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冰,王國杰
(安徽廣播電視大學滁州分校,安徽 滁州 239000)
家風又是門風,是家庭或家族傳承的傳統(tǒng)風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12日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指出,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紅色家風是“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和各個時代的優(yōu)秀共產(chǎn)黨人,在長期革命實踐、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家庭風尚”[1]。“紅色”是在艱苦卓絕的戰(zhàn)爭年代中形成的獨特內(nèi)涵,也飽含著無數(shù)革命黨人對祖國人民最深沉的熱愛,對信仰最忠誠的追隨。安徽六安(皖西)地區(qū)有著悠久的紅色歷史,作為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里又被稱為“將軍的故鄉(xiāng)”,“將軍的搖籃”。研究六安大別山紅色家風的獨特內(nèi)涵和時代價值,傳承紅色家風的價值理念,對當代家風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安徽六安自古土地豐饒,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深受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和浸潤,很多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譜家訓,代代相傳,其內(nèi)容大多是愛國明理,勤儉持家等,都繼承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如六安翁氏家訓開篇就提到:“愛國守法,謹言慎行,團結友善,博愛誠信?!苯鹫Y氏家訓:“孝父母,宜兄弟,和夫婦,尊師友。”又如六安鮑氏家訓簡言之“忠孝慈廉”等。愛國,誠信,忠孝等思想在六安地區(qū)和人民心中深深扎根,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從這里走出去的六安人。
五四時期,從這里走出去一大批進步的知識分子,高語罕、許繼慎、蔣光慈等,他們通過留學、參加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等各種方式,積極學習和宣傳馬克思主義。
1924年以前,安徽省加入中共的早期共產(chǎn)黨員40余人里,六安籍就占了30多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皖西是我黨在安徽活動的中心區(qū)域之一。大革命失敗后,土地革命前期發(fā)生在鄂豫皖邊區(qū)的三次大規(guī)模武裝起義中,立夏節(jié)起義、六安獨山暴動和霍山西鎮(zhèn)暴動(簡稱六霍起義)都發(fā)生在今天的六安境內(nèi)。皖西居民先后粉碎敵人的三次“大圍剿”,尤其是1932年春蘇家埠戰(zhàn)役殲敵3萬多人。同年夏天,蔣介石調(diào)動30多萬人對鄂豫皖蘇區(qū)發(fā)動第四次“圍剿”,戰(zhàn)地軍民浴血奮戰(zhàn)4個月,未能打破圍剿,紅四方面軍主力被迫西征川陜。但是在1934年,紅二十五軍奉命長征后,以高敬亭為書記的中共皖西北道委重建紅二十八軍,并建立地方武裝和便衣隊,大別山上空始終飄揚著革命的紅旗。
1930年3月,紅一軍成立,黃埔一期生許繼慎任紅一軍軍長,轄3個師,其中2個師是皖西部隊,自此統(tǒng)一鄂豫皖邊區(qū)的軍事指揮。在1955年至1964年授銜的一代開國將軍中,全省130位,六安籍占108位。他們都是從紅軍戰(zhàn)士一路奮戰(zhàn),成長為人民軍隊的高級指揮員。在全國九大將軍縣中,皖西的金寨縣和原六安縣就占了兩個。皖西輝煌而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形成了六安獨特的紅色文化。據(jù)記載,“從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到新中國誕生,皖西地區(qū)30年紅旗不倒,30萬先烈犧牲,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之一,為共和國的誕生奠下了一方堅實的基石”[2](P7)。而這些革命者們歷經(jīng)艱難曲折的革命道路,凝練出“艱苦奮斗、樂于奉獻、務實創(chuàng)新、敢于爭先”的六安精神,他們又把這樣的精神代代相傳,為六安大別山地區(qū)積淀下優(yōu)良的紅色基因。
六安,作為中國著名的紅色革命老區(qū),其地域深厚的歷史文化深深影響了從這里走出來的革命者。他們堅貞不屈、英勇奮斗、舍生取義的崇高品質(zhì),讓這些革命前輩們傳承下來的紅色家風,也打上了六安地域特色的文化烙印,具有獨特內(nèi)涵。
“愛國愛民,忠于信仰”是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者傳承下來的優(yōu)良家風。老一輩革命者們正是帶著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熱愛,對信仰的無比忠誠,在艱難困苦的革命年代奮不顧身,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六安人李裕忠1930年參加紅軍,經(jīng)過長征,后在抗戰(zhàn)中犧牲。他在1937年8月的一封家書里自述已有七八年未能回家探望,盡管對家人甚是掛念,卻是為國家效力,暫不能回家,他寫道:“北平危急萬分之急矣!也是中華民族危急,日寇野心想制作第二個九一八,企圖吞并全中國?!焙髞硭?0月的信里寫道:“現(xiàn)在山西綏遠,上海正處在日本進攻之下,我們第十八集團軍于七月一日北上抗戰(zhàn),為中華民族生存流最后一滴血?!盵3](P190)其拳拳愛國之心溢于言表,革命者們心系國家人民,甚至為民族生存獻出寶貴的生命。
金寨縣燕子河鎮(zhèn)人汪少川,1922年參加革命,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在金寨,汪家祖孫三代勵志跟黨走、忠于信仰的好家風一直被百姓傳頌。1922年,馬克思主義革命思想在燕子河地區(qū)傳播,汪少川父親汪永熙深切地感受到,只有跟著共產(chǎn)黨鬧革命,才有窮人的出路。汪永熙在燕子河以北的永福寺地區(qū),組織了有400多人的紅色赤衛(wèi)隊,家里兄弟幾個都參加了。1936年,大別山紅軍主力轉(zhuǎn)移到外線,在國民黨反動派的瘋狂反撲下,汪永熙被俘,受盡嚴刑拷打,被砍頭后,首級被懸掛在長桿上示眾。汪永熙和他的兩個兒子,用自己的生命踐行了忠于信仰、永遠跟黨走的堅定信念。汪永熙的后輩們,子承父志,南征北戰(zhàn),立下赫赫戰(zhàn)功。
六安人王益山同志,曾在八路軍一二九師師干隊工作,后犧牲。他在1938年寫給父親和親人的家書里,反復提到“兒無論如何不能不忠孝……要想孝父母,首先孝國家”[3](P212),后來在寫給親人的信里,再三轉(zhuǎn)告親人,自己會忠于國家、忠于民族,矢志不移。
革命前輩們懷著對家國的熱愛和忠誠,在艱難困苦的革命歲月里,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革命事業(yè)里,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勝利。這些忠黨愛國、信仰堅定、公正平等、不徇私情的精神品格,既以中華傳統(tǒng)家庭的優(yōu)良美德為基石,又深深打上了革命家庭的烙印,雖然形成于革命年代,但卻都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yōu)秀教材,更是紅色家風里最為珍貴的一部分。
無論是在漫長的革命歲月里,還是在生產(chǎn)建設實踐中,共產(chǎn)黨人始終保持“勤儉節(jié)約、艱苦樸素”的作風,“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洪學智同志是我軍中唯一被兩次授予上將軍銜的開國將軍,兩次出任總后勤部部長,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后勤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洪學智將軍不僅為中國軍隊建設作出卓越貢獻,他的家風也廣為傳頌。1949年,洪學智用自己的津貼在廣州買了一床毛巾被,后來他帶著這床毛巾被遠赴抗美援朝的戰(zhàn)場,陪伴他走過了近十五年的時光。后來,他把這床被子送給了大兒子,之后又傳給了孫子、孫女,一直用到20世紀90年代。就是這床毛巾被,一用就用了三代人。據(jù)記載,從1977年洪老將軍到北京工作開始,他把僅有的兩雙皮鞋放在小車里,平時只穿布鞋,只有在參加公務活動時才換上皮鞋,活動結束后再把皮鞋換下來放在車里,就這樣,這兩雙皮鞋穿了三十年之久。
董洪國將軍是安徽省金寨縣人,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后,董洪國所在的部隊編入了西路軍。在茫茫西域里,董洪國和他的戰(zhàn)友們出生入死,為革命的勝利,立下了不朽的戰(zhàn)功。新中國成立后,董洪國工作上仍然嚴格要求自己,生活上始終保持著勤儉樸素的革命傳統(tǒng)。隨著改革開放,大家的生活條件逐步好起來。有一年董洪國過生日,他的女兒給他買了一件名牌衣服。董洪國拿到衣服首先問了價格,聽說幾百元的價格后,立即生氣地說:“買這么貴的衣服干什么,穿什么不是一樣?”他常對同事和屬下說:“艱苦奮斗是革命勝利的法寶,只有長期保持這種傳統(tǒng),我們才能迎來一個又一個勝利。”[3](P112)
老一輩革命者憑借對民族解放事業(yè)的無限熱情,對國家和人民的無限忠誠,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走過艱難的革命歲月。他們始終保持著艱苦樸素的優(yōu)良作風,在和平年代里堅持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嚴格要求子女和家人,把這樣的優(yōu)良作風融匯在家風建設里。
清正廉潔,自覺管控住手中的權力,是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洗禮的革命前輩們一生的行為準則。安徽金寨人戚先初將軍,就是用這樣的標準要求自己,并且把這樣的家風傳承一代又一代。戚將軍戎馬一生,老戰(zhàn)友、老部下遍布各地,但是當他們的子女面臨就業(yè)還是下鄉(xiāng)的問題時,戚先初從未動用過自己的權利。1968年,他的兒子戚鐵軍從中學畢業(yè),學校要求畢業(yè)生都要響應毛主席號召“上山下鄉(xiāng)”。為了兒子的前途,妻子找戚先初商量,想讓他給沈陽軍區(qū)打個招呼,走個捷徑。兒子想當兵是好事,但是為了這事去打電話走后門,戚先初堅決不同意。戚先初將軍經(jīng)常對孩子說的話是:“路要自己走,不能靠父母?!辈粌H在孩子當兵這一件事情上,就是在孩子提干、復員、調(diào)動、上學等方面,他也從未利用個人權利為子女說話。他這一生一心為公、兩袖清風的思想情操,也深深地影響著孩子的人生道路。
出生于安徽金寨縣的原南京軍區(qū)副司令員詹大南,始終對自己要求很嚴,生活十分節(jié)儉。按照規(guī)定,他每年可以到外地療養(yǎng)一次,但是任職多年來,他卻從未到外地觀光和避暑過??墒蔷褪沁@樣一位生活儉省的人,在1983年回到家鄉(xiāng)時,看見家鄉(xiāng)依然貧困,好多孩子仍舊上不起學,老將軍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幫助貧困的孩子們。老將軍夫婦拿出幾十年的積蓄,加上子女們的貢獻,一共湊齊了10萬元,為金寨縣建立一座希望小學。學校建成后,金寨縣委、縣政府擬將小學命名為:“詹大南小學”或者“將軍小學”,詹大南聽說后連聲反對,他堅決地說:“共產(chǎn)黨人就是為民做事的,不圖名不圖利,希望小學就是希望小學,要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盵3](P106)
老一輩革命家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其濃厚的愛國情懷和赤子之心的紅色家風,不僅深深地影響家人和子女,樹立了良好的家風家教,更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讓紅色基因薪火相傳。
紅色家風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實踐中培育和形成的寶貴財富。紅色家風理論來源于馬克思主義的家庭觀,形成于革命戰(zhàn)爭、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道德、價值取向和革命作風在家庭生活中的集中體現(xiàn)。2018年6月,中央軍委印發(fā)了《傳承紅色基因?qū)嵤┚V要》。《綱要》指出,要大力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傳統(tǒng)文化,以紅色文化育當代人,因此研究大別山紅色家風的內(nèi)涵特征,也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寄托著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上下求索、歷經(jīng)千辛萬苦確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載著每個人的美好愿景”[4](P169)。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彼w現(xiàn)了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挖掘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內(nèi)涵和思想精髓,以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大別山紅色家風,吸收傳承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里的愛國修身齊家的精華,又融合了老一輩共產(chǎn)黨人紅色革命家庭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踐行著愛國、公正、誠信、勤儉節(jié)約、清正廉潔和平易近人等優(yōu)良的家風,既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具有鮮明的時代價值,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準則與道德規(guī)范有著內(nèi)在的融合。因而傳承和學習紅色家風,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學》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盵5](P1)從大別山走出來的革命者們,無論是在戰(zhàn)爭年代,還是在和平年代,都時刻保持著高度的黨性修養(yǎng),堅守革命氣節(jié),時刻省身律己,勇于犧牲奉獻,在家庭中注重教育子女生樸素勤儉,保持平民本色。他們身居高位,卻時時抱著為人民服務的赤誠之心,牢記自身使命,清廉如鋼,他們也把這樣的家風帶到家庭教育中,教育后代不計個人得失,不徇私情。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家風問題時多次強調(diào):“領導干部的家風,不是個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領導干部作風的重要表現(xiàn)?!盵6]從近年來查處的領導干部腐敗案件里,涉及親屬、家屬違紀的比例居高,領導干部濫用職權為親戚、朋友在教育升學、職務晉升等方面謀取私利的家族式腐敗案件數(shù)不勝數(shù),家風敗壞、家教不嚴,導致腐敗現(xiàn)象突出。家風連著黨風、政風,“家風正,則民風淳;家風正,則政風清;家風正,則黨風端”。在新修訂的《中國共產(chǎn)黨廉潔自律準則》里,首次將“廉潔齊家,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列為黨員領導干部廉潔自律規(guī)范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新時代下學習和傳承紅色家風,從嚴治家,有利于塑造當代領導干部修齊治平的革命信仰。
開國中將張賢約特別重視子女思想品行的培養(yǎng)和教育,孩子們進城只能乘坐公共汽車,或者騎自行車,從不允許坐公家配的小汽車。孩子們久而久之,也養(yǎng)成了平易近人的好習慣,在吃穿住行、言談舉止各個方面,都與工農(nóng)子女一般,從未有任何的“優(yōu)越感”。而他對子女的前途,也從未動用過私權。當時上大學靠推薦,張賢約在負責院校招生工作中,曾幫助一些受過迫害,或?qū)嶋H有困難的老干部解決子女上大學的問題,但是對自己的孩子卻毫不通融,自己的一女二子都沒能被推薦上大學。孩子們雖然深感遺憾,但父親為官的公正與清廉,也深深影響到孩子們價值觀的形成。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庭是涵養(yǎng)家風、孕育民風、化育社會的基本單位?!盵7]改革開放以來,社會變化加快,推進了城鎮(zhèn)化速度加快,家庭結構也在發(fā)生變遷,家庭成員從原來的聚居逐漸變?yōu)槌鞘兄械纳⒕?,原來的大家庭慢慢分散為小家庭。不勞而獲、崇尚奢華的不良價值觀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到青少年一代,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家風出現(xiàn)了漸斷。因此,學習和傳承紅色家風,有利于為新時代家風建設提供榜樣。
金寨縣人海軍少將于俠(原名李順堂)一生淡泊名利,嚴于律己。他在教育子女和晚輩時說:“要永葆長征精神、永葆紅軍傳統(tǒng),就是永葆革命的勝利。日子好了,精神不能丟;時代變了,傳統(tǒng)不能變;我們是中國人,中國人有國魂;中國人有中國人的根,把握時代,抓住機會,努力拼搏,再有60年,讓世界好好看看中國人的大中華。”[3](P58)
“吉林英才獎章”獲得者周世紅的父親周光,是安徽金寨縣人,參加鄂豫皖、川陜革命根據(jù)地的創(chuàng)建和紅四方面軍長征,曾任紅四軍民運部部長、吉林省委常委、吉林省副省長等職務。周光夫婦不僅對自己嚴格要求,更堅持廉潔奉公,以身作則教育孩子做一個有道德、對社會有用的人,真正做到了孩子的領路人。在孩子的少年時期,周光夫婦用自己刻苦學習的實際行動來影響孩子。周光在去世前深情地說道:“我們這一代人,是時代造就了我們,只知風險,而不求索取。當我們已無力奉獻,生命力枯竭的時候,就坦然地走吧。都說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我們付出的一切,是為了后代的幸福。”[3](P147)這既是老一輩革命家對自己子女的臨終囑托,更是對后輩的殷切期望。
新時代家風建設中,要學習歷史,理解融合紅色家風的精髓,深刻認識到紅色家風背后蘊含的深遠意義,重家教、嚴家規(guī)、守家訓、樹楷模,幫助青少年在成長階段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增強文化自信,讓每個家庭成為國家發(fā)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石。
每個家庭都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學習傳承紅色家風,就要以家庭為紐帶,以優(yōu)良家風為榜樣,為每一個家庭成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凈化人們的心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8]下一步,還要繼續(xù)加大對大別山紅色家風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拓寬和豐富紅色文化、紅色家風的時代價值,讓紅色基因成為一個家庭或者家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代代相傳。