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宗旨是立德樹人,而人必須要會生活,不僅包括孩子當下的學習生活,也包括孩子走入社會后的人生生活。2019年,本刊邀請著名家庭教育專家孫云曉,和大家一起談?wù)勆罱逃?/p>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敖虒W做合一”三大支柱。關(guān)于“社會即學?!?,陶行知有許多精到的論述,例如:“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薄安贿\用社會的力量,便是無能的教育;不了解社會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我們所失掉的是鳥籠,而所得的倒是偉大無比的森林了?!?/p>
在我看來,研學旅行就是將社會作為一所大學校。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等11部門發(fā)布《關(guān)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jié)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chuàng)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p>
有些父母可能會說,研學旅行好是好,但那是學校組織的活動,我們父母能做些什么呢?其實,將社會變成一所大學校,父母是大有可為的,而且簡便易行。
著名閱讀推廣人李一慢、胡玲梅夫婦,帶孩子去各地旅行時,首先會選擇去博物館,因為看明白博物館,就等于拿到這所城市的鑰匙。比如去石家莊,他們不是帶孩子直奔各大景點,而是先去了河北博物院,給孩子租了一個解說器,讓孩子自由地聽和看,喜歡聽哪些就聽哪些,對什么有興趣,就在那里多待些時間。結(jié)果,全家人在博物院里待了足足一天。李一慢說,這樣滋養(yǎng)出來的孩子將擁有把特殊的學習變成習慣、興趣,并且能夠持續(xù)保持的能力。
李一慢夫婦值得敬佩之處還在于,他們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安排一系列的家庭游學項目,是根據(jù)兒女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設(shè)立符合兒童成長階段的進階式游學項目。所有的項目都有特定的主題,同一個主題下的課程會有進階的安排。例如,游學北京時,他們將閱讀與行走結(jié)合,讓孩子們以“中軸線”為線索了解北京城。 后來,李一慢的女兒在電視節(jié)目里說了一段快板,生動又有趣:
打永定門往鼓樓看,
這本是老北京的中軸線。
東西兩城由它分,
城南城北依它建。
什么永定門、正陽門,
紫禁城、三大殿,
萬歲山、鐘鼓樓,
中心全坐這條線。
這條線叫臥龍線,
想當年,皇帝威坐太和殿。
這條線,您可別小看,
它敢把皇帝的屁股分兩半。
這條線,似脊梁骨,
再游北京心有譜。
當然,以社會為學校,必然會接觸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包括陰暗面。據(jù)1930年2月1日《鄉(xiāng)村教師》雜志記載,操震球問陶行知:“壞的社會也可以做學校嗎?”陶行知回答:“壞的社會,我們也要認識,也要有所準備,才能生出抵抗力,否則一入社會,便現(xiàn)出手慌足亂的情狀來。”所以,父母們不要擔心孩子接觸社會的陰暗面,他們一樣可以學習到很多東西。
今日世界早已經(jīng)進入全球化的時代,信息化更加促進了家庭和學校與社會的廣泛交流。所以,國際社會提出的最新教育目標是培養(yǎng)全球勝任力,即在世界范圍內(nèi)學會溝通、學會合作、學會創(chuàng)造。毫無疑問,在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瞬息萬變的時代,只是在家庭和學校里學習與生活是遠遠不夠的。培養(yǎng)孩子,必然需要更多地了解社會,在社會這所大學校里學習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