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磊 ,李 娜 ,李 輝 ,邵 輝 ,李晉津 ,郭永澤 ,陳秋生 ,張玉婷
(1.天津市農(nóng)業(yè)質(zhì)量標準與檢測技術(shù)研究所,天津300381;2.農(nóng)業(yè)部農(nóng)產(chǎn)品質(zhì)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天津),天津 300381)
烯酰嗎啉·唑嘧菌胺懸浮劑是一種由烯酰嗎啉和唑嘧菌胺混合配制的殺菌劑。其中,烯酰嗎啉(dimethomorph),又稱霜安、安克、伏霜等,是一種新型內(nèi)吸性殺菌劑,主要用于防治水果和蔬菜疫(霉)病、霜霉病、晚疫病和霜疫霉病等卵菌綱病原菌引起的病害[1];唑嘧菌胺(ametoctradin),別稱辛唑嘧菌胺,是一種三唑嘧啶/嘧啶胺類殺菌劑,主要用于防治葡萄、蔬菜、馬鈴薯等作物上的晚疫病及霜霉病[2-4]。
烯酰嗎啉在作物上的殘留消解動態(tài)已有較多研究,如黃瓜[5-8]、葡萄[9]、馬鈴薯[10]、花椰菜[11]、辣椒[12-13]、大蔥[14]、三七[15]和人參[16]等,涉及蔬菜水果和中藥材等多種作物。唑嘧菌胺在作物上的殘留消解動態(tài)規(guī)律,國內(nèi)未見相關(guān)報告。本研究建立了同時檢測辣椒中烯酰嗎啉和唑嘧菌胺的液相色譜-串聯(lián)質(zhì)譜法[17],可以用于辣椒等作物中烯酰嗎啉和唑嘧菌胺混劑的定性、定量分析。在此基礎(chǔ)上,于天津市武清區(qū)、云南省楚雄州和江蘇省南京市進行兩年三地田間試驗,研究了47%烯?!み蜞拙鷳腋┰诶苯泛屯寥乐械南鈩討B(tài),并測定了最終殘留量,為烯酰嗎啉·唑嘧菌胺混劑在相關(guān)作物上的安全使用提供依據(jù),為相關(guān)研究提供技術(shù)數(shù)據(jù)支持。
試驗于2013—2014年分別在天津、江蘇和云南進行,供試農(nóng)藥為47%烯?!み蜞拙鷳腋?。供試作物為辣椒,天津品種為小米辣,江蘇品種為新蘇椒5號,云南品種為線椒。
97.6 %烯酰嗎啉標準品,99.0%唑嘧菌胺標準品;甲醇:色譜純;47%烯?!み蜞拙鷳腋?;乙腈、無水硫酸鈉、氯化鈉等均為市售分析純;2mol·L-1磷酸鹽緩沖溶液。
液相色譜串聯(lián)質(zhì)譜儀(UPLC/xevo TQ-S,美國waters);Milli-Q 超純水儀(美國 Millipore公司);旋轉(zhuǎn)蒸發(fā)儀(Laborota 4000 efficient,德國 Heidolph);高速勻漿機(德國IKA);旋渦混合器(QL-901);空氣浴振蕩器(HZQ-C)等。
1.3.1 消解動態(tài)試驗 (1)辣椒。于果實生長到成熟個體一半大小時施藥,試驗小區(qū)內(nèi)所有辣椒均勻著藥。施藥劑量為 945 g·hm-2(有效成分),即制劑量 1 800 mL·hm-2,在施藥后 0,1,2,3,7,10,14,21,28 d采樣,每個處理重復(fù) 3次,處理間設(shè)保護隔離區(qū),另設(shè)置清水空白對照小區(qū)。
辣椒樣本的采集:按上述采樣時間要求,在試驗小區(qū)內(nèi)用隨機的方法選取至少10個采樣點,采集不少于2kg的無病害、生長正常、成熟的辣椒果實,裝入樣品袋中包扎妥當,粘好標簽,于-20℃冰柜中保存。
(2)土壤。選一塊10m2的地塊,單獨施藥,施藥濃度為 945g·hm-2(有效成分),即 1800mL·hm-2。施藥后0,1,2,3,7,10,14,21,28 d 采樣,另設(shè)清水空白對照。
土壤樣本的采集:隨機取點5~10個,用土鉆采集0~10 cm的土壤1~2 kg,除去土壤中的碎石、雜草和植物根莖等雜物,混勻后采用四分法留樣500 g,裝入樣本容器中,粘好標簽,于-20℃冰柜中保存。
1.3.2 最終殘留試驗 設(shè)2個施藥劑量:低劑量和高劑量。低劑量為 630 g·hm-2(有效成分),即1 200 mL·hm-2,高劑量為 945 g·hm-2(有效成分),即1 800mL·hm-2。每個劑量分別設(shè)置3次施藥和4次施藥兩個處理,每個處理3次重復(fù),試驗小區(qū)面積30 m2,處理間增加保護帶區(qū)域,同時以清水代替藥劑設(shè)置1個空白對照區(qū)。相同時間進行第一次施藥與消解試驗,控制7 d施藥間隔,在最后一次施藥后7,10 d采樣。
辣椒樣本的采集:用隨機的方法在試驗小區(qū)內(nèi)10個以上的采樣點采集不少于2 kg生長正常、無病害、成熟的辣椒果實,裝入樣品袋中包扎妥當,粘好標簽,于-20℃冰柜中保存。
土壤樣本的采集:隨機取點8個以上,每個點的采集方法同1.3.1中土壤樣本的采集。
1.4.1 樣品提取及凈化 稱取樣品20.0 g置于三角瓶中,分別加入20 mL蒸餾水、30 mL乙腈,混勻后,在空氣浴振蕩器上振蕩提取30 min,漏斗中常壓過濾,20 mL乙腈洗滌濾渣后與濾液合并,轉(zhuǎn)移至500 mL分液漏斗中。加入5 mL 2 mol·L-1的磷酸鹽緩沖液,加入8.0g氯化鈉,振蕩混勻3min后靜置。收集上層有機相,無水硫酸鈉干燥,旋轉(zhuǎn)蒸發(fā)儀減壓蒸餾至干,甲醇定容至2mL,0.22μm有機濾膜過濾,待測。
1.4.2 儀器條件 液相色譜條件 (WatersUPLC):色譜柱:AcquityBEH(2.1mm×50mm,1.7μm);柱溫:30℃;進樣量:1 μL;流動相:乙腈-0.1%甲酸,梯度洗脫;0~1min,60%乙腈-70%乙腈;1~2min,80%乙腈;2~4 min,90%乙腈;4~5min,60%乙腈;流速:0.3 mL·min-1。
質(zhì)譜條件(WatersxevoTQ-S):離子源:ESI(+);毛細管電壓:1.0kV;離子源溫度:110℃;脫溶劑氣溫度:450℃;錐孔反吹氣流量:150 L·h-1;脫溶劑氣流量:900L·h-1;檢測方式為多反應(yīng)監(jiān)測掃描模式(MRM),見表1。
表1 離子選擇參數(shù)表
通過在辣椒和土壤中進行添加試驗,經(jīng)過3個水平的添加回收試驗,所建立方法的平均回收率在85.5%~97.8%,相對標準偏差0.5%~2.2%,n=5。烯酰嗎啉在辣椒和土壤中的最低檢出濃度分別為 0.04 mg·kg-1和 0.01 mg·kg-1。唑嘧菌胺在辣椒和土壤中的最低檢出濃度均為0.01 mg·kg-1。
烯酰嗎啉和唑嘧菌胺在辣椒和土壤中的消解過程符合一級動力學(xué)方程,烯酰嗎啉在辣椒和土壤中半衰期分別為 1.8~4.6 d、6.6~12.8 d;唑嘧菌胺在辣椒和土壤中半衰期分別為7.4~23.3 d、3.6~7.0 d(表2~表5)。
辣椒中烯酰嗎啉的最終殘留量<0.04~0.58mg·kg-1,土壤中的最終殘留量為<0.01~0.98 mg·kg-1。辣椒中唑嘧菌胺的最終殘留量0.06~0.27 mg·kg-1,土壤中的最終殘留量為 0.01~0.18 mg·kg-1。
表2 烯酰嗎啉在辣椒中的消解參數(shù)
表3 烯酰嗎啉在土壤中的消解參數(shù)
表4 唑嘧菌胺在辣椒中的消解參數(shù)
表5 唑嘧菌胺在土壤中的消解參數(shù)
對烯酰嗎啉和唑嘧菌胺的消解動態(tài)和最終殘留結(jié)果進行分析,對于烯酰嗎啉,其在辣椒和土壤中半衰期分別為1.8~4.6 d和6.6~12.8 d,最終殘留量分別為<0.04~0.58 mg·kg-1、<0.01~0.98 mg·kg-1;唑嘧菌胺在辣椒和土壤中半衰期分別為7.4~23.3 d和3.6~7.0 d,最終殘留量分別為 0.06~0.27 mg·kg-1和0.01~0.18 mg·kg-1。國家強制標準 GB 2763-2016中規(guī)定烯酰嗎啉在辣椒中的最高殘留限量(maximum residue limit,MRL) 為 3 mg·kg-1。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CAC)規(guī)定唑嘧菌胺在果菜類蔬菜中的MRL值為3 mg·kg-1。參考中國和CAC的MRL值,烯酰嗎啉和唑嘧菌胺在辣椒中的最終殘留量結(jié)果均符合上述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