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新世紀以來中國社會公正問題研究綜述

2019-04-11 02:57徐琛
天津行政學院學報 2019年1期
關鍵詞:收入分配

徐琛

摘要:新世紀以來國內對社會公正問題的研究迅猛發(fā)展,由淺顯轉向深入,由崇洋轉向本土,由單純應聲轉向博取百家之長,在研究廣度和深度上都上了一個新臺階。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對馬克思公正思想進行多維度闡釋;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中的公正因素進行提取和歸納,啟動公正思想的本土化研究;注重西方公正思想對社會主義中國的適用性和實用性分析;梳理中國共產黨公正思想的發(fā)展脈絡,總結不同時期公正政策的特征;調查和分析當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公正問題,推進實現和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研究存在理論與實踐銜接不夠以及碎片化問題,缺少獨立成型的理論體系。

關鍵詞:社會公正;公正思想;收入分配

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168(2019)01—0073—08

社會公正①是人類社會發(fā)展中始終被關注的重大問題。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西方學術界對社會公正展開了如火如荼的研究,出現了《正義論》《正義的理念》《無政府、國家和烏托邦》等一批舉世矚目的成果。與西方理論界相比,國內對社會公正的研究起步較晚,改革開放才啟動國內社會公正問題研究。在新世紀之前,與國外學術界在公正問題上探討的熱鬧激烈對比,國內的研究顯得單一和冷清,處于堅冰初融的起步階段。進入21世紀以來,由于國內現實形勢的需要,加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頻繁和碰撞,公正研究以烈火燎原之勢迅猛發(fā)展,政治學、經濟學、哲學、社會學、法學、倫理學等多學科介入,專著持續(xù)推出,學術論文井噴式增長;研究由淺顯轉向深入,由崇洋轉向本土,由單純應聲轉向博取百家之長,國內學界對公正問題的研究無論在廣度還是深度上都上了一個新臺階??傮w而言,國內學術界對社會公正問題的研究進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五方面。

一、 對馬克思公正思想的多維解讀和維護

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地位不可撼動,影響深入而持久。然而,由于中國公正問題研究的整體滯后性,對馬克思公正思想研究的強力推進是在西方各種公正思想進入之后。有學者不無遺憾地指出,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中國學界幾乎沒有出現過關于馬克思正義理論的研究[1]。新世紀以來,改革漸入深水區(qū),利益格局深度調整,新舊問題疊加,新老矛盾交織,公正問題凸顯并聚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亟須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支撐和引導。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迫切需要,對西方各種公正思想權傾一時的防御反擊,使得國內許多學者自覺地拿起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武器,再加上理論宣傳戰(zhàn)線上對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重視和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國內對馬克思公正思想的研究進入一個穩(wěn)定和連續(xù)上升的時期。

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圍繞“馬克思是否有正義思想”問題展開了激烈、長期的討論,形成了一股研究馬克思正義理論的熱潮。21世紀初,這場爭論引至中國,引起了學術界對這個問題的高度關注。一方面,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堅持者、捍衛(wèi)者,對于“馬克思是否具有正義思想”這一本源性的問題必須有一個明確的態(tài)度,負起責任;另一方面,對于西方馬克思主義中無論持肯定還是否定態(tài)度的觀點都應予以認真的分析、思考。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在馬克思的正義觀分析、爭論中形成了許多值得探討和學習的新思想和新方法,但也存在著歪曲和肢解馬克思的傾向,必須秉持科學、審慎的態(tài)度。

對于“馬克思是否具有正義思想”這個根本性和原則性問題,中國學者大都持肯定的態(tài)度。吳忠民指出:“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公正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首要價值。”[2](pp.61-62)馬克思恩格斯在著作中雖然沒有很多地使用“公正”或“正義”一詞,也沒有專門的社會公平正義篇章,但在對資本主義的各種分析和批判中處處體現他們對資本主義各種不公正制度和現象的控訴,在對未來社會的設想中無不洋溢著對公正的追求,馬克思主義事實上已經成為數百萬人表達他們對于一個更公正社會的希望,成為社會公正的一個代名詞。馬克思之所以審慎地、盡可能地避免去使用“道德感”較強且被濫用的正義話語,在于擔心如果過多運用“正義”這個具有強烈意識形態(tài)意味的詞語,會忽略和抹殺正義的階級性和歷史性,從而導致在與統(tǒng)治階級的論戰(zhàn)中陷入無謂的爭吵甚至被引向改良主義的道路中?!榜R克思反對正義說”在國內也不乏支持者。林進平認為,“正義是馬克思拒斥、批判的對象”,如果將正義作為人類社會的真正基礎和動力,將導致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被削弱,并導致對無產階級革命必要性的懷疑[3](p.118);顏巖也認為,馬克思尤其反對將正義原則作為人類社會發(fā)展和歷史進步指示器的做法[4]。持肯定與持否定的觀點都能在馬克思的特定文本中找到相應支撐,區(qū)別在于對馬克思的文本選取和理解視角存在著差別,并不是根本性質的不同。從另一個方面看,國內關于馬克思正義思想研究中的爭論、商榷恰恰表現出馬克思正義觀的辯證本質,表明國內對馬克思正義思想的研究已跳出了過去非此即彼的窠臼,擺脫過往多是相互應和的舊景象,呈現出爭鳴的新局面。

針對馬克思公正思想研究中出現的一些肢解和曲解馬克思主義的傾向,一些學者對馬克思的正義思想進行了重新闡釋和解讀,捍衛(wèi)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完整性。如“塔克—伍德命題”中“否定馬克思曾對資本主義采取過正義的批判”的觀點就遭到了國內學者的強烈反對。葛寧宇指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進行“正義的討伐”是多方面的[5]。馬克思恩格斯從資本的原始積累、生產過程、分配過程以及財富積累過程等方面對資本主義采取了多重的正義批判,而且終其一生都在批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狹隘性和局限性,揭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非正義性根源。顏巖指出,否定馬克思對資本主義進行過批判觀點的錯誤之處在于將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混為一談[4]。國外一些學者之所以出現了對馬克思正義理論誤讀,原因在于只盯著經典文本中的片言只語,沒有將之放在具體的政治語境中去分析,更沒有把握住馬克思公正思想的整體性和辯證性。

中國學術界對馬克思正義理論研究的另一個突出的變化表現在,研究不再僅僅局限于簡單羅列一些觀點,而是從多視角、多維度來對馬克思的公正思想進行較為深刻的分析,形成了復合結構論范式。如王新生提出“馬克思的正義理論是一個具有雙層結構的理論:超越性正義理論和應得正義理論”,并指出這是“兩個具有歷史性關聯但卻完全不同的層面”[6]。三層結構論者最多,但各自的依據和概括不同。李佃來從概念的角度提出馬克思正義觀具有“個人所有權、分配正義和人的自我實現”三重自下而上、層層遞進的立體性結構[7];詹世友提出,“馬克思正義觀辯證結構是普遍道德、道德批判、人的解放的三統(tǒng)一”[8]。此外,還有法權批判、社會批判和道德批判三維向度說、自由平等、人民利益、批判性三個特質說等觀點。陳飛則認為“馬克思的正義觀呈現出交換領域的形式正義、生產領域的實質非正義、按勞分配的正義、按需分配的正義”四層立體結構[9]。概括地說,這些復合結構論的立論依據在于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場合、不同情境之下針對不同問題做出的具體回答。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平”“均”的思想,“均田均糧”“不患寡而患不均”等是勞苦大眾經常用作表述社會理想的核心范疇,至今還有著很大的影響。“平”“均”觀念經常被誤解為無差別的“平均”“平分”。一些學者對之進行了澄清,認為傳統(tǒng)文化中思想“平”“均”不是現代意義上“絕對平均”的意思,而是“公平”“合理”“公道”的意思,是有序的、有差別的、有規(guī)則的“均”,即在有地位、財富差別的社會面前,如何做到“分配合理”“負擔公平”,避免貧富懸殊,造成社會不和諧。對“平”“均”觀念的辨析糾正了人們長期以來對平均思想的誤解,對于確立現代社會的公正理念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傳統(tǒng)公正思想的研究中學界存在著不自覺將之與西方的公正思想作類比的傾向,主要側重于古代各種公正概念與西方的民主、平等、自由等相關概念的相通性和相異性研究。童世駿認為,中國的古訓“和而不同”和羅爾斯的“重疊共識”不謀而合[17]。李德順認為東西方公正思想的差異在于:西方注重從“實然”看“應然”“以正為義”,從人的權利與社會秩序出發(fā)對正義進行現實性的具體分析,重在從法和制度的層面對社會加以批判與建構;中國注重從“應然”看“實然”“以義為正”,用對人性的價值判斷代替了對人性的客觀描述和解釋,正義始終局限在人倫道德和個人修養(yǎng)的“應然”層面[10]。研究者既希望“古為今用”,又希望引進西方的民主平等自由等因素,意圖尋求傳統(tǒng)公正思想在現代社會的運用和轉型之道。唐士其據此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即糅和中西方正義思想中合理因素而為一種新的正義觀的建構性的設想:“利用儒家思想中正義論的思維框架,輔之以西方思想中普遍的平等主義因素,完全有可能創(chuàng)造出一種既能夠體現法治的原則,又能夠充分擴展人的主體精神的新的正義理論?!盵18]這種將中國傳統(tǒng)特色與西方優(yōu)點相結合的設想整體上只停留在理念層面,缺乏具體設計和實踐層面上展開的跟進研究。

中國學者對古代公正思想的研究尚處于乍暖還寒階段,缺乏系統(tǒng)性,尚未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研究框架。研究者大多是由西學研究轉向中學研究的哲學界人士,研究面窄,多集中于儒家、道家等諸子的公正觀點上,離全面把握中國傳統(tǒng)公正思想的整體風貌存在著較大的距離;研究方向也多局限于哲學層面抽象的概念,可以說是對古代各種思想的公正視角的解讀,從根本上說還不能認為是對社會公正思想的專門研究。傳統(tǒng)社會公正思想的研究雖然步履蹣跚,但終于起步了。

四、中國共產黨的社會公正思想和實踐演變

公正是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改革的一面旗幟、一個目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性質,也是當前中國政策走向的一個基本依據。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不同歷史階段,中國共產黨的社會公正思想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具有什么特色?中國共產黨如何在社會主義制度的實踐中兌現公正承諾?對這些問題的研究直接關系到馬克思公正思想的中國化、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的合法正當性、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學界對中國共產黨的公正理念和公正政策的研究以不同時期的特點為切入點,研究著重于公正在不同階段的具體政策導向和實踐途徑。

在中國共產黨的公正思想發(fā)展的階段性劃分上,學術界多持三段論:第一階段是建黨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第二階段為1949年到1978年;第三階段為改革開放至今的四十年。學者們從各自的主題、視角,選擇相應的階段對中國共產黨公正思想發(fā)展脈絡進行具體分析。郜志剛總結了黨對社會公正的追求思路和主旨的三大轉變:在方式上實現了由政治運動向制度保障轉變;在思路上實現了由革命向改革和發(fā)展轉變;在主旨上實現了由專注于同質均等向追求共同富裕轉變[19]。林國標以政策導向為主線,認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公正經歷了“一大二公”“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以人為本、統(tǒng)籌兼顧”三個階段[20]。范廣軍從功能角度對黨的公正思想變化進行了分析,認為黨的十六大前公正只是激發(fā)革命、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手段”,黨的十六大后公正以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為依歸,進入側重“目的”功能階段[21]。

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在不同階段的目標、任務、社會經濟發(fā)展狀況不同,公正內涵表現出不同側重點,公正話語呈現出鮮明時代特征。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國家危亡、山河破碎、人民困苦,救亡圖存、實現民族國家獨立、人民解放是黨的主要任務,“革命與解放”是黨的公正思想的核心話語。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使得人們對公正社會追求有了堅實的制度基礎。然而,國際上帝國主義陣營的封鎖和壓力、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關于社會主義的教條式的理解以及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影響,使得這一時期黨的公正導向以集體主義、公有制和階級斗爭為核心,平均主義盛行,公正話語帶著濃厚的“義務本位”色彩。有學者將這一時期黨的公正思想概括為以“國家公共利益為本位”的國家與社會一體化實踐模式[22]。改革開放開啟了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fā)展生產力成為第一要務,“發(fā)展生產,共同富?!眱煞矫嬗袡C結合成為黨的公正思想的基本內涵。隨著改革不斷推進和深入,社會公平正義在黨的方針政策中的地位逐漸上升,已成為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屬性,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fā)展的成果、為每一個社會成員的自由發(fā)展提供充分的空間逐步成為社會公平正義的基本價值取向,“共同富?!薄肮蚕戆l(fā)展成果”成為公平正義的核心語言,黨對社會公正的認識日趨理性和開放。

由中國共產黨社會公正思想的演變歷程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始終將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社會公正的核心,將社會公正視為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對社會公正的認識和探索是與對社會主義的認識相依相附的。馮強指出,崇尚公平正義與社會主義在中國的進步是相生相伴的,它是社會主義在中國得以生根并生長的生命力所在,是社會主義在中國實踐展開的基本價值準則[23]。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黨在實現社會主義社會公正的過程中有曲折、有彎路,但隨著對社會主義認識不斷深化,對社會公正的認識也日趨于科學化、現實化。江洪明對這一過程進行了總結:內涵界定日益明晰,地位呈螺旋式上升,實現路徑日趨科學,人本性日益濃郁,舉措日漸合理,制度日臻完善[24]。這一說法比較切實地概括了整個過程。雖然黨在不同時期對公正的解讀不同,具體實踐方式也出現過偏差,但學術界普遍肯定了共產黨對公正是社會主義基本要求的認知沒有改變,對兌現公正承諾的信心和決心沒有變,對走向更公正社會的根本方向沒有改變。

五、現實層面突出社會公正問題的實證分析

各種社會公正問題的凸顯并成為人民群眾最關注的社會問題,是社會公正問題在21世紀成為熱點焦點的最重要影響因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發(fā)展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生產力迅速發(fā)展,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產水平整體上達到小康。另一方面,社會公正問題也非常刺眼地顯現出來。為什么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還會出現令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社會問題?當前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社會公正問題有哪些?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理論和實踐都亟需答案。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紛紛組成了課題組,對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社會公正問題進行了實證調研。各家的調查結論驚人的一致,貧富差距過大、腐敗問題在近十年的調查中一直居于前兩位,成為眾矢之的。何懷宏指出,當前最激起人們正義感的兩件事情,一是如何遏制權力腐敗而使政治比較清廉,二是如何縮小貧富差距而使社會比較平等[25]。

在社會主義社會里,按勞分配是分配的主要方式。由于人們在能力、生產要素的擁有量及勞動貢獻諸方面存在著差別,造成社會成員在社會財富分配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是正?,F象。但是,這種差距不宜過大,具有一定的度。如果出現了貧富兩極分化,就意味著我們的社會政策出現了問題,就背離了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各個課題調查組對中國的收入差距進行了實證調查,普遍得出了中國的基尼系數已超過國際警戒線0.4的標準的結論,這說明中國目前收入差距懸殊、貧富分化嚴重是不爭的事實,但學界對于是否存在兩極分化還存在著不同的意見。陳彥斌、陳小亮對貧富差距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認為中國貧富差距出現了更嚴重的趨勢,由原來窮人太窮轉變?yōu)楦蝗颂唬毟徊罹喑霈F了代際固化特征[26]。這種趨向有悖于社會主義“共同富?!钡谋举|特征,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并采取相關的措施予以遏制。

腐敗是“利用公共權力謀取私利”。對腐敗問題的研究以黨的十八大為界限分兩個階段。黨的十八大之前,學術界側重于對腐敗的嚴重狀況、不良后果的分析。有學者指出,黨的十八之前我國的腐敗問題非常嚴重,呈現公開化、行業(yè)化、廣泛化傾向。有學者曾對腐敗造成的經濟損失進行過估算,認為已占到全國GDP近六分之一。更為可怕的是,一些機構的調查結果顯示,公民會自覺不自覺地卷入腐敗中,近一半多的人遇到問題會優(yōu)先想到通過送禮、找熟人來解決。一方面人們痛恨腐敗,另一方面社會環(huán)境又迫使他們不得不同流合污。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全面從嚴治黨的整體環(huán)境下,黨員領導干部的作用得到較充公發(fā)揮,政治生態(tài)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腐敗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威懾和遏制,學術界的研究也轉向全面從嚴治黨、反腐倡廉、司法公正等積極措施及人民群眾的滿意度調查等方面。

對于造成當前各種社會公正問題的成因,學界認為原因多種多樣,既有制度體制機制的,又有傳統(tǒng)因素的慣性影響、還有主觀上認知的偏差,問題和原因相互影響、互為因果。觀點主要包括:客觀因素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力水平整體不高和不平衡性的基本國情決定著一些公正問題不可避免地存在,如多元分配方式、貧富差距、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等,這類社會公正問題在現階段不可能完全根除,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會逐步克服;主觀因素上,在一個較長的時期中國在發(fā)展理念以及基本制度和政策方面出現了偏差,偏離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公正要求。如袁祖社指出,中國共產黨所秉持的和社會主義制度本身所應該具有的純粹的、優(yōu)質公正理念與具體實踐、具體體制機制之間的斷裂是社會公正問題最大的隱憂[22]。在體制機制上,沒有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在某些職能上的“越位”和“缺位”造成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結果公平沒有得到很好的實行和保障。

對中國現實性社會公正問題的研究本應該是中國社會公正研究的重點和焦點,這是當前理論和實際的迫切需要,但這類研究多而不精,散而不群,多是應時應景之作,在理論與實際相映襯、相銜接方面著力不夠,缺乏能真正對具體實踐起指導作用而具有現實操作性的成果,對于黨面臨的一些具體問題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疑慮仍然缺少較為中肯對路的解釋和回答。

新世紀以來,國內在社會公正問題上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進展。然而,相對于國外研究中群雄并起,或激烈交鋒,或相互輝映,國內研究仍過多地停留在解說、闡釋狀態(tài),且各個研究點單兵作戰(zhàn),呈碎片化狀態(tài),與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發(fā)展的要求還有較大距離,難以形成富有中國特色的、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這是國內公正研究的局限性和遺憾之處。公正問題作為一個從古到今的“斯蒂克芬之謎”,其概念、內涵、矛盾、問題等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生態(tài)等各個方面,涉獵哲學、法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各個學科,包含著最復雜最難有定論的自由、民主、人權、發(fā)展、平等等諸多概念。西方學者羅爾斯沉浸于公正之說三十年之久,廣征意見,幾易手稿,才有洋洋灑灑的一系列公正論著,其余現代西方大家桑德爾、諾齊克、麥金爾太等無一不是這一學科的翹楚人物,他們關于正義的論著也都是在長時期觀察、思考、爭辯中誕生的。而中國改革開放至今四十年,國內注重公正研究也不過十幾年之久,在短時期內難以形成一個系統(tǒng)成型的理論體系也是情理之內。

總體而言,當前國內對社會公正研究程度還是落后于我國對社會公正理論、問題解答的需求。我們對公正問題的研究,絕不應只止步于單向度地、抽象地從理論上(如僅僅局限于概念、價值、內涵等)來研究,而應走出書齋,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探索中尋求一條突破當前我國社會公正困境的有效路徑。

注釋:

①因不同的學者或使用“公正”,或使用“正義”“公平正義”,本文“公正”“正義”“公平正義”相通。

參考文獻:

[1]吳鵬,韓志偉.超越分配正義:馬克思正義理論研究的前提批判[J].天津社會科學,2017,(4).

[2]吳忠民.社會公正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

[3]林進平.馬克思的“正義解讀”[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4]顏巖.超載正義何以可能——阿格妮絲·赫勒對馬克思正義理論的誤讀[J].學術月刊,2012,(6).

[5]葛宇寧.“塔克—伍德命題”的破解——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正義批判[J].甘肅理論學刊,2015,(9).

[6]王新生.馬克思正義理論的四重辯護[J].中國社會科學,2014,(4).

[7]李佃來.馬克思正義思想的三重意蘊[J].中國社會科學,2014,(3).

[8]詹世友.馬克思主義正義觀的辯證結構[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1).

[9]陳飛.馬克思正義觀的四個層次[J].求索,2015,(1).

[10]李德順.公平是一種實質正義——兼論羅爾斯正義理論的啟示[J].哲學分析,2015,(5).

[11]牛靜巖.自由主義的困境與善的回歸——讀《公正該如何做是好》[J].人民論壇,2013,(5).

[12]姚大志.何謂正義: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3]劉化軍,郭佩惠.社群主義正義理論的馬克思主義審視[J].理論與改革,2005,(6).

[14]王進.實踐性正義觀與立法實踐——阿馬蒂亞·森對約翰·羅爾斯理論的重構與啟迪[J].理論與改革,2015,(6).

[15]朱貽庭.必須重視中國傳統(tǒng)公正觀研究[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1,(8).

[16]王曉青.傳統(tǒng)文化中的公正思想及其現代價值轉換[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8).

[17]童世駿.當代西方正義理論對中國的三大啟示[J].圓桌會議,2011,(11).

[18]唐士其.儒家學說與正義觀念——兼論與西方思想的比較[J].國際政治研究,2003,(4).

[19]郜志剛.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追求公正的邏輯轉換[J].求實,2013,(6).

[20]林國標.當代中國公平正義思想的演變[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

[21]范廣軍.中國共產黨社會公正的功能定位[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9,(2).

[22]袁祖社.“正義”對“制度”的介入與規(guī)制——馬克思正義觀的實踐難題[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

[23]馮強.歷史、現實與未來:中國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三向度透視[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

[24]江洪明.中共歷代中央領導集體社會公平正義思想演進規(guī)律探析[J].理論界,2009,(3).

[25]何懷宏.正義在中國:歷史的與現實的——一個初步的思路[J].公共行政評論,2011,(1).

[26]陳彥斌,陳小亮.中國貧富差距新特點:窮人太窮轉為富人太富[J].財經,2016,(9).

[責任編輯:楊 健]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social justice in China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taken a new step both in the breadth and depth since new century.It is mainly represented in four aspects: interpreting Marxs thought of justice in multi-dimensional and retaliate of the dismemberment and distortion of Marxs thought,extracting and summarizing the factors of justice 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thought and initiating the localization study of justice thought, digging into the essence of western justice thoughts deeply and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applicability and practicability, sorting out the development thread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justice thought, summari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ustice policy in different periods, investigating and analyzing unfair social problems at present.There are still inadequacy of the study includes fragmentation of research, lack of independent theoretical system and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of theory with practice.

Key words: Social Justice, Justice Thought, Income Distribution

猜你喜歡
收入分配
調節(jié)收入分配的財稅政策有效性研究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我國收入分配對策研究
就業(yè)、收入分配、住房保障問題思考
調節(jié)我國當前收入分配差距的稅收政策建議
擴大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的對策建議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與收入分配問題
馬克思主義信仰在構建中國和諧社會中的意義
人力資本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理論及實證分析
收入分配改革的困境與對策研究
我國當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變動及影響因素分析
东辽县| 冀州市| 南宁市| 墨竹工卡县| 安龙县| 荣成市| 双鸭山市| 临沧市| 永顺县| 中西区| 诏安县| 衡南县| 三江| 霍林郭勒市| 闽清县| 商河县| 皋兰县| 桑日县| 隆昌县| 玉树县| 宁南县| 鹤壁市| 珲春市| 岢岚县| 靖边县| 额敏县| 彰化县| 通山县| 常山县| 澎湖县| 厦门市| 台江县| 同江市| 大新县| 循化| 清丰县| 和硕县| 河北区| 丰镇市| 阿合奇县| 温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