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應(yīng)峰 by Cheng Yingfeng
弘歷即位前,雍正讓他去尋找一種會唱歌的石頭,實則是苦心安排,著意讓弘歷去民間探訪治國佑民之大道理。
弘歷不負所望,深入民間,歷經(jīng)了許多磨難,也看到了許多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新鮮事。在遍訪民間后,他為雍正帝帶回來一個民間的茶杯,這茶杯實則是一個沉積著民間故事、盛滿民間苦樂的口杯。雍正帝拿過去一看,是紫檀木顏色的,里面的紋路和木頭的年輪一樣,只是拿在手上很有些沉,跟石頭一樣。雍正帝敲了敲,居然發(fā)出悅耳的音樂之聲。這不是會唱歌的石頭又是什么。因為這聲音酷似敲擊木魚時發(fā)出的聲音,雍正便脫口稱它為“木魚石”。
后來,弘歷坐上了皇位,即乾隆皇帝。他將自己的聰明才智發(fā)揮到了極至。
一次,乾隆帝訪千山龍泉寺,上山途中見到一塊橢圓形的青石,一敲即響。敲擊時,如果有心調(diào)節(jié)力度和位置,便能敲出不同的節(jié)奏來。不成想,他在寺中住了幾日,發(fā)現(xiàn)寺中僧侶竟憑著這塊青石發(fā)出來的聲音,傳出救援信號。在十萬火急的關(guān)頭,招來救兵,平了一幫不期而來的劫匪。乾隆帝想起自己的父皇雍正帝將一個茶杯稱為“木魚石”,便心中一動,將這名號轉(zhuǎn)賜給了這塊能救急解難的橢圓形青石。
乾隆帝定永琰為儲君后,覺得熟悉民情對一個君主來說是治國的根本,也有心將雍正帝的作法發(fā)揚光大。便如法炮制,讓永琰走出書堆去考察民情,吃點苦頭,歷練一番。便令永琰帶倆侍從出宮尋訪能給人智慧、勇氣和力量的木魚石。
永琰謹遵父命,微服混跡于人群之中,攀山涉水,披荊斬棘,風餐宿露,一路尋訪而去。這天,他們來到一家飯店,還未坐定,見倆官府中人逮住一乞丐伸手要錢,說是收討飯費。正感蹊蹺,不料倆官府中人來到了他們面前,伸手說,外鄉(xiāng)人,乖乖交錢吧。永琰說,我又不是討飯的,為何要交錢?官府中人說,外流人員,出來打工當然要交打工費。侍衛(wèi)要發(fā)火,被永琰攔住了。飯畢,掏銀付賬,店家接過,左咬右看,喜形于色,說,竟是真的純的呢!永琰覺得奇怪,問侍衛(wèi):難道說別人付賬的銀子都是假的不成?旁邊一位商人模樣的人搭上了話:這年頭,若是人咬了狗,大家都司空見慣,若是狗咬了人,倒覺得非常稀奇。永琰道,這假銀子遍布天下,難道官府視而不見?商人說,不是說狗咬人是奇事,人咬狗不是奇事么,如今若真有治假的,那必定是狗咬了人。官府比那銀子還假著呢,不然“打假”二字就不會被說成“假打”了。
永琰帶著倆侍衛(wèi)一路行來,揀有山石的地方敲敲打打?qū)ふ夷爵~石,找不到一個會唱歌的,卻感到哀鴻遍地,民不聊生,吏治腐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永琰再也無心尋找木魚石,伙同倆身手不凡的侍衛(wèi),為水深火熱之中的老百姓打起了抱不平,雖然多次身陷囹圄,吃了不少苦頭,好在倆侍衛(wèi)身手不凡,每次都能及時將他從牢獄中救出。
乾隆帝召永琰回來,見他身板硬朗,雙目炯炯,臉上透著剛毅,心下十分歡喜。便問他找到木魚石沒有。永琰愧疚地說,兒臣敲遍三山五岳的石頭,無一塊會唱歌,只看到貪官污吏像石頭一樣多,并沒有尋到那木魚石。乾隆帝道,我兒寬心,你已尋到,我早已從你的臉上看見了。
其實,木魚石終究是一種傳說,乾隆帝心中的木魚石是永琰對民間生活的真正體驗,對人心歸宿的準確掂量,對朝野世事的深刻洞察。而這些正是他所期望的。正因如此,乾隆帝駕崩后,永琰下大力治理朝政腐敗時,才胸有成竹,練達沉靜,不動聲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