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以義
1610年3月,一本題為《星際信使》的意大利文小冊子引起了相當?shù)淖⒁?,從王公貴族到學者教士,一時議論紛紛。據(jù)封面上的內容介紹,小冊子的作者、比薩大學的數(shù)學教授伽利略·伽利萊,在最近發(fā)明的天鏡的幫助下,觀察了月球表面,還有圍繞木星旋轉的四顆“行星”,以前從未為人知曉。翻開正文,果然是讓人吃驚。伽利略所看見的月亮確實全然不同:
我以更大的清晰程度在月亮表面區(qū)分出較為明亮的和較為陰暗的兩大部分;明亮的部分似乎向整個月面的四面八方延伸,而陰暗的部分則類似于云……對這些斑點的反復觀察使我確信,月亮表面不是光滑的,勻稱的…… 而是不平整的,粗糙的,到處都是空穴和隆起,并非和地球的表面很不一樣。
這不是人類第一次用望遠鏡看月亮。早在1609年7月26日,英格蘭人哈瑞特就做過同樣的事,先于伽利略至少4個月,次年又繪制了17張月面圖。他說他看見的月亮“就像荷蘭人的航海手冊里畫的海岸線”;而在滿月的時候,月亮就像是“我的廚師上星期給我做的果醬餅,一邊一條淺色的東西,那邊又是深色的,看上去整個兒是一塌糊涂”。
可是科學發(fā)現(xiàn)并不是綜藝節(jié)目的搶答比賽,誰先按下按鈕,誰就是贏家?!坝^察”作為科學研究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必須建立在一整套科學研究的程式之中。對于望遠鏡這么一個新鮮玩意兒,任何對新奇事物抱有好奇心的人拿它到處“看看”,也是常情。事實上,很可能,伽利略最初也只是一種好奇的“隨便看看”—— 他最初對于望遠鏡認真的想法,還首先是軍事應用。1609年8月,他最初把這個“有用的和重要的發(fā)明”介紹給威尼斯的行政長官時,也只是因為“在海上我們可以在比以前遠得多的地方發(fā)現(xiàn)敵人的艦船,比他們看見我們早兩三個小時…… 我們可以獲得優(yōu)勢……”。
但是,當月面以一種完全出乎他預料的樣子出現(xiàn)時,伽利略的反應就和哈瑞特很不一樣了:他馬上聯(lián)想到了“哲學”,亞里士多德關于天體的教導。他立即領悟到,他在這兒看見的,不是一種現(xiàn)象描述上的抵牾,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對整個亞氏理論的詰難。反觀哈瑞特,他的聯(lián)想止于“果醬餅”。原來,科學發(fā)現(xiàn)不僅在于,甚至完全不在于誰先看見了什么,而在于對所見對象的理解和詮釋。伽利略的“隨便看看”很自然地上升為一種哲學框架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他進一步報告說,
在新月以后的第四或第五天,當月亮看上去像是一個明亮的犄角時,劃分明亮部分和黑暗部分的界限不是一種規(guī)則的橢圓形[曲線],不像在理想的球面上[投影]延展的樣子…… 在月相接近上弦月時,在靠近月亮下角的鄰近區(qū)域,有一個大的黑暗的彎形向明亮區(qū)域延伸。
伽利略注意到上弦月的邊緣不是光滑的、類似橢圓的曲線,并由此進一步推論月面是凹凸不平的,則確實把我們對遙遠的月亮的認識大大推進了一步。然而,在1610年的時候,亞氏的天體觀念已是屢受質疑,非議亞氏也不見得多么轟動視聽。但他的讀者很快就要看到,還有更加聳人聽聞的。
1610年初,伽利略開始使用一架新的,約20倍的望遠鏡。很可能是在上次對上弦月觀察的兩三個星期之后,月相的變化使得類似的觀察變得困難,伽利略于是想到了用望遠鏡來看看其他星體。伽利略報告說:
今年,1610年,1月7日,入夜以后一時,我用望遠鏡觀看天體時,木星出現(xiàn)在我的視野里。因為我用的是我自己的品質極佳的儀器,我察覺到,在這顆行星的旁邊,有三顆小星星—— 以前的儀器[的性能]不足以讓我看見它們,真的很小,但很明亮…… 兩顆在[木星的]東邊,一顆在西邊,最東邊的那顆和西邊的那顆看起來比別的大。我沒有注意它們和木星的距離,因為在開始的時候我以為它們是恒星……
這也難怪。從望遠鏡看夜空,簡直是布滿了星星,所以伽利略自然會有這一判斷。第二天,
1月8日,我又重新回到這一探究。——究竟是什么引導我這么做的,我可說不上來。我發(fā)現(xiàn),[這些小星的]排布和以前很不一樣。三顆小星現(xiàn)在都到了木星的西邊,靠在一起,相互之間的間隔相等……這時,我還沒有把注意力轉向[小]星星聚在一起[的問題],我開始考慮木星怎么會在這些星星的東邊,而就在前一天它還在[其中]兩顆的西邊。我開始疑心木星此時是不是在向東走……
這時,木星正處于逆行狀態(tài),但是它卻跑到小星星的東邊去了,這就引起了伽利略的巨大興趣。他的第一個猜想是木星不在逆行,而是在向東運動,所以小星星看上去是跑到木星的西邊去了。這是很合理的推想,他當然急切地想知道結果。
第二天,1月9日,陰天,伽利略徒嘆無奈。至此,出于好奇,想利用望遠鏡“看看”天上有些什么,清楚地轉變成為一個對預期的觀察,其意義在科學認識的發(fā)展上,較之多看見一顆或是兩顆星星,自是不可同日而語。再一天,1月10日,伽利略看見的,木星看起來移動到了一個更西邊的位置:
只有兩顆,都在東邊,而第三顆,我想,一定是藏在木星后面了…… 我知道沒有其他的辦法可以把這種變化歸結為木星的運動……
他先前假想,天文學家算錯了,木星已不再逆行而是在向東移動。顯然,觀察表明,不是這種情形。但是這可不是可以想象的,因為木星不可能在一天的時間里從東到西,從西到東地來回擺動,伽利略說,
我的困惑變成了訝異。我確定[我所看見的]視運動不是來自木星而是來自我正在觀測的[小]星星…… 我現(xiàn)在確定,不存在任何問題,在天上有三顆[小]星星在繞木星游走,正如金星和水星環(huán)繞太陽。這一點通過以后類似的觀察變得明明白白,就像展現(xiàn)在大白天的太陽底下一樣。
當由困惑而來的驚訝稍稍平息后,伽利略的觀察變得更加精致;在以后的連續(xù)不斷的觀察中,他定量地記錄了觀察的時刻,方位,以及持續(xù)的時間:
2月26日,入夜后一時正中,只有兩顆星星。一顆在東,距木星10’,一顆在西,6’……到了[入夜后]第五個小時,可見第三顆星,除了已經留意的兩顆之外,在木星西邊近旁發(fā)現(xiàn)了第三顆,它起初隱于木星背后,而現(xiàn)在大約[距木星]1’。東邊的那一顆顯得比以前離得更遠,大約離木星11’…… 2月28日[入夜后]一小時,只看見兩顆星,一顆在東,距木星9’,一顆在西,間距2’……
到三月初,伽利略得出了完整的結論∶
這就是關于我近日首先發(fā)現(xiàn)的四顆麥迪奇星的觀察……首先,因為它們[木衛(wèi)]有時在木星之前有時在木星之后,而距木星的距離完全相同,不論在木星逆行還是順行的過程中,只在木星的東西兩邊非常有限的距離中,以恒定的方式伴隨其左右。沒有人能懷疑它們在繞木星運行,同時又完成[木星的]以12年為周期的繞宇宙中心的運動。
兩個月以來對木星的研究,從最初的“看看”,到有目的的觀察,到定量的觀測,到理性的分析,到假說,直到驗證,表現(xiàn)為觀察和觀測在科學認識發(fā)展中的典型運用。由此任何人都可以通過伽利略的觀測,相當直觀地看到,這些小星星是圍繞木星運動的。對自然的觀察在這兒發(fā)生了革命性的改變:我們對于外部世界的認識不再是感官提供的直接影像;而理性對感官提供的信息所做的分析,則更加突出地成了認識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伽利略總結說,
我們由此得到了一種美妙而且雄辯的證據(jù)來平息一種疑慮…… 現(xiàn)在我們可以親眼看見,有四顆星星繞木星運行,就像月亮繞地球運行一樣,同時又以12年為周期,劃出巨大的繞日運行的軌道。
美妙而且雄辯。原來,地球,連同作為衛(wèi)星的月球,一同作繞日運動,并不是不可想象的。事實上,“我們可以親眼看見?!边@一點的一個最直接的意義是,木衛(wèi)系統(tǒng)排除了“一些人”的疑慮,為日心學說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證據(jù):木衛(wèi)系統(tǒng)就像是一個縮微版的太陽系,日心圖景于是呈現(xiàn)在“任何一個觀測者”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