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海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huán)境學院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
巡檢司起源于五代,經過宋金元諸代的發(fā)展,其職能已經發(fā)生了轉變,成為專司“提督盤詰”的部門。明清時期,巡檢司作為國家維護基層治安的機構,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普遍設立。巡檢司及其相關問題在學界長期受到關注,近年來,學界對巡檢司的研究已經出現(xiàn)了較多的成果,如王偉凱(1)王偉凱:《明代湖北八府的巡檢司設置與分布》,《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林勇(2)林勇:《明代廣西巡檢司變遷的地理學考察》,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胡恒(3)胡恒:《清代巡檢司地理研究》,中國人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胡恒:《清代巡檢司分布特征初探》,《史學月刊》2009年第11期。、劉海榮(4)劉海榮:《明代陜西巡檢司研究》,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趙思淵(5)趙思淵:《明清時期蘇州地區(qū)巡檢司的分布與變遷》,《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0年第3期。、吳宏郡(6)吳宏郡:《明代四川地區(qū)巡檢司分布變遷考》,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轉下頁)、黃文保(7)黃文保:《明代贛州府巡檢司的設置》,《歷史檔案》2015 年第4 期。、黃忠鑫(8)黃忠鑫:《論明清時期海南巡檢司的分布格局及其意義》,《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6 年第1 期。、周偉峰(9)周偉峰、黃忠鑫:《明清時期廣東惠州府巡檢司的空間格局變遷研究》,《地方文化研究》2016 年第1 期; 周偉峰、黃忠 鑫:《明代潮州府巡檢司的設置與山海防御》,《歷史檔案》2017 年第3 期。、易山明(10)易山明:《清代安徽巡檢司的空間分布與鄉(xiāng)村基層控制》,《學習與實踐》2017 年第12 期。等的相關研究。這些成果關注的角度各有不同,涉及巡檢司的設置與空間分布、經濟與政治職能等方方面面。既有研究其單一職能的期刊論文,更有專門以巡檢司及其相關問題為研究對象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學位論文。在研究時代上,既有以明代或清代為對象的斷代研究,也有跨越多個朝代的貫通研究。在研究尺度上,有的關注全國范圍,側重于研究其整體職能及空間分布特征,有的偏重于研究特定區(qū)域,這些地區(qū)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如內地的一省、邊疆的海島、經濟發(fā)達或盜賊猖獗地區(qū)的一府或數(shù)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選取明代順天府地區(qū)為研究對象,系統(tǒng)分析有明一代順天府地區(qū)巡檢司的設置與演變過程,并借此對其背后所蘊含的一些因素作出探討。
明代是我國君主專制制度快速發(fā)展的時期,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制度得到空前強化,這種強化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就是對基層民眾的嚴密控制。順天府所在的北直隸作為明廷兩大政治中心之首,亦是全國十五個省級行政區(qū)(兩京和十三個布政司)之一。而順天府作為首善之區(qū),對外的防務和對內的治安是重中之重。在對外防務上,順天府沿蒙古諸邊設立了北平行都司和一系列的實土衛(wèi)所,其重要意義自不待言;在轄區(qū)內的治安上,巡檢司無疑是很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順天府地區(qū)從洪武朝至萬歷朝,見于記載的巡檢司就多達22個。這些巡檢司隨著實際形勢的需要而頗有變動,有的地方廢置無常,有的則相對穩(wěn)定。其設置與演變過程、驅動因素及空間分布特點均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主要依據明代各朝實錄和正德、萬歷兩部《大明會典》中的相關記載,參以相關的明清地方志,系統(tǒng)梳理了有明一代順天府地區(qū)巡檢司的設置與演變情況,并對其空間分布特征和驅動因素進行了探討。
本文所指的明代順天府地區(qū)以《明史·地理志》所記載的州縣區(qū)劃為參考,包括通州、霸州等5個州,大興、宛平2個附郭縣,良鄉(xiāng)、固安等4個府轄縣和三河、文安等15個州轄縣。在空間范圍上包括今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廊坊市的大部,以及唐山市和保定市的一小部分。從時間范圍上來看,明順天府地區(qū)在元時屬大都路。明洪武元年改大都路為北平府,永樂元年(1403年)改北平府為順天府,升為北京,隨后開始進行大規(guī)模營建,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式遷都于此。此后直至明亡,都城一直在北京。在兩百多年的歷史中,順天府的轄境雖大體相同,卻又偶有差異,但難以一一落實。本文為便于討論,以《明史·地理志》所記載的區(qū)劃為標準,吸收《中國歷史地圖集》(11)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7 冊《元·明時期》“明·京師( 北直隸) ”圖,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 年版1996 年印 刷,第44—45 頁。關于明代順天府地區(qū)邊界的研究成果,假定順天府(永樂之前為北平府)的轄境終明一代沒有大的變化,并以此為基礎,將研究成果繪制在地圖上。
下文基本按照時間順序,簡要梳理明代順天府地區(qū)巡檢司的設置及演變情況。
1. 盧兒巡檢司
盧兒巡檢司又作蘆兒嶺巡檢司。蘆兒嶺,有時稱盧兒嶺、鹿兒嶺,或簡稱蘆嶺、盧嶺,在今遷西縣三屯營鎮(zhèn)一帶。洪武六年(1373年),“設北平遵化等縣盧兒等巡檢司”(12)《明太祖實錄》卷七八“洪武六年正月乙卯”條,《明實錄》第3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第1427頁。。至正統(tǒng)八年(1443年),在巡按監(jiān)察御史王受的建議下革除。(13)《明英宗實錄》卷一〇三“正統(tǒng)八年四月丁亥”條,《明實錄》第15冊,第2076頁。蘆兒嶺巡檢司共存在70年。 巡檢司大多以衙門駐地命名,按照這個規(guī)律,其駐地位置應在蘆兒嶺一帶。據康熙《遵化州志》,盧兒嶺在遵化城東五十里(14)康熙《遵化州志》卷二《方輿志·坊里》,清康熙間修、康熙抄本,第41b頁。,同在城東五十里的還有景忠山,今遷西縣有此山,在遵化市東約20千米,其方位、位置均與相關方志中的記載相符。因此,蘆兒嶺巡檢司的位置應在今遷西縣三屯營鎮(zhèn)附近的景忠山一帶。
2. 崖兒口巡檢司
在順天府豐潤縣,洪武年間即被革除。史籍中關于崖兒口巡檢司的記載不多,散見于明清幾部《豐潤縣志》之中,據此僅知其于洪武年間被裁革。(15)隆慶《豐潤縣志》卷四《建置·治署》,明隆慶四年刻本,第5b頁;乾隆《豐潤縣志》卷三《職官》,清乾隆二十年刻本,第35a頁;光緒《豐潤縣志》卷四《職官》,清光緒十七年刻本,第51a頁。至于其設立以及裁革的具體時間,似無從知曉。然而結合《明太祖實錄》中的幾條史料,可以窺其端倪。崖兒口巡檢司及下文的馬家窩巡檢司極有可能與盧兒巡檢司同時設立,即《明太祖實錄》中記載的洪武六年“設北平遵化等縣盧兒等巡檢司”(16)《明太祖實錄》卷七八“洪武六年正月乙卯”條,《明實錄》第3冊,第1427頁。,而其裁革年代,亦可在《明太祖實錄》中找到線索:洪武十三年(1380年),“命吏部汰天下巡檢司,凡非要地者悉罷之,于是罷三百五十四司”(17)《明太祖實錄》卷一三四“洪武十三年十月癸酉”條,《明實錄》第3冊,第2123頁。。崖兒口、馬家窩等巡檢司地處今冀東北山地,由于并非要地,因而很有可能在這一時期遭到裁汰,也就是說,這次被罷廢的354個巡檢司中應該就包含崖兒口和馬家窩這兩處巡檢司。崖兒口巡檢司的衙署駐地崖兒口是明代豐潤縣與遷安縣交界處的一個山口,在豐潤縣城東北,鄰近崖兒口山。關于其里數(shù),有“六十里”(18)康熙《豐潤縣志》卷一《輿地志·里社》,清康熙三十一年刻本,第24a頁。“七十里”(19)光緒《豐潤縣志》卷三《村莊》,第48a頁。“八十里”(20)《明一統(tǒng)志》卷一《順天府·山川》,明萬歷十六年楊氏歸仁齋刻本,第12b頁。和“九十里”(21)乾隆《豐潤縣志》卷一《山川》,第13a頁。不等,以“八十里”的說法為主。崖兒口山一帶是浭水(大致相當于今還鄉(xiāng)河)的發(fā)源地之一。隆慶、康熙、乾隆和光緒《豐潤縣志》所附的輿圖均標注了崖兒口的位置,在王官營(今王官營鎮(zhèn))以北、左家務(一作左家塢,即今左家塢鎮(zhèn))東北一帶(22)隆慶《豐潤縣志》卷一《圖經·縣境圖》,第2—3頁;康熙《豐潤縣志》卷一《輿地志·輿圖·四境圖》,第1—2頁;乾隆《豐潤縣志》卷首《圖考·疆域》,第1—2頁;光緒《豐潤縣志》卷首《圖考》,第2—3頁。,綜合這些信息進行判斷,崖兒口應在今唐山市豐潤區(qū)火石營鎮(zhèn)巖口村一帶。這里山環(huán)水繞,被還鄉(xiāng)河從中間切開,兩山夾峙。在今豐潤城區(qū)東北約30千米,恰當豐潤與遷西兩地的交界處,從其方位、里程、地形、水系等因素來看,非常符合崖兒口的特征。且從地名上分析,巖口與崖兒口系一音之轉。
3. 馬家窩巡檢司
在順天府豐潤縣西,洪武年間即被革除(23)隆慶《豐潤縣志》卷四《建置·治署》,第5b頁。,萬歷《明會典》對此有明確的記載。(24)萬歷《大明會典》卷一三八《兵部二一·關津一》,明萬歷十五年內府刻本,第1a頁。據上述關于崖兒口巡檢司的研究,馬家窩巡檢司也應設立于洪武六年,并于洪武十三年被裁革。其衙署駐地馬家窩位于豐潤縣西,具體位置不明,史籍中關于它的記載不多。今豐潤區(qū)境內村級以上的地名中,暫未查到有叫“馬家窩”的。
4. 盧溝巡檢司
又作盧溝橋巡檢司,有時也寫作蘆溝橋。設立于永樂十一年(1413年)(25)《明太宗實錄》卷一四六“永樂十一年十二月己巳”條,《明實錄》第8冊,第1722頁。,一開始其主要職能應是抓捕盜賊。正統(tǒng)年間,從工部所請,盧溝橋巡檢司增加了巡邏盧溝橋及固安堤的任務。(26)《明英宗實錄》卷一一五“正統(tǒng)九年四月己酉”條,《明實錄》第15冊,第2331頁。景泰年間,盧溝橋一帶常有無賴之徒用不正當手段包攬行人的錢糧送納任務,偷奸?;?,給官府和行人都造成了損失,朝廷命有關部門及水陸巡檢司等“嚴加巡視,遇有此等,即擒赴官究治”(27)《明英宗實錄》卷一八七“景泰元年正月辛丑”條,《明實錄》第17冊,第3799—3800頁。。嘉靖年間,盧溝橋等巡檢司和關隘又增加了“盤詰私鹽”“緝訪奸細”(28)《明世宗實錄》卷四二八“嘉靖三十四年十一月癸巳”條,《明實錄》第47冊,第7395頁。的職能。盧溝橋巡檢司歷時長久,直至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仍見于記載(29)《明神宗實錄》卷五六〇“萬歷四十五年八月庚申”條,《明實錄》第64冊,第10572頁。,并繼續(xù)發(fā)揮作用。因此,自遷都北京后,盧溝橋巡檢司幾乎存在于整個明代。從其名稱及職能來看,其衙署應該就在盧溝橋附近不遠,據《宛署雜記》記載,盧溝橋巡檢司的衙署設在橋西,離北京城四十里。(30)〔明〕沈榜編著:《宛署雜記》卷三《職官》,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4頁。
5. 王平口巡檢司
設立于永樂十一年(31)《明太宗實錄》卷一四六“永樂十一年十二月己巳”條,《明實錄》第8冊,第1722頁。,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裁革。(32)萬歷《保定府志》卷二《地理圖志》,明隆慶五年刻萬歷三十五年增修本,第70a頁。王平口巡檢司衙署駐地在王平口,據明代方志記載,王平口在順天府西一百二十里(路程),“四圍皆山,平川數(shù)十畝”(33)萬歷《順天府志》卷一《地理志·古跡》,明萬歷二十一年刻本,第40b頁。。今北京市門頭溝區(qū)王平地區(qū)境內有王平口地名,是藏于深山之間的一處小盆地,在歷史上長期為王平口村,如今雖然已經不再是行政村,但其名稱依然保留了下來,且其西不遠處仍保留有口西的地名,明代的王平口巡檢司衙署應即設于這一帶附近。王平口巡檢司位于京西要道上,數(shù)條大道交匯于此,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王平口地處塞上一連串關隘之中,尤其是從這里一直到易縣境內的官座嶺一帶,關隘重重,早在洪武年間就被鎮(zhèn)守北平的守將視為沖要之地,奏請設兵把守。(34)《明太祖實錄》卷八一“洪武六年四月辛丑”條,《明實錄》第3冊,第1465—1466頁。此后,明廷在此筑有關城(35)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地圖集·北京分冊》,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上冊第187頁、下冊第252頁。,到了永樂年間,增設巡檢司。由此往西,沿著山谷中的道路行走,不久即可到達大寒嶺,明代在嶺上設立了石碑,作為王平口巡檢司與齊家莊巡檢司的分界線(36)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地圖集·北京分冊》,上冊第187頁、下冊第252—253頁。,該石碑至今仍存。
6. 石港口巡檢司
設立于永樂十一年(37)《明太宗實錄》卷一四六“永樂十一年十二月己巳”條,《明實錄》第8冊,第1722頁。,嘉靖三十五年裁革。(38)萬歷《保定府志》卷二《地理圖志》,第70a頁。石港口巡檢司衙署最初的駐地位于石港口,這是明初北平都司所轄的二百個關口中的一個(39)《明太祖實錄》卷一四八“洪武十五年九月丁卯”條,《明實錄》第4冊,第2338—2342頁。,地理位置重要。石港口的具體位置在今北京市門頭溝區(qū)齋堂鎮(zhèn)沿河口村一帶,界于沿河口村與龍門口村之間,理由如下:
上述《明太祖實錄》在記載北平都司所屬的關隘時,在今北京市境內的昌平、海淀、門頭溝一線,是按照自東北向西南的順序來介紹的。在石港口附近時,先敘沿河口,再敘石港口,然后再記龍門口(40)《明太祖實錄》卷一四八“洪武十五年九月丁卯”條,《明實錄》第4冊,第2338—2342頁。,按照其順序,石港口應在沿河口以西、龍門口以東。
據萬歷《保定府志》,石港口與沿河口一樣屬于內口,且“外通保安州一百五十里,內連王平口九十里,至沿河口二里”(41)萬歷《保定府志》卷二一《邊政志·關隘》,第7a頁。,從道里上分析,石港口在位置上與沿河口極為接近。
據《讀史方輿紀要》引《邊防考》:“(保安)州東南百五十里有石港口,東接懷來衛(wèi)沿河口,相去僅二里?!?42)〔清〕顧祖禹撰,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七《北直八·保安州》,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789頁。這里明確記載了石港口在沿河口以西。
綜合上述史料可知,石港口巡檢司衙署駐地最初在石港口,大致在今門頭溝區(qū)齋堂鎮(zhèn)沿河口村以西一帶。之所以說是“最初”,是因為據光緒《順天府志》記載:“石港口在其(按:指沿河口)西,初為巡檢治,后移青白石。”(43)光緒《順天府志》卷三六《河渠志一·水道一·永定河》,第4—6頁。可見石港口巡檢司衙署駐地后來有過遷移,從石港口遷到了東面的青白石。按:青白石在石港口以東,據《順天府志》關于永定河及其支流清水河沿途流經的地點來看,青白石即今青白口一帶。(44)光緒《順天府志》卷三六《河渠志一·水道一·永定河》,第4—6頁。石港口巡檢司衙署遷移的具體時間尚不明確,但應該在萬歷以前。因為據《宛署雜記》,當時石港口巡檢司的衙署已經設在青口村,離北京城二百五十里。(45)〔明〕沈榜編著:《宛署雜記》卷三《職官》,第24頁。按:青口村應為青白口村,在今門頭溝區(qū)雁翅鎮(zhèn)青白口村一帶。石港口巡檢司衙署駐地從石港口遷到青白口村后,巡檢司的名稱并沒有改變,這可能是因為在明清之際,青白口(村)是石港口(社)所屬的一個村莊。(46)康熙《宛平縣志》卷二《營建·里社》,清康熙刻本傳抄本,第43a頁。而無論是石港口還是青白口,這兩處地方都背山面水,扼永定河水道之要沖,位于北京平原通往壩上高原的交通要道附近,在這些地方設置巡檢司可以承擔一些緝私察奸、抓捕盜賊的職能。
7. 齊家莊巡檢司
設立于永樂十一年,嘉靖三十五年裁革。齊家莊巡檢司衙署的駐地在齊家莊,在今北京市門頭溝區(qū)清水鎮(zhèn)齊家莊村附近。這一帶位于清水河上游谷地之中,是河谷之中的一處小盆地,在明代扼守著從京城到淶水、易州和蔚州等地的通道,位置重要,抓捕盜賊和軍囚是這個巡檢司的重要職能,然而由于這一帶相對較為偏僻,且居于內長城防線附近,其兩側關口均有軍士戍守,因此抓捕的逃犯數(shù)量較少,其巡檢還差點因為此事被免職。(47)《明英宗實錄》卷三七“正統(tǒng)二年十二月壬午”條,《明實錄》第14冊,第725頁。
8. 北關巡檢司
永樂十七年(1419年)設立(48)《明太宗實錄》卷二一七“永樂十七年十月壬午”條,《明實錄》第9冊,第2161頁。,正德七年(1512年)革除。(49)《明武宗實錄》卷八九“正德七年六月戊申”條,《明實錄》第35冊,第1903頁。巡檢司衙署原設在通州舊城北門外(50)萬歷《順天府志》卷二《營建志·公署》,第11a頁。,因而命名為北關巡檢司。成化六年(1470年),因為“舊治去新河道遠,不便盤詰”,而遷于通州東關河西岸(51)《明憲宗實錄》卷七六“成化六年二月乙卯”條,《明實錄》第23冊,第1458頁。,仍舊沿用北關巡檢司的名稱。按:通州舊城重修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在潞河(今北運河)以西,設有四門,其中北門叫凝翠門,東門叫通運門。(52)康熙《通州志》卷二《建置志·舊城》,清康熙三十六年刻本,第1頁。著名的通州燃燈佛塔就在北門附近(53)康熙《通州志》卷一《封域志·八景》,第14b頁。,至今仍存。新城創(chuàng)建于明正統(tǒng)年間,在舊城以西,東與舊城西墻相連。(54)康熙《通州志》卷二《建置志·新城》,第2—3頁。北關即舊城北門外一帶的稱呼,東關是舊城東門外一帶的稱呼,所以北關巡檢司衙署原設在今通州燃燈塔以北一帶,后來遷到今北運河以西的東關一帶,大致在今通運門地鐵站附近。
9. 漷縣巡檢司
永樂十七年設立(55)《明太宗實錄》卷二一七“永樂十七年十月壬午”條,《明實錄》第9冊,第2161頁。,其衙署駐地沒有明確記載,推測應在漷縣縣城一帶,即今通州區(qū)漷縣鎮(zhèn)附近。漷縣在元代曾升為州,到明洪武年間復降為縣。(56)《明太祖實錄》卷一三五“洪武十四年二月己未”條,《明實錄》第3冊,第2144頁。據《明英宗實錄》,正統(tǒng)年間有郭宗舜任漷縣巡檢,其衙署駐地應就在漷縣縣城一帶。(57)《明英宗實錄》卷一五五“正統(tǒng)十二年六月乙亥”條,《明實錄》第16冊,第3029—3030頁。值得注意的是,正德《明會典》(58)正德《大明會典》卷一一三《兵部八·關津一》,正德四年司禮監(jiān)刻本,第3a頁。和萬歷《明會典》(59)萬歷《大明會典》卷一三八《兵部二一·關津一》,第1頁。中均記載了兩處楊村巡檢司,一曰漷縣楊村,一曰武清楊村,經過分析,所謂的漷縣楊村巡檢司應即漷縣巡檢司,其在正德《明會典》中仍然存在,而到萬歷《明會典》時已經被裁革,則其具體裁革年限應在正德四年(1509年)以后、萬歷十五年(1587年)之前,可能在嘉靖年間。
10. 張家灣巡檢司
永樂十七年設立(60)《明太宗實錄》卷二一七“永樂十七年十月壬午”條,《明實錄》第9冊,第2161頁。,巡檢司衙署設在“土橋西”。(61)《明太宗實錄》卷二一七“永樂十七年十月壬午”條,《明實錄》第9冊,第2161頁。張家灣土橋大致在今通州區(qū)張家灣鎮(zhèn)土橋村一帶。明代張家灣位于運河之濱,地處通州與漷縣之間,位置非常重要。因為漕運的關系,張家灣一帶發(fā)展很快,儼然京東巨鎮(zhèn)。正統(tǒng)、景泰年間,常有不法之徒在這一帶邀劫行人、騙取錢糧。(62)《明英宗實錄》卷一八七“景泰元年正月辛丑”條,《明實錄》第17冊,第3799—3800頁。張家灣巡檢司的一個重要職能就是嚴格盤查這些人。到了嘉靖年間,隨著私鹽走私的猖獗,張家灣等巡檢司又增加了盤詰私鹽的職能。(63)《明世宗實錄》卷四二八“嘉靖三十四年十一月癸巳”條,《明實錄》第47冊,第7395頁。據萬歷《明會典》的記載,張家灣巡檢司當時已經裁革(64)萬歷《大明會典》卷一三八《兵部二一·關津一·順天府》,第1a頁。,由此推斷其裁革年限應在嘉靖末年或隆慶年間。
11. 河西務巡檢司
永樂十七年設立,衙署駐地與河西驛同城(65)萬歷《順天府志》卷二《營建志·公署》,第12a頁。,均設在河西務,即今天津市武清區(qū)河西務鎮(zhèn)一帶。河西務是明代武清縣的重要節(jié)點,設有戶部分司、稅課、水驛等衙署(66)嘉靖《霸州志》卷四《武備志·官屬》,明嘉靖二十七年刻本,第3—4頁。,地處交通要道,扼運河之要沖,人員往來頻繁,“商民攢聚、舟航輻輳”(67)〔清〕顧祖禹撰,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北直二·順天府·通州·武清縣》,第460—461頁。,自元代以來就是漕運重地。明初遷都于北京后,這種地位又再次凸顯了出來。因此,明代在此設立巡檢司是很有必要的。河西務巡檢司自永樂年間設立后,終明之世一直存在,并為清代所沿用。
12. 楊村巡檢司
永樂十七年設立(68)《明太宗實錄》卷二一七“永樂十七年十月壬午”條,《明實錄》第9冊,第2161頁。,衙署駐地在楊村,即今天津市武清區(qū)楊村街道一帶。楊村在明代的武清縣中具有較為重要的地位。楊村巡檢司在萬歷《明會典》中仍有記載,尚未被裁革;而據成書于其后的萬歷《順天府志》記載,楊村巡檢司已被裁革,其原因可能與萬歷十五年管河通判廳駐扎在楊村有關,因為管河通判“專管河道巡鹽捕盜”(69)萬歷《順天府志》卷二《營建志·公署》,第12a頁。,這一功能與巡檢司的捕盜職能相重疊。
13. 苑家口巡檢司
史籍對其設立時間互有齟齬,嘉靖《霸州志》說其設立于景泰壬申年(即景泰三年,1452年)(70)嘉靖《霸州志》卷二《宮室志·公署》,第6b頁。,康熙《畿輔通志》也持這種觀點,認為其建于景泰年間(71)康熙《畿輔通志》卷八《公署·順天府》,清康熙二十二年刻本,第4a頁。,而據《明英宗實錄》,苑家口巡檢司設立于天順三年(1459年)。(72)《明英宗實錄》卷三〇三“天順三年五月庚寅”條,《明實錄》第21冊,第6412頁。按:原文作“花家口”,當系“苑家口”之誤。從史料的可信程度來看,相較于嘉靖、康熙年間的地方志,成書于成化年間的《明英宗實錄》對正統(tǒng)、景泰和天順三朝的記載顯然更加可信,因此這里采用它的說法,認為苑家口巡檢司設立于天順三年。另據《明世宗實錄》,其裁革時間在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73)《明世宗實錄》卷四五二“嘉靖三十六年十月庚子”條,《明實錄》第47冊,第7671—7672頁。苑家口巡檢司衙署駐地在霸州以東的苑家口,即今霸州市區(qū)東南、文安縣城以北的苑口村一帶,地處霸州與文安兩地的交界處。明代苑家口巡檢司設巡檢一人(74)嘉靖《霸州志》卷四《武備志·官屬》,第1b頁。,另有弓兵五十人(75)嘉靖《霸州志》卷四《武備志·兵役》,第8a頁。,這在當時是不小的規(guī)模,比一般巡檢司的“弓兵二十人”要多出了不少,由此也可以反映出當時苑家口地區(qū)的重要性。
14. 弘仁橋巡檢司
天順七年(1463年)設立(76)《明英宗實錄》卷三五九“天順七年十一月庚午”條,《明實錄》第21冊,第7146頁。,至清康熙五年(1666年)裁撤。(77)康熙《通州志》卷二《建置志·公署》,第8a頁。弘仁橋巡檢司是伴隨著弘仁橋的建成而設立的,弘仁橋也作宏仁橋,是明英宗動用內帑銀興建的一座石橋,“橋在南海子東墻外,舊名馬駒橋”(78)《明英宗實錄》卷三五一“天順七年四月己巳”條,《明實錄》第21冊,第7048—7049頁。。明代南海子在今北京南苑一帶。弘仁橋巡檢司衙署設在通州城西南三十里(79)萬歷《順天府志》卷二《營建志·公署》,第11a頁??滴酢锻ㄖ葜尽肪矶督ㄖ弥尽す稹?,第8a頁。,以道里和方位推之,應在今通州區(qū)馬駒橋鎮(zhèn)一帶,這也符合弘仁橋舊名馬駒橋的記載。弘仁橋巡檢司位居明代京城涼水河之畔,商旅往來頻繁。
15. 泥洼鋪巡檢司
成化十五年(1479年)設立(80)《明憲宗實錄》卷一九四“成化十五年九月辛未”條,《明實錄》第26冊,第3428頁。,當時的衙署設在泥洼鋪,此后移于夏店。泥洼鋪一作泥洼鎮(zhèn),位于三河縣西約二十里(81)〔清〕顧祖禹撰,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北直二·順天府·通州·三河縣》,第459頁;光緒《順天府志》卷二八《地理志一〇·村鎮(zhèn)二》,第3a頁。,是明代三河縣境內的一處較為重要的地方,早在洪武年間即在此設立關局。(82)乾隆《三河縣志》卷一四《雜識志·紀事》,清乾隆二十五年刻本,第6a頁。關于泥洼鋪的具體位置,據乾隆《三河縣志》所附的輿圖,泥洼鋪在鮑邱河東岸,位于夏店和新店之間、景家莊以北、棋盤莊東南一帶。(83)乾隆《三河縣志》卷首《圖考·縣境圖》及《圖考·河渠圖》,第1—4頁。按:夏店又名夏墊(84)民國《河北通志稿》卷二《關隘考·三河縣》,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第9a頁。,在三河縣西三十里,以方位、道里及名稱推之,應即今夏墊鎮(zhèn),新店應在今東、西辛店村一帶,景家莊今為大、小景莊村,棋盤莊今為大、小棋盤村,由此綜合起來判斷,泥洼鋪應在今三河市李旗莊鎮(zhèn)黃親莊村附近。泥洼鋪巡檢司衙署最初設立在這一帶,后來遷至其西十里處的夏店,即今夏墊鎮(zhèn)一帶。至于衙署西遷的時間,據《明會典》記載,萬歷時期,泥洼鋪等巡檢司已經革除(85)萬歷《大明會典》卷一三八《兵部二一·關津一》,第1頁。,而萬歷《順天府志》已經明確有了“夏店巡檢司”的記載(86)萬歷《順天府志》卷四《政事志·歷官》,第62a頁。,可見原泥洼鋪巡檢司應在萬歷之前已經革除,新的衙署遷到夏店一帶了?!睹魇贰さ乩碇尽啡杂涊d為“泥洼鋪巡檢司”,應該是沿用了舊時的稱呼。
16. 牛欄山巡檢司
成化十五年設立(87)《明憲宗實錄》卷一九四“成化十五年九月辛未”條,《明實錄》第26冊,第3428頁。,其衙署駐地牛欄山在順天府順義縣北二十里(88)萬歷《順天府志》卷一《地理志·山川》,第21a頁。,在今順義區(qū)牛欄山地區(qū)一帶。牛欄山巡檢司存在時間較短,萬歷《明會典》(89)萬歷《大明會典》卷一三八《兵部二一·關津一》,第1頁。及《明史·地理志》(90)《明史》卷四〇《地理一·京師·順天府·昌平州·順義縣》,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887頁。等均無記載,甚至都未曾提及其被裁革之事。由此推斷,它可能在嘉靖年間即被廢棄。
17. 磁家務巡檢司
弘治八年(1495年)設立(91)《明孝宗實錄》卷一〇六“弘治八年十一月乙酉”條,《明實錄》第30冊,第1938—1939頁。,嘉靖三十五年曾被裁革過(92)萬歷《保定府志》卷二《地理圖志》,第70a頁。,但萬歷《明會典》及《明史·地理志》均有記載,說明此后不久又被恢復。磁家務巡檢司衙署設在磁家務,由知縣馬永亨創(chuàng)建(93)康熙《畿輔通志》卷八《公署·順天府》,第4a頁。,磁家務又名磁家務店,位于房山縣(治今房山區(qū)城關街道)北二十五里(94)光緒《順天府志》卷二九《地理志一一·村鎮(zhèn)三》,第8a頁。,準以方位和地望,即今北京市房山區(qū)河北鎮(zhèn)磁家務村一帶。這一帶控扼大石河出山口,地理位置重要;又靠近煤礦出產地,物產較為豐富。因此,磁家務巡檢司設立后,雖在嘉靖年間被短暫裁革,卻又很快獲得恢復,并被清朝所沿用。甚至到民國年間,巡檢司衙署還被改成與其職能相近的警察分所。(95)民國《房山縣志》卷四《政治志·公署》,民國十七年鉛印本,第2b頁。
18. 小直沽巡檢司
設立時間不詳,據《明宣宗實錄》記載,宣德九年(1434年),“順天府奏:武清縣小直沽巡檢司,舊治瀕河,為水所壞,請遷于東南高阜之地。從之”(96)《明宣宗實錄》卷一一〇“宣德九年五月壬辰”條,《明實錄》第12冊,第2481頁。。由此可知,小直沽巡檢司在宣德九年已經存在,則其設立年代應在此之前,可能在明初的洪武年間。關于其衙署位置,據上文可知,當以宣德九年遷治為界。據康熙《畿輔通志》記載:“小直沽巡檢司,在天津衛(wèi)河東?!?97)康熙《畿輔通志》卷八《公署·順天府》,第3b頁。這應該是指遷治后的情況,而在這之前“舊治瀕河”,此后才因水患而遷到“東南高阜之地”,即上文所述之“天津衛(wèi)河東”。據此判斷,兩地相去應不會很遠,基本上可視為同一處地方——均在小直沽一帶。小直沽一名直沽,因其東南十里有大直沽,故而又冠以“小”字,以示區(qū)別?!睹饕唤y(tǒng)志》記載:“直沽,在武清縣東南,衛(wèi)河、白河、丁字沽合流于此,入于海?!?98)《明一統(tǒng)志》卷一《順天府·山川》,第17a頁。按:這里的衛(wèi)河約相當于今南運河,白河則指今北運河,可見小直沽在今天津市中心城區(qū)的南、北運河交匯處一帶,大致在今金鋼橋附近,小直沽巡檢司衙署亦應在這一帶。明朝遷都北京后,由于扼運河之要沖,小直沽的地位急劇上升,人口快速增加,設立巡檢司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19. 河寧巡檢司
設立時間不明,據《明孝宗實錄》,弘治三年(1490年)有遷移河寧巡檢司衙署駐地的記載(99)《明孝宗實錄》卷四二“弘治三年九月戊寅”條,《明實錄》第29冊,第877頁。,說明其設立年代應在此之前,可能在明初的洪武年間。其裁革時間在嘉靖三十六年(100)《明世宗實錄》卷四五二“嘉靖三十六年十月庚子”條,《明實錄》第47冊,第7671—7672頁。,其原因是“財詘民窮”(101)崇禎《固安縣志》卷四《秩官志·宦跡》,明崇禎五年刻本,第21a頁。。關于其衙署駐地,據上述《明孝宗實錄》記載,弘治三年,“改順天府固安縣河寧巡檢司于牛堝鋪”(102)《明孝宗實錄》卷四二“弘治三年九月戊寅”條,《明實錄》第29冊,第877頁。,牛堝鋪位于牛堝,“在(固安)縣南四十里”(103)崇禎《固安縣志》卷一《方輿志·集場》,第8a頁。,在當時是固安縣的一個大鎮(zhèn),各色人等往來頻繁(104)康熙《固安縣志》卷二《建置志·公署》,清康熙五十三年刻本,第4a頁。,準以方位、地望,牛堝鋪在今固安縣縣城以南約19千米的牛駝鎮(zhèn)一帶。另據萬歷《順天府志》記載,“河寧巡檢司,舊在(固安)縣治南,后改在宛平縣龐家莊”(105)萬歷《順天府志》卷二《營建志·公署》,第10a頁。。由此來看,河寧巡檢司衙署駐地最初應在縣治以南的牛堝鋪,即今牛駝鎮(zhèn)一帶,后來往北遷到宛平縣龐家莊,仍舊稱河寧巡檢司。按:明代巡檢司的命名多以其衙署駐地為準,但河寧巡檢司可能是其中的特例,更像是一種政治性的祈愿地名,“河寧”之意,寄予了朝廷對降服住桀驁不馴的渾河(盧溝河,今永定河)的一種厚望。因此,河寧巡檢司的職能也很有傾向性,應當與渾河有關。由于渾河河道擺動頻繁,所以其衙署駐地也經常移動。龐家莊一名,亦屢見于明清方志中,在順天府一帶有多處同名地名,其中位于宛平縣境內的龐家莊經常受渾河(永定河)擺動的影響,離榆垡不遠。(106)光緒《順天府志》卷三六《河渠志一·水道一·永定河》,第22a頁。由此推測,這個龐家莊應在今大興區(qū)龐各莊鎮(zhèn)一帶。
20. 黃花鎮(zhèn)巡檢司
在順天府昌平州(原為昌平縣)境內,設立時間不明。據《明孝宗實錄》:弘治四年(1491年),“昌平縣黃花鎮(zhèn)倉,舊以巡檢司攝其事,巡按御史疏其不便,請置官吏各一人典守,從之”(107)《明孝宗實錄》卷五八“弘治四年十二月己未”條,《明實錄》第29冊,第1120頁。。這條史料明確說明了弘治四年之時,黃花鎮(zhèn)巡檢司已經存在了相當長一段時間,且一度代行倉儲管理之職能,可見其設立時間應在弘治四年之前。據萬歷《明會典》,彼時黃花鎮(zhèn)巡檢司已經革除(108)萬歷《大明會典》卷一三八《兵部二一·關津一》,第1a頁。,推測其裁革年限應在嘉靖年間。黃花鎮(zhèn)巡檢司衙署駐地黃花鎮(zhèn),在昌平州城以北七十五里(109)康熙《昌平州志》卷六《賦役志·村店》,清康熙十二年刻本,第27a頁。,準以方位和地望,應在今北京市懷柔區(qū)九渡河鎮(zhèn)黃花鎮(zhèn)村一帶。黃花鎮(zhèn)地處燕山山地之中,為明初沿邊要地,與遵化縣蘆兒嶺等地類似。結合《明太祖實錄》設立北平府等處巡檢司的記載(110)《明太祖實錄》卷七八“洪武六年正月乙卯”條,《明實錄》第3冊,第1427頁。,可以作出如下推測:洪武六年“設北平遵化等縣盧兒等巡檢司”中未被一一例舉出的巡檢司名單中就包括昌平縣的黃花鎮(zhèn)巡檢司。如果上述推論可信,則黃花鎮(zhèn)巡檢司應設立于洪武六年。
21. 白羊口巡檢司
巡檢司衙署位于昌平縣白羊口一帶,白羊口是昌平縣西部的一個山口,其附近的白羊城即因白羊口而得名。白羊城在昌平州治(今昌平城區(qū)一帶)正西四十里(111)康熙《昌平州志》卷三《建置志·隘口》,第7a頁。,即今北京市昌平區(qū)流村鎮(zhèn)白羊城村附近。關于白羊口巡檢司的設立時間,史籍中語焉不詳,但應在弘治十八年(1505年)之前。因為《明孝宗實錄》記載,弘治十八年,“改昌平縣白羊口巡檢司為唐家?guī)X巡檢司”(112)《明孝宗實錄》卷二二一“弘治十八年二月己巳”條,《明實錄》第32冊,第4169頁。。另外,清代道光(113)道光《吉水縣志》卷二〇《選舉志·薦辟·明》,清道光五年刻本,第5a頁。和光緒(114)光緒《吉水縣志》卷二七《選舉志·薦辟·明》,清光緒元年刻本,第4a頁。兩版《吉水縣志》中關于“北平白羊口巡檢”的提法值得注意,因為白羊口巡檢司所在的地區(qū),在明代永樂元年以前屬北平府,永樂元年才改北平府為順天府。(115)《明太宗實錄》卷一七“永樂元年二月庚戌”條,《明實錄》第6冊,第301頁。清代也沿用順天府的名稱,并未改成北平。而這里出現(xiàn)了明代官員任“北平”白羊口巡檢的提法,這個北平當指北平府。可以推測,白羊口巡檢司在明永樂以前就已經設立。結合《明太祖實錄》關于設立北平府等多處巡檢司的記載(116)《明太祖實錄》卷七八“洪武六年正月乙卯”條,《明實錄》第3冊,第1427頁。,白羊口巡檢司有可能與遵化縣盧兒巡檢司等一同設立,事在洪武六年。且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在洪武十三年的巡檢司大省并(117)《明太祖實錄》卷一三四“洪武十三年十月癸酉”條,《明實錄》第3冊,第2123頁。中得以保留,此后至弘治十八年才改為唐家?guī)X巡檢司。這實際上意味著白羊口巡檢司被廢棄,此后的萬歷《明會典》也記載白羊口巡檢司當時已經革除。唐家?guī)X巡檢司的稱呼在史料中并不多見,目前僅見《明孝宗實錄》中這一處。這種改動應該不僅僅只是改個名稱,而應該包括衙署駐地的遷移。唐家?guī)X又名唐家?guī)X店,在昌平州城以南四十五里(118)康熙《昌平州志》卷六《賦役志·村店》,第26b頁。,大致在今北京市海淀區(qū)西北旺地區(qū)唐家?guī)X村一帶。唐家?guī)X巡檢司的裁革年代不詳,萬歷《明會典》及《明史·地理志》中均沒有它的記載,推測其在嘉靖年間已被革除。
22. 蘆臺巡檢司
設立時間不明,應在明初的洪武年間。巡檢司衙署設在蘆臺,位于寶坻縣東南一百二十里(119)萬歷《順天府志》卷二《營建志·公署》,第13a頁。,以今地求之,當在今天津市寧河區(qū)蘆臺鎮(zhèn)附近,即今寧河城區(qū)一帶。明代蘆臺巡檢司設巡檢一員、司吏一名(120)萬歷《順天府志》卷四《政事志·歷官》,第68a頁。,有弓兵二十名(121)萬歷《順天府志》卷三《食貨志·徭役》,第40a頁。,在巡檢司中規(guī)模算是比較大的。由于位置重要,蘆臺巡檢司一直沿用至清代。
綜合上述考證,明代順天府地區(qū)前后共設置了22個巡檢司,可將明代順天府地區(qū)設立的巡檢司相關情況錄于表1:
表1 明代順天府地區(qū)巡檢司情況一覽表
續(xù)表
資料來源:結合《明實錄》、正德《大明會典》、萬歷《大明會典》、《讀史方輿紀要》、《明史·地理志》及相關明清方志的記載,同時參考筆者分析論證。
從順天府(永樂以前為北平府)一帶巡檢司設置的情況來看,洪武年間巡檢司數(shù)目最少,長期只有3—5個,最多時也不超過8個,而且持續(xù)時間較短。自永樂年間開始,巡檢司數(shù)目有了較大的增長,此后維持在15個左右。歷洪熙、宣德、正統(tǒng)、景泰等朝,巡檢司偶有設置和裁革、調整,但數(shù)目較為穩(wěn)定,至天順末年,巡檢司數(shù)目增加到16個。此后經過成化和弘治兩朝的增設和調整,在弘治末年至正德初年,巡檢司數(shù)目達到了19個,這是有明一代順天府地區(qū)巡檢司數(shù)目的最高峰。到嘉靖年間,由于國家財政緊縮,全國各地巡檢司遭到大量裁撤,順天府地區(qū)也不能例外,至萬歷年間,巡檢司數(shù)量在10至11個(圖1)。
萬歷以后,明朝走到了崩潰的邊緣,典籍中關于這一時期巡檢司的記載少之又少,僅有崇禎年間為了避崇禎帝的御諱而改巡檢司印中的“檢”字為“簡”字的少數(shù)記載。天啟、崇禎年間,順天府地區(qū)巡檢司的數(shù)量應大體維持在萬歷時期的水平,不過其職能可能已經名存實亡了。
明代不同時期巡檢司的設置存在顯著差別,這與當時的政治、軍事和經濟環(huán)境是相稱的。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鞏固統(tǒng)治。為了加強對基層的控制,他“設巡檢于關津,扼要道、察奸偽”(122)《明太祖實錄》卷一三〇“洪武十三年二月丁卯”條,《明實錄》第3冊,第2059頁。,在全國范圍內廣泛設立了巡檢司。北平府地區(qū)乃元朝舊都,且又位于邊關重地,面臨著來自元朝殘余勢力的壓力,是邊防的重點地區(qū)。朱元璋在這里設立了一系列衛(wèi)所,并分封皇子為藩王進行鎮(zhèn)守。巡檢司作為維護地方治安的基層機構,在北平府地區(qū)并沒有太多用武之地。因此,洪武年間北平府地區(qū)的巡檢司數(shù)量較少。
到了永樂年間,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并升為北京,作為京師所在地,其地位急劇上升。政治地位的提升以及人口的增加、軍事和經濟活動的頻繁,都使得順天府地區(qū)的治安壓力比永樂之前要大得多,需要設置足夠多的巡檢司來維持。因此永樂一朝,順天府地區(qū)的巡檢司數(shù)量直線上升。這期間先后設置了9個巡檢司,高居明代各朝之首,占了有明一代順天府地區(qū)有明確設置時間記載的巡檢司數(shù)量的一半。這與明成祖營建北京、準備遷都有關。其設置年代相當集中,分別是永樂十一年和十七年。永樂十一年設置的4個巡檢司都在京西宛平縣境內,其目的主要在于維護社會秩序,加強對京師西部山區(qū)的控制;永樂十七年設置的5個巡檢司都在京東通州境內,既是運河沿線重要節(jié)點,也是人口較為稠密的地區(qū)。在這些地方設立巡檢司,既是維持京東運河沿線漕運重地治安的需要,也有加強對經濟發(fā)達地區(qū)行政管理的目的。
洪熙至景泰年間,順天府地區(qū)巡檢司的廢置情況比較穩(wěn)定,幾乎沒有設立新的巡檢司,只是在宣德年間遷移了一處巡檢司的衙署、在正統(tǒng)年間裁撤了一處喪失了軍事防守意義的巡檢司。天順至弘治年間,又出現(xiàn)了一個設置巡檢司的小高峰,在天順三年到弘治八年的36年間,相繼設立了5個新的巡檢司,另外還遷移了幾處巡檢司的衙署。這5個新建的巡檢司環(huán)繞在京師的東西南北,其職能大多仍是提督盤詰,以加強基層控制、維護地方治安。正德七年起,又陸續(xù)開始裁撤一些巡檢司。尤其是嘉靖年間,巡檢司遭到大量裁革,其中順天府地區(qū)僅在嘉靖三十五年就至少裁撤了7個巡檢司,這使得弘治八年至正德七年這18年成為明代順天府地區(qū)巡檢司數(shù)量最多的一個時期,當時順天府地區(qū)共存有19個巡檢司。自此之后,尤其是嘉靖以后,這一帶的巡檢司數(shù)量銳減,到明末可能已經不足10個,且大多徒有其名,其弓兵數(shù)量、俸銀水平均不能與前代相提并論了。
從巡檢司的設置時間和職能來看,洪武年間設立的巡檢司不多,且大都處在沿邊之地,多為關口或水陸要津附近,其軍事色彩較為濃厚,可能作為衛(wèi)所等防衛(wèi)系統(tǒng)的補充。由于明初巡檢司設置條件較為嚴格,非沖要之地的巡檢司多遭裁汰。隨著此后局勢的穩(wěn)定,這些巡檢司大都遭到革除。從空間分布情況來看,洪武年間,北平府境內的巡檢司在空間上呈環(huán)狀分布,有限的幾處巡檢司散狀分布于府境邊緣,或在長城沿線及關隘山口處,或在平原河流交匯處。這是因為北平曾是蒙元故都,在當時又是明帝國的北邊重鎮(zhèn),是重兵防衛(wèi)的地區(qū)。面對蒙古人的壓力,境內大量設置行都司和衛(wèi)所,巡檢司作為盤詰察奸的基層衙署,在大軍云集的北平一帶并沒有多少用武之地。
永樂年間,北平成為北京,北平府也改成了順天府,在大規(guī)模營建北京及最后遷都北京的前后,順天府的地位大大升高了,人員往來頻繁、人口大量增加,社會治安壓力增加,需要增設巡檢司以加強對地方的管控。因此,這一時期在順天府境內增設了大量巡檢司,在空間范圍上,巡檢司從順天府的邊緣深入內地,尤其是在京師周圍,巡檢司的密度大大增加。永樂年間順天府境內增設的巡檢司連同此前已有的巡檢司,基本上奠定了此后順天府境內巡檢司的分布格局,這一格局長期保持穩(wěn)定,一直維持到萬歷年間。自永樂之后,歷朝均有增減,但多為局部上的調整,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這個格局。比如,京師西部的宛平縣境內的4個巡檢司,自永樂年間設立后,終明之世,除個別巡檢司的衙署作了遷移外,未曾有大的改動,并且為后來的清朝所沿用。另外,京師東南部的運河沿線一帶,自永樂以后直至正德年間,巡檢司的數(shù)量長期維持在6—7個,即便在嘉靖年間,因國家財政吃緊,巡檢司遭到大量裁革,這一帶的巡檢司數(shù)量也保持在4個以上。自永樂以后,這一帶巡檢司的數(shù)量始終占當時順天府巡檢司總數(shù)的1/3以上。這說明,自永樂年間遷都北京以后,明政府對京師西部山區(qū)和京東運河沿線一帶基層社會的管控始終未曾放松。這與其地位是相匹配的,因為自遷都北京以后,這兩個地區(qū)作為京畿重地,是拱衛(wèi)京城的左膀右臂,對京師的地方治安和日常生活均具有重要的意義。京西山地一帶扼守著京師西部的關口,是重兵把守的要害之地,巡檢司作為衛(wèi)所軍事防御的補充,在稽查流民、抓捕盜賊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京東運河沿線一帶作為漕運的主要路線,在維系京師的正常運轉、溝通南北方物資與人員往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明代順天府地區(qū)的巡檢司雖然多有調整,但京師東西兩翼的巡檢司卻長期保持穩(wěn)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