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靖雯
家庭教育是家庭的基本職能之一,是家庭中的長輩對其晚輩所進行的教育,每個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都承擔著對未成年子女及孫子女進行家庭教育的責任和義務。一般來說,父母對其子女進行教育的責任和義務更為直接和突出。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道:“家長們應該認識到:兒子或女兒首先是向他們學習的,包括學習好的品質和壞的品質?!笨梢娂彝ナ呛⒆拥牡谝徽n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孩子的終身教師。
而家庭互動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家庭成員對相互交往所作出的反應,家庭互動的性質、特征、結構、過程等影響了家庭教育的過程與效果。
因此,家庭互動在家庭教育中占據及其重要的位置。此文將從家庭互動模式談談孩子獨立意識教育的問題。
一、孩子獨立意識教育弱化的原因
(一)家庭權利結構的行使失衡
獨立意識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培養(yǎng)孩子具備自主獨立性,但在傳統(tǒng)的家庭中,父親是家聽最高權利的掌握者,其次是母親,最后才是孩子。這類家庭中大量使用限制性語言,如:“不準”、“不能”、“如果你……就再也不……”……這種家庭的父母,對孩子要求過于嚴厲,提出要求時態(tài)度生硬、不易商量,有時甚至采用恐嚇威脅的方式對待孩子,有些則對孩子的言行吹毛求疵,有些動輒訓斥,使孩子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受到嚴重損害。這樣的親子互動,使孩子的個性化特征無法釋放,以致不敢自己做決定,事事以來家長,缺乏自信心。
(二)溺愛型家庭教育方式的錯誤引導
當代的家庭中,六位長輩,一位孩子的家庭成員結構導致孩子成為了家中真正的“小皇帝”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不能正確把握情感的分寸,父母對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攬,忽視孩子生活能力、勞動技能等方面的培養(yǎng)。不能對孩子的思想、行為進行客觀的判斷,使孩子自我評價歪曲,失去許多鍛煉的機會,能力得不到提高,產生強烈的依賴心理。
這樣的家庭中,長輩包攬孩子的所有大小事情,如穿衣、飲食、個人整潔等,有時還會過于保護孩子,孩子做錯事,由父母出面解決、父母替孩子承擔責任……這樣的家庭模式下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自主獨立性必定不足。
針對當代孩子自主獨立性不足的問題,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由前蘇聯(lián)教育家伊·佩切爾尼科娃著,徐先良、胡漢英譯,由我國新華出版社出版的《家庭教育與成才之路》一書在總結主角鳥里揚諾夫夫婦家庭教育成功的秘訣時就提出,他們教育的實際任務就是——“造就公民的個性”。
這充分說明,世界教育界在數十年前已經注意到了孩子獨立意識教育的重要性。那么,下面就探討一下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主獨立性。
二、如何進行孩子的獨立意識教育
(一)改變傳統(tǒng)家庭互動模式,構建民主家庭
在傳統(tǒng)的等級化家庭氛圍中,晚輩必須事事遵從長輩,否則會被貼上“不孝”的標簽,但是這種模式下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是缺乏自我的,因此,我們需要改變這樣的模式,以溝通代替限制性語言,創(chuàng)造民主色彩濃厚的民主家庭,使孩子能得以健康和諧地發(fā)展。
傳統(tǒng)限制性家庭與民主家庭在親子互動上有著較大的差別(表1-1):
傳統(tǒng)的限制性家庭教育重在控制,強調服從和尊重權威,民主性家庭則強調家庭成員的相互作用,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由此可見,構建民主性家庭是發(fā)展孩子獨立性的前提。
(二)把握獨立自主性的關鍵期,正確認識和理解孩子
身為父母,應當了解孩子在各個年齡階段所普遍具備的各種能力,知道在什么年齡孩子應該會做什么事情。這樣,父母就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不依賴別人。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兩歲左右,獨立意識會增強,什么事都要堅持自己完成,拒絕別人的幫助。這是孩子心理發(fā)展的第一個“執(zhí)拗期”,家長應因勢利導,把握孩子的心理特點,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除此之外,父母還應當了解孩子的“特別性”,教育講究因材施教,家庭教育應該明確,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應清晰地了解到孩子與其他孩子不一樣的地方,有針對性地發(fā)掘并培養(yǎng)。
(三)鼓勵和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主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人人都說孩子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孩子,便比孩子還要小?!痹S多父母都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孩子小,不懂事,于是剝奪了孩子發(fā)言的機會,這大大限制了孩子思考的能力,并一步步削弱孩子的獨立性。
其實關愛孩子除了要關愛孩子的身體健康之外,還需要多關愛孩子的心理健康?!澳愕南敕ㄊ鞘裁礃拥哪??”“這件事情爸爸/媽媽不會解決,你能幫我們想想辦法嗎?”……生活中我們應該多以鼓勵性的語言鼓勵孩子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讓孩子通過獨立思考做出正確的選擇。
(四)多為孩子提供鍛煉的機會
“懶孩子”都是父母“慣”出來的,父母應當明白,自幼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勞動習慣是十分重要的。
孩子年幼時,特別希望能幫助父母干活,父母卻嫌孩子做得慢,做不好,孩子的積極性得不到鼓勵,漸漸失去了勞動的興趣,進而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也不愿做了。因此,父母應多為孩子提供鍛煉的機會們盡量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興趣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在此過程中,父母充當引導的角色,不要怕孩子犯錯,讓他在不斷嘗試、不斷失敗的過程中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