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旦軍
【摘要】本文首先對受力分析方法作了簡要的概括;隨后,通過實例對物體在不同運動狀態(tài)下的受力情況進行系統(tǒng)分析,從中探究受力分析方法在運動學中的運用,希望能為該領(lǐng)域關(guān)注者提供有益參考。
【關(guān)鍵詞】受力分析 分析方法 靜止 勻速 勻變速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6-0023-01
一、常見的物體受力分析方法
1.觀察法
觀察法是運動學中物體受力分析時,最常見的分析方法之一。對于較為簡單的運動類型題目或者單純運動狀態(tài)的物體,都可以通過直接觀察,把一些明顯的受力作出來。
2.隔離法
隔離法在運動物體的受力分析中,研究的重點是將物體和整體進行隔離研究。通過“分析與忽略”的方式,對被研究物體所在環(huán)境中的受力情況進行分析,對非研究物體的受力情況和被研究物體內(nèi)部的作用力等都保持忽略不計的狀態(tài)。此種受力分析與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地排除研究中的干擾項,優(yōu)化分析的效果。
3.整體法
整體分析方法主要是針對研究過程中,部分研究對象與其他非研究對象處于整體狀態(tài),或者相同的運動狀態(tài)。此種情況下,對不同物體之間的內(nèi)在作用忽略不計,通過整體受力分析的方式進行研究的方法為整體分析方法。整體分析方法在實際應(yīng)用中,可以將相互獨立的物體在一起運動時的受力情況進行研究,減少分析中出現(xiàn)失誤的情況。
4.假設(shè)法
在受力分析中,還有一種重要的方法就是假設(shè)法。假設(shè)法是對一些模糊不清、似有似無的力,先假設(shè)這個力存在,看能否與物體所處的運動狀態(tài)相符,若相符,則這個力存在,若不相符,則這個力不存在。假設(shè)法在受力分析中起到了驗證的作用。
二、不同運動狀態(tài)下的物體受力分析
1.靜止狀態(tài)下的受力分析
對于圖1當中的物體A進行受力分析時,可以應(yīng)用觀察法,物體受到的重力和擠壓力F是很容易觀察到的,物體能保持相對靜止的狀態(tài),說明在各方向的受力是平衡的。此種情況下,根據(jù)牛頓第三定律可以得出,墻壁對物體A所產(chǎn)生的彈力與作用力F的方向相反,并且兩種力的大小相同,因此達到了相互平衡的效果。墻壁對于A的摩擦力和重力相互平衡,方向豎直向上。此種情況下,物體A可以保持相對靜止的狀態(tài),對于物體A的全部受力狀態(tài)分析完成。
又如:【例1】如圖所示,a、b兩個質(zhì)量相同的球用線連接,a球用線掛在天花板上,b球放在光滑斜面上,系統(tǒng)保持靜止,以下圖示哪個是正確的( )
解釋:隔離b球進行受力分析,受重力、斜面對其垂直向上的支持力和細線的拉力,由于三力平衡時三個力中任意兩個力的合力與第三個力等值、反向、共線,故細線拉力向右上方,故A圖錯誤;再對ab兩個球整體受力分析,受總重力、斜面垂直向上的支持力和上面細線的拉力,再次根據(jù)共點力平衡條件判斷上面的細線的拉力方向斜向右上方,故C、D圖均錯誤,故B正確。
2.勻速運動狀態(tài)下的受力分析
【例2】如圖,質(zhì)量為M的楔形物塊靜置在水平地面上,其斜面的傾角為θ。斜面上有一質(zhì)量為m的小物塊,小物塊與斜面之間存在摩擦。用恒力F沿斜面向上拉小物塊,使之勻速上滑。在小物塊運動的過程中,楔形物塊始終保持靜止。地面對楔形物塊的支持力為( )
A. (M+m)g
B. (M+m)g-F
C. (M+m)g+Fsinθ
D. (M+m)g-Fsinθ
解釋:此題用整體法分析,因為靜止和勻速都是平衡狀態(tài),所以能把小物塊和楔形物塊作為整體來研究,又用觀察法易確定這一整體受到重力(M+m)g,拉力F,地面的支持力FN和摩擦力Ff四個力,根據(jù)平衡條件得地面對楔形物塊的支持力FN=(M+m)g-Fsinθ,故選D。
【例3】如圖所示,在拉力F的作用下,甲、乙兩物塊一起作勻速直線運動,問:乙對甲有摩擦力嗎?
不少學生受甲能向右運動的影響,認為乙對甲有向右的摩擦力,這是錯誤的。易判斷甲物塊受重力和支持力,這兩個力已經(jīng)相互平衡,假設(shè)還存在一個向右的摩擦力,則這三力的合力不可能為零,也就不符合平衡的條件,無法作勻速直線運動,因此假設(shè)不成立,乙對甲沒有摩擦力。
3.勻變速運動狀態(tài)下的受力分析
在例3中,若甲、乙兩物塊一起作勻加速直線運動,乙對甲又有摩擦力嗎?此時也是可以用假設(shè)法分析的,假設(shè)存在一個向右的摩擦力,因為甲物塊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已相互平衡,那么向右的摩擦力就是合力了,會產(chǎn)生一個水平向右的加速度,從而能使甲物塊向右作勻加速直線運動,因此假設(shè)成立。 【例4】有5個質(zhì)量均為m的相同木塊,并列地放在水平地面上,如下圖所示。已知木塊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當木塊1受到水平力F的作用,5個木塊同時向右做勻加速運動,求: 第4木塊受到第3塊木塊作用力的大小。
解釋:先將5個木塊視作整體,用觀察法易確定這一整體受到重力5mg,推力F,地面的支持力FN和摩擦力Ff四個力,先運用牛頓第二定律列式求其加速度,然后巧妙地將4、5兩木塊隔離出來,視作一整體,易確定這一整體受到重力2mg,第3塊木塊對第4塊木塊的作用力N,地面的支持力F1和摩擦力f四個力,然后運用牛頓第二定律列式求第4木塊受到第3塊木塊作用力的大小。
通過以上的實例探究可看出,受力分析方法的運用是靈活多變的,相同的運動狀態(tài),不同的情景之下運用的方法也不盡相同,可以單用某種方法,也可以是多種方法的混合應(yīng)用,我們千萬不能局限于某種運動狀態(tài)只能使用某種分析方法,而應(yīng)對實際問題進行合理的分析,選好合適的受力分析方法,從而達到快速準確解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