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潔蕾,彭在欽
(湖南科技大學 人文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人面桃花》中的詩詞韻文并不是在各個章節(jié)孤立存在的個體,它們相互聯(lián)系相互呼應,整體布局于小說敘事話語中,構(gòu)成了一條完整清晰的敘事線索。它們委婉含蓄、意象豐富,既喻示了人物性格與命運走向,傳達了人物自身隱含的情感意旨,又與故事情節(jié)交織在一起,在情節(jié)發(fā)展方面承擔了不容小覷的敘事功能,是小說的微型骨架。
謝有順評價道:“這部作品的語言優(yōu)雅、精湛,達到了古典和現(xiàn)代的完美結(jié)合,并且是徹底中國化的?!盵1]94《人面桃花》中自然貼切而又不落俗套的詩詞韻文使得全篇自然而然地渲染上了一層薄紗似的中國化的古典色彩。中國古代的詩歌素來有“言志”“緣情”的抒情傳統(tǒng),作者將詩詞韻文隱藏在人物對話、書信之中,使得小說文白相間,生動活潑而富有詩情畫意。更重要的是作者巧妙地運用了詩詞韻文的抒情傳統(tǒng),這些看似無意的詩詞韻文深隱了人物情感、人物性格、人物命運等信息。這些詩詞韻文或為引用,或為作者撰寫,實則都是人物內(nèi)心的表露,人物的思想情感憑借詩文的文言話語方式得以痛快淋漓而又自然含蓄的宣泄。下面即以小說主人公秀米為例具體解析。
作品選取的主人公形象是江南深閨女子陸秀米,她美麗動人,出身優(yōu)渥,天真爛漫,卻又一生坎坷:童年時期失去父親,少女時期與母親情人發(fā)生不倫之戀,出嫁當天被土匪綁架、強奸,少婦時期從事革命事業(yè)而后失敗,被捕入獄并經(jīng)歷兩次喪子之痛。秀米坎坷一生的心性變化其實可以用李商隱的兩首詠荷詩來概括。
秀米少女時期曾拜師于丁樹則,熟讀《詩經(jīng)》《楚辭》,頗具才情,心性卻和一般閨閣少女并無兩樣,當張季元提及李商隱吟詠荷花的佳句時,秀米答道:“莫非是‘留得殘荷聽雨聲’嗎?”[2]50“留得殘荷聽雨聲”出自李商隱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崔雍、崔袞是崔戎的兒子,李商隱的從表兄弟。李商隱在科舉失利之后曾投奔過表叔崔戎,崔戎以及兩個兒子崔雍、崔袞對李商隱可謂既有血親之情,又有患難相助之恩。詩作作于唐文宗大和八年,此時李商隱已離開崔家,崔戎也已離世。在淅淅瀝瀝的秋雨里,漂泊異鄉(xiāng)的李商隱不自覺化身為飄零無根的枯荷。相思無眠,詩人或許在哀嘆身世,或許在表現(xiàn)寄居他人籬下的孤獨寂寞之感,或許詩人由枯荷聯(lián)想到了已經(jīng)逝世的表叔崔戎,不禁哀嘆人生苦短,世事無常。李商隱將自己的寂寥憂思化入了對雨打枯荷之美的欣賞之中,而秀米則在這種寂寥憂思中找到了共鳴,獨自體味那淡淡的感傷。秀米絕頂聰明,家境優(yōu)渥,但是她的父親終日沉迷在桃花源美景的想象中,他想要實現(xiàn)全村的大同世界,讓全村每一個人的幸福都一樣多,然而他忘記了對自己最親近的女兒的關心,秀米自幼便缺乏父親的陪伴,被父親冰冷地隔絕在自己之外的世界。她與母親也親近不起來,母親始終把她當作一個小孩,不在乎她的心靈訴求,她與母親的關系始終微妙而疏離,她與母親之間仿佛永遠都隔了一層薄紗。寶琛、翠蓮、喜鵲關心她,照顧她,可以他們的學識和閱歷,他們也無法理解秀米,更不知道如何去理解秀米。秀米“覺得所有人和所有事都有一圈鐵幕橫在她眼前”[2]61在閨閣生活中最使她受不了的是孤獨,而她卻常常感到孤獨,而“留得殘荷聽雨聲”卻道出了她心中的孤獨。靜靜的夜里,數(shù)不盡的獨處時光,秀米獨自品嘗著詩中淡淡的感傷,獨自體味那自然意境之中的凄美,她自憐自嘆,她不解父親為何遠行,她不知外面的世界是何種模樣,她孤獨,只有在和她同樣孤獨的詩人的詩中,她才能得到細微的排遣。
秀米少婦時期,經(jīng)歷了綁架、強奸、革命失敗、被捕入獄、母親去世、骨肉早亡,飽經(jīng)滄桑的她重回故鄉(xiāng)老宅,然而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她再也不是那個帶著點淡淡的憂愁的天真爛漫的少女了。世人都以為她是瘋子,對自己生的孩子不管不顧,可是只有翠蓮才知道她有難言的苦衷。普濟被亂槍打死以后,秀米立禁語誓以此懲罰自己,她和喜鵲依靠紙條來進行日常交流。秀米依然喜歡荷花,喜歡李商隱的詠荷詩,她抄給喜鵲的詩句是:“芙蓉塘外有輕雷?!盵2]297“芙蓉塘外有輕雷”出自李商隱的《無題·其二》?!败饺亍奔春苫?,荷花常常在閨情詩中出現(xiàn),表現(xiàn)女子纏綿深厚的愛情;“芙蓉塘”即荷花塘,荷花塘是著名的男女相悅的傳情之地?!昂苫ā?、“荷花塘”這一系列與愛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的意象,給予了讀者豐富的暗示和聯(lián)想,表達了愛情失意的痛苦。
秀米這一生結(jié)過兩次婚,有過三個男人,兩個孩子,但是她唯一愛過的男人只有媽媽的情人張季元。在為數(shù)不多的獨處時光中,張季元曾和秀米在院中談論詠荷詩,張季元問:“玉溪生詩中有吟詠荷花之句,堪稱妙絕,你可記得?”秀米答:“莫非是‘留得殘荷聽雨聲’嗎?”不料,張季元搖了搖頭,笑道:“你把我看成林妹妹了?!薄澳潜砀缦矚g哪一句?”“芙蓉塘外有輕雷?!盵2]50這一問一答之間,詩句和故事情節(jié)一起復制出一個微型才子佳人小說。從人物來說,秀米是大家閨秀,張季元會吟詩作賦還有一番要實現(xiàn)天下大同的抱負,但是從情節(jié)來說,秀米和張季元的故事并沒有運用才子佳人小說“私定終身后花園”的模式,秀米和張季元從未捅破那一層窗戶紙,秀米將自己的情愫深埋在心里,故意與張季元冷淡疏離,而張季元將自己深沉的情感寫在日記里,在言行上始終沒有對秀米有過絲毫實質(zhì)性的越界。多年以后,張季元早已慘死,而秀米再次和喜鵲提及這句詩時卻是“興沖沖地”。這句詩當然會讓秀米想起自己的一生所愛張季元,可是秀米不再沉溺于自己的愛情求而不得的哀怨之中,此時的她已心如止水。實際上她將一切都放下了,自己是否有人愛,革命是否成功,百姓是否幸福這些都與她無關,她只是單純的覺得春天來了,春雷響了,空氣中有一絲涼爽,這句詩有那么一點意思。此時的她不問世事,不見俗客,一心歸隱,她甚至能夠感知到自己的死亡,并且平靜地面對死亡。
《人面桃花》中的詩歌常見于人物對話、書信、日記之中,它們看似是閑筆,卻是與敘事相融合的整體,它們往往寓示著人物命運,在謀篇布局中對故事情節(jié)進行補充和交代,在整部小說中承擔著舉足輕重的敘事功能。更妙的是,在《人面桃花》中,作者別具匠心地化用詩歌意象,從而使客觀物象帶有豐富繁多的內(nèi)涵寓意和情思韻味,這些意象貫穿于全書的情節(jié)發(fā)展之中,是作者埋下的伏筆,在整部小說中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下面即以小說典型意象金蟬、桃花為例具體解析。
金蟬這一意象在小說中反復出現(xiàn),連接故事始終。在小說中一共有八處提及金蟬,其中有三次是在詩歌中。第一次是陸老爺在寫給丁樹則的一首詩中,借用李商隱《無題》詩典故,錯把“金蟾嚙鎖燒香入”一句中的“金蟾”寫成了“金蟬”。[2]10丁樹則指出陸老爺?shù)墓P誤,然而陸老爺惡語相向,于是兩人大打出手,從此交惡。第二次是秀米出獄之前龍慶棠前來探望,龍慶棠建議秀米留在梅城,再干一番事業(yè),而秀米的回答是“春籠海棠固宜燕,秋盡山榆已無蟬”。[2]273第三次是喜鵲在翻看《李義山集》時看到陸家老爺在“金蟾嚙鎖燒香入”的“金蟾”下圈了兩個圓點。陸家老爺批注道:“金蟬。凡女人雖節(jié)婦烈女未有不能入者。張季元何人?”[2]300“金蟾嚙鎖燒香入”出自李商隱的《無題·其二》?!绑浮?,即癩蛤?。弧敖痼浮?,即蛤蟆狀的香爐;“鎖”指香爐的鼻鈕,為投放香料的開關。室內(nèi)唯一所見——香爐,襯托出女子獨居的清冷落寞、寂寥悵惘。然而,在《人面桃花》中,被陸老爺改作“金蟬”的詩句有了更深的意味。據(jù)張季元的日記,“金蟬在打造之初,數(shù)量極其有限,總共有十八枚……它是‘蜩蛄會’頭領間相互聯(lián)絡的信物?!盵2]162格非將金蟬貫穿于故事的始終,用金蟬暗喻烏托邦的夢想。從陸老爺?shù)碾x奇失蹤到張季元的身先士卒再到秀米開設普濟學堂,計劃攻打梅城,這一切的個人經(jīng)歷由金蟬連接,陸老爺將金蟾改作金蟬,與丁樹則大打出手,隨后發(fā)瘋、出走,張季元出逃前托付秀米保管金蟬,隨后橫尸野外,秀米追逐張季元的腳步,投身革命,她視金蟬為不祥的征兆,然而不管她逃到哪兒,金蟬都會于冥冥中重現(xiàn)在她的身邊。陸老爺、張季元以及秀米的一生都在為濟世救民的夢想奔波,他們甘愿犧牲自己的幸福自在去換取民眾的大同安康,然而他們心心念念想要拯救的民眾,似乎并不樂意被拯救。沒有人理解陸老爺為何要造一條“風雨長廊”,沒有人理解張季元宣稱的“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為何物,更沒有人理解秀米為什么不好好當千金小姐,去辦什么“地方自治會”。他們對烏托邦的追尋使得他們患上了民眾口中的“瘋病”,他們的夢想和拯救換來的是“被拯救者”的嘲笑甚至是怨念。金蟬寓意著死亡與破滅,張季元以及小東西的死亡都與金蟬有關,然而金蟬更寓意著希望與幻想,凡是革命必有流血與犧牲,然而在這之后必將喚來金蟬的鳴叫。
桃花同樣是小說中的重要意象。陸老爺要在全村家家戶戶的門前都種上桃樹,因為他相信“普濟地方原來就是晉代陶淵明所發(fā)現(xiàn)的桃花源,而村前的那條大河就是武陵源”[15]。在大金牙的瞎子老娘看來,“秀米和翠蓮都是千年道行的桃木魂靈轉(zhuǎn)世?!盵2]265而張季元所作的桃花詩更是別有深意:“咫尺桃花事悠悠,風生帳底一片愁;新月不知心里事,偏送幽容到床頭?!盵2]101此詩作于光緒二十七年六月初六,即1901年7月21日。按常理,此時不是桃花開放的時令,自然張季元詩中的桃花就有了更深的意味?!啊度嗣嫣一ā分?gòu)筑了兩個烏托邦世界,一個是帶有無政府主義傾向的歷史烏托邦;另一個則是帶有濃郁東方色彩的桃花源。”[3]106毫無疑問,桃花便寓意著這個東方桃花源。陸老爺以為普濟便是桃花源,于是辭官返鄉(xiāng),然而在普濟人人將他視為“瘋子”,張季元以為終將有一天會天下大同,他希望將天下建成桃花源,然而他橫尸野外,王觀澄意圖將花家舍建成人人安居樂業(yè)的桃花源,然而花家舍卻成為了土匪窩,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桃花源并不是真正的桃花源。然而最后雖然秀米的烏托邦夢想破滅了,但她卻能安睡了,能在痛苦中找到安慰,她意外收獲了真正的烏托邦生活,她擁有了真正瀟灑自由的隱士的靈魂。這實際上表達了作者的搖擺不定和左右為難:一方面,作者的現(xiàn)實主義世界觀使其意識到大張旗鼓地進行烏托邦實踐的愚蠢至極和不切實際,另一方面作者的浪漫主義情懷又使其不忍心徹底放下對于桃花源對于烏托邦的那一點癡念。
在諸多批評家和讀者看來,《人面桃花》汲取了不少中國傳統(tǒng)古典文化的元素,通體洋溢著古典的風韻和格調(diào)。喜鵲在與秀米相依為命的時光中,央求秀米教她作詩,這不禁讓人想起《紅樓夢》中的香菱學詩,此外小說中安插的詩詞、戲文也比比皆是。格非對古典小說情節(jié)的模仿以及對詩詞戲文的運用輕而易舉地使讀者感知到了古典的意韻和情調(diào),為其打開了一個不同于當代先鋒盛宴的古典世界。然而,格非的《人面桃花》并不是單純地對古典文本的機械模仿與刻板摹寫,“而是汲取了古典(不局限在小說領域,而是整個傳統(tǒng)文化)的資源,孵化、孕育出一種新的情韻、意境,一種融合了現(xiàn)代觀念的‘中國式詩意’”[4]116-117。格非通過賦予詩詞在小說中傳達人物情感、承擔敘事結(jié)構(gòu)的功能,對營造這種“中國式詩意”展開了有意義的探索,這種“中國式詩意”的營造或許正是新時代文化創(chuàng)新的一條出路。
對于格非《人面桃花》營造中國式詩意所作的嘗試的肯定,并不意味著它已達到了十全十美的完美境地,并不意味著它解決了如何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學之長展現(xiàn)現(xiàn)代人的精神世界的當代文學書寫的難題,更不意味著它終結(jié)了當代文學書寫與傳統(tǒng)文化對話有效途徑的探尋之路?!度嗣嫣一ā凡⑽闯蔀椴豢捎庠降母叻澹皇翘峁┝艘环N探索的模式,正是有了眾多的探索者的大膽實踐,中國當代文學才有可能迎來廣闊的創(chuàng)作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