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麗
摘要:席勒是具有人本主義傾向的美學家,他的美學思想多追求人性解放,試圖以人的審美沖動建立起審美的王國,以實現(xiàn)人的自由。《她的國》是由作者建構的“烏托邦”式的純女性的理想社會,嘗試在美學的熏陶下,重新建構起原始的美好生活及世界,契合了席勒的審美的最高境界。本文擬從席勒的審美烏托邦出發(fā),在人性、審美、藝術、自由四方面探尋《她的國》中建構的女性樂園。
關鍵詞:席勒 審美烏托邦 《她的國》
席勒是具有人本主義傾向的美學家,其思想多體現(xiàn)在《給克爾納論美的信》《美育書簡》等著作中,他的美學思想多追求人性解放,在對人性現(xiàn)狀的描述和對人性分析的基礎上,強調(diào)藝術和審美的解放功能,試圖以人的審美沖動建立起審美的王國,以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其審美烏托邦是在政治的變動中,發(fā)現(xiàn)了其中存在的人性問題,進而提出用非暴力的手段進行解決,在大革命的社會背景下,這種審美的烏托邦極難實現(xiàn)。不過在《她的國》這部作品中,可以窺見席勒的審美烏托邦所推崇的理想社會。
《她的國》(Herland)是美國女作家夏洛特·柏金斯·吉爾曼(Charlotte Parkins Gilman)于1915年寫的作品,它是由作者建構的“烏托邦”式的純女性的理想社會。在這里到處洋溢著女性本該有的原始活力,三位有著傳統(tǒng)男權社會思維定式的男人闖入了“女兒國”,原本以為會輕易將其征服并享受極盡的娛樂,沒想到卻被女性制服并被教育和改造。這“荒誕”的故事通過其中一個男人之口娓娓道來,在男權社會和《她的國》的文化對比中,展現(xiàn)了一個在席勒筆下的自由王國。
本文借馮學雨同學的學位論文《席勒、馬爾庫塞審美烏托邦之比較》中對席勒審美烏托邦的劃分對《她的國》進行分析。
審美烏托邦又叫作美學烏托邦、藝術烏托邦,屬于烏托邦思想的范疇,它是以美學和藝術理論的形態(tài)來構建烏托邦理想的?!逗喢鞑涣蓄嵃倏迫珪穼Α盀跬邪睢钡慕忉尀椋骸耙环N理想的國家,居民生活在看起來完美無缺的環(huán)境中”。席勒的審美烏托邦思想主張建立的社會正是這樣一個社會。而《她的國》這部烏托邦小說是嘗試在對生活在現(xiàn)代語境及現(xiàn)代社會中的人進行審美和藝術的拯救;在美學的熏陶下,重新建構起原始的美好生活及世界,使在現(xiàn)在社會中迷失本性、喪失本真、遭遇分裂的人能夠?qū)せ刈畛醯拿篮?,重新走向自由的世界。這正契合了席勒追求的審美的最高境界。
一、人性
文學是“人學”,人性是審美烏托邦建構的起點。席勒在審視法國大革命追求自由的目標失敗時,將原因歸結(jié)為人性的墮落,“在這場現(xiàn)時代的戲劇中,他們競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一方面是野蠻,另一方面是萎靡不振:人們墮落的這兩種極端競在同一時間里結(jié)合在一起”。一方面,“在人數(shù)眾多的下層階級中,表現(xiàn)出粗野的無法無天的本能”“另一方面,有教養(yǎng)的階級則表現(xiàn)出一幅更令人作嘔的懶散和性格腐化的景象”。所以,他堅信“至于理性在它的觀念中所設想的國家,不可能作為更好人性的基礎。相反,它只能建立在更好人性的基礎上”。也就是說,更好的人性是建立理性國家的基礎。所以,他非常羨慕古希臘人的人性,在自然的古希臘社會中,人的理性及感性非常和諧地交織在一起,進而提出:人的自然本性是完美的人性。
在《她的國》中,她們和自然水乳交融,“幾乎全都是食用”植物,為了節(jié)省土地,她們把森林改造成了“蔬菜基地”,讓樹都長滿了人類可以吃的果實。季節(jié)性作物幾乎每年都有,而且營養(yǎng)豐富。她們利用原有產(chǎn)物滋養(yǎng)土地,生活中的食物殘渣及工業(yè)中的植物廢料等被應用在肥料中;馴服的鳥兒讓人耳目一新;初見的女子自然的完美,她們“短發(fā)蓬松閃亮”“輕便結(jié)實的衣著”“打著整齊的綁腿”“像鸚鵡一樣艷麗光滑,不知危險”,城里的女人們“不年輕,也不老”,女孩們不漂亮也不兇惡。但每個人都“健康挺拔、神色寧靜”;那些建筑物在綠色的花果園里四處散落,像一串斷開的粉珊瑚念珠,“漂亮得不像真的”……這些都是自然的、純真的、質(zhì)樸的。根據(jù)席勒的說法,他強調(diào)理性和感性的完美結(jié)合,感性是首先的。但是,感性也意味著感受力和想象力,在《她的國》中,她們用本能感受自然,用想象力創(chuàng)造事物,依據(jù)本性發(fā)展教育和培養(yǎng)孩子,沒有“懲罰”只有“治療”,她們認為人沒有生下來就是罪惡的,所以可以通過教育“治療”她,促使人性健康發(fā)展。而且她們憑借理性在這個小小的國土上自由地創(chuàng)造,在這里感性和理性結(jié)合得恰到好處。
席勒認為社會有責任通過更高的教育來恢復被現(xiàn)代文化教育破壞的人的自然本性的完整性。而這也是《她的國》中所追求的,她們通過教育來提高人種的質(zhì)量和加強社會的進步,教育不是被迫的。每個人都享有一種生活,但在必要的時候又可以成為一個整體,個體以類的完整性造就了社會生活的獨立性和完整性,這無疑是一個審美的世界、和諧的世界。
二、審美
審美是審美烏托邦建構的途徑。席勒提出,審美可以克服人性的分裂,實現(xiàn)人性的復歸。因而審美教育就以彌合人性分裂的作用承擔著責任。席勒說:“我們?yōu)榱嗽诮?jīng)驗中解決政治問題,就必須通過審美教育的途徑,因為正是通過美,人們才可以達到自由?!苯逃凇端膰分姓加蟹浅V匾谋戎?,生理學、衛(wèi)生學、天文學、數(shù)學、物質(zhì)文化發(fā)展非常迅速;老師們通情達理,往往可以抓住問題的關鍵點,從而引起更深刻的思考;孩子們通過各種感官來學習,往往在半成年時由專家進行訓練,涉獵非常廣泛,理解透徹,有自己的見解;兒童藝術文學非常豐富,致力于為兒童的心智服務,當孩子犯錯時,往往得到原諒和鼓勵;為了便于學習簡化語言,將心理學和歷史連接,從而形成標準,并讓孩子們學習,竭力發(fā)展個人的判斷力和意志力,生活就是教育,而不是學校,從小被教育靈活控制自己的身體……
我們不難看出,這些教育之法,在席勒的審美教育中也有提及,雖然他在美育的價值維度上有些目的和手段的混亂,但是他卻從歷史的高度提出首先要做的就是克服人性的分裂,而途徑之一就是教育。他認為在美育的影響下,可以實現(xiàn)“第三種特性”,一種介于道德和肉體、自然和自由之間的完美狀態(tài)。而這種狀態(tài)在《她的國》中實現(xiàn)了。
席勒用游戲的自由特點來說明審美的作用,不僅可以消除自然規(guī)律對人的感性強制,而且可以消除理性法則對人的精神強制。“游戲這個名詞通常說明凡是在主觀和客觀方面都不是偶然而同時又不受外在和內(nèi)在強迫的事物。在美的直觀中,心靈是處于規(guī)律與需要之間恰到好處的中點,正因為它介于這兩者之間,它才避免了規(guī)律和需要的強制”。也就是說,審美可以調(diào)和感性和理性沖動之間的分裂《她的國》中的女人是睿智而理性的,她們感受自然的美好享受自然的賜予,可以因為感受到一只蝴蝶的美而選擇一生的職業(yè),別人不會說三道四地勸阻,反而會為其夢想助力,促使她為國家做出相應的貢獻。
三、藝術
藝術是審美烏托邦建構的關鍵。席勒的審美教育主要指藝術教育。按照馮學雨對席勒藝術教育的解讀,他認為:“藝術通過作用于人的心靈,可以使人擺脫感性物質(zhì)和理性觀念的束縛,使人進入審美狀態(tài),從而實現(xiàn)人心理世界的和諧與自由。”這種說法有些籠統(tǒng),其實,在席勒看來,藝術必須超越現(xiàn)實,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要在現(xiàn)實的否定和超越的基礎上,擺脫物質(zhì)的訴求。藝術不應該一味地迎合市場的需求,有世俗傾向的藝術是一種墮落。只有憑借藝術創(chuàng)造出完美的性格的形象才是人們學習的榜樣。甚至說沒有藝術的教育就不會有社會的改革,這種說法雖然夸大了藝術的作用,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這種說法是極具有沖擊性的。
藝術教育在《她的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她們的文學作品沒有因為兩性關系而出現(xiàn)的情感糾葛,是一種體現(xiàn)“大愛”的藝術樣式;活動及日常游戲看起來更像一種大型的聚會或節(jié)日慶典般的游行;在幼兒教育方面,兒童藝術文學非常豐富,服務于兒童的心智;女性在看到奢侈品時,更多的是關注它們的工藝;她們的服飾充滿了原始的、自然的、舒適的美……這些都是對現(xiàn)實社會的反叛。
四、自由
自由是審美烏托邦建構的目標。當審美和藝術消除了感性和理性對人的強制后,席勒認為,人類將最終進入一個審美王國。吉爾曼生活在維多利亞時的美國——完全意義上的男權制的社會,“(1)男性占據(jù)所有權威性的領域;(2)核心文化觀念中凡是美好的,值得向往和追求的,總是和男性或男性氣質(zhì)相聯(lián)系;(3)否定女性的主體性身份,將女性客體化,限制和阻礙女性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4)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思想、認知、觀念、倫理等各個領域,使女性處于從屬次要地位。即使在家庭等私人領域,男性對女性的道德要求是絕對服從和自我犧牲”。在這樣的社會里女性沒有一點的自由,作者的前期作品《黃色糊墻紙》就是其自身痛苦經(jīng)歷的書寫,但是她并沒有找到解決女性被壓抑的良方。在《她的國》里,她開辟了不同于現(xiàn)實主義的路子,企圖在精神層面拜托女性的“他者”處境。
一般認為具有能力寫作烏托邦小說的作者,“他們寫作這類小說的目的不是記錄生活或表現(xiàn)人生,而是展現(xiàn)自己觀察生活的獨特視角,闡明自己的思想和主張”。吉爾曼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不可能實現(xiàn)這種女性地位的重建,所以也只有在烏托邦的建構中才能滿足自己的精神訴求。
烏托邦理論大師恩斯特·布洛赫(Earnst Bloch)曾說:“如果一個社會不再以一種理想的烏托邦社會作為參照以照亮前景,就會相當危險地誤入歧途……唯有烏托邦的目標明晰可見并成為人類的前景時,人的行動才會由過渡的趨勢變?yōu)橹鲃訝幦〉淖杂?。”雖然席勒的審美烏托邦理論帶有歷史的局限性和思想上的唯心主義傾向,但是他對于人性的重建提出的審美思想是具有時代意義的。在《她的國》中作者提升了席勒式的審美及教育的適用價值,升華到了自然人的高度,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真正的和諧社會。這也是通過席勒的審美烏托邦解釋《她的國》中所隱藏的人與自然如何和平相處,以及如何建設和諧社會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