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在日本的旅行往往是一時興起,有時被一張照片吸引,有時被一個故事打動,或者難得有幾天閑暇,非要來一趟遠足才覺得沒有虛度。盡管人地生疏,但由于以往參加旅行團的記憶大多追悔莫及,所以我和同伴總是選擇自由行,從來沒有導游,也沒人講解,很多時候都是先認識風景,回來才慢慢了解風景后面的過往。但九州不同,這是唯一有“導游”的旅行,而且是位博古通今、古道熱腸的“導游”——中文系的前輩葉言材教授,所以提前并沒有做功課。于是,就在毫無預習的情況下被推進了一個歷史集訓班,腦子里滿滿當當塞進好多壓縮了無數(shù)歷史掌故的能量塊,短短幾天時間,以快進的方式把中日交往史著實溫習了一遍,熟悉又陌生,懂了又沒懂,只能靠時光來慢慢溶解、消化……
位于日本西南端,隔黃海、東海與中國遙遙相望的九州,是日本第三大島,古時曾有筑前、筑后、豐前、豐后等九個令制國,故而得名。明治政府廢除了舊的行政區(qū)劃,如今的九州早已無“州”,而由福岡、大分、宮崎、佐賀、長崎、熊本等多縣組成,其中人口最多、經(jīng)濟最發(fā)達的是福岡縣,它的縣廳所在地福岡市則是九州最大的都市。提到福岡,總有另一個名字糾纏不清——博多,因為千百年來剪不斷理還亂的關(guān)系,這兩個地名至今仍然讓無數(shù)外鄉(xiāng)人頭疼。按照流行的說法,博多和福岡本來分別指代那珂川東、西兩側(cè)的港灣和平原地區(qū),博多地區(qū)因天然良港自古就與中國往來密切,而福岡地區(qū)則在17世紀以后因黑田長政在此筑城而發(fā)展起來,兩地均聚集了大量人口、商業(yè)繁盛。明治時代,這兩個地區(qū)合并重組新城,可這座新城究竟應該命名為“福岡市”還是“博多市”,還引起過一場不小的爭論。據(jù)說,在市議會的表決中,兩派勢均力敵、票數(shù)相同,而最后的仲裁者卻是出身福岡地區(qū)的議長,博多就這樣戲劇性地“讓位”了。現(xiàn)在,從行政區(qū)劃上看,博多只是福岡市的一個區(qū),實際上它的威力要大得多,城里最重要的交通樞紐JR車站不叫福岡站,而叫博多站;港口名為博多港,一年一度的全市盛典叫博多咚打鼓節(jié),就連那大名鼎鼎的拉面也叫博多拉面。不管傳說是否可信,名字無非是個標記,當你在5月的清寒中來到這座城市,走出熙熙攘攘的博多站,看過光芒萬丈的福岡塔,在近乎露天的面館捧起一晚熱氣騰騰的博多拉面時,你會發(fā)現(xiàn),任何一個名字都涵蓋不了這座城市的昨天與今天。
得益于臨近歐亞大陸和朝鮮半島的獨特地理優(yōu)勢,福岡成了外來先進文化傳入日本的一扇窗子,不管邪馬臺國是否真的曾經(jīng)存在于九州,是否真的是日本列島最早的國家形態(tài),也不管在志賀島被發(fā)掘出來、成為福岡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的那枚金印是否真的來自漢光武帝,福岡無疑都是最早受到華夏文化啟迪的地區(qū)。走過日本各地,很多時候與其說是在感受異國文化,不如說是在探尋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而福岡與其他地方最大的不同,在于時時處處都能找到這種影響最初的樣子。博多,是很多去中國學習的日本人揚帆出海的地方,也是他們學成歸來,用中國文化豐富和改造本國文化的第一方舞臺。由弘法大師空海開創(chuàng)的東長寺,是日本最古老的密宗寺廟;由茶祖榮西法師開創(chuàng)的圣福寺,是日本第一座禪宗寺廟;而距離博多站不遠的承天禪寺,則聳立著兩座絕無僅有的紀念碑——“餛飩·蕎麥發(fā)祥之碑”、“御饅頭所之碑”。這里的“餛飩·蕎麥”就是今天常說的烏冬面和蕎麥面,而日語中的“饅頭”通常類似于點心,與中國人作為主食的饅頭很不一樣,不知在這里確切指代何物。紀念碑近旁的說明文字顯示,日本僧人圣一法師從宋朝帶回了羊羹、烏冬面、蕎麥面、饅頭和面粉的制作技術(shù),大大促進了日本面食文化的發(fā)展,后人為此樹碑銘記。
不知為什么,這里只提到了圣一法師,卻沒有提到那個令博多人至今念念不忘的中國人——謝國明。相傳,就是這個來自中國宋朝的商人在博多遭遇災荒瘟疫的時候,無私地捐出藥品和面粉,并耐心地教導人們在面粉中放鹽、調(diào)勻、切條、煮熟,讓那個原本凄惶的新年變得溫飽。從此,面條在日本人的飲食中成了一種近乎神圣的存在,就連過新年都要儀式感十足地吃一碗蕎麥面。作為商人和慈善家,謝國明無疑都是成功的,盡管這兩種成功要以財富完全相反的走向來衡量——能憑借智慧積累財富,又能在危難時刻散盡千金救濟蒼生,難怪謝國明在異國他鄉(xiāng)收獲了那么多的崇敬和感激。八十八歲的謝國明最后永遠留在了博多,人們在他的墓前種了一棵大楠樹,年深日久,楠樹包住了墳墓,被人們稱為“大楠先生”,而謝國明也得名“大楠菩薩”。700多年過去了,今天的人們依然會在每年8月抬著他的塑像走過博多的街道,也還會有一位大學教授帶著學漢語的日本孩子來給他掃墓,在位于博多站前一丁目的那個小小的墓園說起中日兩國間一些溫馨感人的往事,那是葉言材教授和他的學生們。
十幾年前,當我即將結(jié)束京都的任期準備回國時,有幸在北野天滿宮趕上了一年中最早的一場花事——賞梅。那天,北野天滿宮的氛圍很有意思,一邊是在梅樹下閑聊品茶的老人,一邊是在正殿前排起長長隊伍的學子,閑散悠然與戰(zhàn)戰(zhàn)兢兢,人生的兩種階段、兩種心境恰如此刻冬與春的握手言歡。同行的友人說,北野天滿宮就像中國的文廟,供奉的是學問之神菅原道真,在這里許下升學考試的愿望,等夢想成真,最好能到太宰府的“總部”去還愿。盡管我對她的話將信將疑,卻也因此知道了太宰府這個地名,直到多年以后,我終于在太宰府天滿宮的庭院里看到了更長、更壯觀的學子隊伍。
位于福岡市東南16公里的太宰府市,面積僅有29.6平方公里,滿滿的都是古跡,密度或許遠超京都和奈良。1300年前,這里設置了統(tǒng)管九州地區(qū)的機構(gòu)——太宰府,在長達500年的時間里這個小城確實在管理日本西部和與東亞各國的交往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被稱為古代日本的“西都”。如今,曾經(jīng)威震八方的官府早已成了遺跡,太宰府竟像是以天滿宮為中心的一座祈愿之城。其實,天滿宮的主人與許多有真名實姓的神祇一樣,在擺脫了和這個世界的關(guān)系之后才等來眾人的良心發(fā)現(xiàn),從一個不走運的人一躍成為萬眾矚目的神。出生于公元845年的菅原道真,堪稱日本的駱賓王,11歲就以一首歌詠梅花的漢詩名揚天下,家世、才華、好運,所有成功的要素齊聚一身,不僅位極人臣,更在文壇享有盛名,直逼全民偶像白樂天。
公元894年,天皇根據(jù)菅原道真的建議,廢止遣唐使,結(jié)束了這場人類文化交流史上持續(xù)了兩個多世紀的盛舉。不論菅原道真如此動議的初衷與效果如何,他本人無疑都是接受漢文化熏陶與影響的典型范例。他最喜歡的梅花、最擅長的漢詩、最崇拜的白居易,都實實在在來自中國,他的成功或許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國文化賦予的??上У氖?,他雖然與許多中國詩人一樣經(jīng)歷了被貶謫的命運,卻沒有學到他們的豁達豪放,兩年之后就在氣候嚴苛的太宰府郁郁而終。本來他的故事就要這樣結(jié)束了,誰知一場突如其來的雷擊事故,讓他的很多政敵死于非命,更把天皇嚇得不輕,趕緊下令在京都北麓修建北野天滿宮祭祀這位博學的忠臣,實則是安撫暴怒的冤魂和惶惶的民心。菅原道真的神通在百姓的傳頌中被無限放大,雷神、學問之神、藝能之神、除厄之神、洗冤之神、正直之神、農(nóng)耕之神、渡唐天神……許許多多互相矛盾的屬性集于一身,就像他得道的過程一樣——神明的產(chǎn)生,很多時候就是自然現(xiàn)象與人的內(nèi)心活動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當必然性和偶然性都發(fā)揮到極致,很多原本對立的因素卻反而相安無事了。據(jù)說,每年有700萬人來太宰府天滿宮祈禱,梅花成了整座城市的象征。初春時節(jié),尋著梅香而來,吃一個熱熱的梅枝餅,或許又會想起道真的梅花詩——“月耀如晴雪,梅花似照星??蓱z金鏡轉(zhuǎn),庭上玉房馨?!碑斈陮懴逻@首詩的少年,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日后竟會躋身日本四大怨靈,更不會想到自己會同時成為遣唐使“終結(jié)者”和“渡唐天神”,但看著那些來向他祈求學問的少年,想必神靈的目光里一定會有滿滿的欣慰吧。
太宰府天滿宮有一棵“飛梅”,據(jù)說是為了追隨菅原道真而從京都飛來的,與它相比,另一棵樹來到太宰府的旅程顯然要艱難得多,那就是戒壇院的菩提樹,相傳是與鑒真法師一同到來的。因為答應了日本同行赴日傳律授戒的邀請,鑒真在年近花甲的時候毅然揚帆遠航,歷經(jīng)十二年的艱難險阻,才終于到達目的地。公元753年12月26日,鑒真到達太宰府,在這里初次為日本僧人授戒,第二年啟程赴大阪、奈良,在其后的十年間創(chuàng)造了東大寺、唐昭提寺的榮耀。公元761年,太宰府觀世音寺的戒壇院與奈良東大寺、栃木縣下野藥師寺同時成為“天下三大戒壇”。雖然鑒真在太宰府僅僅停留了幾個月,但這里卻是他六次東渡最終宏愿達成的地方,也是他整頓日本佛教混亂局面的第一站。鑒真到達日本的時候,已經(jīng)是一位雙目失明的老者,他不曾親眼看到這里的山山水水,不曾看到一副副熱切的面孔,但他卻用來自大唐帝國的先進思想與技術(shù)啟迪心智、造福民生,讓這里的人們迎來了新的黎明。
古往今來,福岡是很多中國人到日本的第一個落腳點,有些人從這里去了東京、大阪、橫濱那些本州的大都市,也有些人依然留在這個相比之下更淳樸、恬靜的地方。我和同伴在日本的旅行總是孤軍深入,在新奇欣喜之余也伴隨著一種漂泊的感覺,而在福岡不同,因為有了學識淵博、熱情好客的葉言材教授,我們認識了好多長期或暫時生活在這里的中國人,和他們一起去長崎品嘗當年中國水手帶來的槽子糕,和他們一起在菊池溪谷感受大自然的如夢如幻,和他們一起聆聽一年一度的中國語大賽,和他們一起在尋常的海邊來一場熱鬧的海鮮大餐,和他們一起在叢大嫂的家宴上品嘗最溫暖的鄉(xiāng)情……
叢大哥、叢大嫂夫婦在很多年前由中國的一個海濱城市來到福岡,如今,經(jīng)營骨科診所的叢大哥已經(jīng)是享譽一方的名醫(yī),而叢大嫂則是開料理店的行家。在異國他鄉(xiāng)討生活,不管從事的是什么職業(yè),大家都承受著不小的壓力,因此,人與人之間總有一種說不出的疏離,親切也罷、關(guān)心也罷,都被小心翼翼地豢養(yǎng)在一個局促的空間里,而慷慨、豪爽、親密無間通常是看不到的。換句話說,大家更習慣偶爾以AA制的方式在外面聚餐,卻很少有人會邀請你去家里作客。而叢大哥和叢大嫂的家讓許許多多遠離故土的人得到了深深的慰藉,盡管其中的很多人至今仍不相識,但大家一定都還記得叢大嫂的拿手好菜——餃子、海參、熘魚片、青梅酒……記得叢大哥幾杯酒下肚之后的高談闊論,記得叢大嫂從始至終忙碌的身影和嫻靜的笑容,也一定會不約而同地感嘆:世上竟有叢大嫂這樣廚藝精湛、溫婉賢惠的女子,萍水相逢竟會得到這樣慷慨的款待。其實,我只見過叢大哥、叢大嫂三次,卻像與他們相識了很久,相信很多人都和我有著一樣的感受吧。聽說,叢大嫂剛剛在博多站附近開了一家叫“天天樂”的飯店,而且開業(yè)不久就上了電視,相信她做的豬肉白菜水餃很快就會成為博多名吃了。真希望在不遠的將來,我能到叢大嫂的小店去坐坐,不問過往,只從她永遠嫻靜的笑容里汲取屬于今天的踏實、勤懇、熱忱。
福岡,是個我還不了解的地方,就像我并不了解在葉老師、叢大哥、叢大嫂的笑容里曾經(jīng)有過多少鄉(xiāng)愁、多少辛勞、多少故事;福岡,又是個似曾相識的地方,因為在菩提樹的綠蔭里、在梅花的芳香里、在梵鐘的清音中,我仿佛觸摸到了歷史真實的脈搏;福岡,又是個讓人糾結(jié)的地方,看到饅頭、面條的紀念碑,再看到用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號殘片建成的定遠館,走進《馬關(guān)條約》簽署地春帆樓,作為中國人,內(nèi)心涌起的是一種摻雜了很多成分的情感?!罢坳辽宠F未銷”,摩挲著定遠號千瘡百孔的甲板,在風雨交加的日子走進“日清媾和談判場”,歷史書上學過的一切如此清晰地呈現(xiàn)在眼前,你好像真切地走進了那頁歷史,真實地感受到那份徹骨的寒冷與心酸——中華民族,曾經(jīng)擁有那樣光輝燦爛的古代,為什么會有如此苦難深重的近代?在我看來,那些挈婦將雛到日本旅游的人們,與其去天滿宮為孩子祈求虛無縹緲的考試運,不如帶他們到戒壇院、承天禪寺、定遠館、春帆樓看看。歷史永遠會用最無情、最直接的方式傳達經(jīng)驗,無論有多么了不起的過去,只要放棄了努力,就難免會被超越,甚至被欺凌。光陰似箭,滄桑轉(zhuǎn)瞬,在福岡匆匆走過中日交流史的千年歲月,不到福岡,很難想象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是這樣廣泛而深遠;不到福岡,也很難體會只屬于華夏子孫的那份驕傲、自豪與痛楚。即使一千多年過去了,鑒真帶來的那棵菩提樹依舊郁郁蔥蔥,沒有那樣高大,不是那樣滄桑,仿佛仍然是棵年輕的樹,我們也希望在下一個千年,華夏文化對世界的影響也依然年輕、依然生機勃勃,希望在福岡的中國人能在中日交流史上寫出新的一頁,寫出更多更美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