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亞琦
中國式熊孩子,在我們眼中見怪不怪。他們不懂規(guī)矩,在公共場合撒潑耍賴,擾亂秩序;他們蠻橫無理,在日常生活中大爆粗口,罵盡臟話;他們目中無人,為人處事只顧自己,不顧他人……但是,這世上或許并不存在熊孩子這樣一個物種,更恰當?shù)拿枋龇绞綉撌恰靶堋焙⒆??!靶堋笔且环N特質,而這種特質不能簡單地怪罪于孩子,追根溯源,我們更應該反思:是不是父母在對孩子社會公德的培養(yǎng)中,存在缺失與偏差,未能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如今我們繼續(xù)強調社會公德的重要性,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在過去的2018年中,我們見識了太多社會公德缺失的反面教材: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頻頻出現(xiàn)的高鐵霸座現(xiàn)象,網紅主播直播中篡改國歌曲譜等。孩子們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如果父母不重視孩子社會公德的培養(yǎng),不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誰也說不好自家的孩子會不會成為上述事件主人公的翻版。
英國教育思想家洛克在其教育著作《教育漫話》中高度贊揚榜樣的價值:“沒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樣這么能夠溫和而又深刻地打進人們的心里”。那么作為父母,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公德,應該如何進行榜樣教育?
首先,父母應該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
孩子能夠明辨是非,是其模仿積極榜樣的前提條件。作為父母,最基本的責任是引導孩子懂是非、知輕重,幫助他分析其行為可能會造成的不良后果。如果是非標準對于孩子來說較為抽象、不好理解的時候,父母應該引導孩子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可以幫助孩子學會關心他人利益,進而理解社會公德的要求。
其次,父母應以身作則,做好榜樣示范。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在其社會學習理論中提出了觀察學習(模仿學習)的觀點,他指出:“大部分人類行動,是通過對榜樣的觀察而習得,即一個人通過觀察他人知道了新的行動應該怎樣做?!备改缸鳛楹⒆幼畛醯陌駱?,其言行舉止極易被孩子觀察、模仿。所以,父母若能經常順手撿起公共場所醒目的垃圾,任何時候都禮讓老弱病殘,自覺扶正被大風吹倒在路旁的綠化植物,去醫(yī)院就診或探視病人總是輕步小聲,酒店就餐時對上菜的服務生真誠地道聲“謝謝,辛苦了”,將會成為孩子極好的模仿對象。長此以往,讓這一切行為在孩子心靈深處成為自然,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泛泛的空口說教所不能相比的。
最后,父母要對錯誤行為及時和妥當?shù)脑u價。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fā)展階段論指出:孩子的道德發(fā)展水平在走向維護公共秩序階段之前,處于好孩子定向階段,這一階段,孩子傾向于表現(xiàn)成外界公認的好孩子形象。讓孩子了解外界的評價,會及時制止他對錯誤行為的模仿。一方面,父母要對孩子自身的言行進行評價。在公共場所,孩子做了正確的事情就應當及時肯定;而當孩子擾亂了秩序,父母就算不急于批評,也應該擺出態(tài)度,讓孩子認識到自身的錯誤。另一方面,父母也要對他人的言行進行評價。父母可以適時借助生活中的實例,對孩子進行正確引導。例如,遇到有教養(yǎng)、講秩序的好孩子就應當引導孩子見賢思齊;而遇見個別“熊”孩子的行為,就應當及時告知自己的孩子,這是不良行為。
孩子是社會的未來,孩子社會公德的培養(yǎng)是家庭德育的重要課題。各位熱切盼望孩子成龍成鳳的父母,也應該重視讓孩子成長為被社會認可的有道德的人,這需要所有父母的努力與付出。讓我們一起跟“熊”孩子,說再見!(北京師范大學公民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