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平
湖北省公安縣地處湖北省南部邊緣,與荊州古城一橋相連,自古就有崇文重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近年來,公安縣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一、重統(tǒng)籌協(xié)調,同步落實政策保障
一是黨政重教統(tǒng)籌抓。公安縣政府高度重視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工作,進行了一系列的部署,建立了一系列的責任機制,形成了一把手“掛帥”、分管領導牽頭、工作組落實的工作格局。
二是部門聯(lián)動合力抓。多個部門全力提供優(yōu)質服務、創(chuàng)設優(yōu)良環(huán)境、營造良好氛圍,在經費投入、規(guī)費減免、教師招聘等方面實行特事特辦,提供優(yōu)質便捷的服務。
三是教育主導領銜抓。教育部門精心策劃當參謀,精準施策解難題,精細督導抓落實,做好不同層面、不同類型薄弱學校的建設規(guī)劃,解決制約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一系列難題,成效明顯。
二、重經費投入,同步改善辦學條件
一是教育投入全面增長??h政府切實把教育投入作為第一要務,大力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大幅增加教育投入,做到了逐年遞增。如2015至2017年,全縣財政預算內義務教育撥款分別為58625萬元、78167.4萬元、80174.5萬元,年增幅分別為11.04%、33.22%、2.57%;全縣小學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yè)經費分別為6572元、7852元、8864元,初中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yè)經費分別為9228元、10982元、12366元。
二是薄弱學校全面改造。自2016年以來,各級政府投入資金共計19385萬元。其中,中央項目資金3393萬元,省級項目資金8622萬元,縣級項目資金7370萬元,全面用于義務教育階段薄弱學校校舍建設、設施設備更新改造和新建教師宿舍。
三是裝備設施全面升級。2016年至2018年,全縣共投入專項資金3633萬元,全面實施教育技術裝備標準化建設和改善學生生活條件。其中,省級資金2633萬元,縣級配套資金1000萬元,用于配置學校食堂設備、校園無線網絡建設等,實現了教育網絡全覆蓋,達到了教育裝備標準化。
三、重立教之本,同步優(yōu)化城鄉(xiāng)師資
一是創(chuàng)新教師隊伍補充機制。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根據農村學校實際情況,建立了教師定期招聘機制。自2015年以來,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教師391名,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小學教師在年齡、學科和地域等方面的結構性矛盾。
二是創(chuàng)新教師隊伍培訓機制。自2015年以來,全縣共選派844名教師參加了省級以上的高端培訓,180人參加了教育干部和班主任培訓。每年組織5000名教師參加全員培訓,實施全縣青年教師四項教學基本功達標培訓工程,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創(chuàng)新教師交流支教機制。自2015年以來,全縣城鄉(xiāng)教師交流和對口支教達1200多人次、輪崗干部達21人次。通過名校輸出辦學理念、管理方式、干部和優(yōu)秀教師等,在確保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開齊課程、開足課時的基礎上提高辦學質量,促進師生共同成長。
四是創(chuàng)新教師考評獎懲機制。自2015年以來,共評選省、市、縣各級師德標兵、優(yōu)秀班主任、教學先進個人等860人次,使教師隊伍的活力明顯增強。同時,大力整治師德師風,開展教師德、能、勤、績綜合考評,并將考評結果與教師的評先表模、晉職晉級和績效工資掛鉤,提高了教師隊伍的素質。
四、重內涵發(fā)展,同步提升教育質量
一是在文化創(chuàng)建上講品位。堅持高標準、高品位,著力培植以“統(tǒng)一硬化、整體美化、個性綠化、精神內化”為主體的特色校園文化,使校園的每一塊墻壁、每一個角落、每一處空地都具有育人功能;堅持因校制宜,突出特色,充分體現學校的辦學理念、發(fā)展目標和辦學特色,形成了“一校一品,百花齊放”的局面。
二是在核心素養(yǎng)上重個性。認真落實德育為先、育人為本的學校工作機制,組織開展各類主題教育活動,不斷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大課程改革力度,著力打造“高效課堂”,完善了教育質量指導、監(jiān)測與評價機制,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投資七千多萬元創(chuàng)建全省第一所縣級綜合性實踐活動基地,全縣中小學生每學期都要到該基地開展為期一周的實踐活動,多角度開闊學生的視野,全方位培養(yǎng)學生的素質;以活動課程和大課間活動為平臺,開展中小學生體質健康達標和監(jiān)測工作,切實推進“陽光體育”“詩詞、楹聯(lián)文化、書法進校園”活動,發(fā)展學生個性特長,促進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是在辦學行為上樹規(guī)范。全面規(guī)范以課程計劃、招生行為、收費管理等為重點的教育管理,杜絕了隨意刪減課程課時、違規(guī)招生、編排重點班等現象,使辦學行為日臻規(guī)范,達到了減負增效的目的。同時,學校在安全教育和管理方面均做到了制度化、精細化、流程化和常態(tài)化,定期排查整治安全隱患,實現了全縣校園安全責任事故零發(fā)生的目標。
五、重教育公平,同步實施關愛工程
一是關愛留守兒童。全縣以學校、行政村、居委會等為依托,加強“留守兒童之家”的建設。課余時間組織留守兒童進行文體活動、交流談心等自主活動,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相互銜接,相互滲透,相得益彰。進一步暢通留守兒童學習生活的信息渠道,通過教師家訪、電話聯(lián)系、信函等形式,將留守兒童的各種情況及時準確地反饋給在外工作的家長,讓留守兒童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關愛。
二是關心貧困學生。教育部門建立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制度,縣婦聯(lián)、團委、工會等積極開展扶貧助學活動,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知名企業(yè)、愛心人士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各方合力精心編織了一張愛心網。近3年來,全縣共資助義教貧困生64046人次,杜絕了因貧輟學的現象。
三是關愛特殊兒童。全縣投入1280萬元對特殊教育學校實行整體搬遷新建,重點加強了教師配備和課程開設管理,在優(yōu)化殘疾兒童學習生活環(huán)境的同時,讓學生學有所長、學以致用。近年來,有90%的特校畢業(yè)生憑借一技之長順利就業(yè),自立自強,還有的甚至能夠帶領家庭脫貧致富。
四是關照務工子女。堅持“兩為主”原則,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開辟“綠色通道”,按照學校布局和生源情況,將他們全部安排在城區(qū)4所公辦初中、小學就讀,與本地戶籍學生一視同仁,享受同等待遇。
近幾年來,優(yōu)質均衡的義務教育帶動了全縣基礎教育實力的整體增強,構建了“幼教提速、小學穩(wěn)基、初中壯腰、高中創(chuàng)優(yōu)、職教增效”的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格局,形成了高、初、小、幼、特相互銜接、普職相互協(xié)調、公辦與民辦相互借鑒和示范學校輻射一般學校、城鎮(zhèn)學校帶動農村學校的“公安教育”模式。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