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蘭
(中南大學 法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
公司股東除名,即公司將股東從公司股東名冊中刪除,剝奪其作為股東的身份權和財產(chǎn)權,系公司股東退出機制之一。該制度設立的目的在于通過對股東身份權和財產(chǎn)權的處罰來維持公司資本,實現(xiàn)公司自治,保護其他股東。最高院2014年2月17日修訂的《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17條對此作出了規(guī)定,雖未直接確立股東除名制度,但為股東除名的公司決議的有效性提供了裁判準則[1]75,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股東退出機制的構建,具有獨特的制度價值。
一是資本維持原則的體現(xiàn)。在該司法解釋之前,《公司法》及司法解釋較為系統(tǒng)地規(guī)定了瑕疵出資股東的系列責任,但這些責任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均在于督促股東履行其出資義務。相比于這一系列責任,股東除名最為嚴厲,最具威懾力,與已有的責任承擔方式構成體系,寬嚴相濟,在一定程度上能減少股東不出資或抽逃出資的發(fā)生。
二是體現(xiàn)商法系團體法的特征。股東作為公司這個團體的一員,應當遵循團體的紀律和規(guī)則。資金系團體的“血液”,股東最重要的義務便是出資。股東未按照約定或者需求及時供給血液,便屬于股東違反團體的紀律和規(guī)則,應當承擔相應的后果,受到與其行為相一致的懲處。最嚴重的懲處手段便是除名,使其喪失成為團體中一員的資格。
三是公司自治的要求。公司自治是指法律充分尊重公司的獨立人格、獨立財產(chǎn)和自由行為,充分尊重公司在創(chuàng)設、變更與消滅公司法律關系方面的自治精神。[2]133有學者主張股東除名的事由應當適當拓寬,不應局限于司法解釋中規(guī)定的嚴重瑕疵出資行為,如公司章程對此也可以作出約定。且不論公司章程是否能約定除名事由或除名制度,依據(jù)司法解釋,公司在股東出現(xiàn)不出資或者不當出資的情形時,可以選擇適用是否對股東作出除名決議;同時,司法解釋肯定了通過決議的方式進行除名的效力,也不排除公司或其他股東選擇其他方式維持公司運轉,這便是自治的體現(xiàn)。
《公司法解釋三》第17條包含以下內(nèi)涵:一是股東除名的事由嚴格設定為股東未履行出資義務及出資后抽逃出資兩種情況;二是規(guī)定了前置程序,即公司應當首先向?qū)`反出資義務的股東進行催告,要求其在合理期限內(nèi)繳納或者返還出資,該股東在該期限內(nèi)仍未履行的,公司才可將其予以除名[3]40;三是對股東除名需要通過公司決議,作出該決議的機關只能是股東會,從而排除了董事會和監(jiān)事會作出該類決議的效力;四是股東除名后的后續(xù)處理,包括公司資本的后續(xù)處理即辦理法定減資程序或由其他人繳納相應的出資,關于債權人的權益保護,債權人有權要求未出資或者抽逃出資的股東在未出資或抽逃出資的本息范圍內(nèi)對公司債務不能清償?shù)牟糠殖袚a充賠償責任。
該條司法解釋存在以下問題。
現(xiàn)行的公司資本制度下,債權人根據(jù)公司披露的信息或者通過其他信息選擇是否與公司進行交易,公司的資本、股東的構成對債權人來說都是重要考慮因素。尤其是在資本認繳制中,較多的債權人不僅要考慮公司的經(jīng)營狀況,還要考慮股東的出資能力、信用等。[4]42股東除名則打破了這種穩(wěn)定性,該解釋的第二款明確了在公司減資及其他股東或第三人繳納相應出資之前,債權人可以要求相關當事人承擔責任,但并未要求公司將除名事項告知債權人。除名屬于公司內(nèi)部治理行為,若公司未主動披露該信息,債權人無從得知,即無法在規(guī)定的期限內(nèi)要求相關當事人承擔責任,故該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無從實現(xiàn)。
股東除名的事由已嚴格設定在股東不出資或抽逃全部出資。也就是說,若股東履行了部分出資義務,即使僅繳納一元錢出資,或者股東沒有抽逃全部出資,即使僅剩一元錢,也不適用股東除名制度。[5]150因此,若不出資或者不當出資股東利用對股東除名事由的這一嚴格設定,在催繳期間內(nèi)象征性地履行極小的義務,或在此前實繳極少的金額、抽逃絕大部分出資,則該解釋的這一規(guī)定對股東的威懾性難以實現(xiàn)。
第17條對擬被除名股東在股東決議時是否享有表決權并未作明確規(guī)定,在司法實踐中也出現(xiàn)分歧。以“宋余祥、上海萬禹國際貿(mào)易有限公司等公司決議效力確認糾紛一案”為例,一、二審法院就此問題出現(xiàn)分歧。一審法院認為根據(jù)《公司法》規(guī)定及公司章程約定,股東會會議由股東按照出資比例行使表決權,該“出資”應為認繳出資,因此雖然豪旭公司抽逃了全部出資,但該出資并不要求實繳,且并未出現(xiàn)法定或約定事由需剝奪豪旭公司在公司決議時的表決權,因此在豪旭公司未進行表決的情況下剝奪其股東資格的決議無效。而二審法院認為,豪旭公司抽逃了其認繳的全部出資款,且經(jīng)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內(nèi)仍不返還,股東會對拒不出資股東即豪旭公司予以除名,豪旭公司對該表決事項不具有表決權,因此該項決議有效。從該案一、二審的分歧可以看出,在當前的資本認繳制下,對股東除名程序來說,若不排除該股東的表決權,則可能導致處于絕對控股地位的未出資股東操控除名決議,該除名決議無法通過,也就無法實現(xiàn)第17條設置的初衷和應有功能。
公司是自治的團體,法律對其干預應適當。股東除名對股東來說是決定其在公司的身份“生死”的重大問題,因此對其干預應當謹慎、合理。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的司法解釋對股東除名制度來說無法滿足現(xiàn)有的市場需要、實踐需求,亟需通過完整的法律條件和法律程序構建科學合理的股東除名制度。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1.擴張
現(xiàn)有的司法解釋對事由規(guī)定過于單一,無法滿足市場與公司的需要,而公司章程作為公司自治的工具,符合公司的個性化發(fā)展要求。股東可以在章程中將個性化的除名事由列明,如公司章程可將股東有嚴重侵害公司利益的犯罪行為、股東的財產(chǎn)無法完成出資義務等情形納入除名事由。[6]154同時,在一般情況下認可股東依據(jù)公司章程規(guī)定的事由作出股東會決議的效力,使章程得到《公司法》的適當肯定。
2.限制
對公司章程規(guī)定的除名事由作適當?shù)南拗?。如前文所述,一般情況下認可章程規(guī)定的事由,但也不能排除公司章程可能會被控股股東濫用權力進行設置或修改,使得原本適格股東被除名,使章程淪為剝奪股東權利甚至身份的工具。因此,除名事由仍需經(jīng)過法院的實質(zhì)審查,符合除名事由的本質(zhì)特征,即嚴重危害公司和其他股東的利益。[7]
1.前置程序
該程序的設置旨在保護擬被除名股東,使部分未出資或者抽逃出資、其他違反公司章程約定事由的股東主動履行出資義務,符合效率原則。其程序要求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公司需將股東適用除名的事由以書面形式告知擬被除名的股東,并允許其申辯和解釋;二是公司必須給擬被除名股東合理期限履行其義務,積極地彌補其所造成的損害。同時,關于合理期限也應當予以明確,有章程約定的應當按照章程約定,沒有約定的應確定法定最短期限。
2.決議程序
決議應當適用表決權排除原則,即擬被除名股東可以參與股東會,并進行陳述、申辯,但對表決事項沒有投票權。決議多數(shù)決規(guī)則的設置應采用資本決和人頭決的雙重多數(shù)決規(guī)則,即除名決議的通過必須達到擬被除名股東以外的股東所持表決權數(shù)過半數(shù)及人口過半數(shù)同意。這一規(guī)則體現(xiàn)了股東除名制度的嚴謹。
3.除名之訴
除名決議通過后,該決議已經(jīng)成立。而對決議是否生效,則有不同的觀點。有學者主張,為了避免被除名股東利用訴訟周期較長的因素,濫用股東權利,給其他股東和公司造成損害,除名決議應當自作出之日起生效。[8]455有學者主張,除名決議是否生效必須經(jīng)過法院確認。還有學者認為,對基于法律規(guī)定的除名事由而作出的除名決議直接生效;而基于章程約定的除名事由所作出的除名決議,由公司提起除名訴訟,由法院確認決議的效力。筆者認為,第一種觀點高效便捷,但忽略了被除名股東利益的保護,尤其是賦予公司章程除名事由的權限,對被除名股東利益有較大損害;第二、第三種觀點未考慮公司的正常運營及效率要求,為消極應對自己權利的股東提供了不必要的保護。筆者主張,在決議作出后,賦予被除名股東撤銷權,即決議作出并送達給被除名股東后的30日內(nèi),被除名股東可向法院主張該決議無效或者撤銷該決議[9]389。法院可充分審查除名事由的正當性等實質(zhì)要件、作出除名決議的股東大會程序是否符合法律和章程的規(guī)定等程序要件、是否存在其他使決議無效或者可撤銷的情形。
1.債權人知情權
股東除名對債權人的利益產(chǎn)生較大影響。因此,應當參照公司減資程序,公司作出除名決議后應當在10日內(nèi)通知債權人,并在30日內(nèi)進行公告。通過將除名決議向債權人公開,及時將公司股東結構變化告知債權人,保障其知情權。這一規(guī)定也能與第17條規(guī)定的債權人在辦理法定減資程序或者其他股東、第三人繳納相應的出資之前可要求相關當事人承擔責任的內(nèi)容相銜接。
2.公司資本后續(xù)處理
公司作出除名決議并送至被除名股東,被除名股東在法定期限內(nèi)未行使撤銷權,決議即發(fā)生效力,此后應通過后續(xù)處理使公司資本得到維持。若股東大會的除名決議包含對股份的處理,或除名決議發(fā)生效力后其他主體受讓股份繳納出資,或該出資額無人認繳,公司資本無法維持,則辦理法定減資程序。
3.被除名股東的權利救濟
股東除名剝奪了股東的資格,但對是否剝奪其已實繳部分尚未取得的利益、已實繳部分的出資是否退還,存在爭議。域外法中有采取沒收被除名股東股份及已付款的做法,也有學者基于被除名股東不履行忠實義務的懲罰,主張股東除名應當沒收被除名股東在公司的財產(chǎn)權利。[10]筆者認為,在被剝奪股東其資格后若公司辦理減資,被除名股東還需在減資范圍內(nèi)對債權人承擔補充責任;但若同時將被除名股東已實際出資部分及已獲得但尚未分配的利潤加以剝奪,對被除名股東來說極不公平,應當提供其相應的權利救濟途徑。
股東除名制度的確立和完善是公司內(nèi)部治理、市場高效運轉的迫切需求,且在司法實踐中涉及該制度的糾紛頻頻發(fā)生,現(xiàn)有的《公司法解釋三》第17條并不能滿足現(xiàn)實需求。從實體到程序、后續(xù)處理等各方面確立和完善股東除名制度,充分發(fā)揮其對公司的經(jīng)營及效率獨特的制度價值,可保障債權人、被除名股東、公司及其他股東利益達到均衡,維持公司資本,實現(xiàn)公司自治,促進市場高效有序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