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靜,王榮品,黃 平
(貴州省人民醫(yī)院①放射科,②病理科,貴州 貴陽 550002)
男,57歲,因“上腹部疼痛伴惡心、嘔吐2個月,加重1個月余”入院。查體:腹軟,中上腹部捫及一不規(guī)則軟組織包塊,未觸及上緣,下達臍水平,右至右鎖骨中線內側2 cm,可推動,質軟,壓痛明顯。實驗室檢查未見明顯異常。
CT檢查:胰腺左前下方見一密度欠均勻的團塊狀軟組織腫塊,大小9.3 cm×7.9 cm×9.7 cm,呈分葉狀,病變與小腸分界不清,增強掃描呈中度不均勻強化,動脈期內見血管影(圖1),靜脈期病變進一步強化,其內血管強化程度較前減輕(圖2),冠、矢狀位見腫塊鄰近腸管受壓推移,與腫塊分界不清(圖3,4)。CT診斷為:胃腸道間葉源性腫瘤。
手術及病理:行腹腔巨大包塊及十二指腸、空腸、部分橫結腸、胰腺切除術+吻合術,術中探及左上腹一約14.0 cm×12.0 cm×10.0 cm包塊,近空腸起始部近端空腸纏繞于包塊表面,長約35 cm,與包塊不能分離,同時橫結腸腸系膜根部探及5.0 cm×5.0 cm×5.0 cm包塊,浸潤十二指腸水平部、胰腺勾突及右半橫結腸。病理結果:腫瘤大小分別為15.0 cm×12.0 cm×7.0 cm、4.1 cm×3.8 cm×3.1 cm,腫瘤浸潤十二指腸、橫結腸腸壁漿膜層及肌層,部分浸潤結腸黏膜下層。病理結果考慮(十二指腸、橫結腸)侵襲性腸系膜纖維瘤?。▓D5)。免疫組織化學:Vimentin(+)、β-Catenin(核 +)(圖 6)、CD34(-)、CD117(-)、DOG-1(-)、PgP9.5(+)、S-100 多 克 隆 (-)、CD57 (± )、Calponin (-)、SMA (± )、Desmin (-)、CK 廣 (-)、Ki-67(5%~8%+)。
討論:腸系膜侵襲性纖維瘤病是一種罕見的源于間葉組織的軟組織腫瘤,具有一定遺傳傾向性,多見于Gardner綜合征患者,并與腹部外傷、手術、雌激素水平密切相關[1],但不伴Gardner綜合征且侵犯十二指腸及橫結腸的病例十分罕見。該病可發(fā)生于 1~60 歲,男女比例約 1∶3[2],具有易局部復發(fā)但不易轉移的特點[3]。其早期臨床癥狀隱匿,腫塊增大后可引起一系列并發(fā)癥,如腹部包塊、腹痛、腹脹、腸梗阻等。雖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xiàn)及體征,但β-Catenin陽性對本病的診斷具有重要作用[4-5]。
腸系膜侵襲性纖維瘤病主要CT表現(xiàn)為邊界較清的實性腫塊,形態(tài)較規(guī)則,類圓形或分葉狀,局部侵襲性改變,本例表現(xiàn)為腫塊累及十二指腸及橫結腸腸壁,鄰近腸管受壓推移,若病變可與腸腔相通,可表現(xiàn)為“囊實性”或“氣-液平”改變[6-8]。增強掃描呈輕中度強化,可見散在液化壞死或血管穿行。本病影像學表現(xiàn)需與以下疾病相鑒別:①胃腸道間質瘤,好發(fā)年齡為50歲以上,惡性則形態(tài)欠規(guī)則,直徑多>5 cm,密度混雜,呈中重度不均勻強化。②腹腔淋巴瘤,可形成典型的“三明治征”,即腸系膜脂肪和血管(三明治餡)被兩側明顯腫大的淋巴瘤腫塊包繞,腹膜后及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常見,而腸系膜侵襲性纖維瘤病則無此表現(xiàn)。③腸系膜轉移瘤,常多發(fā),呈浸潤性生長,多邊界不清。④類癌,較罕見,常發(fā)生于遠端回腸,表現(xiàn)為腸腔內腫塊,80%累及腸系膜時表現(xiàn)為強化的軟組織腫塊伴放射狀條索延伸到腸系膜脂肪,且常有鈣化。該病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術后常規(guī)輔助放化療,以防止腫瘤復發(fā),但本例因經(jīng)濟原因,未進行該項治療。
綜上所述,腸系膜侵襲性纖維瘤病是一種侵襲性強的少見纖維瘤病的亞型,可局部復發(fā),臨床表現(xiàn)缺乏特異性,故診斷較困難,確診需結合病理結果。掌握其CT表現(xiàn)有助于提高術前診斷正確率,為術中完整切除腫瘤提供依據(jù),降低術后復發(fā)率。
圖1 CT增強掃描動脈期,病變呈輕中度不均勻強化,其內可見強化血管影 圖2 靜脈期病變進一步強化,其內血管強化程度減退 圖3,4分別為冠狀位和矢狀位圖像示腫塊鄰近腸管受壓推移,與腫塊分界不清 圖5 鏡下見腫瘤由彌漫、束性分布的梭形細胞組成,并呈侵潤性生長,內含膠原纖維及豐富血管(HE×200) 圖6 免疫組織化學(×100)染色:β-Caten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