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人丟失人工耳蝸!3歲男童丟失價值28萬元人工耳蝸的事情還沒過去多久,北京26歲小伙的人工耳蝸又丟了。
在后續(xù)發(fā)布的求助信息中,失主的姐姐稱“找不到人工耳蝸就要重新開顱”。這個信息迅速引起了網友的熱議。
人工耳蝸丟失了怎么辦?真要重新開顱嗎?這個形似藍牙耳機的設備為什么如此昂貴?要解答這些問題還得從耳蝸的結構說起。
耳蝸是人內耳的一部分,形似蝸牛殼,是一個中空的螺旋形骨管,全長30毫米~32毫米,內部充滿液體。耳蝸螺旋管內共有3個管腔,分別是前庭階、中階和鼓階,中階又叫蝸管。前庭階和中階由前庭膜分隔,中階和鼓階由基底膜分隔。前庭階和鼓階內充滿外淋巴液,中階內充滿內淋巴液,前庭階和鼓階內的外淋巴液經蝸頂?shù)奈伩紫嗤āN挥谖伖芑啄ど系穆菪饔擅毎?、支柱細胞和蓋膜構成,是聽覺感受器。
耳蝸結構
耳蝸的作用是把傳入內耳的機械性聲音振動信號轉化成聽神經生物電信號,這主要由螺旋器內的毛細胞在基底膜的振動下完成。
絕大多數(shù)感音神經性聾的病理基礎是源于毛細胞的喪失或功能缺陷,被稱為感音性聾,只有少數(shù)感音神經性聾的病理基礎是聽覺中樞通路或皮層上的病變,此為真正的神經性聾。人工耳蝸就是針對感音性聾(即毛細胞病變)的一種康復手段。
人工耳蝸又稱電子耳蝸,是一種特殊的聲電轉換裝置,分為體外機和植入體兩部分。體外機的言語處理器一般被掛在耳背上,體外機的傳輸線圈和植入體的接收線圈通過磁鐵吸附在一起。植入體經手術被植入體內,同時電極被穿入耳蝸的鼓階內,模擬人體耳蝸功能,將環(huán)境中的聲音信號轉換為電信號,并將電信號傳入患者耳蝸,刺激耳蝸殘存的聽神經,使患者產生聽覺。
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對執(zhí)行者的要求極高。在不損壞電極的情況下,要將電極深深地插入鼓階,同時也不能損傷電極和植入體周圍的結構,如頭皮、外耳道、鼓膜、面神經等。
患者在接受人工耳蝸植入術后約1個月返回醫(yī)院,由聽力學專業(yè)人員為患者開機,即安裝人工耳蝸體外設備,并對人工耳蝸系統(tǒng)進行調試。開機后,患者還要進行聽力言語康復訓練和術后效果評估。
如果人工耳蝸不慎丟失,不需要開顱也不需要更換植入體,重新去醫(yī)院配置體外設備即可。
目前進口人工耳蝸的費用約為20萬,國產人工耳蝸的費用需8萬左右。人工耳蝸價格昂貴的原因主要在于兩方面。
首先,人工耳蝸研發(fā)團隊涵蓋多個領域的專家,研發(fā)周期長,技術也需要不斷更新,研發(fā)成本較高。
其次,人工耳蝸植入體對設備安全性的要求極高,體外機要做到省電、耐用、防水等,這對電池、連接線、體外機外殼等配件的制造工藝有很高的要求。
此外,無論是材料還是制造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涉及大量專利和技術壟斷,所以人工耳蝸的生產制造成本相當高。(據(jù)中國科普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