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水經(jīng)·涑水注》校箋及水道與政區(qū)復原

2019-03-16 02:32:26李曉杰黃學超楊蕭楊楊智宇龔應俊閆偉光
歷史地理研究 2019年1期
關鍵詞:聞喜縣水經(jīng)注正義

李曉杰 黃學超 楊蕭楊 楊智宇 龔應俊 閆偉光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說 明

北魏酈道元撰寫的《水經(jīng)注》,是中國古代以水道為綱記載區(qū)域地理信息最為著名的典籍,在研究中國古代的歷史、地理及文學等諸多領域,都極富參考價值,受到學人的廣泛推重。清初學者劉獻廷稱贊《水經(jīng)注》是一部“宇宙未有之奇書”(1)〔清〕劉獻廷撰,汪北平、夏志和點校:《廣陽雜記》卷四,中華書局1957年版,第197頁。。另一位清代學者沈德潛視《水經(jīng)注》為古代記載河流水道著述中“不可無一,不容有二”的佳構(gòu)。然而,由于《水經(jīng)注》在具體內(nèi)容與版本流傳方面所存在的復雜性,想要真正讀懂《水經(jīng)注》絕非一件易事。因此,明清以來有不少學者專注于《水經(jīng)注》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形成了一門專門的學問——“酈學”。不過,囿于當時的研究條件,即使在楊守敬、熊會貞所撰寫的《水經(jīng)注疏》這部被視為《水經(jīng)注》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中,依然尚存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所繪制的《水經(jīng)注圖》也僅為示意,缺乏精準,無法滿足當代學者的研究需求。因此,在現(xiàn)階段,對《水經(jīng)注》展開系統(tǒng)而全面的研究,重寫《水經(jīng)注疏》,重繪《水經(jīng)注圖》,便顯得極為重要。(2)譚其驤先生生前在其自傳中即表示,在主編完成《中國歷史地圖集》之后,他最想著手的研究工作就是對《水經(jīng)注》的系統(tǒng)探究,重寫《水經(jīng)注疏》與重繪《水經(jīng)注圖》(譚其驤:《譚其驤自傳》,《文獻》1982年第1期)。近年,周振鶴先生又多次在不同的場合呼吁展開對《水經(jīng)注》的地理學研究,以重建公元6世紀以前中國的河流水道體系以及人文地理景觀,進而為今天的山川治理與景觀改造提供重要的參考,同時又指出就學術領域而言,這是中國歷史地理學的新的重要的學術增長點。張修桂先生也強調(diào)從事《水經(jīng)注》研究及新編《水經(jīng)注圖》的重要性,并已在《水經(jīng)注》所載河流復原方面發(fā)表了多篇重要的研究成果(參見張修桂:《龔江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近年來,本研究團隊對《水經(jīng)注》汾水流域諸篇(3)李曉杰、黃學超、楊長玉、呂朋:《〈水經(jīng)注〉汾水流域諸篇校箋及水道與政區(qū)復原》,《歷史地理》第26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4—64頁。、渭水流域諸篇(4)李曉杰主編:《水經(jīng)注校箋圖釋·渭水流域諸篇》,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的校釋與復原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探索并總結(jié)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此次則選取《水經(jīng)注》卷六《涑水篇》作為研究的對象,在前人既有研究的基礎之上,充分運用相關文獻資料和考古資料,以歷史學、地理學、文獻學的方法來研究其中所載的地理內(nèi)容。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對此部分《水經(jīng)注》文本重新???,盡可能最大限度地訂正文本訛誤等問題;(2)探究酈氏引用資料的出典(即史源學研究);(3)對此部分《水經(jīng)注》所記錄的涑水流域諸水道與城邑逐一進行今地的比定,然后再對這一區(qū)域的河道分布、政區(qū)設置及城邑分布做全面的復原;(4)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之上,依據(jù)現(xiàn)今的1∶25萬大比例尺地圖,繪出《〈水經(jīng)注〉涑水流域圖》,將《水經(jīng)注》所載的涑水流域地理信息直觀地表現(xiàn)出來,為今后全面繪制新《水經(jīng)注圖》做準備。(5)本文撰寫過程大致如下:首先由復旦大學《水經(jīng)注》研究團隊全體成員對《水經(jīng)·涑水注》文本進行匯校,之后由龔應俊撰寫出釋文部分的初稿,再由李曉杰教授主持,團隊全體成員依據(jù)初稿文字,并參考之前黃學超撰寫的另一篇草稿,對《涑水篇》作逐字逐句的深入研討與古水、古地的逐一今釋比定,修訂潤色初稿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在此基礎之上,最終由楊智宇匯總修訂意見,形成大家一致認可的正式文稿,黃學超繪制完成定稿的《水經(jīng)注》涑水流域圖。另,除本文署名者外,史地所博士生周文喬、碩士生占磊及中文系博士生陳志紅也先后參與了本文的修訂討論,并提出過有參考價值的意見。因此,本文的最終完成是李曉杰教授領導的復旦大學《水經(jīng)注》研究團隊集體分工協(xié)作的結(jié)果。

下面,為行文的方便,先將本文校箋與附圖所涉及的體例條陳如下:

1. 底本與參校本

本文以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所收上海涵芬樓影印的武英殿聚珍版《水經(jīng)注》為底本,同時參校殘宋本《水經(jīng)注》、《永樂大典》本《水經(jīng)注》、黃省曾刊本《水經(jīng)注》、朱謀《水經(jīng)注箋》、全祖望《五校水經(jīng)注》稿本、趙一清《水經(jīng)注釋》、楊守敬與熊會貞《水經(jīng)注疏》等諸本。具體版本信息及簡稱如下:

《水經(jīng)注》存十二卷,〔漢〕桑欽,〔北魏〕酈道元注,南宋刊本,《中華再造善本》影印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版。本文簡稱“殘宋本”。

《水經(jīng)注》十五卷,〔漢〕桑欽,〔北魏〕酈道元注,《續(xù)古逸叢書》影印明《永樂大典》本,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本文簡稱“《大典》本”。

《水經(jīng)注》四十卷,〔明〕黃省曾刊本,中國書店影印本,2012年。本文簡稱“黃本”。

《五校水經(jīng)注》四十卷,小山堂抄本,〔清〕全祖望校,《全祖望校水經(jīng)注稿本合編》,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影印天津圖書館藏本,1996年。本文簡稱“《五?!犯灞尽?,其中的全氏按語簡稱“全《?!贰?6)全祖望《五校水經(jīng)注》實包含了趙一清的小山堂抄本和全祖望在抄本之上所做的《五?!穬身梼?nèi)容,出于便利,本文校記中不再細分,統(tǒng)以“《五?!犯灞尽北硎?。。

《水經(jīng)注釋》四十卷首一卷《附錄》二卷《水經(jīng)注箋刊誤》十二卷,〔清〕趙一清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版。本文簡稱“《注釋》本”,其中的趙氏按語簡稱“趙《釋》”。

《水經(jīng)注釋》四十卷首一卷《附錄》二卷《水經(jīng)注箋刊誤》十二卷,〔清〕趙一清撰,清乾隆五十一年小山堂初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7)《四庫》本與初刻本《水經(jīng)注釋》較好地體現(xiàn)了趙一清研究《水經(jīng)注》的成果,但因在《涑水篇》部分兩種版本并無異文,故本文所稱“《注釋》本”與“趙《釋》”僅就《四庫》本而言,不再言及初刻本的情況,特此說明。

《水經(jīng)注》四十卷,〔清〕戴震校,《四部叢刊初編》影印乾隆三十九年武英殿聚珍本,商務印書館1919年版。本文簡稱“殿本”。

《水經(jīng)注疏》四十卷,楊守敬纂疏,熊會貞參疏,抄本,科學出版社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本,1957年。本文簡稱“《注疏》本”,楊熊二氏的按語分別簡稱“楊《疏》”“熊《疏》”。

《水經(jīng)注疏》四十卷,楊守敬纂疏,熊會貞參疏,稿本,《楊熊合撰水經(jīng)注疏》,臺灣“中華書局”影印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本,1971年(8)北京本與臺北本《水經(jīng)注疏》較好地體現(xiàn)了楊守敬、熊會貞研究《水經(jīng)注》的成果,但因在《涑水篇》部分兩種版本并無異文,故本文所稱“《注疏》本”及“楊《疏》”“熊《疏》”僅就北京本而言,不再言及臺北本的情況,特此說明。。

2. 排版格式

(1) 《水經(jīng)》文字(簡稱“《經(jīng)》文”)以黑體字頂格排。

(2) 酈道元《水經(jīng)注》文字(簡稱“《注》文”或“酈《注》”)以宋體字另行空兩格排。又,自清人全祖望首倡酈《注》“注中有注”“雙行夾寫小字”之說始,趙一清、戴震、王先謙等皆從其說;然從現(xiàn)存各古本《水經(jīng)注》行款及此次??焙笾B《注》文本來看,全氏之說實無依憑,故本文不采其論,對酈《注》不做字體大小的區(qū)分。

(3) 《經(jīng)》文、《注》文的分段,大體遵循如是原則:《經(jīng)》文以一句為一段,《注》文則以涑水流勢之一段完整文字為斷。

3. 注釋原則

(1) 本文的注釋包括???、史源、考釋三方面的內(nèi)容。

(2) 校勘方面主要涉及版本文字的異同。凡底本文字無誤而他本有異者,一般不出校,唯他本文字或是者,則出校備考;凡底本文字有誤,則校改,并出校記詳細說明。

(3) 史源部分在《水經(jīng)注疏》所做工作的基礎之上,將《水經(jīng)注》所引之文,盡可能追根尋源,找出出典及近似文獻。另外,由于《水經(jīng)注》引文經(jīng)常與所引之書在文字上有所出入,故對這些引文不用引號標明,而僅在相應引文結(jié)束之處標注說明。

(4) 考釋部分重在釋地,《經(jīng)》《注》文中所涉山川、湖泊、城邑,皆一一出注。因《經(jīng)》文成書于三國,故此部分所注之政區(qū)沿革僅述至曹魏。又,凡釋地結(jié)論與已有認識相同者,則在相應地名后用星號(*)加以標注,不再詳述相關研究。

(5) 為行文簡潔,注釋中文獻與諸家觀點用簡稱。

4. 附圖

(1) 以國家測繪局1987年版1∶250 000地形圖為底圖,并酌參相關地圖繪制而成(9)山西省地圖集編纂委員會編輯部編:《山西省地圖集》,山東省地圖出版社2005年版;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年版。。

(2) 采用“古墨今朱”之形式:古水、古地皆以黑色標繪,今水、今地統(tǒng)以紅色標繪;無確考之古水、古地,則大致標于今水、今地附近區(qū)域。詳見文后圖1。

正 文

涑水〔1〕出河東〔2〕聞喜縣〔3〕東山黍葭谷〔4〕,

〔1〕 涑水*今涑水河。按,《經(jīng)》文及酈《注》所敘涑水與今涑水河流路略有不同。今涑水河以陳村峪為正源,而《經(jīng)》文及酈《注》所敘涑水則以今紫家峪為正源,參注〔5〕。又,今涑水河自今運城市鹽湖區(qū)馮村鄉(xiāng)至永濟市開張鎮(zhèn)一段是明代所開之新河道,非《經(jīng)》文及酈《注》所敘之涑水故道。郭為觀《涑水故道考》:“蓋涑水自安邑北相鎮(zhèn)之西入邑境鳴條崗,至此而伏,故涑水自李漢、郭村之間折而南。順治中,郭村人嘗掘地,見大石橋,懼不敢發(fā),蓋其故道也。又折而東南,經(jīng)張河、孫塢等村……又折而西南,歷楚侯、王鑒、張嵩諸村,故跡宛然……又西南經(jīng)太侯、上莊及解之南扶等村境……自此而西南,經(jīng)臨晉之卿頭等村,入五姓湖……此涑水故道也。”(10)雍正《猗氏縣志》卷七《藝文》,《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輯》第70冊,鳳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391—392頁。郭為觀所述涑水故道在今鐵匠營村(酈《注》猗氏縣故城)南,與酈《注》所敘涑水“徑猗氏縣故城北”的位置關系不符,實為唐代所開。酈《注》所敘涑水河道較此河道略偏北,大致沿北相鎮(zhèn)北、牛社鎮(zhèn)南、卿頭鎮(zhèn)北西南流。(11)吳朋飛:《歷史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基于涑水河流域的個案研究》,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40—53頁。

〔2〕 河東 指河東郡。郡,戰(zhàn)國秦立,兩漢及曹魏皆存。

〔3〕 聞喜縣 西漢武帝元鼎六年置,至曹魏不改。

〔4〕 黍葭谷 今紫家峪,即酈《注》下文華谷,參注〔5〕。

涑水所出,俗謂之華谷〔5〕,至周陽〔6〕與洮水〔7〕合,水源東出清野山〔8〕,世人以為清襄山也。其水東大嶺下西流〔9〕,出,謂之唅口〔10〕。又西合涑水。鄭使子產(chǎn)問晉平公疾。平公曰:卜云臺駘為祟,史官莫知,敢問。子產(chǎn)曰:高辛氏有二子,長曰閼伯,季曰實沈,不能相容。帝遷閼伯于商丘,遷實沈于大夏。臺駘,實沈之后,能業(yè)其官,帝用嘉之,國于汾川。由是觀之,臺駘,汾、洮之神也?!?1〕賈逵曰:汾、洮,二水名。〔12〕司馬彪曰:洮水出聞喜縣?!?3〕故王莽以縣為洮亭也〔14〕。然則涑水殆亦洮水之兼稱乎?

〔5〕 華谷 即黍葭谷,今紫家峪。《太平寰宇記》卷四六解州安邑縣:“《水經(jīng)》云:涑水出河東聞喜縣界黎葭谷,謂之葦谷?!?12)〔宋〕樂史撰,王文楚等點校:《太平寰宇記》卷四六《河東道七》,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967頁。按,“黍”“黎”“紫”三字形近,“家”“葭”音同,今紫家峪為涑水河之一源,當即“黍葭谷”。又,“葦(葦)”“華(華)”形近,且“葦”“葭”同義,疑此處作“葦谷”是。又,萬歷《平陽府志》卷一《山川》:“涑水發(fā)源絳縣煙莊谷?!?13)萬歷《平陽府志》卷一《山川》,明萬歷四十三年刻、清順治二年遞修本。光緒《絳縣志》卷一〇《山川志》:“陳村峪即華谷,《水經(jīng)注》黍葭谷也?!?14)光緒《絳縣志》卷一〇《山川志》,《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輯》第61冊,鳳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502頁。按,煙莊谷為洮水所出之谷,非涑水所出之華谷;陳村峪系古今取源不同,故皆不從。

〔6〕 周陽 疑在今山西絳縣橫水鎮(zhèn)。《史記》卷一〇《孝文本紀》“封淮南王舅父趙兼為周陽侯”下《正義》:“《括地志》云:周陽故城在絳州聞喜縣東二十九里。”(15)《史記》卷一〇《孝文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421頁。按,唐聞喜縣在今聞喜縣東鎮(zhèn)鎮(zhèn),其東二十九里即今橫水鎮(zhèn)。該地位于涑水河與絳山之間,亦與酈《注》所敘周陽邑“南臨涑水,北倚山原”的地理形勢相符。

〔7〕 洮水*今洮水河。

〔8〕 清野山 今橫嶺山。又,《水經(jīng)·河水注》:“清水出清廉山之西嶺,世亦謂之清營山。”《大清一統(tǒng)志》卷一五五絳州:“按,清廉、清營、清野、清襄,雖四名,其實皆橫嶺山也。”(16)《大清一統(tǒng)志》卷一五五《絳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91頁。

〔9〕 其水東大嶺下西流 此句原作“其水東徑大嶺下西流”,今據(jù)殘宋本、《大典》本、黃本、《注箋》本改?!顿Y治通鑒》卷二五八“浚、建自含口遁去”下胡三省注引《水經(jīng)注》作“其水東徑大嶺下西流”(17)《資治通鑒》卷二五八“唐昭宗大順元年十一月”條,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8406頁。,《讀史方輿紀要》卷四一“解州聞喜縣‘含口’下”引《水經(jīng)注》作“其水東徑大嶺下西流”(18)〔清〕顧祖禹撰,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要》卷四一《山西三》,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1910頁。,清人據(jù)此于“東”下補“徑”字。然“東徑”與洮水西流之向相違,故不從。按,酈《注》此句疑有訛脫,或存在三種可能:其一,此句“東”或為“自”之訛;其二,此句“東”上或脫“出”字;其三,此句“東”下或脫“出”字。

〔10〕 唅口*洮水河出山之口,在今冷口鎮(zhèn)。光緒《絳縣志》卷一〇《山川志》:“縣東南二十里曰冷口峪。按,冷口峪即《水經(jīng)注》之唅口也。”(19)光緒《絳縣志》卷一〇《山川志》,《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輯》第61冊,鳳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502頁。按,“冷”“唅”形近易訛。

〔11〕 鄭使子產(chǎn)問晉平公疾至汾洮之神也 《左傳》昭公元年:“晉侯有疾,鄭伯使公孫僑如晉聘,且問疾。叔向問焉,曰:‘寡君之疾病,卜人曰實沈、臺駘為祟。史莫之知,敢問此何神也?’子產(chǎn)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于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于商丘……遷實沈于大夏……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為玄冥師,生允格、臺駘。臺駘能業(yè)其官,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大原。帝用嘉之,封諸汾川。……由是觀之,則臺駘,汾神也。’”(20)〔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卷四一“昭公元年”條,《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2023—2024頁?!妒酚洝肪硭亩多嵤兰摇匪d略同。按,酈《注》所引與《史記》文字更為接近。又,據(jù)《左傳》及《史記》,臺駘是金天氏后裔,并非實沈之后,全《?!芬阎赋鲠B《注》之誤。然《左傳》《史記》俱稱“實沈、臺駘為祟”(21)〔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卷四一“昭公元年”條,《十三經(jīng)注疏》,第2023頁;《史記》卷四二《鄭世家》,第1772頁。,而酈《注》只云“臺駘為祟”,此段文字或有脫文,楊《疏》稱“善長不應誤謬至此,蓋寫者錯亂”,可備一說。

〔12〕 賈逵曰汾洮二水名 《史記》卷四二《鄭世家》“宣汾洮”下《集解》:“賈逵曰:宣猶通也。汾、洮,二水名?!?22)《史記》卷四二《鄭世家》,第1772、1774頁。

〔13〕 司馬彪曰洮水出聞喜縣 《續(xù)漢書·郡國志》河東郡聞喜縣:“有洮水?!?23)《續(xù)漢書·郡國志》,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3398頁。

〔14〕 故王莽以縣為洮亭也 《漢書》卷二八上《地理志上》河東郡左邑縣:“莽曰兆亭?!?24)《漢書》卷二八上《地理志上》,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550頁。按,王莽改左邑為洮(兆)亭,東漢廢左邑縣,而移聞喜縣治左邑縣舊治,故酈《注》于聞喜、左邑之后俱言王莽更名洮(兆)亭之事。董祐誠《水經(jīng)注圖說殘稿》辯之已詳。(25)〔清〕董祐誠:《水經(jīng)注圖說殘稿》卷四,《水經(jīng)注圖(外二種)》,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001—1002頁。

西過周陽邑〔15〕南,

〔15〕 周陽邑 即酈《注》上文“周陽”,參注〔6〕。

其城南臨涑水〔16〕,北倚山原?!吨駮o年》:晉獻公二十五年正月,翟人伐晉,周有白兔舞于市〔17〕。即是邑也。漢景帝以封田勝為侯國〔18〕。

〔16〕 其城南臨涑水 “其城”,指周陽邑。

〔17〕 周有白兔舞于市 “周”,《注疏》本作“周陽”。郝懿行疑“有”當為“陽(陽)”字之訛(26)〔清〕郝懿行:《竹書紀年校正》卷一二,《郝懿行集》第5冊,齊魯書社2010年版,第3914頁。,可備一說。又,“兔”,殘宋本作“菟”,或是。

〔18〕 漢景帝以封田勝為侯國 《史記》卷一〇七《魏其武安侯列傳》:“孝景后三年封(田)蚡為武安侯,(田)勝為周陽侯?!?27)《史記》卷一〇七《魏其武安侯列傳》,第2842頁。《漢書》卷五二《田蚡傳》:“孝景崩,武帝初即位,蚡以舅為武安侯,弟勝為周陽侯?!?28)《漢書》卷五二《田蚡傳》,第2378頁。

涑水西徑董澤陂〔19〕南,即古池,〔20〕東西四里,南北三里?!洞呵铩肺墓辏L于董〔21〕,即斯?jié)梢病?/p>

〔19〕 董澤陂*在今山西聞喜縣禮元鎮(zhèn)湖村、官莊村一帶。《元和郡縣圖志》卷一二絳州聞喜縣:“董澤,一名董池陂,在縣東北十四里?!?29)〔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卷一二《河東道一》,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333頁。成化《山西通志》卷二《山川》:“董澤在聞喜縣東北三十五里?!?30)成化《山西通志》卷二《山川》,《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74冊,齊魯書社1996年版,第59頁。按,唐聞喜縣在今聞喜縣東鎮(zhèn)鎮(zhèn),明聞喜縣在今聞喜縣城區(qū),今湖村、官莊村一帶與上述兩處之間的里距與文獻所載相符,且這一地區(qū)地勢較低,當即董澤陂所在。該地今有董澤湖、白水灘,當即董澤陂的部分殘存,非復舊時規(guī)模。

〔20〕 涑水西徑董澤陂南即古池 此句《注疏》本作“涑水西徑董池陂南即古董澤”。熊《疏》:“宣十二年《左傳》‘董澤之蒲’,杜注‘董澤,澤名,河東聞喜縣東北有董池陂’?!独m(xù)漢志》聞喜‘有董池陂,古董澤’(31)《續(xù)漢書·郡國志》,第3398頁。?!对涂たh圖志》‘董澤,一名董池陂’(32)〔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一二《河東道一》,第333頁。。是董澤之名在先,董池陂之名在后。此《注》當作‘涑水西徑董池陂南,即古董澤’?!逼湔摽蓚湟徽f。

〔21〕 春秋文公六年蒐于董 《左傳》文公六年:“陽處父至自溫,改蒐于董,易中軍?!?33)〔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卷一九上“文公六年”條,《十三經(jīng)注疏》,第1843頁。

涑水又與景水〔22〕合,水出景山〔23〕北谷?!渡胶=?jīng)》曰:景山南望鹽販之澤,北望少澤。其草多藷藇、秦椒,其陰多赭,其陽多玉。郭景純曰:鹽販之澤,即解縣鹽池也?!?4〕按,《經(jīng)》不言有水,今有水焉,西北流注于涑水也。

〔22〕 景水 今河道已干涸。故道上承今山西聞喜縣侯村鄉(xiāng)沿東黃蘆莊龍王泉,沿上峪口村、中峪口村西北流,至下峪口村北注入涑水河。乾隆《聞喜縣志·疆域圖》在東鎮(zhèn)東南繪有溫泉北流注入涑水河。(34)乾隆《聞喜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輯》第60冊,鳳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5頁。按,景水所出之景山即今焦山,山上有泉,又有北向之溝谷,當即故溫泉河道,可當景水。楊守敬《水經(jīng)注圖》以“溫水”(35)〔清〕楊守敬編繪:《水經(jīng)注圖》卷六《涑水》,《水經(jīng)注圖(外二種)》,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273頁。當之,即此溫泉。又,康熙《平陽府志》卷五《山川》:“按,景水、沙渠水會為一水,俱自呂莊入涑水?!?36)康熙《平陽府志》卷五《山川》,清康熙四十七年刻本?;蛞跃八疄榻裉锛覝纤?,西北流至河底村入沙渠河(37)謝鴻喜:《〈水經(jīng)注〉山西資料輯釋》,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5頁。。按,二說皆以景水為沙渠水的支流,與酈《注》所敘相違。

〔23〕 景山 今焦山?!对涂たh圖志》卷一二絳州聞喜縣:“景山,在縣東南十八里。”(38)〔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一二《河東道一》,第333頁。按,唐聞喜縣在今聞喜縣東鎮(zhèn)鎮(zhèn),今焦山約在其東南十八里。又,康熙《平陽府志》卷五《山川》以為景山即湯山(39)康熙《平陽府志》卷五《山川》,清康熙四十七年刻本。,然湯山在今聞喜縣東南,與酈《注》所敘景山方位不符,故不從其說。

〔24〕 山海經(jīng)曰至即解縣鹽池也 《山海經(jīng)》卷三《北山經(jīng)·北次三經(jīng)》:“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鹽販之澤,北望少澤。其上多草、藷藇,其草多秦椒。其陰多赭,其陽多玉?!薄澳贤}販之澤”下郭璞注:“即鹽池也,今在河東猗氏縣?!?40)〔晉〕郭璞注,〔宋〕尤袤校訂:《山海經(jīng)》卷三《北山經(jīng)》,《古逸叢書三編》,中華書局1983年版。

又西南過其縣南〔25〕,

〔25〕 又西南過其縣南 “其縣”,原作“左邑縣”,今據(jù)殘宋本、《大典》本、黃本、《注箋》本、《五校》稿本、《注釋》本、《注疏》本改。按,“其縣”,指聞喜縣,參注〔3〕、注〔14〕、注〔30〕。

又西徑桐鄉(xiāng)城〔27〕北?!吨駮o年》曰:翼侯伐曲沃,大捷,武公請成于翼,至桐乃返者也?!稘h書》曰:武帝元鼎六年,將幸緱氏,至左邑桐鄉(xiāng),聞南越破,以為聞喜縣者也?!?8〕

〔27〕 桐鄉(xiāng)城 在今山西聞喜縣侯村鄉(xiāng)吉家峪村附近?!对涂たh圖志》卷一二絳州聞喜縣:“桐鄉(xiāng)故城,漢聞喜縣也,在縣西南八里。”(43)〔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卷一二《河東道一》,第334頁。按,唐聞喜縣在今聞喜縣東鎮(zhèn)鎮(zhèn),其西南八里當在今吉家峪村附近。又,萬歷《平陽府志》卷一〇《古跡》:“桐鄉(xiāng),在曲沃縣西南四十五里驛橋村?!?44)萬歷《平陽府志》卷一〇《古跡》,明萬歷四十三年刻、清順治二年遞修本。按,驛橋村在今侯馬市,與涑水相隔甚遠,非酈《注》所敘桐鄉(xiāng)城。

〔28〕 漢書曰至以為聞喜縣者也 《漢書》卷六《武帝紀》:元鼎六年,“將幸緱氏,至左邑桐鄉(xiāng),聞南越破,以為聞喜縣?!?45)《漢書》卷六《武帝紀》,第188頁。

涑水又西與沙渠水〔29〕合,水出東南近川,西北流注于涑水。

〔29〕 沙渠水*今沙渠河。

涑水又西南徑左邑縣故城〔30〕南,故曲沃也,晉武公自晉陽徙此,〔31〕秦改為左邑縣〔32〕?!对姟匪^從子于鵠者也〔33〕?!洞呵飩鳌吩唬合聡凶趶R,謂之國,在絳曰下國矣。即新城也?!?4〕王莽之洮亭也〔35〕。

〔30〕 左邑縣故城*在今山西聞喜縣城區(qū)。按,東漢時左邑縣廢,而聞喜縣移治于此。故城即《水經(jīng)》上文“又西南過其縣南”之“其縣”所在。

〔31〕 故曲沃也晉武公自晉陽徙此 《漢書》卷二八上《地理志上》河東郡聞喜縣:“故曲沃。晉武公自晉陽徙此。”(46)《漢書》卷二八上《地理志上》,第1550頁。按,晉武公自晉陽徙曲沃之事有異說,《詩·唐譜》:“至曾孫成侯,南徙居曲沃,近平陽焉?!薄睹娬x》:“《地理志》云:河東郡聞喜縣,故曲沃也,晉成侯自晉陽徙此。”(47)〔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卷六之一,《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360—361頁。楊《疏》以為孔穎達所見《漢志》本作“成侯”,今本《漢志》誤作“武公”,酈《注》此處是后人據(jù)誤本《漢志》改之;又以《漢志》誤系此事于聞喜縣下,而酈《注》正之。

〔32〕 秦改為左邑縣 《漢書》卷二八上《地理志上》河東郡聞喜縣下顏師古注:“應劭曰:今曲沃也,秦改為左邑?!?48)《漢書》卷二八上《地理志上》,第1550—1551頁。

〔33〕 詩所謂從子于鵠者也 《詩·唐風·揚之水》:“素衣朱襮,從子于沃。……素衣朱繡,從子于鵠。”《毛傳》:“鵠,曲沃邑也。”《毛詩正義》:“晉封桓叔于曲沃,非獨一邑而已。其都在曲沃,其傍更有邑,故云‘鵠,曲沃邑也’?!?49)〔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卷六之一,《十三經(jīng)注疏》,第362頁。

〔34〕 春秋傳曰至即新城也 《左傳》僖公十年“狐突適下國”下杜預注:“下國,曲沃新城也?!?50)〔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卷一三“僖公十年”條,《十三經(jīng)注疏》,第1801頁?!妒酚洝肪砣拧稌x世家》“狐突之下國”下《集解》:“服虔曰:晉所滅國以為下邑。一曰曲沃有宗廟,故謂之國;在絳下,故曰下國也?!?51)《史記》卷三九《晉世家》,第1651頁。按,酈《注》此處所引文字不見于《春秋》三傳,卻與《史記集解》引服虔之說相同。《隋書》卷三二《經(jīng)籍志》經(jīng)部春秋類:“《春秋左氏傳解誼》三十一卷,漢九江太守服虔注?!?52)《隋書》卷三二《經(jīng)籍志一》,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928頁。酈《注》所謂“《春秋傳》”或即此書。

〔35〕 王莽之洮亭也 參注〔14〕。

涑水自城西注,水流急浚,輕津無緩,故詩人以為激揚之水,言不能流移束薪耳?!?6〕水側(cè)即狐突遇申生處也?!洞呵飩鳌吩唬呵?,狐突適下國,遇太子,太子使登,仆,曰:夷吾無禮,吾請帝以畀秦。對曰:神不歆非類,君其圖之。君曰:諾。請七日見我于新城西偏。及期而往,見于此處。故傳曰:鬼神所憑,有時而信矣?!?7〕

〔36〕 故詩人以為激揚之水言不能流移束薪耳 《詩·王風·揚之水》:“揚之水,不流束薪?!薄多嵐{》:“激揚之水至湍迅,而不能流移束薪?!?53)〔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卷四之一,《十三經(jīng)注疏》,第331頁。

〔37〕 春秋傳曰至有時而信矣 《左傳》僖公十年:“秋,狐突適下國,遇大子。大子使登,仆,而告之曰:‘夷吾無禮,余得請于帝矣,將以晉畀秦,秦將祀余?!瘜υ唬骸悸勚?,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君祀無乃殄乎?且民何罪,失刑乏祀,君其圖之?!唬骸Z。吾將復請。七日,新城西偏將有巫者而見我焉?!S之,遂不見。及期而往,告之曰:‘帝許我罰有罪矣,敝于韓?!倍蓬A注:“傳言鬼神所馮,有時而信?!?54)〔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卷一三“僖公十年”條,《十三經(jīng)注疏》,第1801—1802頁。

涑水又西徑王官城〔38〕北,城在南原上?!洞呵镒髠鳌烦晒辏脑?,晉侯使呂相絕秦曰:康猶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故有河曲之戰(zhàn)是矣。〔39〕今世人猶謂其城曰王城也。

〔38〕 王官城 當在今山西聞喜縣桐城鎮(zhèn)上郭村與邱家莊村之間。《元和郡縣圖志》卷一二絳州聞喜縣:“王官故城,今名王城,在縣南十五里?!?55)〔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卷一二《河東道一》,第334頁。按,唐聞喜縣在今聞喜縣東鎮(zhèn)鎮(zhèn),上郭村、邱家莊村一帶到東鎮(zhèn)鎮(zhèn)的距離與《元和郡縣圖志》所載大體相當,且該地位于涑水河東南原上,有東周至漢代城址(56)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聞喜縣上郭村1989年發(fā)掘簡報》,《三晉考古》第1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9—153頁。,或即王官城所在。又,成化《山西通志》卷七《古跡》:“王官城在曲沃縣西南二里。”(57)成化《山西通志》卷七《古跡》,《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74冊,齊魯書社1996年版,第213頁。而光緒《山西通志》卷五三《古跡考》又以王官城即禹王城。(58)光緒《山西通志》卷五三《古跡考》,清光緒十八年刻本。按,曲沃之王官城與涑水相隔甚遠,非酈《注》所敘之王官城;而禹王城是酈《注》所敘安邑故城,非王官城。

〔39〕 春秋左傳成公十三年至故有河曲之戰(zhàn)是矣 《左傳》成公十三年:“夏四月戊午,晉侯使呂相絕秦,曰:‘昔逮我獻公及穆公相好……康猶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翦我羈馬,我是以有河曲之戰(zhàn)?!?59)〔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卷二七“成公十三年”條,《十三經(jīng)注疏》,第1911—1912頁。按,《元和郡縣圖志》聞喜縣、虞鄉(xiāng)縣皆有王官故城,《左傳》所載“俘我王官”之“王官”當在虞鄉(xiāng)縣,酈《注》誤附于此。

又西南過安邑縣〔40〕西,

〔40〕 安邑縣 戰(zhàn)國魏置縣,至曹魏不改。

安邑〔41〕,禹都也。禹娶涂山氏女,思戀本國,筑臺以望之。今城南門臺基猶存?!?2〕余按,《禮》天子諸侯臺門,隅阿相降而已,〔43〕未必一如書傳也。故晉邑矣,春秋時,魏絳自魏徙此。〔44〕昔文侯懸?guī)熃?jīng)之琴于其門,以為言戒也?!?5〕武侯二年,又城安邑,〔46〕蓋增廣之。秦始皇使左更白起取安邑,置河東郡?!?7〕王莽更名洮隊〔48〕,縣曰河東也〔49〕。有項寧都,學道升仙,忽復還此,河東號曰斥仙?!?0〕漢世又有閔仲叔,隱遁市邑,罕有知者,后以識瞻而去。〔51〕

〔41〕 安邑 先后為春秋晉邑、戰(zhàn)國魏都、秦漢安邑縣,故城在今山西夏縣禹王鄉(xiāng),參注〔59〕。

〔42〕 禹娶涂山氏女至今城南門臺基猶存 《太平寰宇記》卷六陜州夏縣:“《土地十三州志》云:禹娶涂山氏女,思本國,筑臺以望。今城南門臺基猶存?!?60)〔宋〕樂史撰,王文楚等點校:《太平寰宇記》卷六《河南道六》,第105頁。

〔43〕 禮天子諸侯臺門隅阿相降而已 《禮記·禮器》:“有以高為貴者。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天子諸侯臺門。此以高為貴也?!?61)〔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卷二三《禮器》,《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433頁。

〔44〕 春秋時魏絳自魏徙此 《漢書》卷二八上《地理志上》河東郡安邑縣:“魏絳自魏徙此?!?62)《漢書》卷二八上《地理志上》,第1550頁。

〔45〕 昔文侯懸?guī)熃?jīng)之琴于其門以為言戒也 《說苑》卷一《君道》:“師經(jīng)鼓琴,魏文侯起舞,賦曰:‘使我言而無見違?!瘞熃?jīng)援琴而撞文侯,不中,中旒,潰之。文侯謂左右曰:‘為人臣而撞其君,其罪如何?’左右曰:‘罪當烹?!釒熃?jīng)下堂一等。師經(jīng)曰:‘臣可一言而死乎?’文侯曰:‘可?!瘞熃?jīng)曰:‘昔堯舜之為君也,唯恐言而人不違。桀紂之為君也,唯恐言而人違之。臣撞桀紂,非撞吾君也?!暮钤唬骸屩?,是寡人之過也。懸琴于城門,以為寡人符,不補旒以為寡人戒?!?63)〔漢〕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卷一《君道》,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27—28頁?!短接[》卷五七四《樂部》引《史記》亦載其事(64)〔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卷五七四《樂部一二》,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2591頁。,然文字不見于今本《史記》。

〔46〕 武侯二年又城安邑 《史記》卷四四《魏世家》:“(武侯)二年,城安邑、王垣。”(65)《史記》卷四四《魏世家》,第1842頁。

〔47〕 秦始皇使左更白起取安邑置河東郡 “秦始皇”,《注疏》本作“秦”,當是。《史記》卷七三《白起王翦列傳》:秦昭王十四年,“白起為左更……起遷為國尉,涉河取韓安邑以東,到乾河?!?66)《史記》卷七三《白起王翦列傳》,第2331頁。

〔48〕 王莽更名洮隊 《漢書》卷二八上《地理志上》河東郡:“莽曰兆陽?!?67)《漢書》卷二八上《地理志上》,第1550頁。全祖望《漢書地理志稽疑》:“據(jù)《王莽傳》,河東乃六隊之一,曰兆隊,非兆陽也?!?68)〔清〕全祖望:《漢書地理志稽疑》,《二十五史補編》第1冊,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1254頁。按,酈《注》“洮隊”二字,殘宋本、《大典》本、黃本、《注箋》本、《注釋》本作“洮陽”,《五?!犯灞咀鳌罢钻枴?,殿本已改。

〔49〕 縣曰河東也 《漢書》卷二八《地理志》河東郡安邑縣:“莽曰河東。”(69)《漢書》卷二八上《地理志上》,第1550頁。

〔50〕 有項寧都至河東號曰斥仙 《論衡·道虛篇》:“(項)曼都好道學仙,委家亡去,三年而返……河東號之曰斥仙?!?70)〔漢〕王充撰,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卷七《道虛篇》,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325頁?!侗阕印?nèi)篇·袪惑》:“又河東蒲坂有項都者,與一子入山學仙,十年而歸家……河東因號都為斥仙人?!?71)〔晉〕葛洪撰,王明校釋:《抱樸子內(nèi)篇校釋》卷二〇《祛惑》,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350頁。按,項寧(寧)都即項曼()都。

〔51〕 漢世又有閔仲叔至后以識瞻而去 《后漢書》卷五三《周黃徐姜申屠列傳》:“太原閔仲叔者,世稱節(jié)士……建武中,應司徒侯霸之辟。既至,霸不及政事,徒勞苦而已?!燹o出,投劾而去。復以博士征,不至??途影惨?。老病家貧,不能得肉。日買豬肝一片,屠者或不肯與。安邑令聞,敕吏常給焉。仲叔怪而問之,知,乃嘆曰:‘閔仲叔豈以口腹累安邑邪?’遂去。”(72)《后漢書》卷五三《周黃徐姜申屠列傳》,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740頁。

涑水西南徑監(jiān)鹽縣故城〔52〕,城南有鹽池〔53〕,上承鹽水〔54〕,水出東南薄山〔55〕,西北流徑巫咸山〔56〕北?!兜乩碇尽吩唬荷皆诎惨乜h南?!?7〕《海外西經(jīng)》曰:巫咸國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洞蠡奈鹘?jīng)》云:大荒之中有靈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郭景純曰:言群巫上下靈山,采藥往來也?!?8〕蓋神巫所游,故山得其名矣。谷口嶺上有巫咸祠。其水又徑安邑故城〔59〕南,又西流注于鹽池。《地理志》曰:鹽池在安邑西南?!?0〕許慎謂之盬,長五十一里,廣七里〔61〕,周百一十六里〔62〕,從鹽省,古聲。〔63〕呂忱曰宿沙煮海謂之鹽,河東鹽池謂之盬?!?4〕今池水東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紫色澄渟,潭而不流〔65〕。水出石鹽,自然印成,朝取夕復,終無減損。惟山水暴至,雨澍潢潦奔泆,〔66〕則鹽池用耗,故公私共堨水徑,防其淫濫,謂之鹽水,亦謂之為堨水〔67〕?!渡胶=?jīng)》謂之鹽販之澤也〔68〕。澤南面層山,天巖云秀,地谷淵深,左右壁立,間不容軌,謂之石門。路出其中,名之曰白徑〔69〕,南通上陽,北暨鹽澤。池西又有一池,謂之女鹽澤〔70〕,東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在猗氏故城〔71〕南?!洞呵铩烦晒?,晉謀去故絳,大夫曰:郇、瑕,地沃饒,近盬?!?2〕服虔曰:土平有溉曰沃。盬,鹽池也。〔73〕土人鄉(xiāng)俗,引水裂沃麻,〔74〕分灌川野,畦水耗竭,土自成鹽,即所謂咸鹺也,而味苦,號曰鹽田。鹽盬之名,始資是矣。本司鹽都尉治,領兵千余人守之。周穆王、漢章帝并幸安邑而觀鹽池〔75〕。故杜預曰:猗氏有鹽池?!?6〕后罷尉司,分猗氏、安邑,置縣以守之。

〔52〕 監(jiān)鹽縣故城*在今山西運城市市區(qū)。《史記》卷五《秦本紀》“至鹽氏而還”下《正義》:“《括地志》云:鹽故城,一名司鹽城,在蒲州安邑縣。按,掌鹽池之官,因稱氏。”(73)《史記》卷五《秦本紀》,第210、212頁?!短藉居钣洝肪硭牧庵莅惨乜h:“司鹽城,在縣西二十里?!?74)〔宋〕樂史撰,王文楚等點校:《太平寰宇記》卷四六《河東道七》,第967頁。按,唐宋安邑縣在今運城市鹽湖區(qū)安邑街道,其西二十里即今運城市市區(qū)。司鹽城,即監(jiān)鹽縣故城,楊《疏》:“蓋漢司鹽都尉治此(按,‘此’原作‘即’,段熙仲正之),司,即監(jiān)也。”又云:“下文《注》云,杜預曰:后罷尉司,分猗氏、安邑,置縣以守之。蓋晉初置縣,旋廢耳?!?/p>

〔53〕 鹽池*今運城鹽池。按,鹽池水域范圍古今不同,據(jù)酈《注》所敘“池水東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可知,其時鹽池東部當包括今湯里灘、鴨子池,西部當?shù)纸窠庵萱?zhèn)東,南北岸間距亦當較今鹽池為寬。

〔54〕 鹽水*今白沙河--姚暹渠上游,入鹽池。《大清一統(tǒng)志》卷一五四解州直隸州:“鹽水,在州北十五里,源出夏縣南中條山,一名白沙河,又名姚暹渠,又名巫咸河?!?75)《大清一統(tǒng)志》卷一五四《解州》,第64頁。按,酈《注》所載鹽水注入鹽池,與姚暹渠注入伍姓湖不同,今姚暹渠下游當為后世遏鹽水入鹽池所開渠道。

〔55〕 薄山*即山西夏縣境內(nèi)的中條山脈。《山海經(jīng)》卷五《中山經(jīng)》:“薄山之首,曰甘棗之山?!?76)〔晉〕郭璞注,〔宋〕尤袤校訂:《山海經(jīng)》卷五《中山經(jīng)》,《古逸叢書三編》?!妒酚洝肪硪弧段宓郾炯o》“舜耕歷山”下《正義》:“《括地志》云:蒲州河東縣雷首山,一名中條山,亦名歷山,亦名首陽山,亦名蒲山,亦名襄山,亦名甘棗山,亦名豬山,亦名狗頭山,亦名薄山,亦名吳山。此山西起雷首山,東至吳坂,凡十一名,隨州縣分之。”(77)《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32—33頁。

〔56〕 巫咸山*今瑤臺山。成化《山西通志》卷二《山川》:“巫咸頂,在夏縣南五里,殷巫咸嘗隱此,《隋書》名巫咸山,一名瑤臺頂。”(78)成化《山西通志》卷二《山川》,第44頁??滴酢断目h志》卷一《地理》:“瑤臺山,在縣東五里,高一里許,商相巫咸巫賢墳在其下,《隋書》名巫咸山?!?79)康熙《夏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輯》第63冊,鳳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88頁。

〔57〕 地理志曰山在安邑縣南 《漢書》卷二八《地理志》河東郡安邑縣:“巫咸山在南。”(80)《漢書》卷二八上《地理志上》,第1550頁。

〔58〕 海外西經(jīng)曰至采藥往來也 《山海經(jīng)》卷七《海外西經(jīng)》:“巫咸國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惫弊ⅲ骸安伤幫鶃怼!?81)〔晉〕郭璞注,〔宋〕尤袤校訂:《山海經(jīng)》卷七《海外西經(jīng)》,《古逸叢書三編》?!渡胶=?jīng)》卷一六《大荒西經(jīng)》:“大荒之中……有靈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郭璞注:“群巫上下此山采之也?!?82)〔晉〕郭璞注,〔宋〕尤袤校訂:《山海經(jīng)》卷一六《大荒西經(jīng)》,《古逸叢書三編》。

〔59〕 安邑故城*在今山西夏縣禹王鄉(xiāng)?!妒酚洝肪砦濉肚乇炯o》“衛(wèi)鞅為大良造將兵圍魏安邑降之”下《正義》:“《括地志》云:安邑故城在絳州夏縣東北十五里。”(83)《史記》卷五《秦本紀》,第203頁。《元和郡縣圖志》卷六陜州夏縣:“安邑故城,在縣西北十五里。”(84)〔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卷六《河南道二》,第159頁。按,唐夏縣在今夏縣城區(qū),其“西北十五里”即今禹王鄉(xiāng),其地有禹王城遺址(85)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山西夏縣禹王城調(diào)查》,《考古》1963年第9期。,當即安邑故城所在。《史記正義》引《括地志》所載“東北”當是“西北”之訛。

〔60〕 地理志曰鹽池在安邑西南 《漢書》卷二八《地理志》河東郡安邑縣:“鹽池在西南?!?/p>

〔61〕 廣七里 “七”,諸本作“六”。

〔62〕 周百一十六里 “百一十六”,殘宋本、《大典》本、黃本、《注箋》本、《五?!犯灞?、《注釋》本作“一百一十四”,《注疏》本作“百一十四”。

〔63〕 許慎謂之盬至古聲 《說文解字》篇一二《鹽部》:“盬,河東鹽池。袤五十一里,廣七里,周百十六里。從鹽省,古聲?!?86)〔漢〕許慎:《說文解字》篇一二《鹽部》,《中華再造善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版。

〔64〕 呂忱曰宿沙煮海謂之鹽河東鹽池謂之盬 “呂忱曰宿沙煮海謂之鹽”,原作“呂沈曰夙沙初作煮海鹽”,殘宋本、《大典》本作“呂宿忱沙煮海謂之鹽”,黃本、《注箋》本作“呂宿曰沈沙煮海謂之鹽”,今據(jù)《五?!犯灞?、《注釋》本、《注疏》本改?!队窈!肪硪话艘弧妒池洝芬端?jīng)注》作“宿沙煮海謂之鹽”(87)〔宋〕王應麟輯:《玉?!肪硪话艘弧妒池洝?,江蘇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7年版,第3319頁。。又,“盬”,殘宋本、《大典》本作“鹽”,黃本、《注箋》本、《五?!犯灞?、《注釋》本作“解鹽”。按,呂忱《字林》今已不傳?!墩f文解字》篇一二《鹽部》既云“宿沙初作煮海鹽”,又云“盬,河東鹽池”,(88)〔漢〕許慎:《說文解字》篇一二《鹽部》。殿本據(jù)《說文》改。然《字林》未必盡同《說文》,楊《疏》辨之已詳。

〔65〕 潭而不流 “潭”,殘宋本、《大典》本、黃本、《注箋》本、《注釋》本作“渾”,或是(89)王長命:《文獻校釋與鹽湖地理現(xiàn)象復原——〈水經(jīng)·涑水注〉安邑鹽池“(潭)[渾]而不流”個案考察》,《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3年第2期。。

〔66〕 惟山水暴至雨澍潢潦奔泆 此句殘宋本、《大典》本、黃本作“唯山暴雨澍甘潦奔迭”,《注箋》本、《注釋》本作“唯水暴雨澍甘潦奔泆”,《五校》稿本作“唯山暴雨澍甘澤潢潦奔泆”,《注疏》本作“惟水暴雨澍甘潦奔泆”。

〔67〕 亦謂之為堨水 此句殘宋本、黃本、《注箋》本、《五校》稿本、《注釋》本、《注釋》本作“亦為堨水也”,《大典》本作“亦為之堨水也”。按,“堨水”指酈《注》上文所述“公私共堨水徑”的水利工程,目的是阻遏中條山北麓諸水流注鹽池。

〔68〕 山海經(jīng)謂之鹽販之澤也 參注〔24〕。

〔69〕 名之曰白徑 “白徑”,原作“徑”,今據(jù)《注疏》本改。白徑*,古山道,北起山西運城市鹽湖區(qū)解州鎮(zhèn),東南越中條山,南至平陸縣太陽渡。《元和郡縣圖志》卷一二河中府解縣:“通路自縣東南逾中條山,出白徑,趨陜州之道也。”(90)〔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卷一二《河東道一》,第328頁。按,唐解縣在今解州鎮(zhèn),陜州在今河南三門峽市市區(qū)。又,酈《注》稱白徑“南通上陽,北暨鹽澤”,上陽即今河南三門峽市市區(qū)之陜州故城,與平陸縣太陽渡隔河相望,《河水篇》所述“虢邑之上陽”即此;鹽澤,即今運城鹽池,在解州鎮(zhèn)東。據(jù)上所述,可以判斷白徑北起解州鎮(zhèn),東南至太陽渡。

〔70〕 女鹽澤*今硝池。按,酈《注》所敘女鹽澤“東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參以地勢可以判斷,其范圍當東至今北門灘,西至今六小池,南抵中條山下,北至姚暹渠南,與今硝池略有不同。

〔71〕 猗氏故城 在今山西臨猗縣牛杜鎮(zhèn)鐵匠營村東。參注〔79〕。

〔72〕 春秋成公六年至近盬 《左傳》成公六年:“晉人謀去故絳,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饒而近盬?!?91)〔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卷二六“成公六年”條,《十三經(jīng)注疏》,第1902頁。

〔73〕 盬,鹽池也 此句殘宋本作“鹽□也”,《大典》本作“鹽監(jiān)也”,黃本、《注箋》本、《五?!犯灞?、《注釋》本、《注疏》臺北本作“鹽盬也”,《注疏》北京本作“盬鹽也”。

〔74〕 土人鄉(xiāng)俗引水裂沃麻 此句原作“土俗裂水沃麻”,《五?!犯灞?、《注釋》本作“土人鄉(xiāng)俗引裂沃麻”,今據(jù)殘宋本、《大典》本、黃本、《注箋》本、《注疏》本改。

〔75〕 周穆王漢章帝并幸安邑而觀鹽池 《穆天子傳》卷六:“戊子,至于盬?!?、陳建敏校釋:《穆天子傳匯校集釋》,中華書局2019年版,第305頁。《后漢書》卷三《章帝紀》:元和三年,“秋八月乙丑,幸安邑,觀鹽池”(92)《后漢書》卷三《章帝紀》,第156頁。。

〔76〕 故杜預曰猗氏有鹽池 《左傳》成公六年“沃饒而近盬”下杜預注:“盬,鹽也。猗氏縣鹽池是。”(93)〔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卷二六“成公六年”條,《十三經(jīng)注疏》,第1902頁。

又南過解縣〔77〕東,又西南注于張陽池〔78〕。

〔77〕 解縣 西漢置縣,至曹魏不改。

〔78〕 又西南注于張陽池 張陽池,今伍姓湖?!朵乘匪鶖乘翉堦柍囟?,不詳其下流,而《河水篇》稱“涑水又西南流注于河”,按,楊《疏》以兩涑水本為一水,恐非,存疑待考。

涑水又西徑猗氏縣故城〔79〕北?!洞呵铩肺墓吣?,晉敗秦于令狐,至于刳首。先蔑奔秦,士會從之。〔80〕闞骃曰:令狐即猗氏也,刳首在西三十里??h南對澤,即猗頓之故居也。《孔叢》曰:猗頓,魯之窮士也。耕則常饑,桑則常寒。聞朱公富,往而問術焉。朱公告之曰:子欲速富,當畜五牸。于是乃適西河,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十年之間,其息不可計,貲擬王公,馳名天下,以興富于猗氏,故曰猗頓也?!?1〕

〔79〕 猗氏縣故城*在今山西臨猗縣猗氏鎮(zhèn)鐵匠營村東。《太平寰宇記》卷四六蒲州猗氏縣:“《地理志》猗氏屬河東郡,在今縣南二十里猗氏故城是也?!?94)〔宋〕樂史撰,王文楚等點校:《太平寰宇記》卷四六《河東道七》,第959頁。按,宋猗氏縣在今猗氏縣城區(qū),其南二十里即鐵匠營村,其東有東周到漢代城址(95)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晉南考古調(diào)查報告》,《考古學集刊》第6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1—51頁。,當即猗氏縣故城所在。

〔80〕 春秋文公七年至士會從之 《左傳》文公七年:“戊子,(晉)敗秦師于令狐,至于刳首。己丑,先蔑奔秦,士會從之?!?96)〔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卷一九上“文公七年”條,《十三經(jīng)注疏》,第1845—1846頁。

〔81〕 孔叢曰至故曰猗頓也 《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猗頓用盬鹽起”下《集解》:“《孔叢子》曰:猗頓,魯之窮士也。耕則常饑,桑則常寒。聞朱公富,往而問術焉。朱公告之曰:‘子欲速富,當畜五牸?!谑悄诉m河西,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十年之間,其息不可計,貲擬王公,馳名天下,以興富于猗氏,故曰猗頓?!?97)《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第3259頁。

涑水又西徑郇城〔82〕?!对姟吩欺ú畡谥?3〕,蓋其故國也。杜元凱《春秋釋地》云:今解縣西北有郇城?!?4〕服虔曰:郇國在解縣東,郇瑕氏之墟也。余按,《竹書紀年》云:晉惠公十有五年〔85〕,秦穆公率師送公子重耳,圍令狐,桑泉、臼衰皆降于秦師。狐毛與先軫御秦,至于廬柳,乃謂秦穆公使公子縶來與師言,退舍,次于郇,盟于軍。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桑泉、臼衰并在解東南,不言解,明不至解可知,《春秋》之文與《竹書》不殊。今解故城東北二十四里有故城,在猗氏故城西北,鄉(xiāng)俗名之為郇城??挤f,又與俗符,賢于杜氏單文孤證矣。

〔82〕 郇城*在今山西臨猗縣猗氏鎮(zhèn)關源頭村。酈《注》下文所述郇城在“解故城東北二十四里”,《元和郡縣圖志》卷一二河中府猗氏縣:“故郇邑,在縣西南四里。”(98)〔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卷一二《河東道一》,第327頁。按,解故城即解縣故城,在今山西臨猗縣廟上鄉(xiāng)城西村與城東村之間,唐猗氏縣在今猗氏縣城區(qū),關源頭村與上述兩處之間的里距與文獻所載相符,其地有古城遺址(99)臨猗縣志編纂委員會編:《臨猗縣志》,海潮出版社1993年版,第819—820頁。,當即郇城所在。

〔83〕 詩云郇伯勞之 《詩·曹風·下泉》:“四國有王,郇伯勞之。”(100)〔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卷七之三,《十三經(jīng)注疏》,第386頁。

〔84〕 杜元凱春秋釋地云今解西北有郇城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軍于郇”下杜預注:“解縣西北有郇城。”(101)〔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卷一五“僖公二十四年”條,《十三經(jīng)注疏》,第1816頁。

〔85〕 晉惠公十有五年 “五”,原作“四”,今據(jù)諸本改。

涑水又西南徑解縣故城南〔86〕。《春秋》晉惠公因秦返國,許秦以河外五城,內(nèi)及解梁,〔87〕即斯城也。

〔86〕 解縣故城*在今山西臨猗縣廟上鄉(xiāng)城西村與城東村之間。《元和郡縣圖志》卷一二河中府臨晉縣:“故解城,本春秋時解梁城,又為漢解縣城也,在縣東南十八里。”(102)〔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卷一二《河東道一》,第326頁。按,唐臨晉縣在今臨猗縣臨晉鎮(zhèn),其東南十八里即今城東村、城西村一帶,兩村之間有東周至漢代城址(10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晉南考古調(diào)查報告》,《考古學集刊》第6集,第1—51頁。,當即解縣故城所在。

〔87〕 春秋晉惠公因秦返國至內(nèi)及解梁 《左傳》僖公九年:“齊隰朋帥師會秦師,納晉惠公?!?104)〔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卷一三“僖公九年”條,《十三經(jīng)注疏》,第1801頁?!蹲髠鳌焚夜迥辏骸?晉侯)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東盡虢略,南及華山,內(nèi)及解梁城?!?105)〔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卷一四“僖公十五年”條,《十三經(jīng)注疏》,第1805頁。

涑水又西南徑瑕城〔88〕,晉大夫詹嘉之故邑也〔89〕?!洞呵铩焚夜辏?、晉圍鄭,鄭伯使燭之武謂秦穆公曰:晉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者也?!?0〕京相璠曰:今河東解縣西南五里有故瑕城。

〔88〕 瑕城 確址待考。據(jù)酈《注》引京相璠所述里距推之,或在今山西臨猗縣廟上鄉(xiāng)新城堡村附近。又,今山西臨猗縣廟上鄉(xiāng)程村附近有東周時期的大型遺址(106)國家文物局主編,山西省文物局編制:《中國文物地圖集·山西分冊》上冊,中國地圖出版社2006年版,第343、1075頁。,或亦與瑕城有關。

〔89〕 晉大夫詹嘉之故邑也 《左傳》文公十三年:“晉侯使詹嘉處瑕,以守桃林之塞?!?107)〔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卷一九下“文公十三年”條,《十三經(jīng)注疏》,第1852頁。

〔90〕 春秋僖公三十年至朝濟而夕設版者也 《左傳》僖公三十年:“晉侯、秦伯圍鄭……(鄭伯使燭之武)見秦伯曰:‘……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108)〔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卷一七“僖公三十年”條,《十三經(jīng)注疏》,第1830頁。

涑水又西南徑張陽城〔91〕東?!吨駮o年》:齊師逐鄭太子齒,奔張城、南鄭者也?!?2〕《漢書》之所謂東張矣,高祖二年,曹參假左丞相,別與韓信東攻魏將孫遬,軍東張,大破之。蘇林曰:屬河東。〔93〕即斯城也。

〔91〕 張陽城*在今山西永濟市開張鎮(zhèn)古城村?!妒酚洝肪砦逅摹恫芟鄧兰摇贰败姈|張”下《正義》:“《括地志》云:張陽故城,一名東張城,在蒲州虞鄉(xiāng)縣西北四十里?!?109)《史記》卷五四《曹相國世家》,第2027頁。按,唐虞鄉(xiāng)縣在今永濟市虞鄉(xiāng)鎮(zhèn),其西北四十里即今古城村一帶,附近有東周時期城址(110)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晉南考古調(diào)查報告》,《考古學集刊》第6集,第1—51頁。,當即張陽城所在。

〔92〕 齊師逐鄭太子齒奔張城南鄭者也 “奔張城南鄭”,《大典》本、黃本、《注箋》本作“奔城張陽南鄭”,或是。按,酈《注》所引此條《竹書紀年》疑有訛誤,陳逢衡引鄭環(huán)說以此句為“晉師送鄭太子蘭于張城歸鄭”之訛(111)〔清〕陳逢衡:《竹書紀年集證》,《續(xù)修四庫全書》史部第335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94頁。,或據(jù)酈《注》所敘張陽城判斷“陽”字非衍文(112)方詩銘、王修齡:《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6—77頁。,諸家之說尚無定論,故存之以備考。

〔93〕 漢書之所謂東張矣至屬河東 《漢書》卷三九《曹參傳》:“漢二年,拜為假左丞相……以假丞相別與韓信東攻魏將孫遬東張,大破之?!鳖亷煿抛ⅲ骸疤K林曰:東張屬河東?!?113)《漢書》卷三九《曹參傳》,第2016—2017頁。按,《史記》卷五四《曹相國世家》所載略同,且“東張”前有“軍”字(114)《史記》卷五四《曹相國世家》,第2026頁。。宋祁?!稘h書》稱“浙本正文‘遬’字下有‘軍’字”(115)《漢書》卷三九《曹參傳》,《中華再造善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版。,是舊本《漢書》亦作“軍東張”。

涑水又西南屬于陂。陂分為二,城南面兩陂,左右澤渚。東陂世謂之晉興澤〔94〕,東西二十五里,南北八里,南對鹽道山〔95〕。其西則石壁千尋,東則磻溪萬仞,方嶺云回,奇峰霞舉,孤標秀出,罩絡群山之表,翠柏蔭峰,清泉灌頂。郭景純云:世所謂鴦漿也?!?6〕發(fā)于上而潛于下矣。厥頂方平,有良藥?!渡褶r(nóng)本草》曰:地有固活、女疎、銅蕓、紫菀之族也。是以緇服思玄之士、鹿裘念一之夫,代往游焉。路出北,勢多懸絕,來去者咸援蘿騰崟,尋葛降深。于東則連木乃陟,百梯方降,巖側(cè)縻鎖之跡,仍今存焉。故亦曰百梯山也。水自山北流五里而伏,云潛通澤渚,所未詳也。西陂即張澤〔97〕也,西北去蒲坂〔98〕十五里,東西二十里,南北四五里,冬夏積水,亦時有盈耗也。

〔94〕 晉興澤*今伍姓湖。按,酈《注》所敘晉興澤“東西二十五里,南北八里”,參以地勢可以判斷,其范圍當東抵今五老峰北麓,西至今永濟市市區(qū),南北約略與今伍姓湖相當。雍正《山西通志》卷二四《山川》以為晉興澤在今伍姓湖以東(116)雍正《山西通志》卷二四《山川》,清雍正十二年刻本。,不確。

〔95〕 南對鹽道山 “鹽”,《注疏》本作“壇”,或是。鹽道山,今五老峰。《元和郡縣圖志》卷一二河中府虞鄉(xiāng)縣:“壇道山,一名百梯山,在縣西南十二里?!?117)〔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卷一二《河東道一》,第327頁。按,唐虞鄉(xiāng)縣在今永濟市虞鄉(xiāng)鎮(zhèn),其西南十二里即今五老峰。又,今五老峰下有石佛寺,古名百梯寺,亦可為五老峰古名百梯山之旁證。

〔96〕 郭景純云世所謂鴦漿也 “鴦”,《注疏》本作“盎”,或是?!渡胶=?jīng)》卷五《中山經(jīng)·中次十一經(jīng)》:“又東南五十里,曰高前之山。其上有水焉,甚寒而清,帝臺之漿也?!惫弊ⅲ骸敖窈訓|解縣南檀首山上有水潛出,停不流,俗名為盎漿,即此類也?!?118)〔晉〕郭璞注,〔宋〕尤袤校訂:《山海經(jīng)》卷五《中山經(jīng)》,《古逸叢書三編》。

〔97〕 張澤*今已湮廢不存,故澤在今山西永濟市西。據(jù)《酈注》所載方位里距,其時水域范圍約東至永濟市市區(qū)西北,西至蒲州鎮(zhèn)孟盟橋,南北以山原為限。今此處地勢低洼,尚見墾湖為田之跡。乾隆《臨晉縣志》卷二四《山川篇》以為張澤即今伍姓湖(119)乾隆《臨晉縣志》卷二四《山川篇》,《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輯》第65冊,鳳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頁。,不確。

〔98〕 蒲坂*今山西永濟市蒲州鎮(zhèn)東側(cè)迤北之黃河階地?!对涂たh圖志》卷一二河中府河東縣:“長原,一名蒲坂,在縣東二里?!?120)〔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卷一二《河東道一》,第325頁。按,唐河東縣治今蒲州鎮(zhèn)西蒲州古城,其東二里即此黃河階地。又,酈《注》此處所敘“蒲坂”亦可指稱蒲坂城,即今蒲州古城。

猜你喜歡
聞喜縣水經(jīng)注正義
山西聞喜縣舉辦聞喜藥茶品鑒會
聞喜縣郭家莊:山楂喜獲豐收 助家致富脫貧
從出文看《毛詩正義》單疏本到十行本的演變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16
〈水經(jīng)注〉與魏晉南北朝地理文學文獻研究》簡介
聞喜縣切實加強草地貪夜蛾防控工作
有了正義就要喊出來
山東青年(2016年3期)2016-02-28 14:25:49
倒逼的正義與溫情
山西省聞喜縣種糧大戶的調(diào)查與思考
法律與正義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6
酈道元所見早期園林——《水經(jīng)注》園林史料舉要
黄山市| 瓮安县| 诸暨市| 万年县| 岱山县| 无极县| 夹江县| 新余市| 深州市| 化州市| 哈密市| 抚顺县| 正安县| 太保市| 阳高县| 浠水县| 泽州县| 根河市| 鸡西市| 乌拉特后旗| 宁都县| 鄂伦春自治旗| 蒙山县| 南京市| 伊宁县| 涟源市| 上杭县| 博白县| 康保县| 古丈县| 轮台县| 长丰县| 保山市| 南开区| 饶平县| 高雄县| 综艺| 古交市| 山西省| 万荣县| 乌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