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便捷?!半姀哪睦飦??”“電燈為什么會亮?”“哪些材料能夠導電?”對于有關電的種種問題,幼兒充滿了好奇。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fā)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fā)展初步的探究能力。興趣和需要是幼兒科學活動設計的方向。為了滿足幼兒對電的好奇心,幫助他們初步了解電的相關知識,教師特別設計了“電力搶修”科學領域的探究活動。教師希望通過活動的開展,吸引幼兒樂于參與導電實驗活動,同時,通過實驗活動了解生活中“導體”與“絕緣體”的概念和現象,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制作安全導體,與同伴合作完成電力搶修的任務。
在“電力搶修”的整個活動中,教師通過和幼兒一起共同維修游樂場的電力設施,引導幼兒在多次的探究操作過程中主動發(fā)現生活中的導體與絕緣體,逐步了解生活中用電安全的相關常識??梢哉f,教師在活動中很好地順應了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不僅提供了助力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多種支持,還引導幼兒在活動中學會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經驗,并通過不斷深化的科學活動發(fā)展其探究能力。
游樂場是深受幼兒喜愛的游戲場所,為了讓幼兒有身臨其境之感,教師特別創(chuàng)設了游樂場的活動場景。活動伊始,幼兒排著整齊的隊伍在教師的帶領下興高采烈地來到“游樂場”,周圍璀璨的燈光、緩緩轉動的摩天輪都深深地吸引著他們的目光。“小朋友,你們等會兒想先玩什么項目呢?”當教師征詢幼兒意見時,幼兒爭先恐后地發(fā)表自己的想法??僧斢變撼两诿篮玫挠螛穲鰣鼍埃肱d致勃勃地大玩一場時,游樂場突然“停電了”!這是多么“悲催的事故”!
教師這個“游樂場突然停電”的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緊緊抓住了幼兒“急于解決問題,恢復電力,回到喜愛的游樂場玩耍”的心理。有了迫切解決問題的愿望,幼兒必然會積極主動地想辦法動腦筋。在激起幼兒探究興趣后,教師再調動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讓他們首先去猜測停電的原因,再來合作探究,積極找尋恢復電力的辦法。如此,幼兒探究興趣的激發(fā)自然而然,參與探究活動的熱情水到渠成,進入“猜想——實驗操作——驗證”等探究活動過程也就順理成章了。
在本次活動中,教師通過問題、材料和記錄為幼兒搭建學習支架,巧妙地進行了探究方法的引導,也通過任務的驅動引發(fā)了幼兒主動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極大地促進了幼兒探究活動的展開和深化。
問題支架?;顒又校處焽@“電”的相關知識難點提出問題,如:“游樂場為什么會停電?”“用什么來連接斷開的電路?”“哪些材料是可以導電的?”“電線是導體還是絕緣體?”通過層層深入的問題作為認知支架,引發(fā)幼兒積極思考;同時,教師也以包容的態(tài)度,支持鼓勵幼兒大膽猜測問題的答案,并引導他們設法去進行驗證。通過問題的引導,幼兒在一步步的實驗驗證和探究的過程中解決了問題,也初步領悟了科學的探究方法,提升了認知水平。
材料支架。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的思維方式以形象思維為主,需要通過直接感知和實際操作來認知導體和絕緣體的材料特性。為此,教師在活動中提供了生活化的材料,如鐵勺子、橡皮泥、麻繩、絕緣膠布等物體;同時,教師也準備了兩種自制的實驗材料,一種是導電實驗的電路板,另一種是游樂場的場景沙盤。這些材料都是幼兒熟悉的;由教師自制的導電實驗電路板上的電源、電線、斷開的缺口、小電珠、小風車等材料,也是幼兒感興趣的;他們被組合在一起會發(fā)生什么樣的狀況,更是幼兒非常想知道的。從幼兒的眼神和蠢蠢欲動的神態(tài)中,可以看出教師搭建的材料支架已成功地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成為他們主動參與探究的觸發(fā)點和極大動力。之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用生活材料嘗試連接斷開的缺口,由此發(fā)現導體和絕緣體材料的不同。通過實驗,幼兒知道了:導體材料會使電路板上的小電珠亮起來、風扇動起來、汽車響起來……教師充滿童趣的材料設計,引發(fā)了幼兒樂于探究、認真思考的學習品質。
記錄支架。在活動中,幼兒用工具箱里的生活材料在模擬電路板上進行實驗,從中發(fā)現了能夠導電的導體和不能導電的絕緣體。幼兒在教師設計的《導電實驗記錄表》中,通過繪畫的方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結果,將連接電路能夠使燈泡發(fā)亮的物體畫在燈泡亮起的集合里,不能使燈泡發(fā)亮的物體畫在燈泡不亮的集合里。教師搭建的觀察和記錄支架,幫助幼兒不僅了解了與電相關的科學知識,也同時促進了幼兒之間合作和社會交往的能力,提高了幼兒繪制圖畫的藝術表達能力,擴展了幼兒歸納分類的數學知識,實現了幼兒教育領域目標間的有效融合。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支持幼兒與同伴合作探究與分享交流,引導他們在交流中嘗試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成果,體驗合作探究和發(fā)現的樂趣。本次活動中有很多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幼兒之間的共同配合,如:在操作模擬電路板時,需要有人選擇材料,有人幫助固定材料,有人觀察線路燈光的變化,有人負責記錄實驗數據。這么多操作環(huán)節(jié),一個幼兒是無法獨立完成的,這個時候,就需要同組的幼兒協(xié)調分工,相互配合,合力完成實驗任務。
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幼兒的協(xié)作能力,教師在活動的最后一個體驗環(huán)節(jié),設計了“電路搶修”的游戲活動。教師希望通過幼兒之間的協(xié)作配合共同完成游戲任務,讓他們從中學會合作,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實驗過程中需要幼兒在游樂場模擬沙盤中找到16處線路斷開的部分,并用自己做好的安全導體去串聯線路,最后放下電閘通電,讓游樂場亮起來。幼兒在找到斷開的線路時,他們會合力將安全導體的鐵夾夾到線路兩端,并互相檢查是否成功串聯電路兩端,然后讓一名幼兒放下電閘檢驗線路是否暢通。在第一次嘗試時,游樂場并未成功通電。于是,幼兒一起認真分析思考,試圖找到失敗的原因。他們再次檢查線路串聯處是否連接妥當,細細排查找出線路故障所在,在再三確認排除故障后才再次放下電閘,這次終于成功點亮了游樂場。在完成了這樣一個需要分工合作的任務后,幼兒不僅對“線路串聯才能通電”的科學知識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也在教師的引導中知道了“電是存在危險的”科學常識,明白了在維修電路前一定要“拉起電閘,確保斷電”,才能保障操作者的安全。
活動在師幼的努力下圓滿完成。需要提醒的是,我們在科學活動中一定要嚴格遵守安全操作要求,注意在活動中向幼兒滲透安全教育的內容,保證他們科學活動的安全。教師在科學活動結束時,特別運用“游樂場”的廣播讓幼兒了解用電安全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它不僅引發(fā)了幼兒對用電安全的關注,也巧妙地將科學與幼兒的日常生活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讓幼兒真切地感受到——科學就在自己身邊。
專家點評(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張敏)
課程改革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該案例中反映出新課程觀、兒童觀在教師教育行為上帶來的變化,體現出教育的人本精神。具體體現在:
1.“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理念在活動中得到凸顯。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幼兒親歷探索發(fā)現的過程,而不只是將活動目標局限于掌握科學知識,教師不僅注重了創(chuàng)新意識和探索能力的培養(yǎng),還關注到了幼兒知、情、意、行的發(fā)展與變化。
2.“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活動中得到重視。首先,教師創(chuàng)設了情境化、游戲化的探究環(huán)境,不斷激發(fā)幼兒的興趣,讓幼兒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學會合作。其次,教師搭建了支持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支架,鼓勵幼兒嘗試多種途徑動手解決問題。其三,教師與幼兒建立了平等的對話關系,充分尊重和支持幼兒的各種想法,給幼兒真正的自由,極大增強了幼兒的自信,提高了幼兒的探究能力。
3.“終身奠基”的理念在活動中得到應用。在活動過程中,幼兒通過協(xié)作學習方式,尋找答案,收集資料,記錄、交流獲得的信息及經驗,同伴間進行了充分交流分享,凸顯了學習與生活相聯系的“活”的知識體驗。值得一提的是,活動過程中,教師的鼓勵與支持給予了幼兒追求真理的勇氣,讓他們更注重探索過程,從而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了尊重科學的態(tài)度,為其終身發(fā)展奠基,這一做法值得其他老師學習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