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底,世界氣象組織(WMO)和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UNEP)發(fā)布了最新報告,不約而同地作出了“全球當前減排力度不夠、地球變暖趨勢無減緩”的論斷。
其中,WMO通過兩份報告警示全球: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地球正處于有史以來最溫暖的5年。NUEP則呼吁所有國家做出更多貢獻以實現(xiàn)組合效應,同時點名美國等發(fā)達國家應更快行動,以加速扭轉(zhuǎn)溫室氣體排放快速增長的趨勢。
WMO最新的《溫室氣體公報》指出,去年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創(chuàng)歷史新高,其中二氧化碳平均濃度達到407.8ppm(1ppm為一百萬分之一),較2017年上升0.5%,是1750年工業(yè)化前水平的147%。2017—2018年間,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增速超過了過去10年的平均水平。自1990年以來,長壽命溫室氣體的氣候增溫總效應增加了43%,這其中有82%是由二氧化碳引起。這種長期增長的趨勢意味著人類未來將面臨越發(fā)嚴重的氣候變化,包括氣溫升高、極端天氣、水資源壓力、海平面上升,以及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遭到破壞等。
排在第二位的長壽命溫室氣體是甲烷,去年在大氣中的含量也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達到1869ppb(1ppb為十億分之一),是工業(yè)化前水平的259%。甲烷對增溫效應的貢獻約在17%,2017—2018年甲烷增加值為過去10年來的歷史第二高。
此外,一氧化二氮去年在大氣中的含量達到331.1ppb,是工業(yè)化前水平的123%,其對增溫效應的貢獻約為6%,同時還會破壞大氣的平流層和臭氧層。
WMO發(fā)布的《2015—2019年全球氣候》報告顯示,2015—2019年,全球的平均氣溫比2011—2015年增加了0.2攝氏度,是地球有記錄以來最熱時期,比工業(yè)化前平均氣溫度上升了1.1攝氏度。
WMO表示,溫度的上升與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成正比。盡管目前只有6個月的數(shù)據(jù),但如果溫度以目前的高水平持續(xù)到今年底,2019年將成為有史以來最溫暖的5個年份之一。按照目前的速度,到2100年,在最壞的情況下,全球平均氣溫可能會比工業(yè)化前水平高出7攝氏度。
無獨有偶,UNEP在最新的《2019排放差距報告》中也作出了全球氣溫只高不低的預測。報告中指出,未來十年,全球每年至少需要減少7.6%的排放量,才能防止氣溫升高不超過1.5攝氏度,“這一結(jié)論十分暗淡,意味著我們未能阻止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長的步伐,我們需要更深度、更快速的減排行動”。
UNEP的專家們發(fā)現(xiàn),在撰寫這份報告的十年間,遏制溫室氣體排放應采取的措施與實際行動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如果維持目前的氣候政策和國家自主貢獻水平,預計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到2030年都無法達到峰值,更不用說2020年。
UNEP強調(diào),即使當前《巴黎協(xié)定》下所有無條件承諾都得以兌現(xiàn),全球氣溫仍有可能上升3.2攝氏度,這將帶來“更廣泛、更具破壞性”的氣候影響。
對于美國退出《巴黎協(xié)定》,UNEP表示,目前美國比《巴黎協(xié)定》規(guī)定的減排目標至少高出15%,是未達到既定減排目標國家中“最嚴重”的一個,美國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居全球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