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
摘 要:自古廣西就是瘴氣彌漫的荒蠻之地。唐宋之際,在朝廷黨爭中不得勢的官員常被貶伐至廣西。這些被貶謫到廣西的官員曾一度視廣西瘴氣為畏途。然而,通過一些有能力的謫官對廣西的管理,初步實現(xiàn)了對廣西的開拓。探尋廣西瘴氣的彌散與謫官對廣西開發(fā)之間的聯(lián)系,對研究廣西的初期開拓有重大意義。
關(guān)鍵詞:廣西;瘴氣;謫官;彌散;開拓;貢獻
1 引言
廣西自古就是荒蠻之地,被視作“南蠻之地”,唐宋時期被朝廷用作貶官流放之地。明清時期廣西瘴氣有了比較大的消弭,但是仍然是瘴癘之鄉(xiāng),所以朝廷將廣西、貴州、云南這些瘴鄉(xiāng)用于流放官員。關(guān)于古代廣西瘴氣的研究大多數(shù)集中在瘴氣與瘴氣疾病的研究和關(guān)于防瘴、治療瘴氣的研究,較少涉及到廣西瘴氣與謫官對廣西的開發(fā)的研究。本文力圖闡述瘴氣的彌散與防治和瘴氣與貶官對廣西的開發(fā)之間的關(guān)系等方面的內(nèi)容。
本文從歷代朝廷流放于廣西的一些官員對當(dāng)時廣西地理環(huán)境以及瘴氣的相關(guān)記錄進行一些整理,論述說明歷代廣西瘴氣的情況。并且從當(dāng)時歷朝被流放至廣西的官員的記錄中對比得出一些廣西瘴氣在之后的消弭勢頭與區(qū)域的銳減,由此也可以看廣西瘴氣的時空分布等問題。而瘴氣的消弭得力于朝廷貶官早期對廣西的開拓,進而可以對歷代廣西的開發(fā)狀況進行一些探討。另外,本文還對廣西本土的壯民以及一些歷朝流放的官員不適應(yīng)廣西的瘴氣,抵御與防治瘴氣的不同方法做些原始資料的對比。
2 古代廣西的瘴氣情況、消散原因與防治措施
2.1 唐宋時期廣西的瘴氣情況
由于廣西瘴氣彌漫,歷代被貶謫至廣西的官員對廣西的瘴氣都有深刻的印象和詳實的記錄。歷代被貶謫和流放至廣西的官員有唐代大名鼎鼎的柳宗元被貶至柳州刺史,曾發(fā)出“桂嶺瘴來云似墨”“瘴茅葺為宇,溽暑常侵肌”“瘴疴擾靈府,日與往昔殊”的感嘆。
宋代被貶至廣西為官的范成大所著《桂海虞衡志》里也有關(guān)于瘴氣的記錄:“始予自紫微垣,出帥廣右,姻親故人張飲松江,皆以炎荒風(fēng)土為戚。余取唐人詩,考桂林之地,少陵謂之宜人,樂天謂之無瘴……”[1]廣西唯桂林少瘴氣。其中也記錄了邕州,也就是如今的南寧瘴氣尤其嚴(yán)重的狀況。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雜志》中記錄到:“瘴,二廣惟桂林無之。自是而南,皆瘴鄉(xiāng)矣。瘴者,山嵐水毒與草莽沴氣,郁勃蒸薰之所為也。其中人如瘧狀,治法雖多,常以附子為急須,不換金正氣散為通用。邕州兩江水土尤惡,一歲無時無瘴。春曰青草瘴,夏日黃梅瘴,六七月日新禾瘴,八九月日黃茅瘴。土人以黃茅瘴為尤毒?!盵2]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里面劃分了瘴氣的種類;記錄了瘴氣的防治以附子為急需的用藥,防治瘴氣有熏蒸方法等。
南宋周去非在其《嶺外代答》中也有對廣西瘴氣有記錄:“嶺外毒瘴,不必深廣之地。如海南之瓊管,海北之廉、雷、化,雖日深廣,而瘴乃稍輕。昭州與湖南、靜江接境,士夫指以為大法場,言殺人之多也。若深廣之地,如橫、邕、欽、貴,其瘴殆與昭等,獨不知小法場之名在何州。嘗謂瘴重之州,率水士毒爾,非天時也。昭州有恭城,江水并城而出,其色黯慘,江石皆黑。橫、邕、欽、貴皆無石井,唯欽江水有一泉,乃土泉非石泉也。而地產(chǎn)毒藥,其類不一,安得無水毒乎?瘴疾之作,亦有運氣如中州之疫然。大概水毒之地必深廣?!盵3]該記錄概括說明了廣西各地域瘴氣輕重之勢頭與人們對瘴氣的恐慌。
2.2 明清時期廣西瘴氣的消弭
經(jīng)唐宋的開發(fā),到了明清之際,廣西瘴氣彌漫的區(qū)域逐漸減少了。據(jù)史料載到了明代廣西有瘴氣的地方減少至這些區(qū)域:桂林府永福;柳州府雒容、羅城;慶遠府天河、思恩、忻城、南丹、荔波、東蘭;平樂府平樂、富川、恭城、荔浦、修仁、永安;梧州府蒼梧、懷集、容縣、岑溪、郁林、博白、陸川;潯州府桂平、貴縣。清代時期廣西有瘴氣有這些地方:柳州府來賓;慶遠府所屬各縣;平樂府昭平、賀縣、荔浦、永安;南寧府隆安、新寧、上思、歸德、果化;太平府三結(jié)兩茗、上下石、思陵、鎮(zhèn)遠;泗城府凌云[4]。
2.3 明清廣西瘴氣消散的原因概括
由此可見,清代廣西瘴氣分布覆蓋的地域,較之明代少了許多,清代廣西瘴氣較之明代有很大的消弭之勢。這與朝廷對廣西的開發(fā)和拓荒是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也與大量人口移民進入廣西有著很大的聯(lián)系。同時也與新物種的引進,特別是耐旱、耐鹽堿的番薯、玉米的種植、推廣對廣西瘴氣的拓荒有著很大關(guān)系。
2.4 古代廣西居民對瘴氣的防治
關(guān)于瘴氣的分類,據(jù)范成大筆記《桂海虞衡志·雜志》:“春日青草瘴,夏日黃梅瘴,六七月日新禾瘴,八九月日黃茅瘴。土人以黃茅瘴為尤毒?!盵5]
廣西當(dāng)?shù)貕衙褚约傲鞣胖翉V西的歷代貶官對于瘴氣的防治與食療留有相關(guān)史料,相關(guān)的記載有服薏苡、吃檳榔和飲酒防治瘴氣,還有菖蒲避瘴。但是食檳榔和飲酒防止瘴氣最受爭議,因為有相左的史料記載。清人陸祚蕃的筆記《粵西偶記》載:“寒暄不時,頗難調(diào)攝。日出后方攝衣起,飲燒酒一二杯。粥飯宜少不宜多,飽則易病。禁午睡,食不化則諸疾皆作。晚更宜清虛。自桂林外,面尤當(dāng)戒。雞、鵝、鯉魚之屬,弗充庖廚焉?!盵6]
但也有記錄不能飲酒治瘴的史料記載:北宋人虞策“避色如避難,冷暖隨時換。少飲卯時酒,莫吃申時飯?!睂憦V西瘴氣之可怕,也有“夜臥扃門戶惟謹(jǐn),多焚蒼術(shù)、雄黃”[7]之類,并且“若曉行不飲酒,觸之疾必發(fā)”[8]的說法則與虞策所謂“少飲卯時酒”矛盾。因而有關(guān)飲酒治瘴一說,有待進一步的斟酌與考證。
以上是從歷代朝廷貶官對廣西瘴氣的記載史料,瘴氣的種類與明清廣西瘴氣的空間分布,及相關(guān)官員與壯民對瘴氣防治的相關(guān)考論。
3 古代謫官被貶原因及其對廣西的詳實記錄
3.1 唐宋之際被貶謫流放到廣西的著名官員
唐宋之際,廣西仍是瘴毒彌漫的不開化地區(qū),在朝廷黨爭失敗或被朝廷流放的官員常會被流放至西南。歷代官員描繪廣西景象有杜甫的“五嶺皆炎熱,宜人獨桂林”、白居易的“桂林無瘴氣,柏署有清風(fēng)”。但是這些官員并非是真正的流放到廣西的官員,只不過從當(dāng)時的官員的記錄的筆記小說的描述上得知廣西的瘴氣彌漫之景象。被流放至廣西的著名的被貶謫的官員有唐代的詩人李商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范成大、周去非等。
3.2 唐代被流放到廣西的官員多由于在朝廷黨爭的失敗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由于朝廷的斗爭,被貶伐到如今的柳州。柳宗元洞悉了朝廷統(tǒng)治的黑暗,與王叔文、王伾和劉禹錫結(jié)成“革新派的重要人物”,打擊了朝廷的黑惡勢力以及當(dāng)時專橫跋扈的宦官和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但是,由于順宗下臺、憲宗上臺,革新不到半年就失敗了。因此,柳宗元等革新派自然成為朝廷打擊和流放的對象,其中柳宗元被貶謫到廣西、湖南的交界處永州,這一貶就是十年。后來,在唐憲宗李純元和年間被提拔為刺史,治理柳州。當(dāng)時的柳州極其荒涼與荒蠻,據(jù)《柳宗元治柳州》史載,“元和中,嘗例召至京師,又偕出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柳宗元感概到:“是豈不足為政邪?[9]”,可見當(dāng)時的柳州毫無教化、蠻荒至極。后來柳宗元根據(jù)當(dāng)?shù)氐娘L(fēng)俗制定相關(guān)的政策來治理柳州,深得柳州人民的好評,“因其土俗,為設(shè)教禁,州人順賴”[10]。
唐代時的廣西仍然是瘴氣彌漫之鄉(xiāng),極其荒蕪與不開化,成為當(dāng)時朝廷貶官之地。朝廷將這些朝廷黨爭失敗或不得志的官員用來管理這些偏遠荒澤之鄉(xiāng)。這些有才、有能力卻在朝廷不得勢的官員,到達當(dāng)?shù)睾笾鸩酵鼗氖蛊溟_化。柳州得以開化與建置很大程度是得益于唐代柳宗元對柳州早期的開發(fā)與管理。
同樣命運的還有唐代詩人李商隱。由于唐代牛李黨爭,科舉成績較高的李商隱遭受掌握科舉大權(quán)的牛黨的篡改成績與排擠。據(jù)文《偶成轉(zhuǎn)韻》載:“昭年赴辟下明桂,東郊幼哭辭弟兄”[11]。唐宣宗大中元年(847),李商隱的同鄉(xiāng)鄭亞出任桂管觀察使[12]。唐代時廣西整體不開化,桂林相對處于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加上其通達便捷的交通成為鎮(zhèn)守西南的重鎮(zhèn)。大中二年(848)春,李商隱的政治生涯出現(xiàn)了一個轉(zhuǎn)折,他被鄭亞派往昭州任代理昭州郡守。當(dāng)時桂州管轄地區(qū)很廣,覆蓋桂林、柳州、梧州、賀州、昭州等地。昭州就是今天的平樂[13]。李商隱向朝廷寫了《為榮陽公桂林謝上表》,提出今后治理桂州的大政方針,并向朝廷提出建議和管理廣西的政策。李商隱來到昭州,一面收拾亂局、懲治貪腐,一面關(guān)注民瘼、發(fā)展生產(chǎn)。沒過多久,昭州在他的治理下,經(jīng)濟有了起色,社會恢復(fù)了秩序[14]。
3.3 宋代謫官對桂州的詳實記錄極具史料價值
到了宋代,南宋時期“中興四大詩人”的“石湖居士”范成大,先后任靜江、成都、建康等地的行政長官。淳熙年間,官至參知政事,因與孝宗意見相左,兩個月即辭職,晚年隱居故鄉(xiāng)石湖,號“石湖居士”。曾在1172年南宋孝宗乾道八年至1175年淳熙二年知廣南西路靜江府(今廣西桂林)﹐淳熙二年(1175)正月轉(zhuǎn)任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在范成大任廣西知府后來入蜀的過程中,將其所到之處的見聞和物產(chǎn)、巖洞、風(fēng)貌等宋代廣南西路地區(qū)的風(fēng)土人情﹑物產(chǎn)資源以及當(dāng)?shù)厣贁?shù)民族的社會經(jīng)濟﹑生活習(xí)俗等情況翔實地記錄成《桂海虞衡志》。運用這些有能力卻在朝廷不得勢的貶謫官員管理廣西,有利于鎮(zhèn)壓和管理蠻荒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像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這樣詳實地記錄著當(dāng)時廣西當(dāng)?shù)氐奈锂a(chǎn)與文化特征的文獻資料,成為后人研究宋代廣西文化風(fēng)貌最為珍貴與詳實的一手資料,有著不可估量的史料價值作用?!豆鸷S莺庵尽酚涊d廣西瘴氣的狀況有:“瘴,二廣惟桂林無之。自是而南,皆瘴鄉(xiāng)矣。瘴者,山嵐水毒與草莽沴氣,郁勃蒸薰之所為也。其中人如瘧狀,治法雖多,常以附子為急須,不換金正氣散為通用。邕州兩江水土尤惡,一歲無時無瘴。春曰青草瘴,夏曰黃梅瘴,六七月曰新禾瘴,八九月曰黃茅瘴。土人以黃茅瘴為尤毒”[15]??梢姰?dāng)時廣西瘴氣種類之多,特別是南寧兩江更是窮山惡水,因而官員視廣西為畏途。
同樣,宋代稍后的官員周去非,南宋隆興元年(1163)進士,歷任欽州教授、廣西靜江府縣尉、浙江紹興府通判。周去飛任廣西靜江府縣尉時曾“隨事筆記,得四百余條”[16],參考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的格式,撰成《嶺外代答》一書。此書也同樣彌足珍貴,記載了南宋時期廣西地理、土風(fēng)、物產(chǎn)、邊帥、法制、財計等。記載當(dāng)時嶺南(即今廣西、廣東)的山川、古跡、物產(chǎn)資源以及少數(shù)民族的社會經(jīng)濟、生活習(xí)俗等情況,還涉及南海諸國和大秦、木蘭皮國等。同樣也成為研究南宋時期廣西當(dāng)時歷史地理重要的文獻資料。
4 結(jié)語
可見,雖然朝廷流放了這些貶官到瘴氣彌漫的廣西,但很多官員被貶謫到八桂大地后仍能夠盡職盡責(zé),向朝廷提出針對當(dāng)?shù)厍闆r、對于管理廣西有重要作用的謀劃與方略。廣西這些荒蕪地域在唐宋時期經(jīng)過這些被貶謫官員的不斷治理,逐步得到初期開發(fā),一改瘴氣彌漫之蠻荒景象。明清之際,朝廷流放官員選擇更為偏遠的貴州、云南、新疆、西藏等西部區(qū)域。廣西能在明清之際被逐步排除在瘴鄉(xiāng)之列,這是很大程度是得益于唐宋時期這些在朝廷黨爭中不得勢且有能力的貶謫官員對廣西的開發(fā)與管理。并且,這些有著高文化素質(zhì)的謫官到任廣西后,通過自己親身經(jīng)歷,詳實地記錄了當(dāng)時廣西的風(fēng)土物產(chǎn)、人文狀況。這些史料都是能夠反映那一時期廣西經(jīng)濟的發(fā)展水平的重要記錄,成為后人研究當(dāng)時歷史時期廣西物產(chǎn)、風(fēng)俗等最詳實的一手資料,具有很高的歷史史料價值和文化傳播價值。
雖然,唐宋之際瘴氣彌漫的廣西成為朝廷貶謫官員之地;但通過這些被貶謫到廣西的官員對廣西的不斷開發(fā)、管理、教化,使荒蕪的廣西得到開拓,經(jīng)濟得到逐步的發(fā)展,民風(fēng)由荒蠻無知轉(zhuǎn)化成文教有禮。所有的這些進步,都是得益于開發(fā)、治理廣西瘴氣彌漫區(qū)的官員。到了明清之際廣西的瘴氣終于逐漸消散,廣西也逐步擺脫瘴鄉(xiāng)之名。廣西后期的開化與瘴氣的逐漸消散,與唐宋時期貶至廣西的官員,到廣西后盡心盡力的付出和良好的治理是分不開的。
參考文獻
[1][2][5]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校注[M].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
[3][16]周去非.嶺外代答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6]陸祚蕃.粵西偶記[M]//王云五.叢書集成初編.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35.
[4][7][8]張陳呈.試論明清時期瘴氣對廣西社會產(chǎn)生的影響[J].廣西地方志,2007.
[9][10]柳宗元.柳宗元治柳州[M]//韓昌黎.昌黎先生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25.
[11]李商隱.偶成轉(zhuǎn)韻[M]//曹寅,彭定求.全唐詩.揚州:揚州詩局刻本,1706.
[12][13][14]彭匈.李商隱昭州駐吟[J].人事天地,2013.
[15]范成大.范成大筆記六種·桂海虞衡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