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陜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關(guān)于陶淵明,無論其思想人格還是文學作品,多獲得歷代評論者的重視和贊譽。僅從距離陶淵明時代較近的南朝來看,顏延之與其交好,為其作《陶徵士誄》;鐘嶸《詩品》稱其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蕭統(tǒng)“愛嗜其文,不能釋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時”(《陶淵明集序》)。然而,后人對于籠罩了整個東晉詩壇的玄言詩卻歷來評價不高甚至持批評態(tài)度。如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說:“為學窮于柱下,博物止乎七篇”;鐘嶸《詩品序》說:“理過其辭,淡乎寡味”“皆平典似道德論”;劉勰《文心雕龍·時序篇》評價這一時期的詩賦時也說:“詩必柱下之旨歸,賦乃漆園之義疏”。到今人劉大杰《中國文學發(fā)展史》甚至批評道:“至如孫綽、許詢、桓溫、庾亮們的作品,體近偈語,那就更差得遠了”[1];游國恩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也說道:“這種文學在內(nèi)容上是‘世極迍邅而辭意夷泰’,嚴重地脫離現(xiàn)實。在藝術(shù)上則‘理過其辭,淡乎寡味’,失去了藝術(shù)的形象性和生動性,直到東晉末的陶淵明,才給文壇帶來了富于現(xiàn)實的內(nèi)容、具有獨特風格的創(chuàng)作”[2]。
后人對于陶淵明和玄言詩的評價呈現(xiàn)出如此不同的立場,仿佛陶淵明身處東晉那個時代,是遺世獨立的。然而,陶淵明真是超出了時代而沒有受到玄言詩的影響嗎?本文擬從陶淵明的生平思想與詩歌作品兩方面來探析陶淵明詩歌與東晉玄言詩之間的關(guān)系。
玄言詩的出現(xiàn)與玄學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是隨著魏晉玄學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玄言詩是魏晉士人體玄悟道的一種方式[3],魏晉人所體悟的正是有所發(fā)展的老莊玄學思想。處在玄學盛行時代的陶淵明與魏晉玄學的關(guān)系,可從其家世生平和玄學思想兩方面進行分析。
關(guān)于陶淵明的祖輩和父輩,《宋書·陶潛傳》和《晉書·隱逸傳》都記載其曾祖是晉大司馬陶侃,《晉書》還記載陶潛祖父陶茂為武昌太守。除此之外,陶淵明在他的《命子》詩中對其祖其父作了幾句頌詞,內(nèi)容較為空泛,而其他文字中卻更少提及[4],難以看出他們對陶淵明的影響。而相比來說,他的外祖父孟嘉與陶淵明的關(guān)系更為密切,因為陶淵明專門為孟嘉作《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①本文所引陶淵明詩文均來自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中華書局,2011年版。??梢?,陶淵明對其外祖父是很熟悉的,也不免會受其影響。陶淵明在傳文中稱贊孟嘉“沖默有遠量,弱冠,儔類咸敬之”,早年就受到同郡以“清操”知名的同輩人的推崇,“由是名冠州里,聲流京邑”。庾亮稱贊其是“盛德人也”;許詢慕其名,與其“遂止信宿,雅相知得,有若舊交”。庾亮和許詢都是當時玄言詩的代表人物,講究名士風度,他們推崇交好于孟嘉,可見孟嘉也是當時魏晉風度的踐行者。除此之外,傳文中還稱孟嘉“始自總發(fā),至于知命,行不茍合,言無夸矜,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飲,逾多不亂。至于任懷得意,融然遠寄,旁若無人”。他的這些心性行為正與魏晉玄學家們總體上是相通的。我們再聯(lián)系陶淵明的心性行為,他對自己外祖父的評述和他自己何其相像,這也正可看出孟嘉對陶淵明的影響之深。
關(guān)于陶淵明的生平,在他的一生中,總是在“仕”與“隱”之間徘徊而最終回歸于“隱”。因家道中落,家貧的他不得不出來做官,然而在任上又不堪吏治,自己辭去官職,躬耕自資,后又因窮困羸疾而出仕,最后“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離去,從此回歸田園,不再出仕。他的《歸去來兮辭》就是其“歸隱”的宣言,在這宣言中,他道出了自己歸去的原因——“既自以心為行役,奚惆悵而獨悲!吾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他不愿違背自己心中本來的意愿,正如此序中所說:“質(zhì)性自然,非矯勵所得”。違己與順己,乃是兩種人生態(tài)度,陶淵明之終歸田里,順己而已[5]。正是因為“質(zhì)性自然”,不愿違己,因而歸家“引壺殤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歸田飲酒,寄托曠放高傲之情懷,在田園中過閑靜的生活。玄學家追求人生自然境界,講究曠放閑適,通過歸隱山林、縱酒放誕來體現(xiàn)一己之志。從這一點來說,陶淵明在精神上與玄學家有著共通之處。
關(guān)于陶淵明思想的歸宿問題,歷來爭論不休。陳寅恪《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guān)系》一文專門論述了陶淵明的思想淵源及特征,他認為:“淵明之思想為承襲魏、晉清談演變之結(jié)果及依據(jù)其家世信仰道教之自然說而創(chuàng)改之新自然說?!逼錇槿恕皩嵧馊宥鴥?nèi)道”[6]。這無疑肯定了陶淵明與魏晉玄學之間的關(guān)系。朱自清亦在《陶詩的深度——評古直〈陶靖節(jié)詩箋定本〉》中說:“‘真’和‘淳’都是道家的觀念,而淵明卻將‘復真’‘還淳’的使命加在孔子身上;此所謂孔子學說的道家化,正是當時的趨勢。所以陶詩里主要思想實在還是道家?!盵7]這里說的是陶淵明與道家思想間的關(guān)系,玄學正是從道家思想而來,此說實亦隱含了陶淵明思想與玄學之間的關(guān)系。既然陶淵明思想受到玄學影響,那么從何體現(xiàn)呢?我們擬從他的社會理想觀念和生死觀念兩方面加以探討。
首先,陶淵明的社會理想觀念在其《桃花源記》中得到了集中體現(xiàn)。他所描繪的“桃花源”就是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边@個理想社會和老子所說的“小國寡民”社會何其相似:“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第八十章)。莊子也有對“至德之世”(《莊子·馬蹄篇》)的原始社會理想的描繪。可見,陶淵明的社會理想和道家有著相似的思想底蘊。
其次,關(guān)于陶淵明的生死觀念,在其詩文中多次能見到他對于生死的描述。陶淵明認為生死是自然現(xiàn)象,在對待死亡時,他能為自己作《自祭文》,說道“余今斯化,可以無恨”,這正是陶淵明對待生死的態(tài)度,表現(xiàn)了他達觀、樂天知命的思想。但同時陶淵明也表現(xiàn)出了惘然——“人生實難,死如之何?”他的這種矛盾正是對生死問題的探索。魏晉玄學的產(chǎn)生也與對生死問題的探索有密切的關(guān)系,王羲之在其《蘭亭集序》中就有“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生死嘆息。玄學家們處在那個混亂的社會,對生死問題的思索和探討受到了老莊思想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來講,陶淵明的生死觀與玄學也有聯(lián)系。
上文已論述了陶淵明受到玄學思想的影響,那么在其詩歌創(chuàng)作里也應會有所體現(xiàn)。他的詩歌與玄學和玄言詩之間有著怎樣的關(guān)系呢?我們擬從詩歌內(nèi)容、風格、詞匯三方面展開分析。
東晉玄言詩的內(nèi)容,一部分為直接陳述老莊玄理,這是承襲早期玄言詩發(fā)展而來;另一部分則表現(xiàn)為通過寫山水景物來體悟玄理,表達玄理,即所謂“以玄對山水”來實現(xiàn)暢游精神,物我合一。后者與東晉文人喜好游山歷水、集會賦詩有關(guān),如王羲之等人蘭亭賦詩,“暢敘幽情”就是“以玄對山水”觀念的發(fā)揚。
玄言詩的主題由老莊的話頭到抽象的玄理,再到玄遠幽邃之思,正見出玄學之士體悟和言說方式的層層轉(zhuǎn)進和不斷深入。因體悟方式的不同,發(fā)展階段的不同,可將玄言詩分為直陳玄理和立象盡意兩大類型[3]2。直陳玄理如“寧神靜泊,損有崇無”(溫嶠《回文虛言詩》);立象盡意如“藹藹丘園,庭無亂轍”(孫綽《贈謝安詩》)。陶淵明的詩歌中既有直陳玄理的詩句,如“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飲酒》其五)、“各養(yǎng)千金軀,臨化消其寶”(《飲酒》其十一)、“天容自永固,彭殤非等倫”(《述酒》)等,又有立象盡意的詩句,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日夕氣清,悠然其懷”(《歸鳥》)等。陶淵明的詩歌帶有玄理這一特征,正是從他或直陳玄理或立象盡意的詩句中體現(xiàn)出來的。
在陶淵明的詩歌中,表現(xiàn)玄理和玄學人生觀內(nèi)容的現(xiàn)象比較突出。清代方東樹《昭昧詹言》卷四就說陶之《飲酒》其六“本《齊物論》”[8]。葛曉音《八代詩史》認為,陶淵明的“少數(shù)篇章如《五月旦作和戴主簿》,將歲月流逝、虛舟縱棹與人事代謝、世路夷險等變易加以比擬,尚有較濃厚的玄言詩味”[9]。陶淵明詩歌中最能體現(xiàn)玄理的當屬其組詩《形影神》。其中《形贈影》中,“形”羨慕“天地長不沒,山川無改時”,痛感人生之無常,“謂人最靈智,獨復不如茲”,因而欲借酒以取樂自慰,此想法在魏晉士人中頗為普遍。《影答形》中,“影”認為“身沒名亦盡,念之五情熱。立善有遺愛,胡可不自竭”,主張立善求名以不朽,代表名教之要求?!渡襻尅氛J為:“大鈞無私力,萬物自森著”“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以自然遷化之理破除“形”“影”之惑,應持“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的人生態(tài)度,而這正是道家老莊順應自然思想的體現(xiàn)?!缎斡吧瘛啡娫O(shè)為形、影、神三者之間的對話,分別代表三種不同的人生觀,亦可視為陶淵明思想中矛盾的三方面?!缎斡吧瘛啡自娀ハ嗯浜?、映襯,系統(tǒng)闡發(fā)了玄學人生觀,也正是陶淵明對自己玄學思想的表達。
上文所論東晉玄言詩的內(nèi)容特點在陶淵明的詩歌中都有體現(xiàn),陶詩有直陳玄理,也有以山水景物立象盡意,體現(xiàn)一種理趣,一種悠遠的生命意趣,如《游斜川》。后者在當時的玄言詩人湛方生的詩歌中就有所體現(xiàn):“此水何時流?此山何時有?人運推遷,茲器獨長久”(《帆入南湖》),這就是從觀山水中悟出的生命意趣。此外,湛方生《后齋》詩中所言情景正是日常田園生活的真實寫照,只是其所體現(xiàn)的玄學精神與田園生活有所割裂。陶淵明以日常田園生活入詩體現(xiàn)生命理趣正是繼承玄言詩人湛方生而來,不同的是陶詩富于現(xiàn)實內(nèi)容,將玄學理趣與田園有機融合且有所發(fā)展,開辟了田園詩這一新的詩歌題材,這正是從玄言詩中而來并又有所突破和新的發(fā)展。
“清虛恬淡”是玄言詩的總體風格。鐘嶸《詩品》:“永嘉以來,清虛在俗。王武子輩詩,貴道家之言。爰洎江表,玄風尚備。真長、仲祖、桓、庾諸公猶相襲。世稱孫、許,彌善恬淡之詞?!盵10]“清虛”為道家的風格,鐘嶸所謂的“恬淡之詞”顯然指玄言,“清虛”“恬淡”連稱即是玄言詩風格的概括。
陶淵明詩歌風格總的表現(xiàn)為“平淡自然”。從審美風格來看,陶詩的“平淡自然”可理解為“淡泊閑遠”。這種風格多體現(xiàn)在他的田園詩中,如《歸園田居》其一:“榆柳蔭后園,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描寫了閑靜的農(nóng)村生活,給人以淡泊閑遠、物我合一的審美感受。他的田園詩總不離花鳥草木,其中“菊”和“青松”等審美意象寄托著詩人的理趣。陶淵明偏愛菊,菊在群芳中高潔孤傲,正是“花之隱逸者也”,這也是他歸隱后喜愛菊的原因?!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飲酒》其七)等都是以采菊帶出詩情畫意,足見其悠然自得之情趣。關(guān)于“青松”,在陶詩中有三處描寫:“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飲酒》其八)、“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和郭主簿》其二)、“青松夾路生,白云宿檐端”(《擬古》其五)。從這些詩句中可看出詩人對“青松”這一意象的興寄,以“青松”寄托其不與世俗“雜草”相糾纏的孤高品質(zhì),展現(xiàn)其恬淡之心境。“菊”和“青松”意象在東晉玄言詩代表作家許詢現(xiàn)存很少的詩中也有出現(xiàn)——“青松凝素髓,秋菊落芳英”(《詩》)。這是首殘詩,難以窺見其全貌,但從其僅存的兩句詩也可看出許詢與陶淵明在詩歌意象選取上的相似性。
從語言風格來看,陶詩的“平淡自然”亦可理解為“簡潔省凈”。鐘嶸《詩品》謂陶詩“文體省凈,殆無長語”,實際是指陶詩語言簡潔明凈的風格[11]。陶詩寫景的語言簡潔省凈,在其《停云》《榮木》 《游斜川》等詩中,他的景物描寫不精雕細琢,也不渲染藻飾,而是多用白描手法,以寫意為主,信手拈來卻渾然天成。陶詩的語言描寫簡約但不簡單,不是理屈詞窮,而是高度凝練后的“省凈”。如《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這首詩的語言讀來似如大白話,但卻不是沒有營養(yǎng)的粗話。詩人投身到農(nóng)事中去親自躬耕,這口語化的詩句凝結(jié)的是詩人“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汗水和辛勞,傾注的是他的理想和純凈的情感,因而語約意豐,語俗而愈顯雅,起到了物我一體,自然而成,這正是陶詩“簡約省凈”的魅力所在。朱自清在為蕭望卿《陶淵明批評》一書所作的序中說:“陶詩顯然接受了玄言詩的影響。玄言詩雖然抄襲老莊,落了套頭,但用的似乎正是‘比較接近說話的語言’。因為只有‘比較接近說話的語言’,才能比較的盡意而入玄;駢儷的詞句是不能如此直截了當?shù)?,那時固然是駢儷時代,然而未嘗不重‘接近說話的語言’。”從這段話可知,玄言詩的“比較接近說話的語言”正是玄學家們在日常談玄中要求以簡潔的語言來闡釋玄理的體現(xiàn)。這樣看來,陶詩簡約省凈的語言風格正是符合玄言詩中語言簡約精妙的特點,陶詩正是承襲玄言詩而來。
玄言詩“清虛恬淡”的風格與陶淵明“平淡自然”的風格有著一致性但又有所不同。就審美風格而言,同是體道澹泊,玄言詩更多的是抽象的說理,理過于情;陶淵明則是于理中融入了自己“躬耕”得來的真情,情理相一,因而更有審美情趣。就語言風格而言,同是語言簡妙,玄言詩日常談玄推崇“言約旨遠”,體道的語言不斷趨于簡約以至于“無言”,多數(shù)玄言詩篇就會“淡乎寡味”而缺少韻味;陶淵明則是在簡約省凈的語言中將平淡之詞與精微之理有機融合,“質(zhì)而實綺”,更有韻味。由此可以看出,陶淵明受到玄言詩風格的影響并對其有所突破和發(fā)展。
直接引述或間接化用道家《老子》 《莊子》等的語詞是玄言詩的一個最基本的詞匯特征。如“妙化”“元化”“造化”“守樸”“抱真”“造真”“自然”“大象”“天道”“玄根”等,這種手法不僅使玄言詩有了高深幽微的玄意,而且也使其表現(xiàn)出古雅淹博的藝術(shù)效果。
陶詩中常常帶有“化”“真”“自然”等字詞。
關(guān)于“化”的詩句有: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形影神》之《神釋》)
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歸園田居》其四)
遷化或夷險,肆志無窊隆。(《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形骸久已化,心在復何言。(《連雨獨飲》)
目送回舟遠,情隨萬化遺。(《于王撫軍座送客》)
窮通靡攸慮,憔悴由化遷。(《歲暮和張常侍一首》)
翳然乘化去,終天不復形。(《悲從弟仲德》)
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
??执蠡M,氣力不及衰。(《還舊居》)
形跡憑化往,靈府長獨閑。(《戊申歲六月中遇火》)
萬化相尋繹,人生豈不勞?(《己酉歲九月九日》)
各養(yǎng)千金軀,臨化消其寶。(《飲酒》其十一)
靈化已無窮,館宇非一山。(《讀山海經(jīng)》其二)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讀山海經(jīng)》其十)
以上這些詩句中的“化”,指的就是自然物質(zhì)的變化,無論是宇宙事物變化的遷徙過程,還是萬物自身變化規(guī)律,以及人的生老病死都是客觀世界變化的自然現(xiàn)象。在陶淵明看來,世界處在不斷變化中,這變化是無所不在的,即他所說的“萬化”;而“乘化”就是要順應自然規(guī)律,“化”是一種不可抗的規(guī)律,對于死亡亦是如此。“大化”“幻化”都是指人由生到死的變化過程?!盎薄叭f化”的思想和用語來源于莊子,《莊子·大宗師》曰:“萬化而未始終有極”?!按蠡薄盎没笔恰读凶印分械挠谜Z,《列子·天瑞》曰:“人自生至終,大化有四:嬰孩也,少壯也,老耄也,死亡也”;《列子·周穆王》曰:“有生之氣,有形之狀,盡幻也。造化之所始,陰陽之所變者謂之生,謂之死。窮數(shù)達變,因形物易者謂之化,謂之幻”。陶淵明的“順化”思想正是體現(xiàn)了道家玄學思潮,與玄言詩也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
關(guān)于“真”的詩句有: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樸含真。(《勸農(nóng)》)
真想初在襟,誰謂形宇拘。(《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
養(yǎng)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中》)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飲酒》其五)
羲農(nóng)去我久,舉世少復真。(《飲酒》其二十)
“真”是老莊哲學獨有的概念?!独献印吩唬骸翱椎轮?,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其中有精,其精甚真”(《老子》第二十一章);又曰:“修之身,其德乃真”(《老子》第五十四章)。他把“真”作為道的精髓看待,又把道作為修身的極致。在《莊子》中,“真”是一個突出的范疇,他認為“真者,精誠之至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莊子·漁父》)。陶淵明的“抱樸含真”是指上古生民保有人類的樸素與純真,是最理想的人,這與《老子》描繪的“小國寡民”中的生民如出一轍?!按酥杏姓嬉狻钡摹罢妗笔亲匀徊豢梢椎囊?guī)律,正是《莊子》對于“真”的解釋??梢姡赵娭械摹罢妗笔呛屠锨f哲學一脈相承而又有所發(fā)展的,也與玄學和玄言詩一樣受到老莊哲學的影響。
關(guān)于“自然”的詩句有: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歸園田居》其一)
故極陳形影之言,神辨自然以釋之。(《形影神序》)
陶淵明詩歌中所謂的“自然”不是近代所謂客觀的物質(zhì)性的“自然界”,而是老、莊、郭象的哲學范疇,指的是一種自在的狀態(tài)[12]6。陶詩用到“自然”一詞雖不多,但應注意的是陶詩中的“天”“天道”“天運”,都是與“自然”相通的意思[12]9,如“天道幽且遠,鬼神茫昧然”(《怨詩楚調(diào)示龐主簿鄧治中》)、“天豈去此哉,任真無所先”(《連雨獨飲》)、“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責子》)。陶淵明認為“天”有種左右人的自然力量,而人必須順應它?!肚f子·秋水》:“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此所謂“天”和“命”都指的是人力無可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和自然力量。在順應自然這一點上,陶淵明與老莊是相似的。
陶淵明詩句中這些“化”“真”“自然”等詞匯在玄言詩中也有出現(xiàn),如“浩浩元化,五運迭送”(孫綽《與虞冰詩十三章》)、“大樸無像,鉆之者鮮”(孫綽《贈溫嶠》)、“全由抱樸,災生發(fā)竅”(孫綽《贈謝安》)、“大矣造化功,萬殊莫不均”“造真探玄根,涉世若過客”(王羲之《蘭亭詩》)等??梢姡谠娋湓~匯的使用上,陶詩與玄言詩同是承襲老莊玄學用語發(fā)展而來。
綜上,陶詩與玄言詩之間有著較為密切的關(guān)系。從其生平思想來說,一方面陶淵明受其外祖父孟嘉及其那個時代魏晉風度的影響,這在其一生的行跡中有所體現(xiàn);另一方面陶淵明的思想受玄學的影響,表現(xiàn)在他的“桃花源”社會理想和“委任運化”地看待生死問題上。從陶詩與玄言詩的關(guān)系來說,陶淵明受玄學思想的影響在其詩歌中主要表現(xiàn)為:其一,陶詩在內(nèi)容上表現(xiàn)玄理和玄學人生觀的現(xiàn)象比較突出,既有玄言詩直陳玄理的詩句,又有玄言詩立象盡意的詩句,從這一層意義上說,陶詩就是玄言詩的一種發(fā)展;其二,陶詩風格平淡自然,無論從審美風格的淡泊閑遠還是從語言風格的簡潔省凈,都與玄言詩闡述、體現(xiàn)玄理所要求的清虛恬淡和簡約風尚相一致;其三,陶詩中所使用的詞匯如“化”“真”“自然”等在玄言詩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陶詩與玄言詩同是承襲老莊玄學用語發(fā)展而來。因此,陶詩與玄言詩的關(guān)系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從玄言詩中化出的。陶淵明受那個時代玄風的影響,他的詩歌從玄言詩而來并對其有所超越和發(fā)展,因而陶淵明也是“時代的陶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