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樹浩 陳君蘭
北魏《元楨墓志》是早期元氏墓志風格的反映,其風格獨特,受到學書者的青睞。從文字學的角度切入去考察其在漢字演變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以及演變特點,以此窺探當時刻工水平,是拋開主觀審美、做冷靜思考的有效辦法。本文擬從碑別字和刻工兩個方面來探討,更加辯證地認識《元楨墓志》的文字價值及藝術價值。
《元楨墓志》是元魏宗子志石,刻于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約北魏中期。據(jù)《魏書·高祖紀》載:“詔遷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還北。于是代人南遷者,悉為河南洛陽人。”在這樣政策影響下,產(chǎn)生了一批書刻群體,開創(chuàng)了一種特有的地域風格,后世稱之為“邙山體”。
從北魏元氏墓志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元楨墓志》是現(xiàn)存北魏宗子志石最早的一方?!对獦E墓志》以其勁健雄強之氣成為北魏早期墓志的代表。由于書者或刻手的原因,《元楨墓志》整體存在許多問題,多數(shù)學習者在師法時不會考慮到這些問題,甚至連碑刻所反映的基本信息和史學源流都不會細究,只在乎筆畫的形態(tài),這是多數(shù)學書者的通病。筆者著重研究了該墓志的文字使用及刻工問題,從而多角度地認識該碑刻。
一、《元楨墓志》碑別字考辨
碑別字在北魏的碑刻中屢見不鮮,在這個時期,一個字經(jīng)常有很多寫法,或簡省,或繁化,或借用,有的出現(xiàn)訛變現(xiàn)象,更不拘泥于細節(jié),這些在墓志、造像題記、摩崖刻經(jīng)中普遍存在,《元楨墓志》也是如此。下面對其所反映出的文字問題作如下考述。
(一)簡省
簡省的規(guī)律大體可以概括為三種情況:有的字筆畫多,書寫刊刻不方便,可能會被簡省,類似情況可概括為“趨美避繁”。如果一個字有相同的筆畫或部件,一般是相鄰或?qū)ΨQ的,則容易簡省其中重復的部分,這可謂之“去重從簡”;有的因文字結(jié)構(gòu)關系發(fā)生相離、相黏等變化,會出現(xiàn)部件之間的借代,這可稱之為“借代共享”。
1.趨美避繁
“列耀星華,茂德基于紫墀”中的“墀”子作,《說文解字》云,“墀,涂地也,從土犀聲,《禮》:‘天子之赤墀”,小篆寫作“”。由此看來之前的寫法右邊相對繁復,而后這個字就用“羊”或“辛”代替這一部分。例如,《顯祖嬪候骨氏墓志銘》“曜質(zhì)椒墀”寫作“”,之后的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也寫作“”。這容易讓人想到甲骨文也有類似造字法,如“埋”在甲骨文有多種寫法,、、都表示“埋”,通過更換義素,其意義未發(fā)生變化。
“孝性諶越,是使庶族歸仁”的“族”寫作“”。
《穆亮妻尉氏墓志》作,“方”與“礻”形近混淆,各自重新組合。“礻”又與“扌”形近混同,“族”在《高貞碑》作?!稗小辈坑峙c“木”部相混,《元演墓志》又作。《元楨》的“族”左邊部分類似“扌”部,右邊部件推測是刻工失誤,筆畫角度和位置沒有把握好,這容易讓人產(chǎn)生歧義,錯認為“挾”。
“大誶群言,王應機響”中的“誶”作“”,這是由書寫的簡化引起的,主要通過改變筆畫的形狀和方向使部件產(chǎn)生異形。“卒”,《鮮于璜墓碑》作,《董偉墓志》作,以一點代替構(gòu)件“人”;上點左移,《王彬長女丹虎墓志》作,或點橫連筆,《李林墓志銘》作;將二者結(jié)合變形,《元愨墓志》作。由再變形,《王興之及妻宋和之墓志》作;筆畫連接,《王興之及妻宋和之墓志》作?!对吣怪尽匪虝r間與《元楨墓志》接近,其中的“卒”也如“誶”右邊寫法相同?!对獦E墓志》這樣簡化也是由于部分部件的簡化,而這種簡化是具有漸變性的。
“洋洋雅韻,遙遙淵渟”,“淵”字寫作,其簡化與上個字的簡化演化有相近之處。該字筆畫比較繁復,異體字眾多,碑別字也不少。例如,《魏比丘僧智造像》作,《北涼沮渠安周碑》寫作。其中,《張猛龍碑》寫作,《南石窟寺碑》作
,此二碑與《元楨》的“淵”字相近。
“卷命夙降,未黻早齡”,“黻”作,《爨龍顏碑》寫作。《說文》:“黻,黑與青相次文?!贝笠馐钦f厄運早上降臨,沒穿上華麗的衣服生命就到了期限。這也屬于字形的簡化。
“其辭曰:帝緒昌紀”中的“辭”字也作了部件簡省,寫作?!墩f文解字》解釋左邊部件:“理也”。在演變過程中,趨簡減少構(gòu)件。在歷代碑刻文字中,辭的異體字,右邊有寫作“臺”“舌”“受”,這都是趨簡避繁的結(jié)果。
可見,字形在演變過程中為了書寫簡便或刻畫簡便,將部件更換,這種變化有些是突變的,有些是漸變的。由于文字是一個系統(tǒng),某一個字形的變化往往不是孤立的個案,而是性質(zhì)相近的字容易作類推式的演變。例如,“摨”和“徲”皆經(jīng)歷類似“墀”的變化,“萃”“悴”和“粹”也因“卒”的演變引發(fā)了一系列的變化。這種變化也會部件訛混,如方、礻、木、扌的混用:“族”作、“極”作、“機”作,“櫬”作,這些都是嚴重的混用情況,筆畫書寫和刻畫方向的改變是引起形變的重要因素。為了避免繁復而致使刊刻出錯,相黏錯亂,出現(xiàn)簡省是在所難免的。
2.去重從簡
這種情況在該墓志中也存在,如“雨”字頭的“丶”皆省為兩點,如“惟王體暉霄極”寫作“”、“皇上震悼”作“”、“懋業(yè)昭靈”作“”,其雨字頭皆以一點代替兩點,其中“霄”字直接上下部分刻到一塊,可見這是刻工偷懶的表現(xiàn),如此省便是書寫大環(huán)境影響的。這種避免重復的情況在其他碑刻
中也常見。
3.借代共享
兩個構(gòu)件相鄰部分有相同、相近的筆畫,于是將其部分簡省,而共享保留的筆畫,習稱共筆,或稱借筆。
《元楨》也有和其他墓志筆畫借代共享的省便方式,這就是筆畫的借代共享。例如,“王應機響發(fā)”的“”字,“音”的上面部畫刀味濃重,似走刀的方向有改變,下面的筆畫短小,所以音就借用上面點畫;遂乃彰司勛的“寵”,龍的左半部分的點也與上面共享。委櫬窮,“火”中間的點也是共享,字,是“撇”借“提”并共享。這在其他魏碑碑刻中也屢見不鮮。
(二)繁化
“凝撡于天戚,用能端于河山”,《元楨墓志》中“戚”字寫作“”,從拓片看,原碑缺損,可以判斷的是部件增多,發(fā)生了繁化。北魏墓志中《高貞碑》寫作,《元彬墓志》作,之后的《元靈曜墓志》作。
“遂乃寵彰司勛”,《元楨》寫作“”,出現(xiàn)繁化現(xiàn)象。“勛”,同“勛”?!墩f文·力部》:“勛,古文勛,從員?!倍斡癫米ⅲ骸皢T,聲也?!吨芏Y》故書‘勛作‘勛。”這是借古文的寫法。
“帝宗攸式”的“攸”,《元楨》寫作。《說文》:“攸,行水也。從攴,從人,水省?!倍斡癫米?,“攴取引導之意,人謂之引導者”,“水流之安謂之攸”。大意是說希望帝王宗室能長久統(tǒng)治。其他魏碑一般不寫下面兩點,可能是為了美觀而使其繁化。
在魏碑中,書者通過多加點畫來顯示字的美觀或有意追求美觀,也可能社會書寫習慣所致,該墓志的、、、等字的土旁皆加一點,其他如也加了一點。
在歷史過程中,字體演變的大方向是趨簡的,而簡化與書寫息息相關,所以書法家叢文俊提出“書寫性簡化”這個概念,這是具有重要意義的。而在字體的繁化上,古文字學家裘錫圭歸納:“字形繁化可以分成兩類:一類純粹是外形上的繁化,一類是文字結(jié)構(gòu)上的變化所造成的繁化?!倍愃朴谝陨锨闆r可簡稱為書寫的藝術性繁化。
另外,如鑾和歇,該字《漢夏承碑》寫作
,《北涼沮渠安周碑》作,《郭顯墓志》和《李超墓志》寫作,這與“黻”字相似,可見這是字體演變過程中訛變情況。
二、關于《元楨墓志》的刻工問題
北魏時期刻工文化水平并不高,刻字技術多來自世襲。據(jù)《魏書》卷四《世祖紀》載:“今制自王公以下至于卿士,其子孫皆詣太學。其百工技巧、騶卒子息,皆當習其父兄所業(yè),不聽私立學校,違者師身死,主人門誅。”遷洛之后,又征收了一些工藝優(yōu)秀的刻工,水平不斷提高。
《元楨墓志》的書寫者水平較高,不管是點畫的變化、頓挫、對比,結(jié)構(gòu)的變化、張力和姿態(tài)的意趣,以及章法上的統(tǒng)一和諧,都有著較高的藝術水平。然而,刻工的水平可以從一些細節(jié)看出來,碑中出現(xiàn)缺刻、誤刻、通刻和重刻等現(xiàn)象,有些地方走到過快過猛引起筆畫的走形和位置的偏差。
缺刻的字有、、,這些字很明顯是刻工的緣故。誤刻如是筆畫位置和方向的失誤,和是刻畫過程中出現(xiàn)了折線彎曲,有趣的是缺刻類似的情況出現(xiàn)了兩次,筆畫的彎曲折線化也出現(xiàn)了兩次。、、和是類似的筆畫通刻現(xiàn)象。明顯是后來又在四點底上加了一橫,有明顯的改錯痕跡。
三、結(jié)語
魏碑的藝術價值在晚清人的推崇下,成為書法史的分支。而碑別字在多數(shù)造像和墓志中混雜出現(xiàn),干擾文字學家與書法家。伴隨著涵養(yǎng)的提高,書家越來越辯證地認識其藝術水平?!对獦E墓志》與其他墓志相比存在著較多碑別字使用問題和刻工失誤問題。筆者僅以此為例引導學書者理性把握其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學書者也應在學習過程中思考這些問題,切勿因好古好奇而誤走學書之路。
(西南科技大學)
作者簡介:高樹浩(1992-),男,山東淄博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中國書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