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揚眉
文言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七到九年級文言文學習的要求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背誦優(yōu)秀詩文80篇(段)”。學習文言文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語感,加強其語言和文化知識的積累。
然而,現實中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狀況并不理想,“一怕周樹人,二怕寫作文,三怕文言文”。究其原因,無非是現代漢語與文言文中間隔著不少語言障礙,文言文艱深晦澀,深奧難懂,其中又有太多現在不用的詞匯現象與語法知識;再加上學生覺得學習文言文對學習現代漢語的幫助不大,對文言文的學習就更提不起興趣了。
宋朝大文豪蘇軾說過,“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清代學者姚鼐也說過:“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又緩讀,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背踔形难晕慕虒W同樣離不開誦讀,我們可以通過多樣化誦讀來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切實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效率。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如下五個方面去實施文言文的誦讀教學。
一、預習朗讀,認識生字新詞
剛剛步入初中的學生,文言文學習剛起步,教師不可急于求成,而是要立足學生的實際,用誦讀這一方法幫助學生打好文言文基礎。誦讀是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每學一篇課文,都要提前預習,預習文言文時的朗讀,就從認識生字新詞開始。
筆者在平時教學中是這樣要求學生預習的:每學習一篇新的課文,先標出自然段序號,圈畫出文中的生字詞;把課文注釋中的拼音標注到正文中,大聲朗讀課文三遍;讀懂文章的大致內容,提出自己的疑問。圍繞著“讀”,具體而言則有:
1.快速朗讀
拿到一篇課文首先快速瀏覽,瀏覽過程中圈畫出自己不認識的生字新詞以及似識非識的字,能夠讀通文章的大部分內容即可。接著,對照書下注釋將注釋中的拼音標注到課文中;如果此時還存在不認識的字詞,就需要借助工具書,運用部首查字法查到生字的讀音并標注到文章中去;如遇到是多音字的文言字詞,則須多加推敲才行,解決不了,就等老師上課再講。再快速通讀課文,做到基本沒有文字障礙即可。
2.大聲朗讀
掃清文言文的字詞障礙之后,真正的誦讀就開始了。宋朝理學家朱熹認為誦讀要準確,遍數要多:“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币驗槭穷A習階段,自然不需要如此精準,學生大聲朗讀三四遍課文即可,再長的文言課文也要堅持誦讀。
3.誦讀質疑
大聲朗讀課文幾遍之后,相信學生對于文章的大致內容也能了解一二,文言文的全文翻譯應該也不在話下了。如果還有難詞難句不能理解,就應做好記號,等待老師上課時一起解決。當然,更應該把預習中產生的疑問寫在旁邊。葉圣陶先生提出,“學生在預習的階段,固然不能弄得完全頭頭是道;可是教他們預習的初意本來不要求弄得完全頭頭是道,最要緊的還在讓他們自己動腦”;“預習的時候絕不會沒有困惑,困惑而沒法解決,到討論的時候就集中了追求解決的注意力”。如果在預習時,每位學生都能在綜觀全文的情況下提出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疑問,相信課堂上的討論一定會精彩紛呈,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也一定會很濃。
當然,學生在預習時的朗讀,教師不需要過多地去干預,而應讓學生在思想上真正擺脫老師的束縛,在相對寬松的環(huán)境下學會分析,在預習中自主地學會吟誦,獲得知識。經過長久的訓練,相信學生會越來越喜歡文言文。
二、教師范讀,激發(fā)學習興趣
讀準字音、認識生字新詞是學習文言文的第一步。時代的隔閡、語言的變化讓學生學起文言文來比較費力,此時教師的范讀或是名家朗誦能給學生提供很好的示范,好的范讀不光能解決學生預習時遇到的認字斷句的問題,而且能夠傳達出教師對本篇文言文的理解。就像葉圣陶先生在《論國文精讀指導不只是逐句講解》一文中說的,教師在范讀時,“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聲調里曲曲傳達出來,讓學生耳與心謀,得到深切的了解”,這可以激發(fā)學生探究文言篇章的興趣。
有很多名作家都談到老師范讀對自己巨大影響。劉國正先生在回憶他的語文老師時說:“先生很少講,但喜歡吟詠!吟到得意處音節(jié)鏗鏘、聲震瓦屋,我也跟著吟詠。許多詩篇的妙處,是在跟著吟詠中體會到的?!痹诰唧w的文言文教學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循序漸進地范讀課文。
1.讀準字音
大部分同學在預習時,已經基本解決了字音問題,但老師上課時的范讀,仍然要強調字音。比如《鄭人買履》中的“度”,當名詞“尺碼”用時讀“dù”,當動詞“量長短”用時就讀“duó”,要把知識點一一介紹給學生。還有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現象,這是很多同學在預習時可能注意到,但并非完全弄得懂的。比如蘇教版教材中的文言文《幼時記趣》中“項為之強”一句,其中“強”讀音為“jiāng”而不是“qiáng”;再如《陳涉世家》中“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一句,“被”不讀“bèi”而是讀作“pī”。老師在范讀過程中要提醒學生注意這些字的讀音。
2.理順節(jié)奏
學生認準字音后,下面就要帶著學生體會文章語言的節(jié)奏。特別是文言文中的一些古今異義詞語的停頓,老師要通過范讀教會學生辨析句子結構。比如蒲松齡《狼》當中有這樣一句話:“其一犬坐于前?!睂W生會根據現代漢語的規(guī)則停頓為“其一犬|坐于前”;但此處的“犬”的意思是“像狗一樣”,所以應這樣讀:“其一|犬坐于前。”再比如柳宗元《捕蛇者說》中的“而鄉(xiāng)鄰之生日蹙”一句,學生在預習朗讀時就會覺得有點怪怪的;老師在范讀時,就要向學生分析這句話的結構,此處的“生”是“生活”,而“日”是“一天天地”的意思;那么,這句話就應該這樣停頓:“而鄉(xiāng)鄰之生|日蹙。”在每一篇文言文的范讀中,老師都將文中要注意的節(jié)奏理清楚教給學生,慢慢地,學生的語感就會增強。
3.讀出情感
當然,讀準字音、理順節(jié)奏,還只是老師范讀的初步工作。范讀的目的是激發(fā)學生的朗讀欲望,激發(fā)學生探究作者情感的好奇心。所以老師在范讀時一定要努力讀出文章中的喜怒哀樂,讓學生在語調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中受到感染。正如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在《往事依依》中的深情回憶:“記得一次教辛棄疾的詞《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老師朗誦時頭與肩膀左右搖擺著,真是悲歌慷慨,我們這些做學生的,愛國情懷油然而生?!?/p>
無獨有偶,魯迅先生在回憶起塾師壽鏡吾先生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下這樣一段文字:“于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后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倍嗄曛螅颐麕焸兓貞浧鹱约旱睦蠋?,仍能想起老師當時讀書的情狀、所讀的內容。可見,情感豐富、動作到位的范讀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反復誦讀,了解文言內容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耳熟能詳的古語告訴我們,多次誦讀可以讓學生整體把握文言篇章的寫作思路,進而理解文章內容。
文言文課堂上,老師光講解是不夠的,如果能加上有感情的誦讀,再現作品中的情境或是藝術形象,可以使學生深受感染,進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所以,筆者在課堂上做了這樣的嘗試:讓學生多讀,入情入境地誦讀,以學生的誦讀代替筆者的翻譯和分析。在朗讀中,學生慢慢地形成自己對文章的理解。雖然多耗費了一兩個課時,但是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比如,執(zhí)教劉禹錫的《陋室銘》時,筆者就要求學生反復誦讀、體味。我這樣引導學生:“文章不僅押韻,而且句式整齊,但一篇美文光有形式之美是遠遠不夠的,這正如一位美麗的姑娘不僅要有光鮮的衣著,更要有一顆美麗的心靈。那這篇文章的內容美不美呢?陋室究竟是‘陋還是‘不陋呢?”學生紛紛表示,本篇文章寫得美,陋室“不陋”。筆者趁熱打鐵:“那么,劉禹錫又是從哪幾方面具體介紹陋室‘不陋的?投入感情地朗讀課文吧,大家一定能找到答案的?!睂W生們一個個聲情并茂地朗讀起來,讀著讀著,問題的答案也就出來了。當然,找到答案還不代表結束,筆者又領著學生用輕快明朗的語調朗讀“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感受到陋室環(huán)境的清新、別致、幽雅;以先高后低的變化語調朗讀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了解到詩人所交的朋友都是不俗之輩;又以先快后慢的語調朗讀“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知道了作者在陋室中的生活情趣如此高雅脫俗。學生們在一次次的朗讀中,把握住了作者闡述陋室不陋的三個方面。
總之誦讀這種心、眼、耳、口并用的學習方法,能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言篇章的思想內容,感受文章的情感韻味。
四、精讀品悟,欣賞優(yōu)美詞句
學習文言文,掌握字詞句的意思是基礎,了解文章的結構內容是提升,真正學會品味、欣賞優(yōu)美詞句才是更高的能力要求。所以,了解文章內容之后,適當對其中的優(yōu)美詞句進行挖掘,更能激發(fā)學生對文章思想內涵的認識。
初中教材所選錄的文言作品大多講究平仄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韻味悠長,具有較強的音樂美感。如《三峽》《與朱元思書》《小石潭記》《記承天寺夜游》《陋室銘》等,駢散結合,音韻和諧,讀起來更是悅耳動聽。
在教學中,老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賞析優(yōu)美的文言語句。同樣以《陋室銘》為例,筆者要求學生精讀、品悟“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一句。此時學生都已經能順利翻譯出此句:“碧綠的苔蘚,長到臺階上;青蔥的草色,映入竹簾里。”筆者引導學生仔細朗讀體悟,采用男女生分讀、小組讀、“搖頭晃腦讀”等方式朗讀,同時用投影將文字展示出來。反應快的學生一下子看出對偶、擬人的修辭手法和化靜為動的表現手法;接著,有同學發(fā)現,“綠”“青”二字透露出陋室外的盎然生機;甚至有同學能夠聯想到從“綠”“青”的淡雅,能看出劉禹錫的閑適恬淡之心,真是了不起的見地。我請一名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品析該句,他說得頭頭是道:“整句話運用對仗的修辭,‘上和‘入把‘苔痕‘草色擬人化,起到化靜為動的效果,生動形象地展示出苔蘚漫上臺階的狀態(tài)以及‘草色映入簾中的可愛之態(tài);同時與“綠” “青”色彩搭配和諧,顯示出陋室環(huán)境的生機盎然,似乎又與世隔絕,襯托出主人安閑自適、安貧樂道的高尚情操,很好地印證了文章主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甭犃T我為他鼓起掌來!
朱自清先生在《再論中學生的國文程度》一文中說,文言文的一部分生命是在聲調里的,不吟誦不能完全領略它們的味兒。筆者認為,教《陋室銘》時的朗讀嘗試就應了朱先生的話,學生在反復的精讀品悟中理解了字里行間的意蘊,甚至與作者產生了思想的共鳴;并且,學生對反復誦讀后的欣賞感悟必定記憶深刻,難以忘懷。
五、熟讀成誦,提升寫作能力
誦、讀、背是古代私塾教學采用的主要方法。學習文言文,當然少不了背誦。學生背熟了若干篇文言名篇之后,不僅積累了大量的語言素材,還能熟悉文言文的語言習慣;更重要的是,在熟讀成誦后,學生懂得含英咀華,可以將不少文言語句化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筆者曾查到這樣的資料:蔡文姬背誦了四百多篇詩文,寫出了千古絕唱《胡笳十八拍》;郭沫若幼時就背了《唐詩三百首》,巴金背了《古文觀止》,他倆都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巨匠。無數事實證明,文言名篇在學生腦海里生根發(fā)芽,學生在作文時必可“有米下鍋”。正如臺灣王財貴老師演講時說的,“不管懂不懂,孩子在13歲之前一定要先把重要的東西放到肚子里面”;“越小的時候越是能全盤吸收,全部堆存在他生命的深處,將來慢慢地開發(fā),就好像種子種下去,將來慢慢地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有了背誦的“厚積”,才有寫作時的“薄發(fā)”。
筆者在教學中做過這樣的實驗,除了要求學生背誦課本要求背的文言文之外,還要求每個學生依據自己的情況和興趣準備一本傳統(tǒng)文化經典著作,比如《大學》《論語》《孝經》《老子》等。每節(jié)語文課的前三四分鐘,由一位同學分享這些經典中的任一句話(當然,不允許重復),談談自己的看法、領悟,原句的翻譯也可以。經過一學期的嘗試,筆者就欣喜地發(fā)現,學生閱讀傳統(tǒng)經典的積極性大有提高,大部分同學都能就自己所讀的那本書談一些閱讀感受,比較不錯的同學,甚至能把一些文言語句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一位同學的作文《致童年》是這樣結尾的:“童年,我在心田里為你留了一片空地,你為我播下種子。我期待有一片綠草地,會在將來發(fā)揚滋長。‘道法自然,我將靜觀其變。當然,我也不會停下自己的腳步,因為我更期待明日的彩虹?!币晃煌瑢W在幫助同學修改作文時,用上了這么一句話:“記住,‘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边€有的同學的周記中的出現這樣的文字:“古圣先賢孔老夫子尚且知道要拿別人和自己對比來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來更正自己的錯誤。難道,我們的能力、我們的思想可以超過孔老夫子嗎?”僅僅是通過誦讀、感悟,學生就能將文言化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相信要求學生背誦之后,我將會在學生作文中看到越來越多優(yōu)美的文言語句。
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作一種享受而不看作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來入調,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并不希望早一點能夠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薄耙髡b的時候,對于討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币虼耍难晕慕虒W必須重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可以通過多樣化朗讀引導學生感悟、欣賞優(yōu)美詞句,有效地進行文言積累,提升寫作能力。慢慢地,學生一定能在文言文學習中取得較為滿意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