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人是有姓氏的,如趙、錢、孫、李,百家姓盡人皆知。藏族人是無姓的,一般用四個字做一名,如扎西多吉、次仁旺堆等。 在母系氏族社會時期,藏族人的名字,取母親名字中的一個字作自己名字的一部分。 公元7世紀(jì),松贊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分封有功之臣領(lǐng)地和封號,人們便把領(lǐng)地名冠在名字前面,以顯示地位和官位,如藏文創(chuàng)始人吞彌·桑布扎。此后,隨著佛教的盛行,僧人地位上升后,名字會加上僧職或封號。一般的平民還是沒有姓,只有一個4個字的名字。而且,為了方便,人們經(jīng)常只稱呼其中的兩個字。
西班牙人有斗牛的傳統(tǒng),看過斗牛的人都知道,斗牛士一般拿一塊紅布,對著公牛抖動,牛就會變得憤怒。因此人們往往認(rèn)為牛對紅色很敏感,牛見到紅色就會發(fā)怒。事實上,這完全是人們的誤解。科學(xué)研究已經(jīng)表明,牛這種動物是色盲,它們眼里的世界只有黑白灰,完全不知道紅綠藍。也有科學(xué)家做過實驗,讓斗牛士不用紅布,改用白布、綠布、黃布,牛見了依然興奮,照樣可以完成斗牛。只是古時的西班牙人并不知道這一點,就用了紅色的布,并一直被延續(xù)下來了。那么在斗牛過程中,牛是怎么被激怒的呢?答案是斗牛士手里那塊布,但不是布的顏色,而是布的抖動。有研究表明,牛對靜止的物體不感興趣,但搖動的物體容易使它們興奮,這也是斗牛士必須拿手里的布在牛眼前晃和抖動的原因。斗牛士的紅色服裝和紅布,比起刺激牛來說,還不如說很大原因是紅色在觀眾看來會更醒目,更能引起觀眾的興奮。
初到日本的外國人,都會對其嘆為觀止的垃圾分類所折服。最大分類有可燃物、不可燃物、資源類、粗大垃圾;這幾類再細(xì)分為若干子項目,每個子項目又可分為孫項目,以此類推。橫濱市曾把垃圾類別由原來的5類細(xì)分為10類,并給每個市民發(fā)了長達27頁的手冊,其條款有518項之多。試看幾例:口紅屬可燃物,但用完的口紅管屬小金屬物;水壺屬金屬物,但12英寸以下屬小金屬物,12英寸以上則屬大廢棄物;襪子,若為一只屬可燃物,若為兩只并且“沒被穿破、左右腳搭配”則屬舊衣料;領(lǐng)帶也屬舊衣料,但前提是“洗過、晾干”。不過,這與德島縣上勝町相比,那就是小巫見大巫了。該町已把垃圾細(xì)分到44類,并計劃到2020年實現(xiàn)“零垃圾”的目標(biā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