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雪兒
那年秋天來得格外早,楓葉早早地鋪滿了上學的路,把泥濘小道染得紅彤彤的,踩上去發(fā)出吱嘎的清脆聲,非常悅耳。我背著老爸給我買的新書包,心情像河流般碧波蕩漾,踏上初升高的旅途。
在這場我以為輕松愉快的旅途中,充滿了讓我步履維艱的荊棘,以至于我亦步亦趨地前行,卻始終看不到黎明的曙光,好在我并沒有跟著風的方向隨波逐流,而是朝著逆風的方向,不斷地重塑自己,最終沖破了黑夜的牢籠。
帶著年級排名前十、班級前三的成績,我理所當然地坐進了大家公認的學霸班級。我以為從此我便可以高枕無憂,躺在自己以往的成績里睡大覺,可是當你沉睡時,你身邊的人都在悄無聲息地奔跑。第一次月考成績出來時,我不敢相信,我跌至班級倒數(shù)第三名,那個低到極致的分數(shù)是我此生收到的最大諷刺。
偏偏在拿到試卷的那一刻,我并沒有及時反省,而是給自己找了一大堆搪塞的理由。我沒有拿出課本來查漏補缺,而是不停地向我身邊的人解釋,來彰顯自己這次的失敗僅僅只是個失誤。我以為只有愛情才會讓人在撞得頭破血流后,懂得拿捏分寸和適可而止,原來成績也是。
連續(xù)三次的班級墊底,我再也不好意思開口為自己辯解。我終于深刻地意識到,這不僅僅是因為馬虎、失誤,而是我一直停滯不前,可與我同一起跑線的人早已發(fā)起百米沖刺。
素來不甘示弱的我怎么甘心落后,我開始摒棄自己懶惰的壞習慣,把之前胡亂扔在抽屜里的卷子按照科目考試順序一張一張地整理好,花了自己一半的零花錢買了幾本筆記本,把我的錯題整理出來,把桌子上擋住了我整張臉堆成山一樣的書一本一本卸下來,整理好裝進了我的書箱,騰出大片空間來放我寫作業(yè)的雙手。
終于在期末考試時,我扳回一局,雖然只是班級前十,但是我看到了自己的變化,也為自己的進步而感到欣慰。我們學校有個傳統(tǒng),學霸班級只有理科班,沒有文科班,而當我知道高中有分科這么一回事的時候,我就毅然決定選擇了文科,這意味著我要離開當時的重點班,父母的說教、老師的挽留都沒能放慢我匆忙的腳步。
當時非常流行一句話:“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我還是在分科表上堅定地填了文科。雖然,我并不排斥理科,但相比之下,我對政治、歷史、地理有著更濃厚的興趣和熱情。我被地理圖冊的每一個角落吸引,對歷史名人的每個事件充滿好奇,喜歡政治書里介紹每一個文化遺址和傳統(tǒng)文化的章節(jié),我覺得興趣可以塑造一切。
但很快我便發(fā)現(xiàn),僅憑興趣去學習是遠遠不夠的。
我本以為我底子好,從學霸班進入文科班便能呼風喚雨,結果高二第一次月考成績又是一次滑鐵盧,除了語文、數(shù)學、地理三科勉強算優(yōu)之外,其他三科的成績不忍直視,政治、歷史在及格的邊緣徘徊,而英語成績距離及格的分數(shù)相差甚遠。我以為理科和文科的英語差別不會太大,但從我的分數(shù)來看,差別非常大。那一刻,我突然有點兒后悔自己的選擇。因為偏科,我在文科班排名中等偏下,我離學校門口展板上的表彰名單里最后一名同學的總分還差了幾十分。
我不想放棄,于是握緊手中的筆,開始認認真真地謄抄同學的筆記。為了彌補自己的短板,我放棄了午休時間,這兩個小時足以讓我背一個單元的單詞,梳理文綜知識框架,看一看作文寫作技巧。累了,我就在桌上趴五分鐘。
當時,最難克服的是文科班的晨讀規(guī)則,在理科班待慣了的我,真的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起床困難戶。為了避免晨讀時睡著,我每天早上都堅持用冷水洗臉,哪怕在接近零攝氏度的冬天,這個習慣也依然不變,聽著自己忍著刺骨的疼痛而發(fā)出的嘶嘶聲,人也清醒了不少,看著自己的清涼油一天一天減少,竟有種戰(zhàn)勝困難的成就感。
日復一日的堅持,讓我的錯題集越來越薄,兩極分化越來越小,離自己的目標分數(shù)也越來越近。
高考分數(shù)出來的當晚,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的總分比我理想的分數(shù)高了一百多分。我把它劃分成兩個部分:七分打拼,三分運氣。
在這場馬拉松式的長跑中,我沒有放任自己在死海中隨波逐流,而是將自己置身于大海逆流而上,因為相比隨波逐流的安穩(wěn),我更加喜歡逆水推舟的刺激。
現(xiàn)在的我,行走在當初夢寐以求的大學校園里,看花開花落,聽風吟鳥鳴?!昂i煈{魚躍,天高任鳥飛”,這不是騙人的,加油吧!少年,總有一天你會感謝那些年,努力拼搏、積極奮斗的自己。
(作者系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文化傳播系2017級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yè)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