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西
“吭哧吭哧!”外地人走在甘肅定西的街上,時不時就會被這聲響嚇到,定西人則氣定神閑。原來,他們在砸洋芋,以便制作定西最常見的美食,洋芋攪團。
人們先挑選粗皮、個圓、水少的定西洋芋,把它們洗凈、蒸熟、剝?nèi)ネ馄?,待放涼后放進一截鑿空的木樁,再用一把帶長手柄的T字形木槌使勁地往木樁凹處反復(fù)敲、砸。這個過程看起來簡單,但可有不少講究。一來講究分工,俗話說“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女人將蒸熟的洋芋洗凈、剝皮,放到木樁里,男人掄起木槌用力去砸,這樣一來,十分高效;二來講究砸的巧勁兒,每次砸都要保持均勻的力道和頻率,這樣砸出來的洋芋能有良好的黏性和彈性,砸得越久、口感越好。其實,定西人砸洋芋,除了用木樁,有的人還會用鐵容器。但是,無論使用哪一種容器,最后,那幾十顆洋芋都會被“砸”成一團黏糊糊、還不黏附容器的洋芋泥,這便是洋芋攪團。
廚師正在砸洋芋。
由甘肅洋芋制成的油炸洋芋餅。
淋上辣椒油的洋芋片和豆皮。
土豆收購商在定西雇人分揀土豆。
洋芋即馬鈴薯,又稱土豆,是全球四大主要糧食之一。16世紀中期,旅居南美洲的西班牙人回歐洲時,將馬鈴薯帶到家鄉(xiāng),它長著美麗的花兒,人們便把它作為裝飾品。后來,法國農(nóng)學(xué)家安·奧巴曼奇驚喜地發(fā)現(xiàn),馬鈴薯不僅能吃,還可以做面包。從此,法國農(nóng)民便開始大面積種植馬鈴薯。19世紀初,俄國沙皇彼得大帝游歷西歐時,甚至擲重金買了一袋馬鈴薯。如今,馬鈴薯已是世人很熟悉的食物,中國則是馬鈴薯產(chǎn)量最高的國家之一。
馬鈴薯富含多種營養(yǎng)物質(zhì),燒煮過后可以當(dāng)蔬菜,加工后可以制成米粉、面條和饅頭。它屬于溫帶經(jīng)濟作物,性喜涼,因此對土壤環(huán)境的要求非常高。恰好,定西是中國最適合種植馬鈴薯的地區(qū)之一,那里具備生產(chǎn)馬鈴薯的“天時地利人和”。
首先,定西市位于甘肅中部,通稱“隴中”,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白天和夜晚的溫差較大,這個氣候變化規(guī)律和馬鈴薯的生長習(xí)性十分吻合。
其次,定西的地理位置復(fù)雜多樣,多山區(qū)和小地塊,不適宜機械操作,因此農(nóng)民在播種的時候僅以腐熟的農(nóng)家肥做基肥,再加上定西的土地酸堿平衡,富含鉀元素,土質(zhì)松軟,透氣性好,如此一來,這里的馬鈴薯品質(zhì)極高。
最后,定西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鎮(zhèn),又是新歐亞大陸橋的必經(jīng)之地,定西人民很早便接觸馬鈴薯這種“舶來品”,他們積累了許多種植和烹飪馬鈴薯的經(jīng)驗。有人統(tǒng)計過,定西大廚能用馬鈴薯做108種花樣菜式。因此,中國特產(chǎn)之鄉(xiāng)組委會將定西命名為“中國馬鈴薯之鄉(xiāng)”。
定西人吃洋芋攪團還分涼吃和熱吃。涼吃是將砸好的洋芋攪團盛在碗里,調(diào)上油潑辣椒、搗碎的大蒜,再淋灑醋和醬油,便直接入口,十分爽口;熱吃則是極具定西特色的吃法——和著西北有名的漿水一起吃。漿水是用清油熗出的帶有酸菜的湯。定西人會在漿水里放花椒、韭菜、姜末等,然后將洋芋攪團放入湯內(nèi),加上香菜、油潑辣椒,這樣一碗色彩斑斕又香味撲鼻的洋芋攪團漿水湯,讓人一看就食欲大增。
有句俗話叫“定西土豆甲天下”。下次你若來到甘肅,不妨到定西砸一砸馬鈴薯、嘗一嘗綿軟沙甜的洋芋攪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