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碧云
【摘 要】《歷史與社會》課涵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領域,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文史不分家,在教學上將語文學科的相關素材融入課堂,會增加課程的趣味性,從而會有效優(yōu)化歷史課堂教學。
【關鍵詞】整合;歷史;文學
新課改下的《歷史社會課》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是一盤美味的雜燴。我們常說“文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政史不分家”,說的也是這個道理。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不一定以學科分類,因為知識之間有隱性聯(lián)系,新課改下《歷史與社會》教材的編寫也體現(xiàn)了這一思想?!稓v史與社會》涵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領域,若要突出《歷史與社會》課的這種“大文科”優(yōu)勢,就需要歷史老師具有跨學科的知識,充分發(fā)揮《歷史與社會》課的整合功能。使課堂教學既能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思辨的能力,從而有效優(yōu)化歷史課堂教學。
下面,談一談語文素材在《歷史與社會》課中的有效應用。
一、“源”——文學與史學的關系
最初,文學與歷史是“糾纏”在一起的,無論是古希臘的《希臘波斯戰(zhàn)爭史》,還是中國的《左傳》《史記》之類,都同時肩負了文學和歷史的雙重重任:在縱向上它是歷史,在橫向上它又是文學。但是后來,人類對學科編排得越來越精細,就這樣,在以后的歲月中,文學與歷史就漸漸分離了。這樣做有兩點好處,一是歷史之樹更為精悍,除卻了可疑的枝條和花朵,二是文學也獲得了獨立的品格,可以在想象的空間里恣意馳騁。更重要的是人們對歷史和文學的功能已經(jīng)有了明確的區(qū)分,從而避免了某種程度的混亂?,F(xiàn)在我們一般不從文學中了解歷史了,同樣,我們也不從歷史學著作中品味文學的情感意味。但在課堂上,因為這種關系,我們恰好可以引用語文學科的素材,給歷史社會課帶來精彩!
二、語文素材在《歷史與社會》課中的有效應用
1.運用一些生動、形象的成語典故
如:“圍魏救趙”與戰(zhàn)國七雄,“焚書坑儒”與秦始皇,“破釜沉舟”“四面楚歌”與楚漢戰(zhàn)爭,“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與赤壁之戰(zhàn),“罄竹難書”與武則天……在初中年級,可用成語入課的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語文和歷史的興趣。學生能夠從語文中知道成語的意義,從史學中了解它的出處,會使印象更為深刻。
2.古曲詩詞
《盛世文化》一課談及史學文學宗教藝術,而語文課文《孫臏傳》《陳涉世家》都選自《史記》,通過讀《孫臏傳》《陳涉世家》,學生能徹底理解“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詩人杜甫的詩歌被稱為“詩史”,其中《三吏》《三別》等名篇都是“安史之亂”前后歷史的真實寫照?!妒纠簟氛檬前四昙壣蟽哉Z文教材的內(nèi)容,講《盛世文化》時,學生已能朗朗背誦。李白及其他唐人的詩,在語文書中比比皆是。學生對這些詩詞滾瓜爛熟,對詩人及詩人風格都十分了解,教師不妨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來個“賽詩會”,會很精彩。語文課后附錄里更見顏真卿、王羲之的書法欣賞。所以,上此課時,學生很活躍,因為已熟知內(nèi)容,學生很愿意發(fā)言。大部分老師都安排了讓他們自己研讀、尋找資料、小組合作、展開競賽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也知道學科知識必須相互交融、相互滲透,這樣才有利于理解和掌握。
很多詩人都有以史喻今、感史傷懷的詩作。“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是宋金戰(zhàn)爭時陸放翁的心愿;“沖冠一怒為紅顏”是詩人分析吳三桂降清的原因;“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是對陳后主辛辣的諷刺;“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誓不降元的氣節(jié)……
3.文學名篇
可運用學生已經(jīng)學過的語文課本上的文學名篇,充實歷史教學。如:引用初中語文教材中法國作家都德《最后的一課》來講普法戰(zhàn)爭。初一時讀過法國作家雨果的《給英法遠征軍巴特爾上尉的一封信》,信里說:“圓明園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闖進圓明園洗劫的英法聯(lián)軍乃是強盜?!币粋€外國作家尚且如此控訴,足見敵人的可恨,可以喚醒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另外一篇是端木蕻良的《土地》,作者表達了對東北失土的摯愛,那深沉的呼喚能激起學生的愛國熱情,讓學生在悲憤激昂的錄音里傾聽祖國的大好河山慘遭鐵蹄踐踏,傾聽人們怒火中燒的吶喊。這時教師可提問學生:“這篇課文反映了什么歷史事件?日本為什么侵略我國?國民黨政府采取了怎樣的政策?”以此引入教學,學生的學習情緒會高漲。
4.神話傳說、寓言故事
講《大禹治水》引入禪讓制;談《愚公移山》連結(jié)“資源問題”;引《西游記》導入玄奘天竺取經(jīng)。在講《經(jīng)濟全球化》時,我編了個《西游后記》。我說:“今天給同學們講個故事,題目叫《西游后記》,2008年,唐僧再次去西天取經(jīng),乘坐波音747,所以九九八十一難是不可能了,唯一可能的空難也沒發(fā)生,他平安返回中國。他感嘆說,原來印度這么近!為了獎勵唐僧,公司給他發(fā)獎金了。于是他決定把白龍馬換成寶馬。他上網(wǎng)查閱了一下車市?!比缓笱菔?幅汽車的圖片。學生聽時都笑了。編撰這樣一個故事,能讓學生感悟交通工具的進步縮短了空間距離,網(wǎng)絡提供了更便捷的交往方式,經(jīng)濟全球化是必然的。
5.民間故事
《孟姜女》的故事可體現(xiàn)秦的暴政,我用幽默活躍課堂氣氛:“當代城市改造的過程中,各地出現(xiàn)許多釘子戶,你說選古代的哪位名人來處理比較合適呢?”同學們開始動腦筋,列舉一二。我提議:“我看選孟姜女當拆遷辦主任最合適,最牛的房子被她一哭準倒。”學生哄笑,我緊接著追問:“長城真該倒嗎?”引出秦時長城作用的探討,史事要放在歷史中去探討。
6.俗語、歇后語也記載了歷史
如:“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是三國歷史;“露馬腳”和朱元璋建立明朝有關。九年級社會《因地制宜、優(yōu)勢互補》一課,可以這樣導入:“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寧海依山傍海,看看我們百姓是如何因地制宜的?你知道我們寧海的優(yōu)勢產(chǎn)品有哪些?”或者說:“有人講,發(fā)展寧海的經(jīng)濟要念好寧海的《山海經(jīng)》,你知道這是什么意思嗎?”俗語耳熟能詳,又聯(lián)系鄉(xiāng)土,可感可見可聞,學生有更深刻的體會,又能對家鄉(xiāng)發(fā)展提點策略,自然興趣高漲。
三、應該處理好的兩對關系
歷史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學科,與語文聯(lián)系緊密,但若在教學過程中隨意整合,把握不好“度”,則很容易走向極端。因此,應該處理好兩對關系:
1.專業(yè)與綜合的關系
目前,教師已具備了綜合課程意識,確立了大文科的概念,并在努力打破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壁壘。歷史與社會課程雖然是姓“綜”,但絕對不是姓“雜”與“亂”,我們不能把歷史與社會課上成隨意拼盤課,歷史與社會課的綜合性不是各門學科知識的綜合學習,而是有它自身學科的特點。這是一門以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鑄造民族精神為宗旨的課程,所以,無論我們在日常教學中開展何種形式的教學活動,都要始終牢記這一宗旨。綜合是專業(yè)知識的自然滲透,不是生硬的拼盤;專業(yè)是綜合的基礎,是知識整合和融會的前提。所以,語文中的內(nèi)容只能是點綴、引領、修飾,不能大做文章,把歷史課上成語文課。
2.辨析史學與文學的不同
如果把歷史作為“勢”來把握,那么我們可以說它著眼于宏觀。這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江河。文學只是一朵或幾朵浪花,它是微觀的、纖細的……但是,恰恰是文學,使我們看到了人的情感和心靈,看到他們在歷史事件中的狀態(tài),看到他們的悸動……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學所具有的獨特功能是任何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故事是可以講的,《三國演義》式的故事,卻不能作為歷史來講的,因為這是文學,不是歷史。歷史要求真!必須讓學生明白史書中的曹操與文學中的曹操是不一樣的;唐玄奘只是《西游記》中唐僧的原型而已。
四、結(jié)束語
心理學告訴我們:利用教學內(nèi)容與方法的新穎性以引起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內(nèi)容呈現(xiàn)方式可采用有趣與變換的形式,防止學生覺得單調(diào)枯燥。史料是“死”的,如何把歷史課上得“死去活來”,其關鍵在于“整合”一詞。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整合,讓你的課堂有無法預約的精彩!
【參考文獻】
[1]淺談歷史教學中的多課滲透[OB/OL].http://www.online-edu.org
[2]發(fā)揮整合功能,優(yōu)化歷史課堂教學[OB/OL].http://www.k12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