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米向軍
磁州窯是中國古代北方著名的窯場,由于它獨特的裝飾藝術(shù),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影響了大江南北各個窯場,并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磁州窯系”,其中心窯場位于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和峰峰礦區(qū)境內(nèi),形成了以漳河、滏陽河流域為中心的兩個燒造區(qū)域。其中漳河流域主要有觀臺窯、治子窖、東艾口窯、申家莊窯、榮花寨窯、北賈壁窯和青碗窯等遺址。滏河流域主要有臨水窯、鹽店窖和富田窖等。
由于過去認為磁州窯是雜窯,所以不似五大名窖那樣常見于多數(shù)文獻中。據(jù)目前所知最早在明初曹昭《格古要論》內(nèi)對磁州窯的品類、特點有如下記載:“古磁器,河南彰德府磁州,好者與定窖相似,但無‘淚痕’,只有劃花、繡花。光素者價高于定,新者不足論”。此外,還曾見于晚明萬歷時期謝肇淛的《五雜俎》,他對“磁器”一詞做了如下的解釋:“今俗謂窯器為‘磁器’,蓋以河南之磁州窯最多故也。相沿已久,逐以名之。猶之銀稱‘朱提’,墨稱‘隃麋’也”。這兩段翔實的記載對于磁州窯歷史研究十分重要。
1975年,在韓國新安海底發(fā)現(xiàn)一艘元代沉船,出土瓷器2萬余件,其中有不少磁州窯瓷器。1976年,磁縣南開河、滏陽河交匯處故道發(fā)掘元代沉船6艘,出土瓷器379件,其中磁州窯瓷器363件。
20世紀 70年代,河北大名縣東部漳河故道上挖掘出一艘沉船,船上裝滿金代磁州容瓷器。1987年,北京大學考古系及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單位對邯鄲觀臺窯址進行了正式發(fā)掘,獲得大量瓷片及窯具、殘器,并揭示了窯爐和制造作坊及燒瓷工藝的概貌,為磁州窯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1990年,遼寧溪中縣大南鋪村漁民在渤海灣三道崗海域打撈出一艘元代沉船,出土瓷器584件,其中磁州窯完整瓷器225件。
白地黑花劃折枝丹紋長頸瓶 金代(1115-1234)
尺寸:口徑17cm 底徑6cm 高52cm
說明:圓唇、修口、卷沿、豐肩、鼓腹下收,喇叭形足,底足中空。腹部黑彩繪折枝牡丹紋,以劃線表現(xiàn)葉脈和花瓣,畫工自然,造型精美,大氣不凡,花紋構(gòu)圖淳樸大方,是磁州窯系的精細之作
白地黑花龍鳳紋罐 元代(1271-1368)
尺寸:口徑18cm 底徑14cm高30cm
說明:圓唇,直口、豐肩、斂腹,下收至底,隱圈足,器物通體施白釉色,肩部飾纏枝花卉紋,腹部為主題紋飾,飾龍鳳紋,龍身修長,描繪清晰,活靈活現(xiàn),氣勢磅礴。鳳展翅飛翔,紋飾整體描繪生動,布局奇巧,繁而不亂,思路清楚,突出主題,器形碩大,渾圓飽滿,美感極佳
1998年,河北滄州東光縣碼頭鎮(zhèn)出土一只元代沉船,出土磁州窯瓷器160件。我們關注較多的是磁州窯的世界性收藏,美國、法國、德國、日本、英國、加拿大等國的國家博物館都藏有磁州窯的精品瓷器,而日本更是以數(shù)量多、藏品精美成為磁州窯收藏大國。
磁州窯之所以能成為北方民窯的典范,主要在于濃厚的民間生活氣息,其產(chǎn)品多為碗、盤、盆、壺、罐、缽、瓶、燈、枕等日用之物,器面常以人們喜聞樂見的詩詞書畫做裝飾,筆調(diào)簡練,生動活潑,而且慣用繪、劃、剔刻、印等不同手法,線條流暢,奔放不羈,充分表現(xiàn)了民間藝術(shù)所共有的質(zhì)樸風格,可以說格調(diào)清新,平易近人,別有一種淳樸自然、落落大方之美。
雖然,在過去,磁州窯很少見于文獻,并不似五大窯那樣受人重視,但因其獨樹一幟,質(zhì)樸豪邁的藝術(shù)風格與大量實用、美觀的日用器皿,自宋代既已享譽民間,影響深遠。在世界陶瓷歷史上,磁州窯也做出了卓越貢獻,如日本、越南、朝鮮、馬來西亞等國的陶瓷中,有很多吸取磁州窯技法之例。
磁州窯的制瓷工藝還傳到了泰國,有史料記載,元大德4年(1300年),泰國國王堪摩享到北京拜見了元朝皇帝并贈送重禮,提出招聘中國陶工的請求,經(jīng)元朝皇帝許諾,泰國國王帶走了磁州窯工匠,創(chuàng)辦了著名的宋加洛制瓷業(yè),其陶瓷裝飾效仿磁州窯白地黑花技法,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
這一系列事件表明磁州窯早在金、元時期就開辟了外銷市場,通過漳河、滏陽河裝船東行轉(zhuǎn)而北上,入渤海灣銷往東南亞。公元7世紀左右,阿拉伯人把中國瓷器傳到了中東、東非等地。12世紀,磁州窯裝飾技法傳到伊朗,15世紀中國的制瓷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大量考古資料和文獻資料表明,磁州窯對世界陶瓷生產(chǎn)是有巨大貢獻的,其影響恰恰證明了磁州窯存在的價值。從最早的北朝青瓷到唐末、五代的白瓷,再到宋元時期的白地黑花瓷,歷經(jīng)演變,幾經(jīng)沉浮,它敢于在迸境中奮進拼博、創(chuàng)新,終以一民窯演變成一代名窯并以磁州窖走向世界,它的騰飛推動了中國古陶瓷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