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明確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边@就是說,在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本著“以生為本、以學為主、核心素養(yǎng)”的指導思想。
閱讀教學是語文課程活動中的“基礎項”和“常規(guī)項”,既是“聽說讀寫”的有效載體,也是情感教育的良好平臺。善于以閱讀教學為抓手,有利于全面凸顯語文學科教育的價值、意義和作用。 初中階段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時期。筆者以《秋天的懷念》為例,就如下幾個方面,試對“情感教學”問題作出一些拋磚引玉之論。
無論從準備、過程還是效果來講,教學活動都需要一種與之相應的良好心境來進行涵養(yǎng)和滋潤,只有這樣,才能從中真正贏得令人期待的良好效果。語文情感教育尤為如此。
《秋天的懷念》一文的作者史鐵生,寫此文時已是一位雙腿癱瘓的殘疾人,這也是他創(chuàng)作本文、緬懷已逝母親的最根本因素。正因為如此,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筆者首先讓學生拿出筆和本子,并閉上眼睛,跟從老師“盲寫”:“她不分晝夜,像一塊干燥的海綿吮吸著知識的甘霖……她是這樣地如饑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頭都摸出了血?!边@是小學教材《海倫·凱勒》中的一段話。大家睜眼一看,顯現(xiàn)出“眾生相”。筆者說道:“如果你就是一個盲童,心情會怎么樣?在生活中你還能有多少微笑呢?”全班迅速沉寂、肅穆起來。
筆者繼續(xù):“有一位20歲的青年,在雙腿癱瘓后,性情變得暴躁,對生活也失去了信念。而作為他最親近的母親,又該承受怎樣的痛苦呢?”掃視一周以后,感受到了“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的氛圍,教師此時開始課堂教學活動。這種教學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凡是編入語文教材的內(nèi)容,都是歷經(jīng)淘洗的精髓或經(jīng)典之作,情感元素是豐富多元的。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篇,與其說是“懷念”,不如說是悲催人心的“祭母文”!教學中可抓住如下幾點引導學生:在“我”砸玻璃、摔墻壁時,母親悄悄地躲出去,后來又悄悄地進來;在“我”捶打癱瘓雙腿時,母親撲過來并哭著安慰我;在“我”答應去北??淳諘r,母親“喜出望外”,并高興得“一會兒坐下,一會兒站起”,還絮叨著“我”的兒時趣事;在母親昏迷前,她還掛念著“我”和妹妹。
另外還有兩處細節(jié)描寫:一是窗外樹葉飄落,母親“擋在窗前”,一是母親非常敏感地“跑”和“踩”等字眼,“她忽然不說了”。這些內(nèi)容描寫,讓人看到這位母親:“完全失去了自我”,完全為兒子的情緒所左右;“不是為自己的滿腹心痛”,把堅強和樂觀留給兒子,把病痛和心痛留給自己。通過品析,如聞其聲、如見其形,多么地令人心悸!
在新課程教育理念下,學生擁有無可置辯的“主體學習地位”,而且他們的“進步與發(fā)展”是考量教學是否有效(或是否高效)的根本標準。正因為如此,教師應努力通過各類途徑和方式,一方面把學生成功地引導和推向課程教學的“前沿陣地”和“舞臺中心”,另一方面把自己打造成為一個“坐在旁邊、善于鼓掌”的人。
就《秋天的懷念》來說,首先讓學生自讀課文并各自提出問題。接著在相互討論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統(tǒng)一提出問題。然后集體梳理,教師結合實際需要,形成如下問題:找出文中關于母親的各種描寫;文中三處“悄悄地”語句,分別說明什么情況;四個省略號的各自作用是什么;這是一位什么樣的母親形象?以此讓各小組自選一兩個問題,開展相互之間的閱讀與討論活動。教師在期間動態(tài)巡視,并給予“憤啟悱發(fā)”的點撥和啟發(fā)。最后,通過集體交流,師生共同總結與提煉。
葉圣陶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他極其辯證地闡述了語文“閱讀與寫作”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與唐代杜甫倡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有著實質(zhì)性的異曲同工之妙。筆者認為,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積極開展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的“讀寫互動”活動,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讀寫意識和互動能力,而且有利于在“我手寫我心”中不斷深化他們的情感認知和實踐精神。
在《秋天的懷念》教學結束后,筆者要求學生結合閱讀體悟和實際認知,圍繞“為史鐵生寫一篇祭母文”或者“發(fā)生在我與媽媽(或爸爸)之間”主題,寫一篇讀后感?!叭朔遣菽荆肽軣o情?”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學習體會,有了家庭生活的有效支撐,學生們不用揚鞭自奮蹄,并且沒有了平時“咬筆頭”的現(xiàn)象。他們在一番醞釀后紛紛落筆書寫。從最后結果分析,本次寫作不僅沒有“無病呻吟”之虞,還多了“言之有物”“情真意切”之喜。這不是“情感教學”的良好效應嗎?
總之,“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要認真做到并努力做好以情怡情、以情激情、以情移情。只有這樣,才能切實體現(xiàn)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學科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