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貴安 謝盛
摘?要: 明清筆記彌補了中國傳統(tǒng)官史在記載西器東傳過程中的缺失和不足,后者將主要篇幅用于政治及其制度的記載,而前者卻因其隨意和獵奇的特點,將西洋物質文明傳入中國的歷史做了較為廣泛的記錄,體現(xiàn)出明清時期西洋物質文明在中國的滲透狀況。明清筆記對西洋器物的記載,因作者所處時間、空間和社會環(huán)境不同而有明顯的差異。明清筆記作者及其所載事主對西器的認識雖各不相同,但仍能從整體上反映出國人對西洋物質文明,經(jīng)歷了一個從保守自傲到虛心接受,再到“師夷長技”的發(fā)展過程。當然,部分國人在接受西洋器物時也產(chǎn)生了“崇洋媚外”的觀念。
關鍵詞: 明清筆記;西洋;物質文明;社會轉型
引?言
中國社會的近代轉型,是在西方文化刺激下開展的。西方文化進入中國,并非始于鴉片戰(zhàn)爭,早在明代中期就開始了。其文化系統(tǒng)(由外及內分為物質、制度、行為和觀念四個層面)中的物質層面,即西方器物(簡稱西器),被歐洲傳教士、商人、貢使和殖民軍隊帶入中國。對于西洋物質文明日益逼臨的局面,官方與民間存在著兩種不甚相同的態(tài)度與立場。
明代政府除了對實用的西方火器比較重視,并在其《明實錄》《明會典》中給予一定關注外,①
對于西方傳入的生活用品、科學儀器、光學制品等,在其官媒(《邸報》)和國史(《明實錄》《明會典》)中基本上未予記載。清代前中期,“天朝”政府對于東傳的西器表面上漠然視之,參見[法]佩雷菲特著,王國卿等譯:《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3年版,第84-169頁。
而暗地里不斷從廣州海關進口自鳴鐘、眼鏡、懷表、鼻煙壺等物并加以仿造,記錄在造辦處檔案和粵海關日志上,但在其官修的國史《清實錄》《清會典》中,卻刻意回避;晚清時,官方對洶涌傳入的西器已無法視而不見,在其官修史書(《清德宗實錄》《籌備夷務始末》《各國政藝通考》等)中也加以記載,但多是以傳統(tǒng)的政治角度加以記錄。如《清德宗實錄》的《修纂凡例》中雖明確規(guī)定“安設電燈,書”,但該實錄記載了五處“電燈”,有四處都是在敘述“電燈公所”官員的升遷和賞賜時出現(xiàn)的。在清朝官修的典章制度史《清會典》(1889年成書)中,基本找不到當時已傳入中國的“電燈”、“電報”和“火車”等西器的記載。官方史書始終抱著“天朝上國”的心態(tài),以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俯視外夷,不愿直面西洋物質文明的進步,忽視西器在中國傳播的事實。然而,與此相反,民間筆記(古代或稱野史)卻對西器充滿好奇,津津樂道地加以記載甚至欣賞,反映了民間在早期接觸西洋物質文明時,與官方不盡相同的態(tài)度和認識。
筆記之于正史,能夠“保持較多的真實性,因為作者或閑居自娛,或消愁解悶而作筆記,無心沽名傳世,亦非刻意著作,故無所避諱,無所顧忌,無所掩飾,能透露某些真實情況和真實思想,比起官方史書更加可信”。
來新夏:《清人筆記隨錄》,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3頁。筆記的作者,是處在非公務狀態(tài)下的文人士大夫。明清筆記的作者生活在西洋先進物質文明不斷傳入的時代,感受到中國社會從隱到顯、從微到巨所發(fā)生的變化,在閑暇之際,擺脫了官史書法的約束,隨意記載生活瑣事,追逐海外奇談,對傳入中國、令人眼花繚亂的西洋奇器,有聞必錄,有見輒記,保留了大量的生動史料。他們所見所記的新奇而實用的西洋器物,日漸豐富國人的物質生活,同時也改變了士大夫們固守傳統(tǒng)的文化心態(tài)。因此通過梳理明清筆記,能夠了解明清時人對西洋物質文明的看法、接受程度、心態(tài)變化,以及作者的書寫旨趣。
目前學術界已有學者對明清筆記這種題材做過深入研究,如謝國楨所著《明清筆記談叢》,涉及了明清時代的政治經(jīng)濟、學術文化、鄉(xiāng)邦掌故。
謝國楨:《明清筆記談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來新夏《清人筆記隨錄》,對朝章國故、風土人情、奇人文士、雋語逸事皆有涉獵。
戴逸:《序》,來新夏:《清人筆記隨錄》,第7頁。張舜徽的《清人筆記條辨》關注于筆記中的學術思想。
張舜徽:《清人筆記條辨》,中華書局1986年版。同時,也有學者對西洋物質文明傳入中國的過程做過較多的研究,有相當多的成果問世,
參見謝盛:《明清西器東傳研究綜述》,《人文論叢》第1輯,武漢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319-335頁。但從一物一事的角度做個案研究的較多,進行綜合論述的較少,而從明清筆記記載與書寫的角度,綜合探討西器東傳對中國社會影響的研究成果尚未見發(fā)表,故本文試作一探。
一、異域珍奇:明清筆記展現(xiàn)的西洋器物種類
明清文人在官場之外或工作之余所撰的筆記,對西洋器物充滿興趣。明清筆記史料中,有關西洋物質文明的敘述占據(jù)了一定的篇幅,涉及西洋器物的種類豐富,可概括為七類:
第一類為軍事裝備,包括戰(zhàn)爭武器及軍用望遠鏡。明中后期,西洋新式武器隨西方殖民者傳入中國,受到時人廣泛關注,遂被載入當時的筆記里。明清筆記中最早談論的西洋武器是來自葡萄牙的佛郎機。《萬歷野獲編》認為“弘治以后,始有佛郎機炮,其國即古三佛齊,為諸番博易都會,粵中因獲通番海艘,沒入其貨,始并炮收之,則轉運神捷,又超舊制數(shù)倍,各邊遵用已久”。
(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一七《火藥》,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433頁?!稐椓蛛s俎》中提到“佛郎機鳥銃相傳得之番舶”。
(清)談遷:《棗林雜俎》,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33頁。對佛郎機出現(xiàn)的時間和發(fā)源地均有涉及。
按:古三佛齊是位于東南亞馬來群島上的小國,于正德年間被葡萄牙控制,因此沈德符誤以為佛郎機來源于古三佛齊。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追隨葡萄牙的步伐,開始覬覦東方。他們帶來的諸如紅夷大炮等新式武器,迅速投入明末紛繁的戰(zhàn)爭之中,被明清之際的筆記所記錄。如《酌中志》記載,明末,清軍進逼都城,馮銓“捐資守備”涿郡,“時差取紅夷炮抵涿”,他怕炮被清軍所奪,“挺身同眾護炮”。
(明)劉若愚:《酌中志》卷二四《黑頭爰立紀略附》,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20頁。除了新式火器,望遠鏡作為軍事偵察用具也被載入筆記。據(jù)《蜀燹死事者略傳》載,嘉慶間清將譚健曾用望遠鏡勘測敵情,“公以千里鏡燭之曰:‘賊幸少,我兵其無恐。”
(清)余瀾閣:《蜀燹死事者略傳》,《清代野史》第8輯,巴蜀書社1987年版,第261頁?!稏|行初錄》中也有類似記載,“俄而,小艇二只,自山隙出,張蒲帆駛附鎮(zhèn)海,以遠鏡窺之,見有烏帽藍袍倚舷而立者,則朝鮮四品鴻臚李應俊也”。
中國歷史研究社編:《東行三錄》,上海書店1982年版,第8-9頁。清末的《西巡回鑾始末記》亦載“洋人登了高臺,以千里鏡向城中窺視,但見煙塵大起,火光連天”?!段餮不罔幨寄┯洝?,沈云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83輯,臺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72年,第90頁。
第二類為生活用品,包括自鳴鐘、玻璃制品、織物、食物、西藥、香水、香皂、相機、洋煙等。自鳴鐘比之中國傳統(tǒng)計時器更加精美實用,在明清筆記中出現(xiàn)頻率極高,如明《客座贅語》介紹了自鳴鐘的形制,指出:“所制器有自鳴鐘,以鐵為之,絲繩交絡,懸于簴,輪轉上下,戛戛不停,應時擊鐘有聲。器亦工甚,它具多此類?!?/p>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卷六《利瑪竇》,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193-194頁?!堵膱@叢話》記載,康熙命吳廷楨“作御舟即事,韻限三江一絕。吳援筆立就,云:‘金波溶漾照旌幢,共慶回鑾自越邦。正在構思,聞自鳴鐘響,宋中丞犖奏曰:‘將到吳江矣?!?/p>
(清)錢泳:《履園叢話》叢話十二《藝能》,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22頁。 顯示了自鳴鐘在當時生活中發(fā)揮了計時作用。至于玻璃制品、織物、食品、香水等其他生活用品,則多以貢品的形式載入筆記。如《池北偶談》和《海國四說》兩部筆記,分別記載了康熙和雍正兩朝,西洋各國進獻的大量生活用品。
第三類為藝術物品,包括西洋樂器和西洋畫作。西洋樂器有風琴、提琴、揚琴、八音鐘等,德齡公主曾在其筆記中數(shù)次提到光緒帝喜愛洋琴,并求教于她:“(光緒)極愛洋琴,時迫余教之。朝堂中有琴數(shù)具,均甚美?!?/p>
(清)裕德菱:《清宮禁二年記》,《清代野史》第2輯,巴蜀書社1987年版,第225頁。西洋畫則以其細膩的手法受到關注?!稉P州畫舫錄》作者李斗認為,西洋畫可以以假亂真:“移幾而入,虛室漸小,設竹榻,榻旁一架古書,縹緗零亂,近視之,乃西洋畫也?!?/p>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333頁。
第四類為科技儀器,包括用于測量氣候的寒暑表、陰晴表,
(清)錢泳:《履園叢話》叢話十二《藝能》,第320-322頁。推算歷法的渾天星球、地平日晷、窺遠鏡等。清人毛祥麟在其《墨余錄·西商異物》中,講一西商“挾資來滬,所居樓面臨浦江,中設遠光鏡一架,長丈余,大如巨竹,窺之,遙見浦東田舍魚罾,歷歷在目。時有村婦荷鋤行,后隨一稚子,仿佛若可接語者,實在四五里外,是亦奇矣”。
(清)毛祥麟:《墨余錄》卷一六《志泰西機器三十一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6頁。
第五類為電器,包括電燈、電報、電話等電力驅動的西洋發(fā)明器物。
(清)毛祥麟:《墨余錄》卷一六《志泰西機器三十一則》,第248-264頁。晚清時,江寧人何蔭柟在其《鉏月館日記》中,描述寶善街相鄰的馬路“入夜則電氣燈、自來火,照耀如白晝,真如不夜之城”。
(清)何蔭柟:《鉏月館日記》,光緒十四年(1888年)八月廿五日,未刊稿本。
第六類為交通運輸工具,包括早期葡萄牙、荷蘭人的帆船,后期歐洲“以火蒸水,作舟車輪轉機動,行駛如風”的火輪船,“不假人馬之力而馳行特速,可省運費,然必夷平險路,凡山石礙輪之物不得少留”
(清)梁廷楠:《海國四說》,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160頁。的蒸汽火車,以及洋馬車、汽車等。
第七類為生產(chǎn)工具,包括蒸汽機、挖掘機、印刷機等。對于蒸汽機,毛祥麟有記錄:“西人之汲水、印書、推磨、紡織、運車、行舟等事,皆用蒸氣之法,以代人工。其蒸釜形圓若球,上有孔,橫通二管,作十字形,管兩端及背面,各有一孔,釜水滾沸,則氣由管出,催動機輪,使自旋轉。”
(清)毛祥麟:《墨余錄》卷一六《志泰西機器三十一則》,第248頁。
以上七種類別的器物在明清筆記中時有記載,反映了明清以來西洋物質文明在中國傳播并逐步受到關注的過程。
二、取舍之間:明清筆記對西器書寫的傾向和特點
在梳理眾多明清筆記中所載西洋物質文明之后,可以發(fā)現(xiàn),明清筆記作者對材料的取舍有著一些共同的特征,即身受所處時代、地域和社會環(huán)境的深刻影響,呈現(xiàn)出時間性和空間性的差異。
第一,從時間維度來看,明清筆記成書時間越后,對西器記載越詳細和清晰,而這又以洋務運動為界。洋務運動主動打開了中國的國門,通過海關進口、派員購置、行人攜帶等方式,大量西方物質文明成果(槍炮、設備、機器、鐵路、火車、電報、電燈等)洶涌而入。與此相應,晚清文人所寫的筆記,就大量而密集地記載了比明代和清前期數(shù)量更多、品種更豐富、質量更高級的西方器物,使前后筆記呈現(xiàn)截然不同的面貌和明顯的差異。明代的筆記,對西器記載比較稀疏,在眾多明人筆記中,涉及西器記載的筆記數(shù)量相對較少。同時,由于西器東傳的信息較少,不同的明人筆記看似記載了不少西器,實則往往是同一事物。如關于利瑪竇向神宗貢自鳴鐘、鐵絲琴一事,顧起元的《客座贅語》卷六、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卷六《利瑪竇》,第193-194頁。謝肇淛的《五雜組》卷二、
(明)謝肇淛:《五雜組》卷二《“天部”二》,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0頁。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卷五
(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五《利瑪竇墳》,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版,第303-304頁。等都有記載,但所載大同小異。清前中期的筆記關于西器的記載越來越多,《嘯亭雜錄》對自鳴鐘表,《揚州畫舫錄》對望遠鏡和玻璃制品,《榆巢雜識》對西洋時辰表,《竹葉亭雜記》對洋表、千里鏡、西洋布、玻璃杯、洋槍,《履園叢話》對自鳴種、玻璃等,都有較多的記載。洋務運動后,晚清的筆記對西器的記載超越往常,十分密集。如同治間毛祥麟的《墨余錄》卷一六《志泰西機器三十一則》,連篇累牘地記載了蒸氣、機輪紡織、輪船、自鳴鐘、入水泳氣鐘、寒暑表、風雨表、揚聲接聲筒、照畫、吃墨石、水鏡、鐵道火輪車、電氣、電燈、電報、折光鏡、鑿山機、聽肺木、煤氣燈、氣球等西洋發(fā)明。
(清)毛祥麟:《墨余錄》卷一六《志泰西機器三十一則》,第248-264頁。
與此相應,明清筆記反映了從明到清對西洋奇器的認識由模糊到清晰的過程。以眼鏡為例,明人筆記對眼鏡的認識比較模糊,對其原理完全不解。萬歷年間,陳懋仁在《庶物異名疏》中稱眼鏡“若壯歲目明者用之,則反昏闇傷目”,覺得“殊不可解”。
(明)陳懋仁:《庶物異名疏》卷一四《器用部下·叆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218冊,齊魯書社1997年版,第116頁。而清前中期的筆記對西洋眼鏡的記載,就比較接近科學道理。曹庭棟(1700-1785)在其《老老恒言》卷三中稱“眼鏡為老年必需”,又指出:“中微凸,為‘老花鏡。玻璃損目,須用晶者。光分遠近,看書作字,各有其宜。以凸之高下別之。晶亦不一,晴明時取茶晶、墨晶;陰雨及燈下,取水晶、銀晶。若壯年即用以養(yǎng)目,目光至老不減。中凹者為近視鏡?!?/p>
(清)曹庭棟:《老老恒言》卷三《雜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19冊,齊魯書社1997年版,第290頁。顯然已比明代更為清晰,認識到眼鏡分為老花鏡和近視鏡,但仍然認為戴眼鏡有養(yǎng)目之效。至晚清民國時,徐珂在其《清稗類鈔》“眼鏡”中便介紹得更為清楚和準確:“眼鏡可分三種。一,用凹面玻璃,以補眼球內水晶體之凸隆過度,使得明視在遠之物,是為近視鏡。二,用凸面玻璃以補水晶體之過薄,而增其凸度,得明視目前微細之物,是為遠視鏡,大抵老人所用,故又稱老花眼鏡。三,用平面玻璃,以防塵埃避光線,是為平光鏡。我國所制,皆以水晶為之。有色者,淺之為茶晶,深之為墨晶。自外國之托力克片輸入,用水晶者遂少?!毙扃妫骸肚灏揞愨n》第13冊《服飾類·眼鏡》,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6220頁。反映出晚清對西器的認識越來越明白,甚至能用科學道理(光學原理)加以解釋。再以船為例,萬歷三十七年(1609)明人坐“談海事”,認為荷蘭人的船“帆檣闊大,遇諸國船,以帆卷之,人舟無脫者”。
(明)李日華:《味水軒日記》卷一,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版,第43頁。到清中期,趙翼在其《簷曝雜記》中,已清晰地認識到西洋船舶的帆不是進攻武器,而是前行的動力:“中國之帆曳而上祇一大縆著力,其旁每幅一小縆,不過攬之使受風而已。西洋帆則每縆皆著力,一帆無慮千百縆,紛如亂麻,番人一一有緒,略不紊。又有以逆風作順風,以前兩帆開門,使風自前入觸于后帆,則風折而前,轉為順風矣,其奇巧非可意測也。紅毛番舶,每一船有數(shù)十帆,更能使橫風、逆風皆作順風云?!?/p>
(清)趙翼:《簷曝雜記》卷二《西洋船》,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65頁。至晚清時,魏源在其《海國圖志》卷六○中準確地介紹了美國輪船用蒸汽驅動的原理:“其國出入多用火船。船內外俱用輪軸,中置火盆,火盛沖輪,輪轉撥水,無煩人力,而船行自駛,其制巧妙,莫可得窺?!?/p>
(清)魏源:《海國圖志》卷六○《外大西洋》,岳麓書社1998年版,第1670頁。明清筆記對西洋物質文明的認識,隨著西方科技進步而提高,亦隨著自己科學水平的提高而進步。
第二,從空間維度來看,東南沿海地區(qū)的作者或到過這些地區(qū)的人,在明清筆記中對西洋器物記載較多,而內陸地區(qū)的作者在其筆記中對西洋物質文明的記載相對較少。這主要是作者受西洋器物接觸渠道和環(huán)境影響所致。廣東、福建、浙江、江蘇、上海等東南地區(qū)得西風之先,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西方奇器。如廣東《粵劍編》、南京《客座贅語》、上海《墨余錄》等,皆對西器濃墨重彩。記載了澳門葡萄牙人使用的“自然樂”“自然漏”
(明)王臨亨:《粵劍編》,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92頁。等西器的《粵劍編》作者王臨亨,就曾于萬歷二十九年(1601)前往廣東錄囚,因而在其筆記中對西洋物質文明多有記載。描述了澳門葡萄牙人所用“鳥嘴銃”“玻璃杯”“西洋酒”
(明)葉權:《賢博編》,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23-45頁。的《賢博編》作者葉權,也有游歷嶺表(廣東)的經(jīng)歷。因筆者已做過論述,故茲從略。
謝貴安:《明代西器東傳探研》,《蘭州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晚清時,上海人的筆記對西器的記載更加豐富和細膩。久居上海的杭州人葛元煦描述道:“西人所開洋貨行以亨達利為最著,專售時辰、寒暑、風雨各式鐘表,簫鼓絲弦、八音琴、鳥音匣、顯微鏡、救命肚帶及一切耍貨,名目甚繁。至華人所開,則以悅生、全亨為翹楚,洋廣各貨俱備。此外大小各鋪,南北市亦不下百十家?!?/p>
(清)葛元熙:《滬游雜記》卷二《洋廣雜貨》,上海書店2009年版,第115頁。他還在《滬游雜志》中記載了大自鳴種、洋水龍、腳踏車、照相、電報、針線機器、玻璃器皿、煤氣燈、火油燈、自來風扇、輪船、地火、電線、火輪車路、外國影戲、外國酒店、外國菜館等五花八門的西器,令人眼花繚亂。這是僻居內地的筆記作者所無法寫出的。人稱“洋場才子”的上海南匯人黃式權,在其《淞南夢影錄》中也記載了抽水機、石印機、電燈、西餐等大量的西洋物質文明。該書卷四記載電燈道:“近有西人名立德者,在租界創(chuàng)設電氣燈,其法以機器發(fā)電氣,用鉛絲遍通各處,用時將機括一開,則放大光明,無殊白晝?!?/p>
(清)黃式權:《淞南夢影錄》,江畬經(jīng)選編:《歷代小說筆記選(清)》第二冊,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55頁。
第三,從社會環(huán)境因素來看,成書于社會動蕩年代的筆記,對西洋武器的描述較多。首先,晚明筆記中所涉及西器,多以火器為主。朱國禎在介紹火器時談道:“最利者為佛郎機、鳥嘴?!?/p>
(明)朱國禎:《涌幢小品》,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64頁。劉若愚在回憶后金侵擾東北時說道:“見樞臣王永光題疏,要將寧遠城中紅夷大炮撤歸山海守關,先帝曰:此炮如撤,人心必搖。”
(明)劉若愚:《酌中志》,第21頁。其次,在明清改朝易代之際,遺老遺少在敘述前朝抗清往事時,經(jīng)常性地提到西洋武器。徐世溥在其筆記《江變紀略》中講述清兵在攻城時受到精良火器的阻擾,“然王氏火器悍精且多,清兵攻城,亦數(shù)為所困。”
(明)徐世溥:《江變紀略》卷二,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42頁。此外,成書于同一時期的筆記,亦多以戰(zhàn)爭為題,如《過江七事》《江陰城守紀》《東南紀事》《南明野史》《乙酉揚州城守紀略》等,皆濃墨重彩地敘述了西洋武器。最后,在清帝國內外交困的晚期,以描述軍事談判和戰(zhàn)爭為主的筆記大量涌現(xiàn),如《咸同將相瑣聞》《湘軍志》《武昌紀事》《東行初錄》《拳變余聞》《鴉片事略》《馬關議和中日談話錄》《庚子國變記》《西巡回鑾始末記》等。其中有記載地方非法武裝用洋槍火器抵抗清朝軍隊的:“第五款運進中國之軍火暨專為制造軍火之各種器料,照諸國后定之款,仍不準運入中國。查中國內地,土匪隨地皆有,且均執(zhí)有洋槍火器,中國防勇若無精利槍械,難資彈壓。設紛出滋擾,中外商民均不免受害。應請酌定年限,限滿仍可購買。至制造軍火之各種器料甚多,其有國家必需應用者,應由總署隨時知照,準其購買?!?/p>
《西巡回鑾始末記》,沈云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83輯,第193-194頁。有記載列強用新式武器與清軍和義和團和戰(zhàn)的:“十二日,洋兵以炮擊天津城,放至百余炮。洋人登了高臺,以千里鏡向城中窺視,但見煙塵大起,火光連天。是日并有英國新運到之大炮八尊,據(jù)稱此炮一開,一彈能毀三里村莊城廂,遇此無有不化為平地者。計算天津闔廂,若連開五十炮,即可片瓦不留。”
《西巡回鑾始末記》,沈云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83輯,第90頁。還有記載向列強學習西方先進武器的,此不贅述。
與此相異,成書于承平盛世的筆記,記錄的重點為西洋長物。
按:柯律格在其作《長物》中,將長物解釋為多余的、像樣的藝術品、奢侈品,此處援引這一概念。參見洪再新:《導讀》,[英]柯律格著,高昕丹、陳恒譯:《長物:早期現(xiàn)代中國的物質文化與社會狀況》卷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5年版,第4-5頁。如同今人傾慕奢侈時尚之物一樣,明清時期也有屬于他們的審美和時尚追求。明中后期,羅明堅與利瑪竇來華傳教,時人得以見識到精美實用的西洋奇器,自鳴鐘、望遠鏡等物被廣泛記載。雖經(jīng)朝代更迭,清人在康乾盛世時對西洋奇器的興趣卻有增無減。乾隆時期,出于防漢制夷的政治考量,于1757年宣布撤銷寧波、泉州、松江三個海關的對外貿易,只留下廣州海關允許西方人貿易,但此舉仍然無法阻擋西器源源不斷地傳入中國。相反,國人對自鳴鐘等物的熱忱在乾隆朝達到了新的高度。清人筆記《嘯亭雜錄》記載,乾隆時期,“泰西氏所造自鳴鐘表,制造奇邪,來自粵東,士大夫爭購,家置一座以為玩具”。雖然乾隆皇帝“惡其淫巧,嘗禁其入貢,然至今未能盡絕也”。
(清)昭梿:《嘯亭雜錄》,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468頁。顯然在乾隆年間,自鳴鐘已成為士大夫用以裝點門楣的時尚之物。成書于乾隆年間的《揚州畫舫錄》,對自鳴鐘、望遠鏡及玻璃制品的描繪也時有所見。直到鴉片戰(zhàn)爭之前,筆記作者們對生活類西洋長物的敘述都比其他物品更為突出。這在清中期所撰筆記《榆巢雜識》《竹葉亭雜記》《履園叢話》中皆有所體現(xiàn)。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被鎮(zhèn)壓,清朝進入所謂的“同光中興”。此時的清人筆記,記載了通商口岸上海、漢口等地流行的大量的西洋長物,晚清民國人徐珂在其《清稗類鈔·宮苑類》中描述了晚清在中南海佛照樓重建中引進西洋長物的情景:“全樓共費五百余萬,悉仿西式?!鹫諛莾扔须姛簦溴仩t等件即在附近,汽筒直上高與云齊,一至夜間,則幾上瓶爐、壁間琴劍,皆以玻璃制就,無一不照耀通明?!毙扃妫骸肚灏揞愨n》第1冊《宮苑類·佛照樓》,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77頁。晚清筆記對所謂“盛世”起到了點綴和粉飾的作用。
三、“古已有之”:明清筆記中的中國中心論
筆記雖然有別于官史,但在一些文化觀念的表達上卻較為一致。中國數(shù)千年以來形成的華夷觀念根深蒂固。明清以降,即便西方先進物質文明的優(yōu)勢日漸凸顯,但是中國朝廷仍然自視為世界文明的中心,而把西洋各國視作蠻夷之地,對西洋人的形象多有負面描繪。清人屈大均認為,葡萄牙人(佛郎機)生性狡猾殘暴,“澳門所居,其人皆西洋舶夷,性多黠慧”,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444頁。 “惟佛郎機則賊人之桀也,不可不拒”。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第431-432頁。 徐時棟(1814-1873)在《煙嶼樓筆記》中將西洋人描述成光著赤腳、“以手撮飯”的形象。
(清)徐時棟:《煙嶼樓筆記》卷六,《續(xù)修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62冊第635頁。姚元之在其筆記中認為,西洋人的習俗與中國傳統(tǒng)禮教相違背,“此天之所以別華、夷也”。
(清)姚元之:《竹葉亭雜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92頁。 因此,明清筆記在關注西方物質文明成果時,帶著“中國中心論”的眼光,表現(xiàn)在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將西洋物品進入中國,寫成遠夷對天朝的進貢。明清筆記多將西洋使者的禮品視為各國的貢品,并將西方各國描寫為天朝主導的朝貢貿易體系之入貢方,與周邊藩屬國并無差別。明清以降,西方殖民者帶著先進、新奇的器物,乘著堅船,帶著利炮,鼓浪東來,試圖與中國展開自由貿易,中國卻極力維持著傳統(tǒng)朝貢體系。康乾盛世,西方各國覬覦中國廣闊的市場,同時又畏懼中國仍舊看似強大的武力,只能委曲求全,屈就中國的朝貢體系,與中國進行有限的貿易。明清筆記則用傳統(tǒng)的目光,將之視為中國的朝貢國,將其所獻西器視為貢品。清初劉獻廷(1648-1695)在《廣陽雜記》中記載:“丙寅年,荷蘭噶口屢吧耀漢連氏甘勃氏,差使者賓先巴芝、通事林奇逢等,進貢方物四十種?!逼渲杏写笞曾Q鐘一座,鑲金鳥銃二十把,鑲金馬銃二十把,精細馬銃十把,精細小馬銃二十把,短小馬銃二十把,連火石一袋,精細鳥銃十把,哆羅絨十五匹,織金大絨毯四領,新嗶嘰緞八匹,大琉璃鐙一員,琉璃盞異式計五百八十一塊,照身大鏡二面,照星月水鏡一執(zhí),照江河水鏡二執(zhí)等,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一,中華書局1957年版,第18頁。均被劉獻廷寫成貢物。梁廷楠(1796-1861)《海國四說》詳細記載了每一年西方各國朝貢貿易的貨物品類,如“荷蘭道路險遠,航海艱辛,嗣后進貢方物酌量減定。令貢珊瑚、琥珀、哆絨、織金毯、嗶嘰緞、自鳴鐘、鏡、馬、丁香、冰片、鳥銃、火石,余均免貢”。
(清)梁廷楠:《海國四說》,第209頁。《海國四說》又記載了乾隆皇帝對英國頒布旨意時的天朝心態(tài):“天朝撫有四海,惟勵精圖治,辦理政務。奇珍異寶,并不貴重。爾國王此次赍進各物,念其誠心遠獻,特諭該管衙門收納。其實天朝德威遠被,萬國來王,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所不有,爾國之正使等所親見。然從不貴奇巧,并無更需爾國制辦物件?!?/p>
(清)梁廷楠:《海國四說》,第242頁。
第二,以中國重農觀念為正統(tǒng),以西方重商主義為異端,將西方手工或工業(yè)產(chǎn)品視為不務正業(yè)的奇技淫巧。梁章鉅(1775-1849)對洋人“善作奇技淫巧及燒煉金銀法,故不耕織而衣食自裕”
(清)梁章鉅:《浪跡叢談續(xù)談三談》,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79頁。表現(xiàn)出了不滿。之前,屈大均便將西洋傳入的“風琴、水樂之類”,視為“淫巧詭僻而已”。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第444頁。
第三,為了抵消西洋物質文明的先進性,固執(zhí)地認為是中國“古已有之”的東西,表現(xiàn)出“西學中源”傾向。明清筆記在記載西洋奇器時常目為古已有之,表達出不屑一顧的態(tài)度。精美的西洋器物傳入中國,部分文人將西器與中國古代物品進行比附,認為這些西器在中國“古已有之”。錢泳(1759-1844)在其筆記《履園叢話》中認為,唐代便發(fā)明了類似自鳴鐘的計時器:“張鷺《朝野僉載》言武后如意中海州進一匠,能造十二辰車,回轅正南則午門開,有一人騎馬出,手持一牌,上書‘午時二字,如璿機玉衡十二時,循環(huán)不爽,則唐時已有之矣。”
(清)錢泳:《履園叢話》叢話十二《藝能》,第321頁。稍后的徐時棟認為,西洋傳入的諸多奇巧之物,“如指南車,量地表,日影尺,晴雨表。無非中華遺法,特彼處專以技藝為仕進之階,致富之術”。
(清)徐時棟:《煙嶼樓筆記》卷六,《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62冊第635頁。直到清末民初況周頤(1895-1926)在《餐櫻廡隨筆》中仍持此種心態(tài),指出西洋的起重機和留聲機的核心技術在中國都能找到端倪,只可惜“未能精益求精而底于成耳”。
(清)況周頤:《餐櫻廡隨筆》,沈云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xù)編》第64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版,第214頁。古已有之的觀念,實是想抵消西洋器物的先進性,以撫慰受到?jīng)_擊的士大夫們的失衡之心。
四、窮極工巧:明清筆記反映時人對西器的接受及反思
當然,隨著西方先進物質文明源源不斷地輸入中國,中國人的思想觀念開始發(fā)生變化。在經(jīng)歷了異國文化入侵的短暫不適后,西器的優(yōu)越性開始得到肯定。自鳴鐘增強了國人的時間觀念,新式火器在戰(zhàn)爭中所向披靡,西洋樂器豐富了宮廷的文娛活動,新的歷法更為精確、不誤農時,而較晚出現(xiàn)的電報、電燈、火車等,則對國人的生活產(chǎn)生了劃時代的影響。清人筆記對此有普遍的反映,書中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精致”“奇巧”等贊美之辭。成書于同治年間的《庸閑齋筆記》指出,“天下之巧,至泰西而極。泰西之巧,至今日而極”。
(清)陳其元:《庸閑齋筆記》,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63頁。對西洋物質文明給予了高度的肯定。陳恒慶在撰寫《諫書稀庵筆記》時,已從“古已有之”論中走出,大方贊美外國活字印刷術,“刷墨壓紙,皆機器為之,敏捷靈活,出人意外。計購活字全分,須二千元,可用數(shù)十年不壞”。
(清)陳恒慶:《諫書稀庵筆記》,沈云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41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143頁。晚清何剛德雖然抵觸西洋物質文明,但也不得不承認:“近三十年來,海邦機器益發(fā)達,衣食住之舶來貨,一一盡美,且日本貨比國貨為廉,吾不免為習俗所移。”
(清)何剛德:《客座偶談》卷四,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85頁。許指嚴在《十葉野聞》中描繪了國人爭相購買洋貨的盛況,“然其在前門外大柵欄所開最巨麗之洋貨肆,名曰‘德義者,尚金碧耀煌,購物者肩摩轂擊也”。
(清)許指嚴:《十葉野聞》,沈云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83輯,第132頁。以守舊著稱的慈禧太后,在面對精美的西洋器物時,也無法掩飾喜愛之情,據(jù)德齡公主《清宮禁二年記》記載,慈禧對兩廣總督所貢昂貴珍珠不以為意,卻對德齡母親和姊妹所貢巴黎面鏡、香水、香皂及其他化妝品,“極形感悅”。
(清)裕德菱:《清宮禁二年記》,《清代野史》第2輯,第311頁。
隨著西器越來越頻繁地出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之中,國人開始理性地承認西洋先進器物確有長于中國傳統(tǒng)器物之處。清人趙慎畛在其筆記《榆巢雜識》中比較了西洋時辰表與中國滴漏的優(yōu)劣,寫道:“時辰表,來自西洋,每日上弦一次,晝夜周行,隨大小針所指,以定時刻,分數(shù),寒暑無異。按《周禮·挈壺氏》,及冬,則以火爨鼎水而沸之,而沃之。蓋因冬水凍,漏不下,故需火炊水沸以沃之也。今洋表冬寒不凍,無藉爨沃,其法為更精耳。”
(清)趙慎畛:《榆巢雜識》,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229-230頁。認為西洋計時器要優(yōu)于傳統(tǒng)計時器?!睹紡]叢話》作者感慨西洋火器遠甚于傳統(tǒng)的十八般武藝,“世俗稱美人之材勇,輒曰十八般武藝,無一不精。斯語也,傳奇演義家多用之,蓋在百年或數(shù)十年前。迄今滄桑變易,火器盛行,往往一彈加遺,烏獲孟賁無能役,快劍長戟失其利”。
(清)況周頤:《眉廬叢話》,沈云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xù)編》第64輯,第85頁。從法國留學歸來的德齡公主,對紫禁城中宮殿“不燃電燈,夜間以燭”
(清)裕德菱:《清宮禁二年記》,《清代野史》第2輯,第233頁。的生活方式感到不適。面對與西洋國家逐漸拉大的差距,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對中國的沒落進行批判和反思。晚清筆記《清代之竹頭木屑》對反洋務論者劉錫鴻進行了抨擊,認為“中國鐵路之不能早開,實因劉錫鴻之摺所阻,四萬萬人為奴之禍,實基于此”。
(清)佚名:《清代之竹頭木屑》,《清代野史》第7輯,巴蜀書社1988年版,第345頁。面對中國軍事力量的衰落,《水窗春囈》總結出中國不如西人之處有三,即“槍炮精良一也,測量準確二也,步法嚴銳三也”。
(清)歐陽兆熊、(清)金安清撰,謝興堯點校:《水窗春囈》,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91頁。
需要指明的是,國人在接受西洋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出現(xiàn)了一些矯枉過正的現(xiàn)象,諸如對西方器物的盲目推崇?!锻饨恍∈贰酚涊d,有留洋背景的崔國因,“每見酒瓶、荷蘭水瓶等,必拾而藏之”。
(清)繼昌:《外交小史》,《清代野史》第1輯,巴蜀書社1987年版,第380頁。《西巡回鑾始末記》則描繪了當時病態(tài)的社會風氣,“今乃大異:西人破帽,只靴,垢衣,窮褲,必表出之;矮檐白板,好署洋文,草楷雜糅,拚切舛錯,用以自附于洋;昂頭掀膺,翹若自意。嗟彼北民,是豈知人世有羞恥事耶!”
《西巡回鑾始末記》,沈云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83輯,第135頁。
五、“師夷長技”:明清筆記所載時人對西器的仿造
人們常以為“師夷長技”是晚清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后始有之現(xiàn)象。其實,明人筆記已經(jīng)顯示此行為始于明代中后期?!度f歷野獲編》載,嘉靖十二年(1533),廣東巡檢何儒招降佛郎機國,得其蜈蚣船銃等制造之法,并于操江衙門仿制火器,“中國之佛郎機,盛傳自此始”。
(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一七《火藥》,第443頁。清初周亮工(1612-1672)在其筆記《閩小記》中記載,福建龍溪縣人孫孺理制造的“一寸許之自鳴鐘”,
(清)周亮工:《閩小記》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8頁。是閩中五項絕技之一。不過,當時仿制技術并不成熟,能仿制西器者寥寥,物以稀為貴,故筆記會記錄這些擅于仿制西器的能工巧匠及其作品。昭梿(1776-1833)在筆記《嘯亭雜錄》中提到了火器制造家戴梓,“少有機悟,自制火器,能擊百步外”。
(清)昭梿:《嘯亭雜錄》,第275頁。成書于乾隆時期的《揚州畫舫錄》,將“工隸書,精于制自鳴鐘,所蓄碑版極富”的汪大黌與“工詩畫,亦工隸書”的陳振鷺并列敘述,下意識地將制造自鳴鐘之人歸為知識分子而非匠人階層。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第282頁。邁入清中后期,隨著“師夷長技”思潮的蔓延,洋務運動轟轟烈烈地展開,仿制不再是懷才之人的興趣愛好,而成為國家層面的工業(yè)行為。這一時期的筆記,更多地記載了在洋務派領軍人物領導下的大規(guī)模仿制行動?!队归e齋筆記》記錄了李鴻章和曾國藩對西洋槍炮及輪船的仿造:“李爵相既平粵賊后,于同治四年,先在上海開機器局,以制造洋槍、洋炮及銅帽、洋藥諸軍火。比督兩江,于金陵亦設制造局。曾文正公再督兩江,仍踵行之。嗣福建創(chuàng)造輪船,文正公亦令于上海兼造?!辈⒏锌骸把笕怂苷撸冶M能之矣?!?/p>
(清)陳其元:《庸閑齋筆記》,第273頁?!稄埼南骞侣浴酚浭隽藦堉础霸囋鞙\水兵輪,籌設華僑領事,創(chuàng)辦水陸師各學堂,奏開漢陽鐵廠,創(chuàng)辦機器紗織局,興辦京漢、川漢鐵路”
(清)佚名:《張文襄公事略》,胡蘊玉等撰:《滿清野史四編》,臺北新興書局1983年版,第12頁。等學習洋務的事跡,稱贊其敢為人先的精神。光緒二十九年(1903),《安樂康平室隨筆》作者朱彭壽,奉旨考察江南制造總局及龍華鎮(zhèn)分局購買、仿制西洋器械情況,并感慨“竊維強國之舉,首重練兵,練兵之要,必先利器。兵以精練為貴,即軍械亦以自制為宜,以中國全勢論之,斷非一二廠所能敷用”。
(清)朱彭壽:《安樂康平室隨筆》,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92頁。 晚清筆記《西巡回鑾始末記》中提到,學習洋務不能過分依靠洋人,“若事事仰賴洋人,無論靡費太多,亦并不能廣及;況厚幣聘請,未必果為上等工師”。而應該培養(yǎng)能夠自制堅船利炮的本國人才。
《西巡回鑾始末記》,沈云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83輯,第312頁。湖南巡撫王文韶于1876年指出:“制造局新設氣爐,偕司道往看,機巧不可名狀。化工泄漏盡矣,數(shù)十年后洋人伎倆中國盡人能之,庶幾可與角勝乎。”
(清)王文韶:《王文韶日記》,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405頁。試圖通過仿制來戰(zhàn)勝西人。
雖然舉國上下大開仿制西器之風,但仿造之路極其艱難。某些仿制品在細節(jié)上與進口物品相差甚遠。明清筆記注意到了這一現(xiàn)象。朱彭壽在勘察了江南制造總局及龍華鎮(zhèn)分局后在其筆記中指出,“所用工匠,又皆未經(jīng)教練,不過仿照洋式,以意為之,以致所出之械,一經(jīng)逐件拆卸,厚薄寬窄,互有參差,彼此不能調換”。
(清)朱彭壽:《安樂康平室隨筆》,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90頁。某些國產(chǎn)制品即便能仿造出相同的外觀,卻學不到進口物品的核心技術?!队归e齋筆記》作者陳其元(1812-1882)敘述左宗棠“前在杭州時,曾覓匠仿造小輪船,形模粗具,試之西湖,駛行不速,以示洋將德克碑、稅務司日意格,據(jù)云:‘大致不差,惟輪機須從西洋購覓,乃臻捷便。因出法國制船圖冊相示,并請代為監(jiān)造,以西法傳之中土”。
(清)陳其元:《庸閑齋筆記》,第270頁。后為其他事務所累,終未落實。陳其元感慨,“惟事屬創(chuàng)始,中國無能赴各國購覓之人。且機器良楛,亦難驟辨,仍須托洋人購覓,寬給其值,但求其良,則亦非不可得也”。
(清)陳其元:《庸閑齋筆記》,第267頁。明清筆記記載的這一問題,為英國海軍上將安遜所印證:“中國人在精細、精確度等方面要求嚴格的制造業(yè),例如鐘表及火器等物,盡管能夠模仿這些機器的外形卻無法模仿其精細的制動部分?!鞭D引自趙欣:《〈安遜環(huán)球航海記〉與英國人的中國觀》,《外國問題研究》,2011第3期。
據(jù)明清筆記所知,效仿西法之途雖然艱辛,但至少讓有識之士看到了希望,他們以日本明治維新的例子自勉:“日本變法維新,未及十年,一切皆由本國主之。以華人之聰明才智,何至遠遜東洋?是在一轉移間而已?!?/p>
《西巡回鑾始末記》,沈云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83輯,第312-313頁。言語間充滿了自信與樂觀。
結?語
明清筆記彌補了中國傳統(tǒng)官史在記載西洋物質文明東進過程中的缺失和不足,無論是明清《實錄》還是明清《會典》,都將主要篇幅用于政治及其制度的記載,而對生活史比較忽略,加上天朝上國的心態(tài)和輕視外夷的觀念,導致官史對西洋奇器傳入中國社會、對中國人生活所產(chǎn)生的影響不甚關注,甚至有意漠視。與此有異,作為明清士大夫公務之余所記的筆記,卻因其隨意和獵奇的特點,將西洋物質文明傳入中國的歷史作了記錄,為我們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史料。
明清筆記中所描述的西洋物質文明種類比較豐富,既有戰(zhàn)爭武器和生活用品,又有文娛藝術品及科技產(chǎn)品。反映出此時西洋物質文明已經(jīng)較多地滲透中國傳統(tǒng)社會,并給當時的文人特別是筆記撰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明清筆記對西洋器物的記載,因作者所處時間和空間不同而有明顯的差異。不同時代的作者對史料的篩選不盡相同,動蕩年代的作者更專注于西洋武器的描寫,而成書于承平之世的筆記則鐘愛對西洋長物的描繪。明代筆記對西器記載較少且模糊,而清人筆記的記載則日益密集而清晰。同時,明清筆記呈現(xiàn)空間差異。東南沿海作者的筆記,記載西器較多,而僻處內陸的作者之筆記,則所記較少。
明清筆記作者對西器的認識各不相同,但總體上看,仍能反映出國人對西洋物質文明的認識過程,經(jīng)歷了一個從頑固自傲的“古已有之”論,到體認精巧并傾心接受,再到“師夷長技”以圖自強的過程。然而,部分國人在接受新事物的過程中也存在矯枉過正的現(xiàn)象,對西洋物質文明盲目崇拜,這些早期的“崇洋媚外”思想,為后來“全盤西化”觀念的出現(xiàn)埋下了伏筆。
總之,明清筆記史料為我們展示了西器東傳中一幅幅生動的圖景,讓我們得窺在西洋文明東漸的社會環(huán)境下,士大夫和部分國人對西方外來物質文明所做的真實回應。西方先進的物質文明輸入中國,必然會對中國傳統(tǒng)社會和文化秩序產(chǎn)生影響和沖擊。無論官史是否正視,這一現(xiàn)象都將發(fā)生。幸有明清筆記記載了這些現(xiàn)象,使我們得以據(jù)此體認在西方近代文化沖擊下中國社會的漫長轉型過程。
責任編輯:孫久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