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玲 單冰燕
急性腦出血是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多為突然起病,病情較為危重,若不及時進行治療可能會導致患者病死。依達拉奉注射液是臨床治療急性腦出血的常用藥物,能有效清除氧自由基,減輕神經(jīng)功能損傷。但單獨使用依達拉奉注射液治療療效并不理想,往往需聯(lián)合其他治療方法。近年來,有研究指出,亞低溫治療技術能保護神經(jīng)元,抑制神經(jīng)細胞凋亡[1]。目前,對于亞低溫治療技術的腦保護作用的研究已成為臨床關注的熱點話題。本研究就頭顱局部亞低溫與依達拉奉治療腦出血患者的療效進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燈塔市中心醫(yī)院收治的86例急性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均符合腦出血相關診斷標準[2],經(jīng)頭顱CT證實;發(fā)病48 h入院者;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精神障礙;肝腎功能不全;腦腫瘤、血管畸形等所致腦出血;惡性腫瘤。
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3例。觀察組中,男23例,女20例,發(fā)病時間1~39 h,平均(19.8±2.1)h,年齡30~72歲,平均(58.9±5.2)歲;出血部位:腦室11例,基底節(jié)區(qū)20例,丘腦 10例,腦干 2例。對照組中,男 24例,女19例,發(fā)病時間3~42 h,平均(19.8±1.2)h,年齡31~75歲,平均(58.8±4.5)歲;出血部位:腦室10例,基底節(jié)區(qū)21例,丘腦11例,腦干1例。兩組患者性別、發(fā)病時間、年齡、出血部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給予降顱壓、吸氧等基礎治療,對照組患者同時給予依達拉奉治療,將30 mg依達拉奉注射液溶于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中靜脈滴注,每天1次。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頭顱局部亞低溫治療,采取 HGT-200Ⅱ型亞低溫治療儀,使用冰帽局部亞低溫,水溫設定 10~15℃,自動調溫范圍33~34℃。采用自然復溫,每4小時復溫1℃。亞體溫治療期間,應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監(jiān)測。兩組患者均治療14 d。
于治療前、治療后行頭顱CT檢查,測定水腫體積及血腫體積。于治療前后采用電化學發(fā)光法檢測炎性因子,包括白細胞介素-1β(IL-1β)、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采用上海酶聯(lián)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試劑盒,儀器為羅氏公司 RocheE601全自動電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及格拉斯哥昏迷評分法(GCS)、日常生活能力。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估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總分42分,神經(jīng)受損程度與NIHSS評分成正相關[3];GCS總分15分,昏迷程度與分值成反相關[4];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Barthel指數(shù))評定,總分為100分,生活能力與Barthel指數(shù)分值成正相關[5]。
治愈:治療后,NIHSS評分減少91%~100%,癥狀體征均消失;顯效:NIHSS評分減少 46%~90%,癥狀體征明顯改善;有效:NIHSS評分減少18%~45%,癥狀體征有所緩解;無效:未達上述標準[6]??傆行剩?)=(治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腫、水腫體積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水腫體積及血腫體積均明顯下降,但觀察組下降幅度更為顯著,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治療前,兩組患者GCS及NIHSS評分、Barthel指數(shù)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GCS及NIHSS評分、Barthel指數(shù)評分均均顯著改善,而觀察組上述評分變化幅度更明顯,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腫、水腫體積比較(ml,±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腫、水腫體積比較(ml,±s)
水腫體積 血腫體積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3 26.05±1.55 20.65±6.11 20.02±5.05 13.45±4.25觀察組 43 26.08±2.11 15.34±5.21 19.85±5.11 9.64±2.51 t值 0.075 4.336 0.155 5.062 P值 0.940 0.000 0.877 0.000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IL-1β、TNF-α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IL-1β、TNF-α水平水平均顯著下降,而觀察組下降幅度較對照組更為明顯,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腦出血在我國占全部腦卒中的20%~30%,致殘率及病死率均較高[7]。急性腦出血后6~7 h血腫周圍出現(xiàn)水腫,血腫機械性壓迫周圍腦組織,可導致變形壞死,引起神經(jīng)功能缺損,同時酸中毒、鈣超載等能引起血腦屏障損壞,并出現(xiàn)腦水腫,使神經(jīng)功能缺損進一步加重。保護腦出血血腫周圍腦組織是降低神經(jīng)功能缺損,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對于腦出血臨床多采取甘露醇或甘油氯化鈉、甘油果糖等進行高滲脫水,以降低顱內壓,但治療效果往往并不理想。依達拉奉是一種活性抗氧化劑,已廣泛應用于急性腦血管疾病治療中,其能有效清除自由基,促進前列環(huán)素生成,抑制黃嘌呤氧化酶活性,減輕花生四烯酸引起的腦水腫,同時能促使神經(jīng)生長因子表達增加,改善神經(jīng)功能,但單藥治療作用機制單一,起效慢。
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亞低溫治療技術對腦損傷有顯著的保護作用,其作用機制有以下幾點:降低腦組織氧耗量及代謝,減輕酸中毒,抑制乳酸生成;抑制腦損傷后自由基、興奮性氨基酸等內源性有害因子的生成、釋放;降低內皮細胞活性,減少腦水腫,保護血腦屏障,減輕神經(jīng)損傷;還能抑制白三烯及一氧化氮等細胞毒性物質的生成與釋放,減輕腦組織氧化應激反應及炎癥應答,減輕機體炎癥反應;減少神經(jīng)細胞鈣離子內流,促進腦結構與功能修復[8]。研究發(fā)現(xiàn),早期(腦出血6 h以內)應用亞低溫治療,患者腦梗死面積、病死率明顯降低[9]。另一方面,腦出血后,氧自由基加速產(chǎn)生,導致大腦微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脂質過氧化,血管通透性增加,從而進一步加重病情。局部亞低溫治療著重于保護腦神經(jīng)元,降低腦組織耗氧量,而依達拉奉則主要通過清除大量自由基而發(fā)揮治療作用,二者聯(lián)合可產(chǎn)生疊加效應,從而提高臨床療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同時,治療后,觀察組顱內血腫周圍水腫體積及血腫體積均較對照組小,NIHSS評分及GCS評分、Barthel指數(shù)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頭顱局部亞低溫聯(lián)合依達拉奉治療,能降低腦組織耗氧量,清除大量自由基量,有效減輕顱內腦水腫、腦神經(jīng)缺損,減輕機體炎癥反應,改善患者預后,兩種方法聯(lián)合治療能起到協(xié)同治療的作用,有效提高療效。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相關量表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相關量表評分比較(分,±s)
GCS評分 NIHSS評分 Barthel指數(shù)評分組別 例數(shù)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3 6.79±1.12 9.52±2.15 25.83±1.41 16.41±2.67 34.02±3.22 52.36±6.55觀察組 43 6.75±1.23 13.61±3.65 25.81±1.36 10.75±2.35 33.81±3.45 64.14±8.41 t值 0.158 6.331 0.067 10.435 0.292 7.247 P值 0.875 0.001 0.947 0.000 0.771 0.000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IL-1β(pg/mL) TNF-α(ng/L)組別 例數(shù)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3 271.71±34.53 246.84±27.35 91.75±18.15 74.31±13.75觀察組 43 273.61±32.52 216.31±25.31 90.35±17.82 62.91±16.51 t值 0.263 5.372 0.361 3.479 P值 0.793 0.000 0.719 0.001
綜上所述,對腦出血患者采取頭顱局部亞低溫聯(lián)合依達拉奉治療,能有效促進患者神經(jīng)功能恢復,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