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今
(中國人民大學(xué)國學(xué)院、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北京 100872)
在中原人傳統(tǒng)日常飲食體驗中,“白鹽”占據(jù)重要地位。(1)《續(xù)漢書·郡國志五》“越嶲郡定莋”條劉昭注補:“《華陽國志》曰:‘賓岡徼白摩沙夷有鹽坑,積薪,以齊水灌而后焚之,成白鹽?!薄逗鬂h書》,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3512頁。稍后有《南齊書》卷四一《周颙傳》:“(周颙)清貧寡欲,終日長蔬食?!l(wèi)將軍王儉謂颙曰:‘卿山中何所食?’颙曰‘赤米白鹽,綠葵紫蓼?!敝腥A書局1972年版,第732頁?!鞍}”以其色“白”,與“赤米”“綠葵”“紫蓼”形成自然色調(diào)的組合。而對于遠(yuǎn)方鹽產(chǎn)的印象,尤其是鹽的不同色覺,或與內(nèi)地以往通常經(jīng)濟生產(chǎn)與飲食生活中的觀察體會及消費經(jīng)驗有明顯的不同?!渡教盟量肌凤嬍尘怼爸蠛!睏l說宿沙氏“煮?!丙}色“五樣”,學(xué)者以為“異聞”。(2)〔明〕彭大翼:《山堂肆考》,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許多文獻資料保留的鹽史信息中,可見“北胡”“西域”地方所謂“紫鹽”“青鹽”“黃鹽”“赤鹽”“黑鹽”“五色鹽”等。這些對于遠(yuǎn)方鹽產(chǎn)不同色樣的體會,是以不遠(yuǎn)千里的艱苦交通實踐為發(fā)現(xiàn)條件的。早期絲綢之路交通史的記錄,與相關(guān)鹽史跡象存在某種關(guān)聯(lián)。有關(guān)遠(yuǎn)方鹽色的歷史記憶,無疑值得歷史交通地理與文化交流史研究者關(guān)注。遠(yuǎn)方色彩各異的諸多鹽產(chǎn)于食用之外多種用途的開發(fā),有可能受到遠(yuǎn)方異族生產(chǎn)與生活經(jīng)驗的啟示。在滿足物質(zhì)生活消費的經(jīng)驗之外,“戎鹽”在醫(yī)學(xué)與數(shù)術(shù)學(xué)方面的應(yīng)用,在一定意義上也體現(xiàn)出某種精神文明層面的文化影響。
中原人對于鹽的通常視覺體驗,“白”是鮮明的基色。多見以“雪”“冰”“玉”形容者?!侗碧脮n》卷一四六引徐幹《齊都賦》關(guān)于齊地鹽產(chǎn),有“皓乎若白雪之積”句;又引劉楨《魯都賦》“其鹽則……素鹺凝結(jié),皓若雪氛”(3)〔唐〕虞世南:《北堂書鈔》,影印光緒十四年南??资峡?,中國書店1989年版,第617頁。,或作“素鹺凝結(jié),皓若雪華”(4)〔唐〕虞世南:《北堂書鈔》,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所引王廙《洛都賦》“其河?xùn)|鹽池,玉潔冰鮮”(5)〔唐〕虞世南:《北堂書鈔》,影印光緒十四年南??资峡?,中國書店1989年版,第617頁。,則形容內(nèi)地池鹽。又有傳蔡邕言“江南有勝雪白”(6)〔明〕嚴(yán)從簡撰,余思黎點校:《殊域周咨錄》,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482頁。。然而漢代以來歷史文化記憶中還可見中原人對遠(yuǎn)方奇異鹽產(chǎn)的印象。《北堂書鈔》卷一四六“青鹽”條引《廣志》說到“西方”“北胡”乃至“波斯國”鹽產(chǎn):“鹽體同于水,故多產(chǎn)于海濱。海東有印成鹽,西方有石子鹽,皆生于水?!庇终f:“北胡有青鹽,五原有紫鹽,波斯國有白鹽,如石子?!?7)〔唐〕虞世南:《北堂書鈔》,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栋卓琢肪硪涣尔}》“青紫”引《西域記》曰:“西海南有青鹽、紫鹽,池鹽方寸半,食味甚美?!?8)〔唐〕白居易原本,〔宋〕孔傳續(xù)撰:《白孔六帖》,《四庫類書叢刊》,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64頁。唐段公路《北戶錄》卷二“紅鹽”條:“按鹽有赤鹽、紫鹽、黑鹽、青鹽、黃鹽。”(9)〔唐〕段公路纂,〔唐〕崔龜圖注:《北戶錄》,《叢書集成初編》第603冊,排印清《十萬卷樓叢書》依宋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26頁。明嚴(yán)從簡《殊域周咨錄》卷一四《西戎·火州》寫道:“鹽有五色?!薄鞍垂薄尔}賦》曰,‘爛然若霞,紅鹽也’,非赤如珠者乎?”又引蔡邕語:
蔡邕又曰:“江南有勝雪白鹽,今德中白鹽也?!狈前兹缬裾吆酰?/p>
又寫道:“李白、東坡之詩稱水晶鹽,今環(huán)慶之墟,鹽池所產(chǎn)如骰子塊,瑩然明如水晶者,亦白鹽也。藥中取用有青鹽?!庇忠独m(xù)漢書》:
《續(xù)漢書》云:“天竺國產(chǎn)黃鹽、黑鹽?!?/p>
又說:“道書又有紫鹽,謂我鹽也。今甘肅、寧夏有青、黃、紅三種,生池中??梢姇徽_也?!?10)〔明〕嚴(yán)從簡撰,余思黎點校:《殊域周咨錄》,第482頁。今按,郭璞《鹽賦》及蔡邕之說,標(biāo)點應(yīng)作:“按郭璞《鹽賦》曰:‘爛然若霞’。紅鹽也。非赤如珠者乎?蔡邕又曰:‘江南有勝雪白鹽?!竦轮邪}也。非白于玉者乎?”“我鹽”應(yīng)是“戎鹽”。清褚人獲《堅瓠廣集》卷二有“五色鹽”條,其中寫道:“郭璞《鹽賦》曰:‘爛然若霞’?!t鹽’也。蔡邕曰:‘江南有勝雪白鹽。’淮浙食鹽是也。太白、少陵詩稱‘水晶鹽’,今環(huán)、慶之間鹽池所產(chǎn),如骰子塊,瑩然明澈,蓋‘水晶鹽’也。藥中所用‘青鹽’。《續(xù)漢書》云:‘天竺國產(chǎn)黃鹽、黑鹽?!罆钟小消}’,謂‘戎鹽’也。甘肅、寧夏有青、黃、紅三種,生池中。高昌有‘赤鹽’。安息國出‘五色鹽’。”(11)〔清〕褚人獲:《堅瓠集》,《筆記小說大觀》第15冊,影印上海進步書局本,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版,第391頁。文字略異于《殊域周咨錄》。然而均引蔡邕語及“《續(xù)漢書》云”。所謂“道書又有‘紫鹽’,謂‘戎鹽’也”,“戎鹽”是正字。
清王士禛《香祖筆記》卷七也寫道:“鹽煮于海,惟河?xùn)|、寧夏有鹽池、紅鹽池,滇、蜀有黑、白鹽井。”(12)〔清〕王士禛撰,湛之點校:《香祖筆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26頁。
上述有關(guān)遠(yuǎn)方鹽產(chǎn)的記述,涉及“五原”“環(huán)慶之墟”“甘肅”“寧夏”“北胡”“西戎”“波斯國”“天竺國”“安息國”,正是絲綢之路沿線。關(guān)于“西方”“北胡”“殊域”鹽產(chǎn)異色的文字記錄,體現(xiàn)了中原人對于較寬廣空間的經(jīng)濟地理認(rèn)知,也體現(xiàn)了交通理念與世界意識。這些知識的獲得,與絲綢之路交通與文化交流有直接的關(guān)系。其早期記錄,往往可以追溯到漢代,甚至漢代以前。
漢晉文獻已經(jīng)體現(xiàn)北邊地區(qū)出產(chǎn)“紫鹽”。唐段公路《北戶錄》卷二“紅鹽”條注引虞世南書:
蔡邕《從朔方報羊月書》云:“幸得無恙,遂至徙所,自城以西,唯有紫鹽也?!?13)〔唐〕段公路纂,〔唐〕崔龜圖注:《北戶錄》,《叢書集成初編》第603冊,排印清《十萬卷樓叢書》依宋本???,第26頁。
嚴(yán)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后漢文》卷七三據(jù)段公路《北戶錄》題《徙朔方報羊陟書》(14)〔清〕嚴(yán)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872頁。。如果此說可靠,則是關(guān)于“紫鹽”最早的記載。即東漢時中原人已經(jīng)有了關(guān)于“紫鹽”的直接體驗。
《北堂書鈔》卷一四六“紫鹽”條引《博物志》也說到“五原”的“紫鹽”:
《博物志》云:五原有紫鹽也。(15)〔唐〕虞世南:《北堂書鈔》,影印光緒十四年南??资峡荆?16頁。
《博物志》逸文:“五原有紫鹽。”(16)〔晉〕張華:《博物志》,清《指?!繁??!白消}”,也是北邊或說“北胡”地方特殊的鹽產(chǎn)。
山西解池?fù)?jù)說也有“池水紫色”的鹽產(chǎn)基地?!缎绿茣肪砣拧兜乩碇救罚航庵荨坝凶先O(jiān)”(17)《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996頁。?!短藉居钣洝肪硭牧逗?xùn)|道七·解州·安邑》記述解州鹽池,“今池水紫色,湛然不流,造鹽貯水深三寸,經(jīng)三日則結(jié)鹽”(18)〔宋〕樂史撰,王文楚等點校:《太平寰宇記》,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968頁。。
關(guān)中地方也有“紫泉”。司馬相如《上林賦》說上林苑水資源的優(yōu)越,《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左蒼梧,右西極,丹水更其南,紫淵徑其北。終始霸浐,出入涇渭。酆鄗潦潏,紆余委蛇,經(jīng)營乎其內(nèi)。蕩蕩兮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tài)?!迸狍S《集解》:“郭璞曰:‘紫淵所未詳?!睆埵毓?jié)《正義》:“《山海經(jīng)》云:‘紫淵水出根耆之山,西流注河。’文穎云:‘西河谷羅縣有紫澤,在縣北,于長安為北?!?19)《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017頁。《漢書》卷五七上《司馬相如傳上》:“左蒼梧,右西極,丹水更其南,紫淵徑其北。終始霸產(chǎn),出入涇渭,酆鎬潦潏,紆余委蛇,經(jīng)營其內(nèi)?!鳖亷煿抛ⅲ骸吧涎宰笊n梧,右西極,丹水更其南,紫泉徑其北。皆謂苑外耳。丹水、紫泉非八川數(shù)也?!?20)《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547—2548頁。司馬相如賦及注出現(xiàn)“紫淵”“紫澤”“紫泉”。但是我們沒有看到此“紫泉”與“紫鹽”相關(guān)的信息。
《漢書》卷二八下《地理志下》記載北邊鹽產(chǎn),說到朔方郡朔方的兩處“鹽澤”,即“池鹽”資源:
金連鹽澤、青鹽澤皆在南。(21)《漢書》,第1619頁。
其中“青鹽澤”之“青”,很可能是說“鹽澤”出產(chǎn)鹽的結(jié)晶色彩?!恫┪镏尽坟模骸氨焙星嗨甥}?!?22)〔晉〕張華撰,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26頁?!端?jīng)注》卷三《河水三》寫道:
按《魏土地記》曰:縣有大鹽池,其鹽大而青白,名曰青鹽,又名戎鹽,入藥分,漢置典鹽官。(23)〔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校證:《水經(jīng)注校證》,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76頁。
所謂“漢置典鹽官”者,明確說在漢代已經(jīng)得到開發(fā)利用。所謂“其鹽大而青白”,說所產(chǎn)鹽的結(jié)晶體形狀及顏色。其色“青白”者,顯然與通?!鞍}”不同。“又名戎鹽”的說法,指述“鹽池”方位,也說明了早期開發(fā)者的族屬。
前引唐段公路《北戶錄》卷二“紅鹽”條注引虞世南書有涉及漢代鹽業(yè)史信息的文字:“蔡邕《從朔方報羊月書》云:‘幸得無恙,遂至徙所,自城以西,唯有紫鹽也。’”其中“紫鹽”,嚴(yán)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后漢文》卷七三據(jù)段公路《北戶錄》題《徙朔方報羊陟書》,作“青紫鹽”(24)〔清〕嚴(yán)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872頁。?!秲蓾h全書》《蔡中郎外集卷弟二》題《徙朔方報羊月書》,亦作“青紫鹽”:
幸得無恙,遂至徙所,自城以西,唯有青紫鹽也。(25)董治安主編,莊大均、李士彪、林開甲、胡長青、唐子恒、王承略、劉曉東整理:《兩漢全書》,山東大學(xué)出版社2009年版,第13857頁。
整理者的判斷與嚴(yán)可均同。
前引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北堂書鈔》卷一四六“青鹽”條引《廣志》云:“北胡有青鹽?!惫饩w十四年南??资峡尽侗碧脮n》作:“《博志》云:‘北胡有青鹽?!睂O星衍、孔廣陶等據(jù)宋本校:“今案陳俞本‘博’作‘廣’,本鈔此條,‘博’下無‘物’字,是《廣志》無疑?!畯V’改‘博’,乃永興避隋煬帝諱也。”(26)〔唐〕虞世南:《北堂書鈔》,影印光緒十四年南??资峡?,第616頁。所謂“戎鹽”名號,與“北胡”方位是一致的。
此所謂“北胡有青鹽”,可能表明了“青鹽澤”產(chǎn)品特色的影響。很可能在“北胡”方向還有其他生產(chǎn)“青鹽”的“池”“澤”。也就是說,“青鹽”可能是中原人所設(shè)定的“北胡”地方鹽產(chǎn)特征的區(qū)域性符號。
唐段公路《北戶錄》卷二“紅鹽”條:“按鹽有赤鹽、紫鹽、黑鹽、青鹽、黃鹽?!鳖}名“紅鹽”而正文言“赤鹽”。在“赤鹽、紫鹽、黑鹽、青鹽、黃鹽”中,“赤鹽”位列第一。崔龜圖注:“《書鈔》云:沈約《宋書》曰:‘虜至彭城,與張暢語,送白氈、赤鹽?!止薄尔}池賦》曰‘爛然漢明,晃爾霞赤’是也。又虞世南書云:蔡邕《從朔方報羊月書》云‘幸得無恙,遂至徙所,自城以西,唯有紫鹽也’?!独m(xù)漢書》云:‘天竺出黑鹽?!帧侗碧脮n》引《博物志》云:‘北胡青鹽。但以味色浮雜為不同耳。’”(27)〔唐〕段公路纂,〔唐〕崔龜圖注:《北戶錄》,《叢書集成初編》第603冊,排印清《十萬卷樓叢書》依宋本??荆?6頁。所謂“赤鹽”,來自“虜”地。
與《說郛》本不同,“驗之,即由煎時染成,差可愛也。鄭公虔云:琴湖池桃花鹽,色如桃花,隨月盈縮。在張掖西北”?!妒f卷樓叢書》據(jù)宋本作:
驗之,即由煎時染成,差可愛也。公路記鄭公虔云:琴湖池桃花鹽,色如桃花,隨月盈縮。在張掖西北,隋開皇中常進焉。
崔龜圖注:“一云,十五日以前鹽甘,月半以后苦也。”(28)〔唐〕段公路纂,〔唐〕崔龜圖注:《北戶錄》,《叢書集成初編》第603冊,排印清《十萬卷樓叢書》依宋本校刊本,第26頁?;驌?jù)《四庫全書》本標(biāo)點作:“公路記,鄭公虔云……”〔唐〕段公路撰,〔唐〕崔龜圖注:《北戶錄》,《中國風(fēng)土志叢刊》第62冊,影印《四庫全書》本,廣陵書社2003年版,第68頁。
《魏書》卷一〇一《高昌傳》記載高昌國環(huán)境物產(chǎn):“地多石磧,氣候溫暖,厥土良沃,谷麥一歲再熟,宜蠶,多五果。又饒漆。有草名羊刺,其上生蜜,而味甚佳。引水溉田。”隨后又說到特別值得注意的鹽產(chǎn):
出赤鹽,其味甚美。復(fù)有白鹽,其形如玉,高昌人取以為枕,貢之中國。(29)《魏書》,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243頁?!侗笔贰肪砭牌摺段饔騻鳌じ卟罚骸俺龀帑},其味甚美。復(fù)有白鹽,其形如玉,高昌人取以為枕,貢之中國?!敝腥A書局1974年版,第3212頁。
《隋書》卷八三《西域傳·高昌》:“出赤鹽如朱,白鹽如玉?!?30)《隋書》,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1847頁。所謂“赤鹽”應(yīng)指鹽產(chǎn)結(jié)晶呈紅色?!缎挛宕贰肪砥咚摹端囊母戒浫酚涊d:“甘州回鶻”其地出“紅鹽”?!皶x天福三年,于闐國王李圣天遣使者馬繼榮來貢紅鹽……”(31)《新五代史》,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916—917頁。
《魏書》卷一〇二《西域傳·伽色尼》又說其地物產(chǎn),也出現(xiàn)關(guān)于“赤鹽”的信息:
土出赤鹽,多五果。(32)《魏書》,第2272頁?!侗笔贰肪砭牌摺段饔騻鳌べど帷罚骸巴脸龀帑},多五果?!钡?224頁。
明汪砢玉《古今鹺略補》卷一:“高昌者,車師前王故地,漢之前部地也。出赤鹽,味甚美?!?33)〔明〕汪砢玉:《古今鹺略補》,清抄本。漢以前此地早已開發(fā),滋味優(yōu)異的“赤鹽”應(yīng)當(dāng)久為人們利用,只是沒有看到漢代文獻的直接記載。宋黃震《古今紀(jì)要》卷七記載:“高昌,車師前王故地,或云漢兵之困者居之。羊刺生蜜,赤鹽,白鹽色如玉,為枕獻中國。”(34)〔宋〕黃震:《古今紀(jì)要》,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言西域交通線路上“高昌”“車師前王故地”“赤鹽”出產(chǎn)時,強調(diào)了漢代軍事地理形勢。鹽產(chǎn)“獻中國”,使得內(nèi)地有關(guān)鹽的知識充實了來自西北的信息。
“赤鹽”除“其味甚美”外,大約還有特殊應(yīng)用途徑。年代與秦漢時期相接近的,有《北堂書鈔》卷一四六引《抱樸子》說到專門制作“赤鹽”的方式:
《抱樸子》云作赤鹽法:用寒鹽一斤、雨泥一斤,內(nèi)鐵器中,以火燒之,消而成赤鹽。(35)光緒十四年南海孔氏刊本其文截止于“用寒鹽一斤”。注:“今案見平津館本《抱樸子》內(nèi)《黃白》篇即《御覽》八六五引‘斤’下其文甚詳。陳俞本已增入?!薄蔡啤秤菔滥希骸侗碧脮n》,影印光緒十四年南??资峡?,第616頁。下文“雨泥一斤,內(nèi)鐵器中,以火燒之,消而成赤鹽”,見《太平御覽》卷八六五《飲食部二三·鹽》。〔宋〕李昉等:《太平御覽》,上海涵芬樓影印宋本,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3836頁。
“鐵器”是“作赤鹽法”專門的容器,也是專門的工具?!俺帑}”之“赤”,或與赤鐵礦石的顏色接近,應(yīng)與硫化鐵雜入“鹽”粒相關(guān)。實現(xiàn)這一反應(yīng)的條件是加熱,即“以火燒之”。而“雨泥”究竟是怎樣的成分,今天我們已經(jīng)無從得知。前引段公路《北戶錄》“紅鹽”條寫道:“恩州有鹽場出紅鹽,色如絳雪。驗之即由煎時染成,差可愛也?!薄侗阕印匪^“內(nèi)鐵器中,以火燒之,消而成赤鹽”,也可以理解為“煎時染成”。
方以智《物理小識》卷七《金石類·鹽》說:“《本草》:戎鹽,南海青,北海赤?!?36)〔明〕方以智集:《物理小識》,《萬有文庫》第2集第700種,商務(wù)印書館1937年版,第179頁。指出雖同稱“戎鹽”,但是“南?!薄氨焙!丙}色不同。“紅鹽”“赤鹽”或因加工成色,值得鹽史研究者注意。
其實內(nèi)地鹽產(chǎn)也有“赤鹽”。如山西解州鹽池出鹽確有赤色者。前引《北戶錄》“郭璞《鹽池賦》曰‘爛然漢明,晃爾霞赤’”。郭賦又有“紫淪灑炎,紅華籠光”句?!把住被蜃鳌把妗?。(37)〔唐〕虞世南:《北堂書鈔》,影印光緒十四年南海孔氏刊本,第617頁?!白蠝S灑炎,紅華籠光”句下,注:“又云‘于是漫□丹盤,薄搜重床,紫淪灑炎,紅華籠光’。王石華校,‘炎’改‘焰’。今案陳俞本脫‘丹盤’三句,‘炎’亦作‘焰’。惟嚴(yán)輯《郭璞集》與舊鈔同?!彼紊蚶ā秹粝P談》卷三《辨證一》可見關(guān)于解州鹽池的記述,也說到其產(chǎn)品“鹵色正赤”:“解州鹽澤,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嘗溢;大旱未嘗涸。鹵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謂之‘蚩尤血’。”(38)〔宋〕沈括撰,劉尚榮校點:《夢溪筆談》,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頁?!胞}澤”“鹵色正赤”,于是被聯(lián)想為“蚩尤血”,除了顏色因素而外,“赤”與“蚩尤”之“蚩”字音的接近也值得重視。
前引清王士禛《香祖筆記》卷七:“鹽煮于海,惟河?xùn)|、寧夏有鹽池、紅鹽池,滇、蜀有黑、白鹽井。”寧夏的“紅鹽池”,可能如沈約《宋書》記述,因“虜”所送,為中原人得識。而“高昌”“伽色尼”所產(chǎn)“赤鹽”,也豐富了內(nèi)地有關(guān)遠(yuǎn)方鹽產(chǎn)的知識。
唐人段公路《北戶錄》卷二“紅鹽”條:“按鹽有赤鹽、紫鹽、黑鹽、青鹽、黃鹽?!标P(guān)于“黃鹽”,說到具體的出產(chǎn)地,包括“安西城北澗中”,對其顏色也有文字形容:
黃鹽,安西城北澗中有色如蕪菁華者。
原注:“鄭虔亦述?!?39)〔唐〕段公路纂,〔唐〕崔龜圖注:《北戶錄》,《叢書集成初編》第603冊,排印清《十萬卷樓叢書》依宋本??荆?6頁?!班嶒嗍觥保端膸烊珪繁咀鳌班嵐嗍觥??!蔡啤扯喂纷?,〔唐〕崔龜圖注:《北戶錄》,《中國風(fēng)土志叢刊》第62冊,影印《四庫全書》本,第68頁。
《說郛》卷六四上段公路《北戶錄》“紅鹽”條也提到黃鹽,“恩州有鹽場出紅鹽,色如絳雪。驗之即由煎時染成,差可愛也。鄭公虔云:琴湖池桃花鹽,色如桃花,隨月盈縮。在張掖西北。按鹽有赤鹽、紫鹽、黑鹽、青鹽、黃鹽。亦有如虎、如印、如傘、如石,如水精狀者。”(40)《說郛》,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后漢書》卷八八《西域傳·天竺》說“天竺”物產(chǎn),列舉“諸香、石蜜、胡椒、姜、黑鹽”。而明徐應(yīng)秋《玉芝堂談薈》卷二四“紅鹽池”條:
《續(xù)漢書》:“天竺國產(chǎn)黑鹽、黃鹽?!?41)〔明〕徐應(yīng)秋:《玉芝堂談薈》,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說到了“黃鹽”。前引明嚴(yán)從簡《殊域周咨錄》卷一四《西戎》也寫道:“《續(xù)漢書》云:‘天竺國產(chǎn)黑鹽、黃鹽?!笨芍獤|漢人已經(jīng)有“天竺國”“黃鹽”的知識。清陳元龍《格致鏡原》卷二三《飲食類·鹽》又記載:
《續(xù)漢書》:“天竺國在月氏東南數(shù)千里,其國有黑鹽、黃鹽。和帝時數(shù)遣人貢獻,后西域反畔乃絕?!?42)〔清〕陳元龍:《格致鏡原》,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保留了“天竺國”鹽產(chǎn)與外交史記錄的關(guān)系,明確說“天竺國”“黃鹽”在東漢“和帝時數(shù)遣人貢獻”,所謂“后西域反畔乃絕”,指示“黃鹽”“貢獻”來自“西域”方向,即經(jīng)過“西域”交通線路進入中土。
《史記》卷一二三《大宛列傳》寫道:“(大夏)其東南有身毒國?!睆埵毓?jié)《正義》說到這一國度的自然環(huán)境、民俗文化、物產(chǎn)資源,也涉及交通形勢:“一名身毒,在月氏東南數(shù)千里。俗與月氏同,而卑濕暑熱。其國臨大水,乘象以戰(zhàn)。其民弱于月氏。修浮圖道,不殺伐,遂以成俗。土有象、犀、瑇瑁、金、銀、鐵、錫、鉛。西與大秦通,有大秦珍物。”(43)《史記》,第3164—3166頁。所謂“西與大秦通,有大秦珍物”句,應(yīng)據(jù)《后漢書》卷八八《西域傳·天竺》:
前引唐段公路《北戶錄》卷二“紅鹽”條崔龜圖注、明徐應(yīng)秋《玉芝堂談薈》卷二四“紅鹽池”條、明嚴(yán)從簡《殊域周咨錄》卷一四《西戎》、清陳元龍《格致鏡原》卷二三《飲食類·鹽》等,皆據(jù)《續(xù)漢書》記載說到“天竺國”“黑鹽”。
“黑鹽”又寫作“烏鹽”?!缎绿茣肪矶幌隆段饔騻飨隆す沁汀酚涊d:“骨咄,或曰珂咄羅,廣長皆千里,王治思助建城。多良馬、赤豹,有四大鹽山,山出烏鹽。”
由所謂“西與大秦通,有大秦珍物”,應(yīng)知“天竺國”與“大秦”間的交通格局。其交通地位,即在東西文化交流系統(tǒng)中的重要作用也得以明朗。所產(chǎn)“黑鹽”,也應(yīng)看作遠(yuǎn)方表現(xiàn)出特殊物色的鹽產(chǎn)。
中原人對于相關(guān)鹽產(chǎn)知識的獲得,顯然由自絲綢之路交通條件形成之后的東西文化交流。
異國出鹽,也有白色者,即所謂“白鹽”。但是這種“白鹽”,也有異于通常所見“白鹽”的不尋常處。如前引《魏書》《隋書》說高昌國出“白鹽”。又《北堂書鈔》卷一四六“一車輸王”條引《吳時外國傳》:
張海洲有灣,灣內(nèi)常出自然白鹽。每歲以一車輸王。(44)〔唐〕虞世南:《北堂書鈔》,影印光緒十四年南??资峡荆?17頁。
同卷“如細(xì)石子”條引《吳時外國傳》:
張海洲有灣,灣內(nèi)常出自然白鹽,嶧嶧如細(xì)石子。
又“白如水精”條:
又云:天竺國有新陶水,水特甘美。下有石鹽,白如水精。(45)〔唐〕虞世南:《北堂書鈔》,影印光緒十四年南??资峡?,第616頁?!短接[》卷八六五《飲食部二三·鹽》引《吳時外國傳》曰:“漲海州有灣,灣中常出自然白鹽,嶧嶧如細(xì)石子。天竺國有新陶水,水甘美。下有石鹽,白如水精。”注:“《南州異物志》云:‘鹽如石英?!薄菜巍忱顣P等:《太平御覽》,上海涵芬樓影印宋本,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3840頁。
又同卷“狀如石英”條:
《南海異物志》云:天竺國有新陶水,特甘香,有白鹽,狀如石英。(46)〔唐〕虞世南:《北堂書鈔》,影印光緒十四年南海孔氏刊本,第616頁。
大概這些被看作“外國”“異物”的“白鹽”,其色澤、晶體結(jié)構(gòu)與中國常見的“白鹽”有所不同。所謂“張?!薄皾q?!奔啊疤祗脟薄靶绿账?,明確標(biāo)示出相關(guān)知識來自海上絲綢之路交通見聞。有關(guān)遠(yuǎn)方異型異色的“鹽”的知識,是絲綢之路史研究應(yīng)當(dāng)關(guān)注的信息。
清姚振宗《三國藝文志》卷二《史部·地理類》“康泰《吳時外國傳》條”介紹了《吳時外國傳》及其作者:“《梁書·諸夷列傳》:海南諸國大抵在交州南及西海大海洲上,相去或四五千里,遠(yuǎn)者二三萬里。其西與西域諸國接。漢元鼎中遣伏波將軍路博德開百越,置日南郡。其徼外諸國自武帝以來皆朝貢。后漢桓帝世,大秦、天竺皆由此道遣使貢獻。及吳孫權(quán)時,遣宣化從事朱應(yīng)、中郎康泰通焉。其所經(jīng)過及傳聞,則有百數(shù)十國。因立記傳?!赌鲜贰ずD现T國列傳》同?!庇謱懙溃骸啊短接[》圖書綱目有康泰《扶南土俗傳》,又七百八十七云:吳時康泰為中郎,表上扶南土俗。所引凡十二條。又三百五十九引康泰《吳時外國傳》,《史記·秦本紀(jì)》張守節(jié)《正義》引《吳人外國圖》,《大宛列傳》張守節(jié)《正義》引《康氏外國傳》?!薄昂钪驹唬嚎蛋础端?jīng)》卷一、卷三十六及《御覽》屢引康泰《扶南傳》,又引康泰《扶南土俗》,《藝文類聚》及《御覽》屢引《吳時外國傳》。竊意康泰遍歷百數(shù)十國,必不至專記扶南一方,其大名當(dāng)是《吳時外國傳》,而《扶南傳》則其中之一種,《扶南土俗》又《扶南傳》之別名也?!币φ褡谥赋觯骸鞍础端逯尽酚小督恢菀阅贤鈬鴤鳌芬痪?,《兩唐志》‘南’作‘來’,并不著撰人,似即此書之殘本。據(jù)《梁書》《南史》,則康泰及朱應(yīng)所記,并及西域、天竺土俗。”此外,又有朱應(yīng)《扶南異物志》一卷,萬震《南州異物志》一卷,沈瑩《臨海水土異物志》一卷,薛珝《異物志》,薛瑩《荊揚以南異物志》等著作。(47)〔清〕姚振宗:《三國藝文志》,民國《適園叢書》本。有關(guān)“天竺國”“水土異物”知識的獲得,應(yīng)當(dāng)與西漢以來南洋航線的交通運行、文化交流有關(guān)。
方以智《物理小識》卷七《金石類·鹽》也說到“天竺”“新陶水”:“《吳錄》曰:‘天竺有新陶水石鹽如水晶?!毕挛挠忠敖鹩鬃巍侗闭麂洝罚骸庇宣}海,出白鹽如水晶?!?48)〔明〕方以智集:《物理小識》,《萬有文庫》第2集第700種,第179頁。所謂“石鹽如水晶”“白鹽如水晶”,對于中原人的常識來說,似是不同方向遠(yuǎn)方鹽產(chǎn)的異樣特征。
《管子·海王》說:“十口之家,十人食鹽。百口之家,百人食鹽?!?49)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246頁。又《管子·地數(shù)》:“十口之家,十人咶鹽。百口之家,百人咶鹽?!睆埮寰]云:“‘咶’,‘舐’俗字,當(dāng)作‘甛’。《說文》‘甛,美也’,《周禮·鹽人》‘飴鹽’,注‘飴鹽,鹽之恬者’,是其證?!崩柘桫P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第1364—1365頁?!短接[》卷八六五引《管子》:“十口之家十人舐鹽,百口之家百人舐鹽?!薄菜巍忱顣P等:《太平御覽》卷八六五《飲食部二三·鹽》,上海涵芬樓影印宋本,第3839頁?!赌芨凝S漫錄》卷五《辨誤》“以言餂之”條寫道:“《管子·地數(shù)》篇:管子曰:‘十口之家,十人咶鹽。百口之家,百人咶鹽?!恕畣F’字與‘餂’字雖異,其義則一。何者?均以口舌取物而已?!薄菜巍硡窃骸赌芨凝S漫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年版,第99—100頁。王莽曾經(jīng)在頒布經(jīng)濟政策的詔書中也強調(diào):“夫鹽,食肴之將?!?50)《漢書》卷二四下《食貨志下》顏師古注:“將,大也,一說為食肴之將帥?!薄稘h書》卷二四下《食貨志下》,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183頁?;蛘f“鹽,食之急者,雖貴,人不得不須”(51)《后漢書》卷四三《朱暉傳》,第1460頁。。于是有“夫鹽,國之大寶也”的說法。(52)《三國志》卷二一《魏書·衛(wèi)覬傳》,中華書局年1959年版,第610頁。然而“西方”“殊域”之鹽,有的并非食鹽?!端螘肪硭牧稄堐總鞲叫肿訒硞鳌酚涊d:“魏主又遣送氈及九種鹽并胡豉,云:‘此諸鹽,各有宜。白鹽是魏主所食。黑者療腹脹氣滿,刮取六銖,以酒服之。胡鹽療目痛。柔鹽不用食,療馬脊創(chuàng)。赤鹽、駁鹽、臭鹽、馬齒鹽四種,并不中食。胡豉亦中啖?!?53)《宋書》,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398頁?!赌鲜贰肪砣稄堐總鞲叫肿訒硞鳌罚骸疤溆智菜蜌旨熬欧N鹽并胡豉,云:‘此諸鹽各有所宜:白鹽是魏主所食。黑者療腹脹氣懣,細(xì)刮取六銖,以酒服之。胡鹽療目痛。柔鹽不用食,療馬脊創(chuàng)。赤鹽、駁鹽、臭鹽、馬齒鹽四種,并不中食。胡豉亦中啖?!敝腥A書局1975年版,第830頁?!端螘肪砦寰拧稄垥硞鳌罚骸盃c又送氈各一領(lǐng),鹽各九種,并胡豉:‘凡此諸鹽,各有所宜。白鹽是魏主自所食。黑鹽治腹脹氣懣,細(xì)刮取六銖,以酒服之。胡鹽治目痛。柔鹽不食,治馬脊創(chuàng)。赤鹽、駁鹽、臭鹽、馬齒鹽四種,并不中食。胡豉亦中啖。黃甘幸彼所豐,可更見分?!?54)《宋書》,第1602頁。其語《魏書》卷五三《李曾傳》所載又略有不同:“凡此諸鹽,各有所宜。白鹽食鹽,主上自食。黑鹽治腹脹氣滿,末之六銖,以酒而服。胡鹽治目痛。戎鹽治諸瘡。赤鹽、駁鹽、臭鹽、馬齒鹽四種,并非食鹽。”(55)《魏書》,第1170頁?!侗笔贰肪砣独钚⒉畟鳌罚骸靶⒉唬骸泻笤t:凡此諸鹽,各有所宜。白鹽食鹽,主上自所食。黑鹽療腹脹氣滿,末之六銖,以酒而服。胡鹽療目痛。戎鹽療諸瘡。赤鹽、駁鹽、臭鹽、馬齒鹽四種,并非食鹽?!钡?221頁?!短接[》卷八六五引《后魏書》曰:“世祖南伐,遺孝伯賜劉義恭等鹽各九種,并胡豉。孝伯曰:有后詔:凡此諸鹽,各有所宜。白鹽食鹽,主上自所食。黑鹽治腹脹氣滿,末之六銖,以酒下。胡鹽治目痛。戎鹽治諸瘡。赤鹽、駁鹽、臭鹽、馬齒鹽四種,并非食鹽。’”〔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卷八六五《飲食部二三·鹽》,上海涵芬樓影印宋本,第3839頁。
所謂“此諸鹽,各有宜”“凡此諸鹽,各有所宜”都說不同地方鹽產(chǎn)種種,對于社會生活的意義是多方面的?!安挥檬场薄安⒉恢惺场被蛘f“并非食鹽”的作為外用藥的鹽,很早就已經(jīng)被發(fā)現(xiàn)、被利用,其實例已見于河西地區(qū)出土的漢代簡牘資料。
居延用鹽首先以食用為主。(56)參看王子今:《居延〈鹽出入簿〉〈廩鹽名籍〉研究:漢塞軍人食鹽定量問題》,《出土文獻》第2輯,中西書局2011年11月版;王子今:《漢代邊塞軍人食鹽定量問題再議》,《江蘇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5年第5期。但是我們也確實可以看到反映其他用鹽方式的信息。例如:
“戎鹽”已見于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五十二病方》:
一、 贛戎鹽若美鹽,盈隋(脽),有(又)以涂(涂)隋(脽)□下及其上,而暴(曝)若(169)
世祖又遣賜義恭、駿等氈各一領(lǐng),鹽各九種,并胡豉。孝伯曰:“有后詔:‘凡此諸鹽,各有所宜。白鹽食鹽,主上自食;黑鹽治腹脹氣滿,末之六銖,以酒而服;胡鹽治目痛;戎鹽治諸瘡;赤鹽、駁鹽、臭鹽、馬齒鹽四種,并非食鹽?!?59)《魏書》,第1170頁。
“主上自食”語值得深思。由“馬建叩頭言·使使再拜白頃有善鹽五升可食……”(E.P.T2:5A)(60)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文化部古文獻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研究所編:《居延新簡:甲渠候官與第四燧》,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2頁。簡文可以得知,在河西地方,即使食鹽也有不同的品級。彭衛(wèi)據(jù)此簡文曾經(jīng)指出:“可知漢代的鹽在質(zhì)量上有等級之分。”(61)彭衛(wèi):《秦漢時期的飲食》,《中國飲食史》第六編卷二,華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493頁。推想戍卒所食用的應(yīng)非“善鹽”,很可能是其中比較粗劣者。(62)根據(jù)《周禮·天官冢宰·鹽人》記錄的制度,“祭祀共其苦鹽、散鹽。賓客共其形鹽、散鹽。王之膳羞共飴鹽,后及世子亦如之”。鄭玄注:“飴鹽,鹽之恬者,今戎鹽有焉?!薄睬濉橙钤?蹋骸妒?jīng)注疏》,原世界書局縮印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675頁。人的等級和食鹽的等級是對應(yīng)的。所謂“鹽各九種”之下,包括“胡鹽治目痛;戎鹽治諸瘡”?!胺泊酥T鹽”,除“白鹽食鹽”外,其他鹽的主要作用,都“并非食鹽”。關(guān)于鹽的藥用,類同“黑鹽治腹脹氣滿”“胡鹽治目痛”“戎鹽治諸瘡”等,在《五十二病方》中,還可以在“傷痙”“嬰兒索痙”“【()】”“白處方”“冥(螟)病方”“【人】病馬不間(癎)者”題下,看到“(熬)鹽以熨”“□□二,鹽一,合撓而烝(蒸),以扁(遍)熨”“以鹽傅之”“□甘鹽□□……”“以鹽財和之以傅”“鹽隋(脽)炙尻”等例證。(63)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第36、40、49、59、63、64—65頁。張顯成總結(jié)簡帛所見藥名,“鹽”歸于礦物類金石部中。除《五十二病方》外,又有《萬物》W009、W072例證。(64)張顯成:《簡帛藥名研究》,西南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7年版,第16、440、442頁。所謂“胡鹽治母痛”,又有武威醫(yī)簡之例:
鹽的特殊用途,比較奇異者,有明方以智《物理小識》卷七《金石類·鹽》“戎鹽累卵法”條所記載:“即青鹽、紫鹽之類,以水化之,涂雞子,則累之而不墮?!?67)〔明〕方以智集:《物理小識》,《萬有文庫》第2集第700種,第179頁。所謂“青鹽、紫鹽之類”的飽和溶液“涂雞子,則累之而不墮”作為一種日常經(jīng)驗始于何時,我們不能知曉。但是人們看到,“雞子”“累之”易“墮”作為生活常識,很早就作為政治語言借以形容“事勢”(68)《三國志》卷四八《吳書·三嗣主傳·孫皓》裴松之注引《江表傳》載皓將敗與舅何植書曰:“觀此事勢,危如累卵?!钡?177頁。,頻繁見于史籍,如《史記》卷七九《范雎蔡澤列傳》載范雎語:“秦王之國,危於累卵?!?69)《史記》,第2403頁。《史記》卷八五《呂不韋列傳》張守節(jié)《正義》引《戰(zhàn)國策》錄呂不韋說秦王后弟陽泉君語:“王之春秋高矣,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于累卵,而不壽于朝生?!?70)《史記》,第2507頁?!妒酚洝肪硪欢恕洱敳吡袀鳌芬嗫梢姟皣S诶勐选闭Z。(71)《史記》,第3234頁?!稘h書》卷三六《楚元王傳》:“上有累卵之危?!?72)《漢書》,第1961頁?!稘h書》卷五一《鄒陽傳》:“臣恐長君危于累卵……”(73)顏師古注:“累卵者,言其將而破碎也?!薄稘h書》,第2354頁?!稘h書》卷五一《枚乘傳》:“必若所欲為,危于累卵,難于上天?!薄坝死勐阎#呱咸熘y?!?74)《漢書》,第2359頁?!逗鬂h書》卷一〇上《皇后紀(jì)上·和熹鄧皇后》:“詔曰:‘朕以無德,托母天下,而薄祐不天,早離大憂。延平之際,海內(nèi)無主,元元厄運,危于累卵?!?75)《后漢書》,第429頁?!逗鬂h書》卷二九《申屠剛傳》:“國家微弱,奸謀不禁,六極之效,危于累卵。”(76)《后漢書》,第1013頁?!逗鬂h書》卷四九《王符傳》:“居累卵之危,而圖太山之安?!?77)《后漢書》,第1633頁。《后漢書》卷六一《左雄傳》:“民萌之命,危于累卵?!?78)《后漢書》,第2021頁?!逗鬂h書》卷六二《陳紀(jì)傳》:“若欲徙萬乘以自安,將有累卵之危,崢嶸之險也?!?79)《后漢書》,第2068頁?!逗鬂h書》卷七五《呂布傳》:“今與袁術(shù)結(jié)姻,必受不義之名,將有累卵之危矣?!?80)《后漢書》,第2448頁。
唐段公路《北戶錄》卷二“紅鹽”條崔龜圖注:“戎鹽即《萬畢術(shù)》‘累卵’是也?!?81)〔唐〕段公路撰,〔唐〕崔龜圖注:《北戶錄》,《中國風(fēng)土志叢刊》第62冊,影印《四庫全書》本,第69頁。也說“累卵”方式可以早至漢代。《太平御覽》卷八六五引《淮南萬畢術(shù)》曰:“鹽能累卵?!弊ⅲ骸叭∪蛀}涂卵,取他卵置其上,即累也?!?82)〔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卷八六五《飲食部二三·鹽》,上海涵芬樓影印宋本,第3840頁。《太平御覽》卷九二八引《淮南萬畢術(shù)》有兩條涉及“雞子”即“卵”的文字:
《淮南萬畢術(shù)》曰:“艾火令雞子飛。”注:取雞子,去其汁,燃艾火內(nèi)空卵中,疾風(fēng)因舉之飛。
“鹽之累卵。”注:取鹽涂卵,取他卵置上,即累矣。(83)〔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卷九二八《羽族部一五·鳥卵》,上海涵芬樓影印宋本,第4126頁。
前者體現(xiàn)了對熱空氣可以幫助物體飛升的早期知識,后者也應(yīng)當(dāng)是體現(xiàn)了某種科學(xué)原理的實踐經(jīng)驗。
“戎鹽”醫(yī)用體現(xiàn)的知識積累與“戎鹽累卵法”作為“術(shù)”保留的歷史記憶,超越了遠(yuǎn)方鹽產(chǎn)多用于滿足物質(zhì)生活消費的經(jīng)驗,在一定意義上體現(xiàn)出某種精神文明的性質(zhì)。
當(dāng)然,所謂用食鹽“以水化之,涂雞子”,或說“取鹽涂卵”的做法,亦不排除腌制“雞子”以防腐壞變質(zhì)的可能。《齊民要術(shù)》卷六《養(yǎng)鵝鴨》:“咸徹則卵浮?!闭f的就是以鹽水腌制禽蛋的方式。石聲漢說:“咸徹則卵浮”,說明了“咸蛋的成熟過程”。“淹沒在鹽水下,或包裹在濃溶液中時,可能由于接觸性離子交換,而逐漸增加了對食鹽等分子的透過性,到后來,鹽可以在卵殼以內(nèi)累積?!薄啊虖亍词恰掏浮?,咸透之后,卵的比重降低,便在鹽水中逐漸向上浮動?!?84)〔北魏〕賈思勰著,石聲漢校釋:《齊民要術(shù)今釋》,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597—599頁。這是食鹽應(yīng)用于食品加工的特殊技術(shù),所謂用食鹽“以水化之,涂雞子”者,或許與此有某種關(guān)系。
《史記》卷一一一《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記載:“張騫從大將軍,以嘗使大夏,留匈奴中久,導(dǎo)軍,知善水草處,軍得以無饑渴,因前使絕國功,封騫博望侯。”(85)《史記》,第2929頁。張騫行歷遠(yuǎn)國所獲得的見識,中原帝國軍事外交方面的進取,均以為重要信息資源?!妒酚洝肪硪灰涣段髂弦牧袀鳌罚骸霸髟?,博望侯張騫使大夏來,言居大夏時見蜀布、邛竹、杖,使問所從來,曰‘從東南身毒國,可數(shù)千里,得蜀賈人市’?;蚵勞鑫骺啥Ю镉猩矶緡?。騫因盛言大夏在漢西南,慕中國,患匈奴隔其道,誠通蜀,身毒國道便近,有利無害?!?86)《史記》,第2995頁?!妒酚洝肪硪欢洞笸鹆袀鳌罚骸膀q曰:‘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第3166頁。《史記》卷一二三《大宛列傳》說:“大宛之跡,見自張騫?!庇钟涊d:“騫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傳聞其旁大國五六,具為天子言之?!?87)《史記》,第3157、3160頁。《漢書》卷六一《張騫傳》也寫道:“騫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傳聞其旁大國五六,具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語皆在《西域傳》?!彼^“地形所有”,顏師古注:“土地之形及所生之物也?!?88)“具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語皆在《西域傳》”,中華書局標(biāo)點本作:“具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語皆在《西域傳》?!鳖亷煿抛?biāo)記在“所有”二字后?!稘h書》,第2689頁。關(guān)于“地形所有”方面的自然地理與經(jīng)濟地理信息,是包括鹽產(chǎn)資源的:“于窴之西,則水皆西流,注西海;其東水東流,注鹽澤。鹽澤潛行地下,其南則河源出焉?!标P(guān)于“鹽澤”,司馬貞《索隱》:“鹽水也?!短档赜洝吩啤颖钡盟疄楹樱獾盟疄楹!??!睆埵毓?jié)《正義》:“《漢書》云:‘鹽澤去玉門、陽關(guān)三百余里,廣袤三四百里。其水皆潛行地下,南出于積石山為中國河。’《括地志》云:‘蒲昌海一名泑澤,一名鹽澤,亦名輔日海,亦名穿蘭,亦名臨海,在沙州西南。玉門關(guān)在沙州壽昌縣西六里?!?89)《史記》卷一二三《大宛列傳》,第3160頁。
前引蔡邕《從朔方報羊月書》:“幸得無恙,遂至徙所,自城以西,唯有紫鹽也?!庇伞八贩健薄搬闼痹傺浴白猿且晕鳌?,是絲綢之路西行重要路徑。而此外上文說到的有關(guān)“五原”和“環(huán)慶之墟”,乃至“甘肅”“寧夏”,又遠(yuǎn)及“北胡”“西戎”“波斯國”“天竺國”“安息國”等各色鹽產(chǎn)的記錄,應(yīng)當(dāng)都基于絲綢之路交通實踐與考察收獲。這些歷史文化記憶的由來,包括古絲路交通行進的親身體驗與行旅見聞。
中原人獲得的有關(guān)絲綢之路沿線鹽產(chǎn)的信息,既是交通地理知識,也是自然地理及經(jīng)濟地理的知識。絲綢之路的開通,除了提供物資流動、商貿(mào)開發(fā)、文化交往的交通條件之外,還使得地理信息傳遞到極遠(yuǎn)的地方。
較發(fā)達(dá)的文明可以因交通的進步而得以擴展。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經(jīng)指出,“一個民族本身的整個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以及“一個民族與其他民族的關(guān)系”,除了取決于“生產(chǎn)”“生產(chǎn)力”和“分工”的“發(fā)展程度”之外,亦取決于其“內(nèi)部和外部的交往的發(fā)展程度”(90)[德]卡·馬克思、[德]弗·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7頁。。他們對自己的歷史考察工作有這樣的判斷:“到現(xiàn)在為止,我們主要只是考察了人類活動的一個方面——人改造自然。另一方面,是人改造人……”這里,據(jù)編者注:“馬克思加了邊注:‘交往和生產(chǎn)力?!薄敖煌绷性凇吧a(chǎn)力”之先,值得我們特別注意。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交往”在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作用的強調(diào),還見于以下這段話:“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fā)展進程中越是擴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tài)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chǎn)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91)[德]卡·馬克思、[德]弗·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67—168頁。絲綢之路史的研究,對于漢文化的歷史進程以及絲路所聯(lián)系的相關(guān)文化實體的歷史進程,意義非常重要。而涉及絲路沿線鹽產(chǎn)信息的認(rèn)識與感知,其實也有特殊的文明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