增加財政收入,增加苛捐雜稅,老百姓不堪負重,外加自然災害頻發(fā),農(nóng)民起義不斷。其中宋江起義是規(guī)模較大的起義。
2.2考察作家與所處時代、環(huán)境關系
關于《水滸傳》的作者,爭議頗多,“明代有四種說法:一、嘉靖間最早著錄此書的高儒《百川書志》 題作‘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同時代郎瑛的《七修類稿》有類似的記載。二、稍后如田汝成《西湖游覽志馀》、王圻《稗史匯編》等都認為是羅貫中作。三、萬歷間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中則又說是施耐庵作。四、明末清初金圣嘆的《第五才子書水滸傳》又提出了施耐庵續(xù)說?!贝颂帲捎檬┠外肿髦f。施耐庵,元末明初人,原名耳,又名子安,傳說又叫彥端,耐庵是他的字,祖籍在江蘇。關于其生平,由于資料闕如,已然成為未解之謎,只知道他進士及第出身,曾做官于錢塘兩年,但與當權者政見不符,掛冠而去,從此閉門著書。
施耐庵主要的生活在元代,這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統(tǒng)治者采用“民分四等”之策,將其統(tǒng)治下之人劃分為四等,以此維護其蒙古族政權的統(tǒng)治,這種森嚴的等級制度加劇了元代社會矛盾。元末,土地高度集中,廣大勞動人民時期土地,外加頻發(fā)的自然災害,各地人民起義不斷。施耐庵為躲避戰(zhàn)爭,舉家遷往蘇北興化縣。當張士誠占領興化縣后,多次勸施耐庵加入其反元大軍,但“施耐庵‘以母老不能遠離為借口,要求張士誠成全他的‘愚孝,拒絕參加反元斗爭?!?/p>
2.3強調(diào)文學的社會作用
“文學的社會作用是很多的,它可以為人們提供一副副形象的歷史畫卷。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們的思想和情操?!薄读纸填^風雪山神廟》反映北宋末年封建政權的腐敗的社會現(xiàn)象,奸臣橫行霸道,原本有序的朝綱遭到破壞,忠良無辜受冤被貶或處死。作者以小說的形式還原歷史畫卷,將人物置于特定的社會壞境中,揭露官逼民反的主旨。
傳統(tǒng)儒家德修養(yǎng)提倡“天命”、“忠孝節(jié)義”。林沖多次受辱,皆選擇忍受,雖屢受其害,覺得這就是天命所為,是不能違抗的,依舊自覺維護其統(tǒng)治秩序,這顯然深受儒家“天命”思想影響。此外,“忠孝節(jié)義”也深入林沖骨髓,自覺遵守傳統(tǒng)“君君臣臣”觀念,決不輕易違背。林沖最后的反抗,是忠臣與佞臣的搏斗,是信仰底線與真實人性的挑戰(zhàn)。
3結(jié)語
《水滸傳》的題材與人物皆有一定的歷史根源,其作品有著鮮明的社會歷史內(nèi)容,通過社會歷史批評的方法進行解讀,還原歷史社會,探討作品中的寓意。有助于學生對作品深沉解讀。林沖走上梁山是封建制度下忠臣與佞臣的搏斗,忠臣慘遭迫害的結(jié)局。借此揭露封建統(tǒng)治下昏君佞臣禍國殃民的的罪惡。
參考文獻
[1] 王先霈,胡亞敏.文學批評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71.
[2] (元)脫脫等.宋史·徽宗本紀(卷22)[M].北京:中華書局,1997:408+11113
[3] (元)脫脫等.宋史·侯蒙傳(卷351)[M].北京:中華書局,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