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的閱讀需求呈現的是碎片化、短時間、定向化的特征形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容易產生先斷言后反轉、重共鳴輕真相、長情緒短記憶的環(huán)境特征。換言之,也就是出現后真相時代。在這種傳播情境下,傳播者的職業(yè)道德、受眾的傳播素養(yǎng)都受到考驗。這種基于事實又偏離事實的情緒化傳播,構建起網絡空間的第三種現實。輕視真相、放大情緒的狀況,不僅使得受眾所獲信息片面化,也使得傳播者職業(yè)素養(yǎng)愈加退化,直至危害社會公共空間。因而深度報道追求深刻的理念、立體化的思維方式,深入挖掘和闡明事件的因果關系,能較好地解決后真相時代下的種種弊端。
關鍵詞:后真相時代 深度報道 分析
一、后真相時代的特征及危害
(一)輕事實、重情緒的后真相時代
后真相是數字技術與媒介倫理出現悖論的產物,是部分傳播者無視事實,迎合受眾情緒,追求點擊量和瀏覽量,以基于事實但只是片面事實的傳播手段所造成的,這種狀況會使得第三種現實產生。這種現實是被故意營造得基于真實和虛假之間,讓人很難分辨真假,具有極強的迷惑性和煽動性,造成事實分辨不清,從而形成不良的社會輿論環(huán)境。第三種現實具有強占話語、輕視真相、崇拜戲謔、放大碎片信息、主觀片面的特點。如果解決后真相所帶來的問題,從第三種現實入手是很好的切入點。
后真相追求情感大于事實的傳播方式,使得消解事實成為自媒體的常態(tài),從而使得受眾愈加習慣這種輿論生態(tài),又會反過來使得自媒體更加習慣于用這種方法,形成了一個惡性的傳播怪圈。
(二)后真相對受眾、傳播者及社會的不利影響
1.后真相使受眾獲得信息片面化和失真
后真相環(huán)境下的信息傳播者充分迎合受眾的情緒,利用他們的求快、求短、求新、求近心理,在短時間內將主觀的想法和推斷大范圍內推廣。這種傳播使得部分受眾很難獲取真實全面的信息,對社會真實狀況認識不清,進而無法正確指導自己的行為。其中較為典型的例子有“重慶公交墜江案”。這個案件的真相經歷過三個大的反轉。第一個階段,案件發(fā)生的時候,部分受眾對公交車司機的不當駕駛有很多批評的聲音;第二個階段,公交車上女子推搡司機的細節(jié)曝光,一些人開始一邊倒地攻擊女子的低素質行為;第三個階段,公交車司機還手致車輛失控墜江的細節(jié)曝光,這時的輿論聲音逐漸變得客觀。
在這幾個階段中,一些人首先是對司機的駕駛規(guī)范產生懷疑,從而微博上熱議有些司機的各種不規(guī)范行為,屏蔽掉積極正面的例子。這種現象很容易使得駕駛行業(yè)的從業(yè)人員受到過分的指摘,使一些人錯誤地判斷行業(yè)狀況。第二個階段中,受眾對事件的評論又大多轉向對女乘客低素質的批判,甚至上升到人身攻擊的程度,不能較為理性地看待問題。直到第三個階段,受眾對整個事件信息了解接近全面,各方看待問題愈加客觀。這時,既有對乘客漠不關心的放任態(tài)度的批評,又有對女乘客自私行為的指責,還有對司機違規(guī)駕駛的批評,這個時候人們所了解的悲劇,不再是某一方所造成的,而是各方行為不當產生的。這個時候受眾所知道的真相才能使得他們更好地了解客觀環(huán)境和社會現狀,不再偏頗地指責某一方。
受眾獲得信息的失真所造成的危害是私人化的,也是社會化的。個人受到錯誤信息的指導,會產生與客觀環(huán)境不對應的行為,這種行為產生的不良后果是使得個人價值觀念紊亂,個人發(fā)展受到極大的限制。如果大范圍內的價值觀念紊亂,必定不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也是災難性的。一旦產生這種大范圍內的價值紊亂,形成錯誤的社會認同,要扭轉就極其困難。
2.部分傳播者職業(yè)素養(yǎng)的退化與行業(yè)不信任危機
后真相時代的產生本身便和一些基于自身利益而忽視真相的傳播者有關,可以說,這類人既是施害者也是受害者。因為失實的信息是由他們傳播出來的,這些信息為整個傳媒行業(yè)帶來的不信任危機也會對這些不遵守職業(yè)道德的傳播者產生影響。2016年,就有西方學者提出,傳統(tǒng)主流媒體長期以來奉為圭臬的“真相”已經衰落,逐漸失去了主導社會共識的力量。同年,美國公眾對傳統(tǒng)媒體的信任度跌落到32%的谷底(皮尤中心統(tǒng)計)??梢哉f,這些失實報道、玩弄受眾情緒的傳播者,其出發(fā)點是為了追求點擊率和瀏覽量,從而走上歪路,但是在一次又一次地消耗掉受眾的情緒能量后,必定會被厭煩和質疑,反而會徹底地失去受眾。更危險的是,這些傳播者在早期可能確實會收獲一批粉絲,這不僅會讓他們陷入自得的情緒當中,還會產生不良的示范作用,讓本來還在觀望的一些人看到短暫的好處后,也走進這條死胡同。
3.導致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的形成
后真相時代信息最大的危險性在于片面化的真假參半信息的強大誤導性,例如有些信息傳播者將中國對美國所存在的貿易順差理解為兩國之間不夠公平的貿易現象。兩國之間存在貿易順差確實是真實存在的,但是由于扭曲的解讀,就輕易將事件推向了極端化。這條信息的錯誤解讀所造成的直接危害就是中美之間的貿易戰(zhàn),這也就是所謂的“后真相政治”。這種放大碎片信息的單向思維對社會帶來的不穩(wěn)定性是極大的,產生的“非政治正確”的內容對人們觀念的沖擊太大。但是這種傳播方式因為利用了人們的情緒又使得這種失衡如同病毒一樣傳播,后期的彌補工作極其有限。
二、深度報道的重要性
(一)從源頭遏制失實信息的傳播
深度報道本身就是全方位、多視角、立體深入挖掘時間的報道方式。它的報道思維及方式就決定了其產生的新聞真實性可行度是較高的?,F在的部分新聞工作者對新聞的報道存在的普遍問題是,一線實地考察的人少,收集已知新聞素材的人多;追蹤報道事件因果關系的人少,隨大流報道熱點的人多;多角度、多方位思維的人少,主觀推測的人多。這就使得各種失實與主觀性過強的新聞產生。而解決后真相時代的最終途徑,還是在于用全球視角來看待問題?;ヂ摼W所產生的交往范圍必定是愈加寬泛的,在這個發(fā)展趨勢下,消除溝通壁壘,促進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多角度的探討是必須的選擇。
(二)對失實報道不良影響的遏制
雖然后真相時代所產生的不良信息影響是可以得到控制的,但是不可能是絕對理想化的零失誤,即所謂的失實信息的消失。所以,深度報道不妨作為后期補救的措施。深度報道的深刻性與多角度使得其權威性必定會比一般的新聞消息強。而且深度新聞的制作所耗費的人力、物力資源相對來說是較大的,所以及時性比普通新聞差,這種天生的劣勢是難以避免的。但正是這個特征,使得受眾在閱讀習慣中將深度新聞作為最后“蓋棺定論”的一環(huán)。對深度新聞的加大重視,促進其更好地發(fā)展,對媒體本身信任度的提高和行業(yè)作品質量的提高都有極大的影響。人工智能的出現,使得人們對新聞事件的直接描述變得簡單,但這僅僅是簡單的“知道”,深度新聞是人們正確“了解”事實的途徑之一。而且,社會平臺所依賴的算法推薦是人們產生偏見的技術原因之一,但是這種分眾趨勢是新聞產品不可避免的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環(huán),我們無法拋棄。在這種困境下,深度新聞就是后期強有力的總結。
三、結語
技術賦權使得受眾對信息的選擇更自由化,但同時也給自己建造了信息壁壘,大多數人只接受自己想接受的信息,發(fā)表觀點可能比事實重要。由于認知偏見的影響,還有部分媒體從業(yè)人員工作失職的問題,在這種傳播環(huán)境下,不僅受眾個體認知結構會受到不實信息的沖擊而紊亂,還會對媒介從業(yè)人員造成不好的示范影響,不利于社會良好輿論環(huán)境的形成。深度新聞作為全方位、多角度、系統(tǒng)化的報道方式和思維方式,對問題的解決有天然的優(yōu)勢。解決后真相問題的根本問題,就是打破各方的交流壁壘。深度報道絕對不是某個報社的觀點,也不是某個國家的觀點,而是人類共通的價值的平衡點。
(作者簡介:郭睿棋,女,本科,山西傳媒學院,研究方向:廣播電視學)(責任編輯 王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