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秋天某日與張港先生聊天時,說起各省的簡稱,張港先生說,黑龍江省應(yīng)簡稱“龍”,而不應(yīng)該簡稱“黑”,有必要向國家申請變更一下。當時只覺得好玩,一笑了之。其實回頭思量,不論是黑龍江省還是齊齊哈爾市,與龍的關(guān)系太密切了。在此,我僅僅撿拾一下齊齊哈爾與龍有關(guān)的地名和土風,讓大家了解不一樣的齊齊哈爾“龍文化”。
龍氣龍象
嘉慶年間,京城戶部秘書西林覺羅西清奉命到齊齊哈爾“掛職鍛煉”。他撰著的《黑龍江外記》記載說,齊齊哈爾北境曾經(jīng)有兩座碉樓,碉樓是由“金川苗奉將軍傅玉命,運內(nèi)興安嶺亂石,在齊齊哈爾北境建造”,當時(清嘉慶年間)尚在。
金川苗人為何大老遠到這兒來建碉樓?孟希舜先生的《達斡爾族志略》是這樣說的:“凱闊屯東北三里之遙,大山之東,小河之西,有碉樓兩座,均以磚砌成,老人們傳說:在清朝的乾隆時代,欽天監(jiān)觀測出在東北嫩江一帶現(xiàn)有一股彩氣騰空,必出一位英君,恐為后患,故旨派官吏來到該屯,修立了壓運碉樓,以破風水之靈云。”傳說賦予嫩江少數(shù)民族極為神秘的色彩。
《達斡爾族百科詞典》對碉樓傳說記述更為完整:乾隆年間,凱闊屯鄂嫩氏某男子臨終時,命其子將其光身入殮,停靈于院中,狗若上房頂狂吠時不許殺害。其子無奈,給死者穿單層壽衣入棺,停于倉房。后一連數(shù)夜,家里的狗上房狂吠,家人以為不吉,將狗殺死。此時欽天監(jiān)發(fā)現(xiàn)東北方有帝王之星,朝廷遣兵搜獲停于倉房的靈柩,見其尸因穿壽衣己長有半身龍鱗,乃毀尸,建壓運碉樓,以鎮(zhèn)壓帝王之星。
傳說歸傳說,歷史是歷史。
乾隆十五年(1750)正月二十四日,乾清門二等侍衛(wèi)傅德(后改名傅玉,黑龍江將軍)奉乾隆諭旨,自京城啟程,快馬加鞭前往黑龍江,為的是趕上發(fā)遣黑龍江的金川“番人”,從中找到會建造碉樓的人。
風雪兼程,傅玉中途終于在中途趕上了這些人。經(jīng)詢問,百余人中只有19人會建“住碉”,而“戰(zhàn)碉”卻都沒有建過。經(jīng)再次核實,19人之中有2人曾見過修建戰(zhàn)碉。這些人聚在一起商議一番,估計建造的可能性,但唯恐過高,不夠堅固,所以把握較小。于是,傅玉提前趕到了吉林烏喇,與副都統(tǒng)松阿哩一起商議,擬定金川番人到吉林后,把會建碉樓的19人提前用馬車送往齊齊哈爾城,并派官兵護送。傅玉則提前趕到齊齊哈爾城,與黑龍江將軍傅爾丹商議在黑龍江將軍轄區(qū)建筑碉樓,及籌辦建碉樓所備用的器具等問題。
很快,傅玉抵達至齊齊哈爾,向黑龍江將軍傅爾丹宣讀乾隆皇帝圣旨,兩人決定從金川苗人中選二、三十人修建兩座金川藏式碉樓,供索倫、達斡爾將士研究、演習使用。
三月二十二日,兩座碉樓全部竣工。住碉高一丈八尺(清代一營造尺相當于今天32厘米),寬一丈五尺;戰(zhàn)碉高兩丈八尺,寬一丈五尺。從外形看所建碉樓,規(guī)制堅固,只是非常粗糙,與金川碉樓相類。碉樓,是用石材壘砌的建筑,底面為多邊形。碉體下寬上窄,內(nèi)中分層,側(cè)面有窗,可做民居,可為防御工事。高大且僅能棲息的,稱住碉;設(shè)有多處槍眼,高達七、八層的,稱戰(zhàn)碉。
回溯乾隆十二年(1747)至十四年(1749)金川戰(zhàn)爭中,大金川土司憑借碉樓,連連重創(chuàng)清軍。乾隆建碉樓的目的,就是為了知己知彼,為再次征服金川做準備。之所以建在布特哈地方,一是試建,二是為訓練索倫達斡爾官兵所用。史志記載,清軍第二次攻打金川的戰(zhàn)斗勝利,索倫達斡爾官兵發(fā)揮了決定性作用。
黑龍江碉樓之建,參與的官員很多。當時傅爾丹為將軍、傅玉為乾清門侍衛(wèi)。西清在《黑龍江外記》中說將軍傅玉命金川苗運興安嶺亂石于齊齊哈爾北境筑建碉樓,與史實稍有出入。
1997年6月,文物部門在莫力達瓦旗凱闊屯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了碉樓遺跡。 《達斡爾族百科詞典》收錄了考古數(shù)據(jù):一號碉樓位于凱闊以北5里山坡上,西南距嫩江7里,碉體己殘毀,僅存半米多深的圓形鍋底狀土坑。土坑直徑兩米八,周圍散亂堆有石塊。二號碉樓遺址在一號碉樓北約1公里的二級臺地上,為坍塌后遺存的地面式建筑,圓形,用不規(guī)則的石板壘砌而成,外徑2.75米,內(nèi)徑2.48米,中空,殘高1.55米。
除了上面這則故事,在黑龍江,盛傳《禿尾巴老李》的傳說。因大家耳熟能詳,此不贅述。
傳說之外,還有實物,最著名的是黑龍江龍骨。據(jù)《龍沙紀略》記載:“龍骨,艾渾江岸數(shù)尺下恒有之,或日龍蛻,或日孽龍謫而死者。”據(jù)《黑龍江外記》記載:“地掘僵尸,火之,呼為旱魃。黑龍江呼‘旱孤樁。……近歲齊齊哈爾大旱,喇嘛請雨,率健兒十余輩,大索‘孤樁不得。詭云‘將與龍戰(zhàn),致土人耗金錢無算,卒不雨?!庇谬垇碚f事的還有乾隆年間齊齊哈爾城西普恩寺中有一個和尚華照,他是從杭州發(fā)配的旗人。他對信士們說:碧霞元君親自傳授他一把劍、一個笊籬,命他與龍作戰(zhàn)。當夜,“果有龍骨出嫩江,見于富喇爾吉屯?!?/p>
后來。坊間還有傳說:“冬月,嫩江冰忽裂,長數(shù)十丈。土人以為蛟劃,間見一物波濤中,蜿蜒如龍,蓋蛟也?!?/p>
怎么樣,齊齊哈爾的龍故事多不多?
龍地龍脈
在齊齊哈爾,與龍有關(guān)的地名多如牛毛。
九龍胡同。據(jù)《黑龍江外記》記載,齊齊哈爾南門一街,因有一個酒樓,俗呼“九龍”胡同。西清解釋說,是當?shù)厝丝谝舭丫茦钦f白了,才成為九龍的。考證九龍所在地,當在今工商銀行建華支行附近。
龍坑。據(jù)《黑龍江外記》記載:齊齊哈爾東南十余里有一個大坑,積雨成池。有老百姓忽然見龍,不久還拾得一些體積很大的白骨。識者認為是“龍蛻”(龍脫胎換骨),因此將此處命名為“龍坑”。據(jù)說龍坑附近有一大片林地,比城北崔家墳還深還密,是齊齊哈爾副都統(tǒng)瑚爾啟的墓所,其中的寓意就很深了。
龍王廟。清代的齊齊哈爾城,西、北面臨嫩江,東面是扎龍濕地,因而水患不斷。其實,旱災(zāi)也不少。道光六年(1826)六月,百姓在南門外建起龍王廟,祈求風調(diào)雨順,城泰民安。其早己不存,遺跡在今永安市場附近。
在齊齊哈爾,與龍最沒有關(guān)系的地名倒是扎龍。搜索扎龍,無論是圖書還是網(wǎng)頁上,“扎龍的傳說”很快會進入視線。說的是很久很久以前,當受難而“扎落”鹽堿地的巨龍在貧苦百姓、善良鶴仙救護下騰飛而去的時候,留下了綠色的葦塘、五彩的菱角花、豐盛的魚蝦以及留戀人間的丹頂鶴。故事的情節(jié)是悲喜交加的,結(jié)局是美好圓滿的:人們無限憧憬的“扎龍”和“鶴鄉(xiāng)”就此孕育而成。筆者實在不忍心破壞這一片傾心描繪的心靈圣境,但我還是不得不告訴大家,這是后人演繹的神話,并非正本。
查閱史料,扎龍的語音語意說法有三:一為蒙語說,《齊齊哈爾地名注釋》解釋為“大雁飛來的地方”,而《黑龍江省滿語地名》則解釋為“大雁飛過的地方”。一說“飛來”,一說“飛過”,是有差別的。二為滿語說,漢意“圈養(yǎng)牛羊的地方”,網(wǎng)上持這種說法的人很多,出處不詳。三為達斡爾語說,漢意“落雁”??济髑逯?,在達斡爾人、滿族人尚未定居嫩江兩岸之前,扎龍一帶是蒙古、錫伯族游牧之地,扎龍的南部就是嫩科爾沁蒙古杜爾伯特部落。我以為,蒙語說最符合歷史原貌,漢語意思也較為貼切。
扎龍最早的名稱是“札隆屯”,這個名稱可以在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印制的《黑龍江輿圖》中找到。但我認為,札隆應(yīng)是從扎蘭(達斡爾語聯(lián)隊的意思,領(lǐng)隊是三品協(xié)領(lǐng))演化而來的。從“札隆”,到“札龍”,再到“扎龍”,我們的書寫在不斷演變,以至于引發(fā)個別朋友演繹傳說故事的沖動,為這片大美濕地增添人文色彩,但動機是美好的。
有人統(tǒng)計,齊齊哈爾帶“龍”的地名有86個,《齊齊哈爾市地圖冊》, 我市帶”龍“字最多的是龍江縣,共有龍江縣、龍江鎮(zhèn)、龍哈、龍德、龍鮮、龍江湖、雙龍、龍西、二龍、東二龍、青龍山、龍頭(兩個)、西雙龍、東雙龍五隊、二龍山、二龍山村、二龍山南屯、龍興鎮(zhèn)、小龍江屯、龍山共21處。叫雙龍的有4個地方,分別在泰來縣、克東縣、依安縣、龍江縣。很多帶“龍”字又有“山”字的地名,比如青龍山、雙龍山、二龍山、龍鳳山等。切莫望文生義,其實這些地方都不是山。
這些帶“龍”的地名,有的村屯是根據(jù)姓氏起的,比如于占龍屯、于德龍屯,也有的地名是根據(jù)當?shù)氐娜宋幕蜃匀坏乩硖卣魉〉模热缜帻垗?、龍泉、鬧龍溝等。
齊齊哈爾的龍沙區(qū)有一個街道辦事處,稱五龍辦事處,“五龍”是哪五龍,怎么來的?當年也許能說清楚的,因為沒有記載,到現(xiàn)在反而說不清了。
作家趙忻煜、王俏梅夫婦也是地方史專家,兩人曾經(jīng)合寫過《五龍街道辦事處的五龍》文章。他們認為,五龍是:龍華路、龍沙路、龍門街、龍沙公園、龍江飯店。
龍華路源于民國16年(1927)建立的天齊廟,也叫龍華寺。而今,現(xiàn)存天齊廟遺址占地960平方米,建筑僅剩3座。外觀磚雕依然精美,室內(nèi)壁畫猶存。由于建筑屬于中國傳統(tǒng)磚木結(jié)構(gòu)卻長期作倉庫使用,造成嚴重破損,亟待整修。除此之外,與天齊廟有關(guān)的歷史痕跡,留下了天齊廟小學、天齊廟街之稱;而與龍華寺有關(guān)的,則留下了龍華路這條街名。
龍沙路俗稱二馬路,從火車站北至永安大街,偽滿康德七年(1940年)開拓鋪裝,長3000余米。
龍門街形成于1927年,從原市公安局一直到工人文化宮附近,很長。當年是條高崗,細細長長,形狀似龍。聽老人們講,占卜師堪輿有一條龍臥在齊齊哈爾,于是,督軍署在崗上掘一條大溝,斬了龍脈。但崗上掘溝,勞民傷財,百姓遭殃。一個高參想出了個好主意:用不著,只要在地面上取名“龍門”,龍被鎖住,就過不了龍門了,于是就有了龍門街。
龍沙公園始建于1907年,是黑龍江省建立最早的公園。齊齊哈爾有龍沙之名,與龍沙公園有不無關(guān)系。民國江西高 祥《龍沙公園記》記中,公園里有“龍沙萬里亭”。后來的龍沙區(qū)、龍沙路、龍沙小學均源于龍沙公園。
龍江飯店原在卜奎大街中段與龍華路西口相對成“丁”字口處,是民國十八年(1929年)由黑龍江省政府投資,由德國商人經(jīng)營的普利公司興建的。江橋抗戰(zhàn)失敗齊齊哈爾被日軍占領(lǐng)后,被日軍強吞??箲?zhàn)勝利后,蘇聯(lián)紅軍使用過,可最終成為齊齊哈爾市服務(wù)局所屬全民企業(yè),1985年修建中心廣場時拆除。
“五龍”匯聚于當年齊齊哈爾城高埠地帶,被民間稱為“龍頭”。從上個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初,這個地帶是齊齊哈爾市委、市政府、市政協(xié)、市總工會機關(guān)所在地。然而,某官非要放棄“龍頭”,搞所謂的置換,把當時城市西北角低洼地帶園藝實驗站植被區(qū)劃定為政務(wù)中心,而龍頭地帶則成為現(xiàn)在的中環(huán)廣場。奈何?
龍源龍流
“龍沙”最早見于《后漢書·班超傳》的“定遠慷慨,專功西遐,坦步蔥雪,咫尺龍沙?!崩畎住度虑酚小叭敵饲锵拢毂鰸h家。將軍分虎竹,戰(zhàn)士臥龍沙。”,清劉孝標有“賦得龍沙宵月明”詩由此,“龍沙”被看成一個塞外詞。
康熙年間,流人方式濟著《龍沙紀略》,開啟“龍沙”書名先河。嗣后,英和有《龍沙物產(chǎn)》之詠,奎照有《龍沙紀事》之詩,民國魏毓蘭有《龍城舊聞》,以齊齊哈爾城因省會所在,直日“龍城”。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設(shè)黑龍江將軍,直到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變黑龍江將軍為黑龍江省,一直叫黑龍江,簡稱過“江省”。
從宣統(tǒng)元年(1909年)3月到1945年12月,齊齊哈爾城內(nèi)一度有龍江府、龍江縣、龍江道等機構(gòu)。龍江府是清宣統(tǒng)年間設(shè)的。民國初年,實行道制,設(shè)龍江道。龍江府改成龍江縣,隸屬龍江道。龍江道相當于后來的市一級行署,管理著周邊的多個縣和設(shè)治局。偽滿時代,我們曾叫過龍江省。解放后一度稱嫩江省、黑嫩省,最終改回黑龍江省,其中的龍字一直都在。
齊齊哈爾的別名很多,比如卜奎、黑垣、鶴城、綠都等等。而龍城、龍沙、龍江也是他的別名,似乎更有韻味。
齊齊哈爾的商家喜歡以龍為店名或者商品、商標的名字。例如民國時代,曾有龍江泉燒鍋,龍江春店。解放后,齊龍、龍豐、龍江、龍源、龍淵昌、龍江豐、龍騰、龍翔、龍勝,諸如此類比比皆是。黑龍江北大倉集團生產(chǎn)過龍酒系列,克山縣有個龍福酒廠,等等,酒業(yè)和應(yīng)用水企業(yè)用龍字的可能更多。
我曾經(jīng)為龍門街附近經(jīng)營茶館的商家起過名字: “龍門茶館”,期冀鯉魚跳龍門,生機勃勃。去年,齊齊哈爾歷史文化學界在那里搞過兩次論壇,非常成功。最近沒有光顧,不知經(jīng)營情況怎么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