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講話中,論述了改革開放精神和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的關系。特別在談到四十年來文化建設成就時,第一次開創(chuàng)性地強調,改革開放精神是中華民族當代精神標識。
首先,講話強調中華民族精神標識在當代體現(xiàn)為改革開放精神。關于改革開放以來文化建設的成就,習總書記說:“四十年來,我們始終堅持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堅持以科學理論引路指向,以正確輿論凝心聚力,以先進文化塑造靈魂,以優(yōu)秀作品鼓舞斗志,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廣為弘揚,時代楷模、英雄模范不斷涌現(xiàn),文化藝術日益繁榮,網信事業(yè)快速發(fā)展,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斷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改革開放鑄就的偉大改革開放精神,極大豐富了民族精神內涵,成為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
其次,習總書記認為,這種變革與開放的精神不只是當代中國人的精神標識,還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腥A民族以改革開放的姿態(tài)繼續(xù)走向未來,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根基。中國人民具有偉大夢想精神,中華民族充滿變革和開放精神。
幾千年前,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就秉持“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精神,開啟了締造中華文明的偉大實踐。自古以來,中國大地上發(fā)生了無數(shù)變法變革圖強運動,留下了“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等豪邁宣言。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協(xié)和萬邦”的寬廣胸懷,自信而又大度地開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經譜寫了萬里駝鈴萬里波的浩浩絲路長歌,也曾經創(chuàng)造了萬國衣冠會長安的盛唐氣象。正是這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變革和開放精神,使中華文明成為人類歷史上惟一一個綿延五千多年至今未曾中斷的燦爛文明。以數(shù)千年大歷史觀之,變革和開放總體上是中國的歷史常態(tài)。
第三,改革開放精神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黨的十八大以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文化建設、文明復興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聯(lián)系起來,把文化看作是國家和民族的精神“靈魂”,把文化自信看作是國家和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乃“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其他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將文化建設與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接起源頭,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心聚力。尤其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在新時代,“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在對外傳播中講好中國故事,善于運用中國智慧應對全球治理的“疑難雜癥”。既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又反映全人類共同價值追求,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發(fā)展,歷經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正是因為有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
在五千年文明發(fā)展中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今天,站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時間節(jié)點上,我們要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大力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為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實踐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作者簡介
劉穎慧 陜西省委黨校文化與科技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