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軒說:“未經(jīng)凝視的世界是毫無意義的?!蔽矣X得品味文學語言,也需要凝視、吟哦、涵泳,才能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感知形象,領(lǐng)悟情境,體會情感。
在《九年制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中對7~9年級的閱讀要求是“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傾向,能聯(lián)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p>
散文是文學作品的一種,課標的要求也適用于散文。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深刻地認識到散文教學的要旨,是引導學生通過品味精準的語言,體會作者個性化的情思,感悟作者獨特的人生體驗。這與新課程標準中欣賞文學作品的要求是高度吻合的。所以,我覺得解讀散文的著眼點是散文的語言,可以因言求意,得意觀言。
那么到底怎樣因言求意呢?結(jié)合多年的教學實踐,通過聆聽優(yōu)秀教師講課和觀看名師教學視頻,我覺得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朱自清曾說過一段至今仍發(fā)人深省的話:“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訓練,所獲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為思想也就存在于語匯、字句、篇章、聲調(diào)里……”誠然,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但是,散文往往是表達作家在特定情境中的特定情感,也就是那時、那地、那一刻的情感。所以,同一位作家寫的各篇散文,因為情感不同,也會有不同的語言形式。因此,我們在教學散文時,就要抓住那一篇的語言形式。
鄭桂華老師在教《安塞腰鼓》時,就抓住了最能表現(xiàn)安塞腰鼓特點的詞語,比如“野氣”“熱烈奔放”“轟轟烈烈”“整齊”“壯觀”“雄壯”,等等。鄭老師還抓住了最能表達作者情感的語言形式,比如排比、比喻、反復等修辭,還有感嘆句,引導學生用心用情地反復朗讀,感受安塞腰鼓的雄壯氣勢和作者熱烈的贊頌之情。
鄭老師在教《散步》時,抓住開頭的一句話:“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她根據(jù)語言的獨特表達形式,以學生平常習慣的表達方式作為參照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作者選用句式的匠心。通過比較歸納,鄭老師引導學生明確:文章選用的句式有強調(diào)的意味,鄭重其事地推出一個一個鏡頭。就這樣,鄭老師抓住《散步》的語言形式,巧妙引出全篇的教學。
孫紹振教授說:“散文天生就是抒情的。散文教學,從某種角度說,情感始終是核心,是靈魂,是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弊髡叩那楦忻}絡(luò),往往潛藏在文章的詞句中。提取那些表達情路的語言,就容易把握作者的情感脈搏,理解文章的主旨。肖培東在教《春酒》時,機智地抓住串起全文情感脈絡(luò)的幾句話:“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還捧一大包回家?!薄氨е』ㄘ垥r,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覺。原來我的小花貓也是個酒仙呢!”“我呢,就在每個人懷里靠一下,用筷子點一下酒,舔一舔,才過癮?!薄耙痪湓捥嵝蚜宋?,究竟不是道地家鄉(xiāng)味啊??墒墙形业侥膬喝フ艺嬲募阴??”他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體會以上幾句飽含作者情感的語句,細細咀嚼,慢慢品味,讀出蘊含其中的意味,讀出作者的情感變化。讀著讀著,學生與作者漸漸產(chǎn)生了情感的共鳴,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作者的人生經(jīng)驗,融會在他的文學經(jīng)驗里。“文學性的散文”,尤其是優(yōu)秀的散文作品,無不追求精準的言語表達。那些個性化言語所表現(xiàn)的,是豐富甚至復雜,細膩甚至細微的感官所觸、心緒所至。所以,教學散文時,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guān)注并且品讀細節(jié)描寫,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丁衛(wèi)軍老師教《背影》,引導學生賞析文中父親車站買橘的描寫時,比較修改后的文段和原文的不同,從品味遣詞造句的細微處去體會人物的情感。比如幾個精準的動詞:“攀”“縮”“微傾”,又如恰當?shù)男揎椩~:“蹣跚”“慢慢”“肥胖”,再如表達色彩和質(zhì)地的:“黑布”“黑布”“深青布”,還有兩個狀語:“兩手”“兩腳”。通過品讀這些細節(jié),學生不僅充分感受到了父親當時艱難的處境和凄涼的心境,而且體會到父親買橘的那一刻全然忘卻了自己,為了兒子而全力付出的那一份濃濃的、深深的父愛!
所以,真切地體會作者所描繪的情景,咀嚼細節(jié),細細體會文中蘊含的滋味,觸摸作者的心靈,與作者產(chǎn)生感情上的共鳴,從而去把握文章的情脈,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綜上所述,散文往往意蘊內(nèi)藏,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沉醉其中,讓他們深入語言的腹地,真正觸摸文字的肌膚。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的語言是散文閱讀教學的關(guān)鍵!在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善于在學生容易忽略處,值得玩味處,特別是寄寓作者情感的詞語、修辭和句式,引導學生品讀、涵泳,深入文句之中,反復地去體會,細細地揣摩,領(lǐng)會作者在特定處境中的特定情感,才能對散文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