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段一平
傣族民歌以其舒緩柔美的旋律廣受世人的喜愛。在眾多的傣族民歌喜愛者中,保山市隆陽區(qū)潞江鎮(zhèn)庫老村景坎寨農(nóng)民鄭延康尤其引人注目。
鄭延康,漢族,保山城原同豐街人,1966年,11歲的他跟祖父母一起,被疏散到隆陽區(qū)潞江壩傣族村寨景坎,在與傣族人民共同生產(chǎn)生活的過程中,他愛上了長年四季郁郁蔥蔥、溪水潺潺的傣家寨子,愛上了樸實善良的傣族人民,更愛上了曲調(diào)舒緩悠揚、唱詞樸實自然的傣族民歌。一次,他跟一位傣族大爺在山坡上放牛,路上走過一位穿綠色長裙、黃短上衣、頭插素馨花的小卜少(小姑娘),他忽然涌起一陣與這位小卜少對歌的沖動,禁不住問身旁的大爹:“波弄(大爹),我要唱這個小卜少,怎么唱?”波弄說:“你想唱?想唱我就教你?!庇谑?,一首飽含深情的山歌從波弄掉了牙的口中悠揚地飄出:
身穿傣族服裝的鄭延康
大路上走著的阿妹喲/怎么不回頭/星星般的阿哥尾妹足跡半天了喲/有話對妹說/大路上走著的阿妹喲/怎么不轉(zhuǎn)身/月亮般的阿哥攆妹背影一天了喲/想把愛情表
從此,鄭延康便開始大膽地和小卜冒(小伙子)們一起,在大青樹下,鳳尾竹旁,與小卜少們對唱山歌了。他們相約著,在本寨子唱,到鄰近的寨子唱。這一切,隔壁的咩叭(大嬸)看在眼里,對他說:“唱歌,要穿我們傣家人的衣裳。穿漢人的衣服,小卜少不喜歡。”于是,咩叭親手為他織了一件傣家粗布上衣,配上銀紐扣。望著眼前英俊的小卜冒,咩叭興奮地說:“山歌唱得好,小卜少才喜歡!”接著,就教他一首與小卜少初次見面的《初交歌》:
阿哥初次與妹相見喲/不是有話不說/是怕說出來喲/人家已有相好/阿哥初次與妹相逢喲/有歌不是不唱/是怕唱出來喲/人家已有相愛
原來,年輕時,咩叭也是個遠近聞名的歌手,會唱的山歌像奔騰的潞江(即怒江)水一樣多,潞江壩許多寨子的小卜冒,都來找她對過山歌。
鄭延康虛心向咩叭學(xué)歌,他嗓音輕細,適宜演唱傣族山歌,加之他勤奮好學(xué),細心體味每一首山歌的曲調(diào)韻律,很快,在眾多小卜冒中,他的山歌唱得又多又好。
鄭延康與小卜少在芭蕉林里唱歌
鄭延康不再滿足在本寨子學(xué)唱山歌,而是把學(xué)歌的范圍擴大到整條潞江峽谷。只要聽說哪個寨子有人會唱山歌,他再忙也要放下手頭的農(nóng)活,不畏路途遙遠前去學(xué)歌。那些他找到的歌手,都熱情地接待他,一遍遍隨口唱出自己喜愛的歌,等著他一字字慢慢記;偶爾,聽說他要找的人不輕易示出珍藏的歌,他便使出種種“計策”:或裝作尋人走錯了門,或裝作換稻種,不讓對方知道自己的真實意圖,在杯盞交錯中,讓對方接納自己;有時,又欲擒故縱,有意唱出錯誤的詞曲,讓對方聽不下去:“呃……不對不對,不是這種唱,是這種唱……”有一次,學(xué)歌歸來,他太累了,在路邊一谷堆旁倒下便睡,第二天早上,打谷人在稻草堆里把他翻出。還有一次,學(xué)歌歸來已是黑夜,一路上他都在默背剛學(xué)會的歌詞,由于太專注,沒看見前面的河流,跌入河中,手臂摔骨折了,治療了大半年時間。
1976年,他和一幫小卜冒被村里安排到潞江上游的芒牛寨挖西大溝,他們從正在收割的稻田旁走過時,傳來了小卜少柔美的歌聲。在同伴的鼓勵下,鄭延康積極應(yīng)和著,邊走邊唱,漸漸地走遠了。誰知,當(dāng)夜幕降臨,這幫小卜少找到了他們的工棚,要找白天唱歌的小卜冒對歌。鄭延康不甘示弱,積極應(yīng)戰(zhàn)。擂臺設(shè)在離工地不遠的曠野,微風(fēng)徐徐,樹影婆娑。隔著一蓬蓬翠竹,他們你來我往,對唱一夜。令人叫絕的是,對方唱歌的小卜少換了又換,而這邊,鄭延康獨自一人唱到天明。
此后,鄭延康的歌名便傳開了。在潞江壩,傣家人誰都知道景坎寨有一個會唱傣族山歌的漢族小卜冒,山歌唱得又多又好。于是,就不斷有人到景坎寨來聽他唱歌,向他學(xué)歌,有小卜少來與他對歌。再后來,不論他走到哪個傣族寨子,都有人會認出他來,會盛情地接待他,酒桌上,就邀他以歌助興,他也不推辭,舉杯就唱。傣家傳統(tǒng)節(jié)日,鄉(xiāng)鎮(zhèn)文藝活動,漸漸都有他的身影。1982年,首屆“保山地區(qū)民族民間歌舞展演”舉行,他代表原保山市登臺演唱傣族民歌,受到觀眾好評。
此后,在原保山市、保山地區(qū),人們都知道潞江壩有一個最會唱傣家山歌的漢族小卜冒——鄭延康。
鄭延康怎么也忘不掉1966年和祖父母疏散去潞江壩時的情景。那天,到了潞江壩,卡車卸下他們和行李后就返程了。他和祖父母以及他們的家當(dāng)扔在路邊無人過問,3天后,走來一個講話聲音極細糯的中年男人,男人說:“一個都不接收的我們接收?!庇谑?,鄭延康和祖父母就跟著這個男人,走進了一個寨子。鄭延康后來知道,他們走進的寨子是個傣族寨子,叫景坎,傣語意為有金子的地方,接他們進寨子的男人叫幸洪貴,是景坎寨的生產(chǎn)隊長。鄭延康和祖父母被安置在生產(chǎn)隊臨時騰出的兩間公房內(nèi),咩叭給他們端來了熱騰騰的白米飯和酸筍煮魚,鄭延康從未吃過那么好吃的魚。
在村子里鄉(xiāng)親們的幫助下,不久,他和祖父母就搬進了隊里為他家建蓋的新房,一家人就這樣生活了下來。
一天,他突發(fā)奇想:傣家人對我、對祖父母這么好,我應(yīng)該把潞江壩所有的傣族民歌都記錄下來,讓它們永遠地流傳下去,讓更多的人會唱,以此報答善良熱情的傣族人民。
鄭延康說干就干,他著手翻譯傣族民歌。他能講傣語,但不懂傣族文字,他便先用讀音相近的漢字、漢語拼音、阿拉伯?dāng)?shù)字把它們記下來,然后再一句句、一首首地翻譯。為了把一首歌詞的意思、意境準(zhǔn)確地表達出來,他走路在想,睡覺在想,吃飯也在想。有時靈感突然降臨了,他怕忘了,需要及時記錄下來,但手里沒有紙和筆,便什么方便就先記在什么地方,有時是石頭,有時是地上,有時是樹葉上,之后再謄寫到筆記本上。做這些,對僅上過小學(xué)二年級的他,顯然不是一件易事。因此,把一首歌詞翻譯出來,他常常需要幾天、幾月的時間。
這個時期發(fā)生的一件事,使鄭延康收集翻譯傣族民歌的路變得寬廣起來。
鄭延康在收集傣族民歌
一天,和往常一樣,他和波弄在山坡上放牛,波弄由們女 “ 伯著唱 口 嗎 順 人封 還看又教他一首山歌,波弄教一句,他在舊報紙上記一句,于太專心,以至一男一女兩個城里模樣的人走近他,他們誰都沒有發(fā)現(xiàn),是在他終于停下筆來的時候士先開的口:“小卜冒,寫什么呢?”
鄭延康抬頭仰望兩位,有那么一會兒遲疑之后,說:記山歌?!?/p>
“記山歌?”女士好奇地問,“我能看看嗎?”
鄭延康把寫滿密密麻麻的漢字、漢語拼音和阿拉數(shù)字的舊報紙遞給女士,女士接過,認真地看,看看著,眉頭漸漸地擰緊了,說:“我看不懂,你能給我聽嗎?”
“可以?!彪S即,一首柔美的傣家歌曲從鄭延康中唱出。
鄭延康唱完了,女士說:“能告訴我歌詞的意思?”
剛好,這首歌對鄭延康來說,翻譯難度不大,他暢地說出了歌詞大意:
天上的大雁喲/能否為我捎張字條/字條捎給情/情人住江那邊寨子/天上的大雁喲/能否為我捎書信/書信捎給戀人/戀人住山那邊壩子
聽完,女士的眼眶濕潤了,說:“真是太美了!有其他的山歌嗎?”“有?!编嵮涌嫡f?!澳芙o我看嗎?”“可以?!编嵮涌缔o別波弄,帶著兩位客人向自己家走去。
原來,來訪的兩位,年長的女士是保山地區(qū)群眾文化館的黎愛蓉老師,年輕的是保山日報社記者李菘老師,他們是專程到潞江壩做民族民間藝術(shù)調(diào)查的。在鄭延康家里,他們非常認真地看了鄭延康收集翻譯的傣族民歌,詳細了解鄭延康的家庭情況。民歌寫在幾本練習(xí)本上,有的翻譯了,有的還沒來得及翻譯,密密麻麻,改了又改。兩位老師被深深地感動了:一個來自保山城里的孩子,對傣族文化如此鐘情。孩子做的,分明是搶救、傳承民族民間文化的工作,他已經(jīng)遠遠地走在我們前頭了。
這晚,兩位老師應(yīng)邀在鄭延康家住下了,黎老師向鄭延康講述了收集整理民族民間歌曲的重要意義,以及做好這項工作的方法、注意事項,鼓勵鄭延康堅持把這項工作做下去,并把自己的聯(lián)系方式寫在鄭延康的筆記本上,說,有什么困難和要求,告訴我們,我們會盡力幫你解決,又選了幾首鄭延康翻譯的山歌帶走,說要將它們發(fā)表,第二天便告別了。
不久后,黎老師又來看鄭延康了,她從隨身背著的包里拿出一本磚頭一樣厚的書遞給鄭延康,鄭延康接過,書名是《散落的珍珠》,翻開,目錄上有自己的名字,再翻,里面有自己收集翻譯的傣族山歌,正是黎老師上次帶走的那些。這是鄭延康第一次看到自己翻譯的傣族山歌發(fā)表在書上,他激動不已。黎老師又一次來看鄭延康的時候,從隨身背著的包里拿出一本云南省社科院編輯出版的民間文藝雜志《山茶》遞給鄭延康,說:“以后,把你收集翻譯的傣族民歌按上面的地址寄給這本雜志,編輯老師會幫你發(fā)表的?!?/p>
此后,鄭延康收集翻譯的傣族民歌便頻頻在省市縣報刊發(fā)表。近40年間,他在各種報刊發(fā)表傣族民歌歌詞近千首,他所做工作的價值,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guān)注和重視。隆陽區(qū)文化局獨具慧眼,策劃推出“隆陽區(qū)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叢書”,將鄭延康收集的潞江壩傣族民歌列入出版計劃。2013年,鄭延康的《隆陽區(qū)潞江壩傣族民歌歌詞集》由云南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該書分為18個部分,收錄潞江壩傣族民歌300余首,保山市傣學(xué)研究會原會長缐智先生在序中說,該書“是鄭延康數(shù)十年辛勤耕耘的結(jié)晶,也是我們傣鄉(xiāng)十勐文化百花園里的一朵美麗的鮮花……反映了潞江壩傣家人民對真善美的追求,對美好未來的憧憬”。稱贊鄭延康是“潞江壩傣家人最喜歡的漢族歌手”。
鄭延康1966年到隆陽區(qū)潞江壩至今已經(jīng)有52年了。期間,國家政策允許,他兩次可以返回保山城,恢復(fù)城里人的身份,但他都選擇了放棄。
如今,鄭延康是隆陽區(qū)潞江鎮(zhèn)傣族古籍文史研究協(xié)會副會長、隆陽區(qū)傣族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保山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保山市傣學(xué)研究會理事、保山市傣族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鄭延康對自己當(dāng)年留在潞江壩,當(dāng)一輩子農(nóng)民的選擇,一點也不后悔。他說,每位傳授給他傣家山歌的歌手都對他說:一定要把我教給你的歌記住,傳給我們的子孫,不要讓它丟失掉。他說,他(她)們說這番話的時候,他對傣家山歌的喜愛,就不再是個人的喜好,而上升為一種使命了。他說,在挖掘、傳承傣族民歌方面,自己做了一些工作,但是還不夠,還要把這項工作繼續(xù)做下去,完成那些過世了的傣家歌手的愿望。
鄭延康如今已經(jīng)63歲了,在種地之余,仍然在學(xué)習(xí)、收集、演唱傣家山歌。目前,他手頭又有800多首傣族民歌已經(jīng)翻譯整理完成,等待出版。他說,如果這些民歌能夠出版,他一定要把他妻子的照片印在書上。這么多年,地里的農(nóng)活、他收集傣族民歌的各種開銷,全靠他妻子一雙手。寨子里的人都說,他的書,其實是他媳婦寫的。他說,寨子里的人這么說,是對的。若有來世,他還愿與她結(jié)伴;還愿住在傣族寨子,與傣族人民生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