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冠清
一、朗讀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意義
首先,誦讀可起到再次預習的效果,現(xiàn)在有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大自覺,往往老師一邊布置回去預習,一邊回去的時候有的草草看一下,有的根本沒有預習,這時候利用上 課前幾分鐘提出本課的一些問題,然后再讓學生集體誦讀,這樣學生對本課的知識已略知一二,再通過老師的講評、啟發(fā)、總結,效果顯然不一樣。
其次,誦讀可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現(xiàn)在教學注重師生互動,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這時候除了提出問題外, 還可以利用這種眾生可用的誦讀法,通過朗讀后,學生 的注意力回來了,思考問題的能力回來了,學習變得主動,老師上課也較輕松,氣氛也較濃烈。
再次,誦讀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能力,通過經(jīng)常性的集體誦讀或重點段誦讀,會使平常一此較不善于用口語表述的學生有一此自信心,使他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也是能說會道的,使他們對自己的學習更有信心。
二、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朗讀能力培養(yǎng)策略
在農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朗讀理念,為學生設置一些簡單的趣味性問題,先讓學生搜集整理有價值的歷史信息;然后,再讓學生以朗讀的形式講給大家聽,激發(fā)學生朗讀興趣,在此過程中,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生自我學習意識,培養(yǎng)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還有利于引導學生通過獲取信息,親身感受朗讀的樂趣。歷史就是要告訴學生學習歷史,朗讀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朗讀不僅有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了解更多歷史教學相關的歷史知識,還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動力,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所以,要養(yǎng)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朗讀教科書的課文,要讓學生懂得,認真朗讀教材對于增強歷史學習興趣、獲得更多的歷史知識有極大的幫助。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朗讀習慣,還要采用有效方法,增強學生朗讀興趣,朗讀時要拋卻雜念,只有用心朗讀,才更有利于扎實地掌握知識,有利于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當然,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朗讀,并不是沒有目標的朗讀,而是通過朗讀在潛移默化中掌握朗讀技巧,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在朗讀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留心關鍵詞語,還要引導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標注好歷史事件和背景等,以便于對歷史人物或事件有一個深刻的了解,通過有效朗讀提高學習能力。興趣是學習知識的動力源泉,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也要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剛升入初中的小學生對歷史課堂教學還是比較感興趣,因此,歷史教師要把握好這一契機,針對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歷史故事、歷史人物,結合教學內容布置朗讀任務,使學生通過分享朗讀,產(chǎn)生朗讀的成就感,進而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能力。
三、朗讀在農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如何運用
(一)歷史課堂教學中朗讀的方法
1.教師范讀
2.學生齊讀
增強同學間的相互協(xié)調、相互了解,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
3.分組讀
在有些課堂上,把不同的子目分給不同的組讀,或在同一子目內讓學生分組讀某些特定的內容。讓同學們以小集體的形式展開競賽,對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是十分明顯的。
4.學生個人朗讀
在課堂上,由個別學生進行朗讀,可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個人的朗讀能力,也可以使學生在讀書中獲得成就感,使學生樂學,達到喚起學生主體意識的目的。
5.默讀
默讀有利于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也是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科能力的重要方式,所以,進行一定量的默讀訓練是非常必要的,并應隨年級的升高而逐步增加默讀份量。
(二)農村歷史教學中誦讀的形式
1.讀課文提示
現(xiàn)行初中歷史教材以課的形式編制,在每課正文之前均有一段課文提示,它是每課內容的概括和導引。教師應在每堂課開始時,讓學生讀一讀課文提示,讓他們對將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大概的了解。例如,中國歷史第一冊第5課《奴隸制發(fā)展的西周》的課文提示是這樣寫的;“武王伐紂,是我國歷史上的一次正義戰(zhàn)爭。在此以后,西周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奴隸制度進一步發(fā)展。分封制和宗法制究竟是什么意思?西周又為什么會衰亡下去?什么叫國人暴動?下面課文都將給你明確的回答?!睂W生一讀,便清楚本課要學習什么內容,學習的目的性十分明確。這些知識要點以三個連問的形式出現(xiàn),充分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讓學生興奮起來,調動了學生對課文正文部分的學習熱情。
2.讀正文
開課學習之初,如果先讓學生讀一讀正文內容,再與學生相互溝通,在了解學生情況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精講,對于學生對正文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將起到更好的作用。例如,中國歷史第四冊第6課《西安事變》一節(jié),該節(jié)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習之前,讓學生讀一讀整節(jié)內容,在學生對該節(jié)的整體知識結構有一定的認知的基礎上,然后以簡單的提問方式進行雙邊交流,學生很容易便能掌握該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經(jīng)過等要素。但教師會發(fā)現(xiàn)學生對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不可能有一個透徹的理解,教師就應在學生讀出疑問的這個問題上展開精講,達到幫助學生突破并掌握這一難點的目的。
3.讀擴展和說明
現(xiàn)行初中歷史教材除正文部分外,還編有較大篇幅的小字內容,它們是對正文內容的擴展和說明,并不要求學生掌握,主要是為擴大學生知識面而供學生課外閱讀使用的,對學生理解正文內容也會起到重要的作用。
4.讀圖、讀表、讀歷史材料
例如,中國歷史第一冊第22課《三國鼎立》中的“三國鼎立形勢圖”,指導學生讀好它,便能對三國鼎立之“鼎”有較為形象的認識,對于加深學生記憶,牢固地掌握這一知識有著十分獨到的作用。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我們不僅要在語文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習慣,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也要注重學生的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朗讀理念,養(yǎng)成良好的朗讀習慣,通過提高朗讀興趣,增強學習的信心,進而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